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资料_第1页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资料_第2页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资料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篇歧义语篇分析语境     论文摘要: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与语境、语篇的关系,用实例探析了语篇歧义产生的成因。本文认为Austin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用来分析现象,帮助人们减少无意语篇吱义,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1.引言     近年来,语篇分析(discourse an

2、alysis或text linguistics)日益成为国内外广大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焦点。对语篇的分析方法,理解角度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语篇意义。美国语言学家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杂志的第28期上发表论文“Dis-course Analysis”首次使用术语“话语分析”,其论文常常被看作是现代语篇分析的开端。尽管不同学者对于“Discourse"与“Text"两个术语的理解和用法仍然存在分歧,但从广义上讲,“语篇分析”常统称两者既包括“话语”又包含“篇章”(胡壮麟,1994;3)。英国语言学家Firth(1957)指出对于句子的理解只有在一定语境下发生的语

3、篇中才能使受话者理解。否则,语义在语篇中就处于不确定或模糊不定的状态,或“对语篇中某些部分有不同的理解而造成语篇性模糊”(杨永建,1996)。这种“语篇性模糊”就是语篇歧义(discoursal ambivalence)。从言后行为角度来看,语篇歧义可分为有意歧义(intensional ambiguity)与无意歧义(unintensional ambiguity )。项成东(2004)认为,有意歧义是说话者有意采取的一种交际策略,有意不直接提供确切信息,岔开话题,创造幽默感或达到其它的交际效果。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而产生无意歧义,造成交际失败。笔者限于篇幅,仅从言语

4、行为理论视角探讨语篇中存在的无意歧义。     2.言语行为理论与语境     英国家Austin对当时日常语言哲学的影响巨大,他于1952年开始以讲座的形式讲授语言与行为(Words andDeeds ),于195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如何以言行事(How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讲座时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以此探求对人类语言本质的认识,后来该理论又经过Searle多次修正和发展。Austin认为,语言研究的主体并不应该是词和句子,相反应该是通过词与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包含三种次行为:言内

5、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表达说话人(speaker)的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而言外行为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与交际意图(hiddenmeaning between lines ),即言外之音。言后行为指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与交际意图被受话人(listener)或读者(reader)领会后所产生的言语效果或交际影响。Austin从说话这种行为中抽象出了三种行为,然而这种抽象并不是简单地把一个完整的语言行为像切西瓜一样分割成平等三块。Austin的

6、抽象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层次上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事物。被抽象出来的东西之间不存在组合关系,而是蕴涵关系(顾曰国,1989)。正如Austin (1962 : 96 )自己所解释:发音行为未必包含表意行为,而表意行为必定蕴涵发音行为。同理,要做言外行为,就一定要做言内行为;但要做言内行为,不一定要做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必定蕴涵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例如:     (1)甲(对乙):“我不让你去。”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如下:     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甲对乙说出这句话。“我”指

7、甲,“你”指乙。     il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甲说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反对乙前去。     per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甲通过说这句话,实际表达自己阻止了乙去。     在上例中,甲的言语效果“阻止乙去”这一言后行为蕴涵了甲的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甲的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不让”)表达自己的意图。     后来,Searle (1969 )在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把言内行为进一步分解成发话行为(utteran

8、ce act)和命题行为(proposition act)。发话行为指说话人通过运用一定词汇、词组或语句完成的行为;命题行为指通过做出指称或断定来完成的行为。言内行为具有以语法、字词、短语、主位/述位结构等有形( explicit )标志为主的表现特征(陈海庆、张绍杰,2004)。然而,言外行为的实现有赖于受话人或读者的语境(context )与情景语境,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这一层面来说,这时表达言外行为的语篇具有隐形性(implicity),言外行为有赖于语境中说话人与受话人的主观因素:两者的心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产生的对认知、感情和知觉的主观意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言外行为中的言外之音

9、有赖于人在中切身体验产生的活动(谢应光,2003)。否则,许多言语行为仅靠言内行为的字面意义是难以解释的。试分析Widdowson (1978 : 24-25)给出的例子:     (2)A; What are the police doing?         B:I have just arrived.     ( 3 ) A : That' s the telephone.       

10、60; B ; I' m in the bath.         A : Ok.     从例(2)和例(3)的字面意义来看,说话人A与B之间的对话没有任何意义,但从言外行为来看,说话人A与B之间的对话却是隐形相关联的,它们的内在含义不能从对话表层语句上反映出来。适当对原表层结构进行“补缺”后,以上对话的表层结构在受话人大脑中产生了下面的言语结构,并完成说话人的言后行为。又如:     (4)I feel cold.    

11、该句子的句子义(sentence meaning)是“我冷”,而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语句义(utterance meaning),表达不同的言外行为:1)暗示在场的某人关上窗户;2)提议换个暖和的地方;3)建议回家(回到屋里);4)希望有人把温度调高一点,等等(胡壮麟,1994:188)0.     根据Austin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指的就是言语行为的言外行为,其本身须表达三种意图:1)说话人的心理状况,称作“真诚条件”(sincerity condition);2)说话人的言语目的,称为“基本条件”( essentiall conditio

12、n ) ; 3)说话人同世界状态的关系,叫做“先决条件”( preparatory condition ) 。同时,说话人与受话人在语境中只有通过得当的话语才能实现话语的语篇功能,否则,交际双方脱离共知的事实、知识,会话的目的、意图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等因素,言语行为仅会带来语篇歧义。请看以下三例: (5)“几点啦?”     (6)“猪你快乐。”     (7).鼠年鼠钱鼠得手发酸钱财鼠不胜鼠!”     从言外行为理论来看,要理解上面的实例,离不开具体语境。在例(5)中如果该语篇出自一位正在批评学生迟到的

13、教师,其言外之义不是询问时间,而是委婉地责问学生为什么迟到。而要理解例(6)和例(7)的前提是,交际双方都有共知的事实与常识:猪年祝贺、鼠年发财等文化常识。否则,单从言内行为来看,例(5)的字面意思是试图打听具体时刻;而例(6)和例(7)的字面意义叫人看了不知所云,例(6)甚至让人产生语篇歧义:猪,你快乐?同样例(7)也会让人误解为:“输”钱“输”得手发酸,钱财输不胜输。这种让人望“文”生“义”的语篇歧义现象生活中数不胜数,如网上有人谑称电器品牌“TCL"为“太差了(拼音首字母缩写)”。     3.语境与语篇歧义    

14、场ons(1995:258)明确指出,语篇与语境两者之间的关系互补,互为前提。语篇在语境中产生,而同时语篇又可以改变影响语境,甚至重构语境。语境通过制约语篇的意义而产生言外之意。     而Halliday & Hasan (I 985)认为语境和语篇是同一种现象,把语境比作是“气候”(climate),把语篇比作是“天气”(weather),生动描绘了两者的互动关系。他们同时认为语境语篇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预测关系(bidirectional prediction ),即语境是语篇产生的环境与依据,知道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后,受话者或话语参与者能对接下来产生的语篇结构、话语发展倾向作出较准确的推测,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熟悉某一模式的或剧题材后经常能猜测某个角色的话语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