凤阁教授临床应用藿朴夏苓汤举隅_第1页
凤阁教授临床应用藿朴夏苓汤举隅_第2页
凤阁教授临床应用藿朴夏苓汤举隅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凤阁教授临床应用藿朴夏苓汤举隅         【摘要】  沈凤阁教授从医六十余年,系着名温病学教育家、临床大家,擅治内科杂症,往往应手辄愈,效如桴鼓。文章介绍其运用藿朴夏苓汤临床经验,以窥其学术经验。 【关键词】  藿朴夏苓汤 辨证论治 沈凤阁   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 能宣通气机,燥湿利水,主治湿温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方中藿香、白蔻仁、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故配伍通草、茯苓、猪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全方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而疏表利湿之功胜之。   着名温病学临床大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沈凤阁教授,临床善用此方加减化裁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往往药到病除,收效甚捷。现举几则信而有证的病案,相与赏析。1  高热不退案   女,南京某师范院校艺术类研究生,于20000623因不明原因发热收住该医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疟原虫、尿常规、大便常规均无异常。西医诊断为上感,历用抗生素、抗病毒、激素治疗及支持补液1周,仍然持续高

3、温40.5左右。又经复查血常规、疟原虫、心电图、胸片、脑地形图、血培养、骨髓检查等均无异常,无奈慕名请沈凤阁教授会诊。症见患者高热,头重身困,少汗,并感胃脘部痞满,口淡口苦,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淡暗,苔黄腻,脉濡数。证属外感湿邪,湿阻气机,郁久化热。治以清热利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藿佩梗各12 ,川朴10 ,半夏10 ,猪苓、茯苓各15 ,白豆蔻6 , 杏仁10 ,生苡仁30 ,砂仁5 (后下),黄连6 ,栀子10 。1剂/d,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患者服下一剂药后,即开始出汗,解大量黄色小便,高烧退去,头身困重减轻。继服二剂,症状完全消除,恢复正常。   按:此案应属

4、暑温夹湿,发病季节正当南京梅雨季节,暑湿当令。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如素问·热论篇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暑季气候炎热,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夹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温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正如宋·严用和在济生方·暑中指出:“是以暑喜伤心,令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甚则昏倒不知人,手足微冷,烦渴口燥,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此皆暑气之所为也。” 中医治湿有三法,即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藿朴夏苓汤融治湿三法为一方,外宣内化,通利小便

5、,可谓治湿之良剂。然是证高热口苦,苔黄脉数,藿朴夏苓汤疏表化湿力胜,而清暑热之力不足,故再加黄连、栀子与王氏连朴饮合方,是方擅清化中焦湿热,案中患者脘痞纳差,湿阻中焦可知。黄连,厚朴相伍,辛开苦降,温清并用,利湿又清热,能开上、畅中、渗下,宣化表里之湿邪,正如石芾南所言:“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2  腹胀案   女,*人,初诊20041008。患者腹胀不思饮食近6个月,开始感觉腹胀不适,即四处求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迭服中西药不效,反而渐行加重,不思纳谷,食则腹胀更甚,得暖则舒,大便不畅,数日一行,舌苔灰黄厚腻,脉

6、细软无力。综合四诊,认定证属寒湿困脾,久则损伤脾阳。治拟温中化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合附子理中汤化裁:淡附片10 ,淡干姜5 ,炒白术10 ,太子参12 ,炙甘草4 ,炒苡仁15   ,藿佩梗各12 ,云茯苓12 ,白豆蔻5 ,法半夏10 ,陈皮6 ,炒枳壳6 。上方服7剂后,腹胀大减,大便一日一行或二行,舌苔厚腻已渐化去。二诊效不更方,于上方去附片,加炙内金12 ,炒谷麦芽各12 ,焦楂曲各12 ,药后寒湿俱化,诸症皆除。继服健脾之剂调理而愈。   按:此案始为寒湿内阻,因治不得法,使寒湿之邪久蕴而伤及脾阳,非温阳运脾则寒湿难化。舌苔虽见灰黄厚腻,舌质不红

7、反而偏淡,且脉细无力,不可误认为湿热,若用清化之剂,更伤脾阳,则犯虚虚之错。沈老抓住患者脾阳虚的主证,因脾虚则湿困,湿阻中焦,运化无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气滞湿阻。沈老用附子理中汤温阳祛寒,益气健脾;藿朴夏苓汤除湿运脾,药证相合,故取效甚速。         3  胃脘痛案   男,35岁,20050315初诊。因胃脘部疼痛不适一年余,在省某医院做电子胃镜及组织切片活检,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治疗了一段时间,效果不明显,家人十分担心,害怕长期服用西药副作用大,遂求沈老诊

8、治。自诉上腹闷胀,胃脘隐痛年余,口黏,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时泛酸水,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大便溏,脉弦滑,苔白稍腻。证属湿浊蕴积,胃络受损。治宜芳香化浊,燥湿理气。拟藿朴夏苓汤加减:藿佩梗各12 ,川朴花8 g,法半夏10 g, 猪苓、茯苓各20 g,杏仁10 ,生苡仁30 g,白蔻仁6 g(后下),炒白芍12 g,煨木香6 g,煅瓦楞20 g(先煎),沉香片6 g,炒元胡10 g,半枝莲20 g,炙甘草5 g。并嘱患者忌食辛辣肥甘之品、戒烟戒酒。连服7剂,胃脘痛明显减轻,守前方加炒谷麦芽、炙内金、焦楂曲等健脾开胃之品再服21剂,诸证悉除。随后以香砂六君子加减调治月余,1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9、160;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难治性脾胃疾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性大肠性肠上皮化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有较高的癌变率。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兼感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湿浊内生,发为本病。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脾胃为湿热病变的中心。其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或痞闷,嘈杂泛酸,便溏或黏滞不爽,纳呆欲呕,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症。     此案患者年纪甚轻,有抽烟酗酒史十余年,加上工作原因,饮食无规律,长期以往

10、,损伤脾胃,使得脾虚湿阻,气机升降失常,发而为本病。藿朴夏苓汤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功,沈老以此方为基础,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元胡、沉香、木香理气止痛,半枝莲清热解毒抗癌变,炒二芽、炙内金、焦楂曲健脾开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痞止痛、化湿和中之功。4  盗汗   男,23岁。20060401初诊。自诉盗汗月余,每晚睡醒后衣衫尽湿,常常头胀身重,胸闷腹胀,尿赤便溏,苔白厚腻,脉濡。证属湿热蕴结,迫津外泄。治以清热化湿为法。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佩梗各12 , 川朴10 , 猪苓、茯苓各15 ,半夏10 ,白豆蔻6 , 砂仁5 (后下),生苡仁30 ,地骨皮15 g,糯稻根30 g,浮小麦30 g,碧桃干30 g。1剂/d,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连服7剂,患者症状大为缓解,盗汗减轻,头胀胸闷也告缓解,舌苔开始化去。再服7剂,盗汗除,诸症均减。   按:盗汗多属阴虚,湿热盗汗不十分常见。沈老认为此案因湿热酝酿,弥漫中焦,睡卧心气不收,心液被迫而外泄所致。用藿朴夏苓汤清热化湿以除本,加地骨皮、糯稻根、浮小麦、碧桃干等清热敛阴止汗以治标,令湿热除,则盗汗止。5  小结   沈老认为藿朴夏苓汤主要用于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