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1页
六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2页
六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3页
六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东游   东:东方 问其故 故:缘故,原因B.我以日始出时   以:认为 始:始于C.去人近   去

2、:距离 孔子不能决 决:判断,判定D.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知:知识2按要求改写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改写成间接引用句:_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改写成直接引用句:_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孰 为 汝 多 知 乎?4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A.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因为离人近时热离人远时凉的原因吗?B.太阳刚出来时凄凄凉凉的,到了中午(感到它热得)像开水一样烫,这不是离人近时热离人远时凉吗?C.太

3、阳刚出来时凄凄凉凉的,到了中午(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因为离人近时热离人远时凉的原因吗?D.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这不是离人近时热离人远时凉吗?5读了这篇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任选角度谈谈你的体会或感悟。_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

4、明,仍热爱学习。炳烛:点燃烛火。安:怎么。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短文中,晋平公已经_岁了,担心自己学习_。2画横线一句话中的“少”“壮”“老”分别指的是_、_、_。3写出下面一句话的意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_4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1“其人自护其短”中的“其人”指的是什么人

5、?(   )A.其他人 B.北人 C.问者 D.北人和问者2文中的北人为什么要“并壳入口”?(   )A.因为这样吃味道更好。B.因为煮熟的菱角很烫,这样吃可以避免烫伤。C.因为他不知道吃菱角需要去壳。D.因为“并壳入口”的吃法是南方的风俗。3下面对短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菱角一般生长在南方。B.菱角属于土产品。C.菱角生长在前山和后山。D.南方人吃菱角不需要去掉壳。4你觉得文中的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_4. 阅读理解。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

6、“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释)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曰:名叫。缁(z):黑色。向者:刚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衣(_)素衣而出   (2)衣缁衣而反(_)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迎而吠之 B.将扑之 C.一人虽听之 D.无稽之谈3联系短文,写一写下面句子的意思。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_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5. 阅读理解。(一)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

7、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注释:(1)过:拜访。  (2)突:堗,烟囱。  (3)嘿:同“默”  (4)居无何:过了不久。  (5)上行(hn):上坐。(6)突:烟囱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更为曲突,远徙其薪(_) (2)余各以功次坐(_)(3)乡使听客之言(_) (4)主人乃寤而请之(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8、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_(2)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_3“主人乃寤而请之。”主人悟出了什么道理?(   )A.应该首先感谢有先见之明的人。 B.不应忘记提醒过自子的人。C.更要感激进忠言的人。 D.要接受不听忠告的教训,勇于承认错误。4除了“焦头烂额”外,文中还有一个成语是_,它的含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一个俗语是相同的,那就是_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枫叶父自山中归,拾红叶一片,以示其子。子曰:“树叶皆绿,至秋则黄。何有红叶?”父曰:“此枫叶也。经霜则红。”子不信。明日父携子,至山中,观红叶。但见红叶满林,鲜艳如染。子大喜。

9、父曰:“事须亲见而始信之,凡人皆然,不独汝也。(注)示:给看。皆:都。何:为什么?携:带着。凡:所有。1请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2儿子随父亲在山中看到的红叶是什么样子的?请用“_”画出来。3与“事须亲见而始信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B.集思广益,多见多闻。C.耳听为虚,眼见为实。7. 文言文阅读。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下列“度”的含义。“先自度其足”的度 

10、;_“吾忘持度”的度_“宁信度”的度_2“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8. 课内阅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就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字词。以:_   日中:_及:_   探汤:_2翻译下列句子。(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_(2)孔子不能决也。_3本文主要通过_

11、描写来表现人物,展现故事情节。4两小儿辩斗,给你什么启发?_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编者加。讴:唱歌。谓:认为。辞:告别。饯:饯行。衢:大路。节:节拍。遏:挡住。谢:认错。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1)故事中的秦青是一个歌唱技艺十分高超的人。(_)(2)故事中的薛谭一开始就是一个歌唱技艺十分高超的人。(_)(3)为了表现秦青歌唱技艺高超,文中“响遏行云”用了夸张的说法。(_)(4)联系上下义,“薛谭乃谢求反

12、”中的“反”应该同“返”。(_)(5)“末穷青之技”与“自谓尽之”中的“之”的意思相同。(_)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秦青弗止:_抚节悲歌:_3你觉得秦青除了歌唱技艺十分高超之外,还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_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日:“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注:致邑:给一座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 曾子衣敝衣以耕_ (2)请以此修衣_(3)反,复往_

13、  (4)足以全其节也_2用“/”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3翻译下列句子(1)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_(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_4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曾子不接受城池?曾子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_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宋人有闵其苗   闵(_)揠之者 

14、   揠(_)予助苗长矣    予(_)2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_3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_) 其子趋而往视之   (_)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_(2)苗则槁矣。   _12. 文言文阅读。犬子有一妇人,中年得子,视若掌珍。凡诸百事,均不使为。及至弱冠,衣食起居,需人料理。须人料理,如襁褓然。或有老者,劝妇人曰 :“

15、当教使言语。”妇人答曰:“我在,彼何必言!”或有邻居,劝妇人曰:“当教使自理。”妇人答曰:“我在,彼何须自理!”及妇谢世,子一无所能,日与犬匍匐于门乞食。人名之曰:犬人。1解释括号里字的意思(昔)有一妇人:均不使(为):_(彼)何必言:人(名)之曰:_2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及妇谢世,子一无所能,日与犬匍匐于门乞食。_3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_13. 古诗文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

16、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多知(zhì)乎?”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1)问其故(_)(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3)孔子不能决也(_)2一词多义。问其故 其:_      及其日中如探汤 其:_3句子翻译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_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_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_5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角度出发,一个从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说明了_道理,表现了他们_的可贵精神。14. 文言文阅读。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dài)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