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最全版)_第1页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最全版)_第2页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最全版)_第3页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最全版)_第4页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最全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 (最全版)脑是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其对缺血、缺氧性损害极其敏感,当脑 组织完全缺血或缺氧几分钟即可导致某些特定神经元的不可逆性死 亡。但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脑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缺血、缺氧具有 一定的适应能力。自然状态下,脑可通过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以适应 缓慢进展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从而避免或减轻缺血对脑组织造成的损 害。因此,探索能够提高脑组织对缺血耐受的干预措施,一直是临床 医生的不懈追求。远隔缺血适应(RIC )可激发脑对缺血损伤的适应和耐受,是一种临 床可行的无创性、非药物干预措施,因具有安全无创、简便易行、易 于推广等特点,备受患者和

2、医生青睐。目前,RIC已在心脑血管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显示出良好 的应用前景。目前,RIC在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了进 一步规范RIC的临床应用,专家组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围绕 RIC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专家共识。RIC的概念和分型推荐意见:1. RIC是指通过对某一脏器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血流阻断与恢复,激发机体内源性抗缺血性损伤能力,从而提高其他远隔重要脏器或组织抗缺血性损伤能力,减轻相关器官或组织的缺血损伤。2. 肢体RIC通过对肢体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诱导心脏、脑、肾脏等机体重要的组织或器

3、官产生抗缺血损伤能力,进而减轻其受到的缺血性损害,是一种临床可行、易于实施和推广的RIC方法。3. RIC可依据诱导缺血适应与拟保护缺血事件之间的先后关系,分为“远隔缺血预适应” “远隔缺血期适应”和“远隔缺血后适应”三种类型。4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区分 RIC具体类型的情况,可统 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来进行描述,该名称既包含了三种不同的类型, 也包括了不同类型之间的相互组合。RIC作用机制概述推荐意见:1. RIC的作用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现有证据表明体液调节机制、神 经传导调节机制及免疫炎症调节机制在诱导其内源性保护中发挥重要 作用,这三种机制并非相互独立,存在相互交叉和重叠,协同

4、发挥保 护作用。RIC的2. RIC是一种无创性、物理治疗措施,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发挥保护作 用,保护作用的机制复杂,推荐进一步幵展相关研究以期阐明 具体作用机制。RIC的临床实施方法推荐意见:1. 在院前急救、住院及居家等医学场景,推荐使用自动化专用治疗设备进行肢体 RIC治疗,保证治疗的标准化和实施的便捷性及安全性。2. 由于下肢慢性静脉异常发生率高,且存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对 于近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推荐通过单侧或双侧上肢实施RIC治疗。RIC的适用人群推荐意见:RIC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小血管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5、颈动脉 狭窄支架置入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烟雾病等疾病的治疗具 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对于合并症多、治疗难度大的高龄脑血管 病患者和颅内动脉狭窄患者,RIC治疗仍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一)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在应用抗血小板和他汀类 药物治疗以及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的基础上,连续应用180或300 d、每天2次的RIC治疗(双上肢,5个循环/次,每次含 5 min 缺血和5 min 再灌注,缺血时阻断肱动脉所用袖带压力为200 mmHg ),可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复发风险, 并有利于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和

6、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二)急性缺血性卒中1. 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早期(72 h内)应用RIC治疗(健侧或双侧上肢,45个循环/次,每循环包括5 min缺血和5 min再灌注,缺血时阻断肱动脉 所用压力为200 mmHg ),每天12次、连续使用 2周至6个月。2. 对于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在血管再通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RIC治疗(单侧上肢,34个循环/次,每循环包括 5 min缺血和5 min再灌注,缺血时阻断肱动 脉所用压力为 200 mmHg ),每天1次,至少连续治疗 7 d。3. 鉴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不良

7、预后及RIC治疗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复发风险以及改善认知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二级预防中联合应用RIC治疗,在应用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及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180或300 d、每天2次的RIC治疗(双上肢,5个循环/次,每次含 5 min缺血和5 min再灌注,缺血时阻断肱动脉所用袖带压力为200 mmHg )。4. RIC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推荐在此类 患者中继续幵展 RIC治疗相关研究,尤其是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患者, 进一步明确RIC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体积、临床预后和认知功 能的影响。(三)脑小血管病1. 对于伴有或不伴

8、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小血管病患者,推荐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RIC治疗(双侧上肢,5个循环/次,每循环包括 5min 缺血和5 min 再灌注,缺血时阻断肱动脉所用压力为200 mmHg ),每天2次、连续治疗 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2. 基于RIC治疗在脑小血管病及其他类型脑血管病患者中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推荐幵展进一步临床研究探索长期RIC治疗对脑小血管病患者可能的临床益处。(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1. 对于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推荐在术前应用 RIC治疗(双侧上肢,5个循环/次,每循环包括 5 min 缺血和 5 min再灌注,缺血时

9、阻断肱动脉所用压力试验组为200mmHg ),每天2次、连续2周,以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推荐进一 步探索RIC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影响。2. 对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患者,手术过程中通过上肢或下肢进行RIC治疗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但其对心脏、脑及其他器官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无充足证据支持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 手术期常规应用 RIC治疗,推荐积极幵展相关临床研究。RIC治疗的禁忌证及治疗前评估推荐意见:1. 通过上肢实施 RIC治疗时,应除外上肢存在软组织和血管损伤、肢体畸形及收缩压超过200 mmHg的患者,并排除合并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通过下肢实施RIC治疗时,应除外下肢动脉闭塞症、下肢静脉曲张、踝臂指数<0.7、肢体畸形及肢体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同时排除具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周血管病和周围神经病病史 的患者。2. RIC治疗前,推荐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双侧血压、脉搏、心率和心脏节律,对于可疑动脉闭塞的患者,推荐进行血管超声检查。3.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尤其是拟行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治疗的患者,在血管幵通治疗前可直接实施RIC治疗,避免评估导致时间上的延误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临床应用和研究展望与建议推荐意见:1. 目前RIC治疗有多种实施方案,但最佳治疗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