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_第1页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_第2页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_第3页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_第4页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语篇连贯探析英语的衔接(CohesioninEnglish)一文中,认为连贯是在衔接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衔接是连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理论观点立刻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有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批评意见。 比较集中的是语篇衔接在连贯中的作用问题,认为它不能保证语篇连贯,衔接既不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充分条件。布郎和尤(Brown&Yule)认为,人们在解释一个语篇时不是依赖于语篇的形式标记,而是依赖于一种假设,即假设语篇是连贯的。衔接可以被认为是命题与命题之问的语言符号关系,是一种言内行为,而连贯是言外行为,是由其语

2、用功能决定的。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如程雨民引,黄国文引,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对该理论进行阐释和补充。概括起来,学者们的修正意见大致可分为三点:首先衔接手段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但语言形式上的衔接未必能导致语义上的连贯。其次,语篇的连贯是话语与语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交际时它们在社会文化语境或情景语境下体现于语用预设和推理之中。再次,语篇的连贯是一种心理表征,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中心理互动的结果。现在对于衔接与连贯是什么关系,是否可以根据衔接来推断语篇的连贯和语篇连贯的程度等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需要在这几方面做更加深入的研究。语篇连贯应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体现于语义层面,也体现于语用

3、层面和交际双方心理互动层面,可以将它们纳入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内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连贯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首先由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ohnLanshawAustin)提出,后又经过塞耳(Searle)“的修正和发展。奥斯丁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词和句子,而是应该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即言内行为(1ocutionary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言内行为所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为表达的是言外之意或者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也称言外

4、之力;言后行为指某一行为意图一旦被受话人所领会而对其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如果我们把语篇当作一个整体言语行为来看待的话,就会发现语篇在这三个层面上连贯的方式和特征是不一样的,即言内行为的连贯是以语法、词汇、逻辑关系和主位与述位结构等有形标志为表现特征,其特点是有形的(explicit);言外行为的连贯是根据社会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去推导说话人的含义而得出的,其特点是隐形的(implicit);言后行为的连贯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理互动(interactive),其特点是无形的。尽管不同层面上的形式和特点不同,但它们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奥斯丁当初采取抽象法,从一个完整的言

5、语行为中抽象出以上三种行为,不是把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如同切西瓜一样分割成三块,然后再把其中的一块切成三小块。抽象实际上是不同层次上或从不同角度来看某一事物。可以说,被抽象出来的行为之间不存在组合关系,而是蕴涵关系。正如奥斯丁所解释的那样,发音行为不一定有表意行为,但表意行为一定蕴涵着发音行为。同理,言内行为不一定有言外行为,但言外行为必定蕴涵言内行为;言外行为不一定做言后行为,而言后行为必定蕴涵言外行为和言内行为。这种内涵关系是单向的,并具有传递性(Transitivity)。 那么,发生在这三个层面上的连贯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它们也是一种蕴涵关系,不同的是,这种内涵关系是双向的或称为互为条件

6、的,也就是有形连贯一隐形连贯一无形连贯。其理论模式可以表述为:言内行为语言语境(即语法,词汇,逻辑关系以及主位述位结构)等有形连贯;言外行为社会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一隐性连贯;言后行为交际双方的心理互动一无形连贯。 二、语篇连贯在语篇中的表现 根据衔接来推测语篇连贯需要确定连贯在语篇中的表现。有的学者把连贯简单地定义为“一致性”(unity),并认为它是话语与话语产生的语境之间的联系。有的学者则认为语篇连贯表现为两种联系:上下文联系和语境联系。本人同意上述观点,认为语篇连贯需要表现为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相互连接,从而表现出意义整体性,同时,要表现出语篇与语境之问的联系,在语境中实现其交际功能。 根据系

7、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篇具有三种相互联系的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从语篇连贯的角度来讲,语篇的概念意义的连贯主要表现为语篇题材的一致性,表述同一个题材,同一个事件的经历;语篇的人际意义的连贯表现为语气和态度的一致性,实现同一交际目标;语篇的语篇意义的连贯表现为语篇整体的连贯性和语类的一致性。 从语篇与语境的关系上讲,语篇连贯要表现语篇与其所表现的事件的一致性。语言是整个交际过程中实现交际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时候它起主要作用;有时候它只起辅助作用。这样,语篇本身的构建要在两个方面适合语境: (1)语篇如何与其他交际事件中相关因素联系起来,从而与它们形成一个总体的交际事件,包括决定语言

8、交际的情景语境和文化因素,包括与语言一起实现意义交流的其他符号系统特征,如情景中的相关事物、相关的人、体势语、空间语、交际者的其他交际行为等;(2)语篇内部要表示出语篇对语境的依赖性。 在语篇中,语篇连贯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一致性都在语篇的衔接机制中得到体现。语篇的题材一致性主要体现为指称和词汇衔接所组成的衔接链的密度和长度,以及及物性结构之间所组成的过程连续性;语篇的语气和态度的一致性表现为表达态度意义的词汇和情态所组成的衔接链的密度和长度,相邻问答对之间表现出来的和谐性,以及语气结构之间和语调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与交际目标一致的连续性。而语篇整体的连续性是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形成的连续性和非结构性

9、衔接形成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语篇与语境的一致性则主要通过语篇中的外部衔接机制来实现的。 三、语篇连贯的模式 1言内行为的有形连贯 既然语篇连贯指的是语篇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意义上的联系,那么这种联系首先存在于句子与句子之间,即不同句子所含的命题之间的相关性。它既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之间在时空,因果,转折,让步,添加,举例等方面的逻辑关系,也指主位和述位的推进衔接关系等,这些一般是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 塞耳在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把言内行为分析成发话行为(utteranceact)和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act)。发话行为是指通过说出某些词和词组或语句来完成的行为;而命题行为

10、是指通过做出指称或判断来完成的行为。它的衔接手段是有形的,连贯是通过语篇内一系列的结构或非结构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请看例句: (I)JohngaveMaryagoldwatchyesterdayTheywillgetmarriednextmonth在这里,两个句子的连贯,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照应关系:第而句的they与第一句的John,Mary发生了照应关系。 (2)Theknifeisonhtetable这个语句具有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由组成语句的各个词的意义构成的,所指即是刀在桌子上这种状态。 语篇的连贯性是通过衔接手段来实现的。从这个层面上看,衔接关系是语篇完整统一的必要因素。如果把“连

11、贯”比作是一幢大楼的话,那么“衔接”就是它的基础。没有基础建不成大楼,没有“衔接”也就形不成“连贯”。 二、语篇连贯在语篇中的表现 根据衔接来推测语篇连贯需要确定连贯在语篇中的表现。有的学者把连贯简单地定义为“一致性”(unity),并认为它是话语与话语产生的语境之间的联系。有的学者则认为语篇连贯表现为两种联系:上下文联系和语境联系。本人同意上述观点,认为语篇连贯需要表现为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相互连接,从而表现出意义整体性,同时,要表现出语篇与语境之问的联系,在语境中实现其交际功能。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语篇具有三种相互联系的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从语篇连贯的角度来讲,语篇的概念

12、意义的连贯主要表现为语篇题材的一致性,表述同一个题材,同一个事件的经历;语篇的人际意义的连贯表现为语气和态度的一致性,实现同一交际目标;语篇的语篇意义的连贯表现为语篇整体的连贯性和语类的一致性。 从语篇与语境的关系上讲,语篇连贯要表现语篇与其所表现的事件的一致性。语言是整个交际过程中实现交际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时候它起主要作用;有时候它只起辅助作用。这样,语篇本身的构建要在两个方面适合语境: (1)语篇如何与其他交际事件中相关因素联系起来,从而与它们形成一个总体的交际事件,包括决定语言交际的情景语境和文化因素,包括与语言一起实现意义交流的其他符号系统特征,如情景中的相关事物、相关的人、体势语

13、、空间语、交际者的其他交际行为等;(2)语篇内部要表示出语篇对语境的依赖性。 在语篇中,语篇连贯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一致性都在语篇的衔接机制中得到体现。语篇的题材一致性主要体现为指称和词汇衔接所组成的衔接链的密度和长度,以及及物性结构之间所组成的过程连续性;语篇的语气和态度的一致性表现为表达态度意义的词汇和情态所组成的衔接链的密度和长度,相邻问答对之间表现出来的和谐性,以及语气结构之间和语调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与交际目标一致的连续性。而语篇整体的连续性是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形成的连续性和非结构性衔接形成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语篇与语境的一致性则主要通过语篇中的外部衔接机制来实现的。 三、语篇连贯的模式 1

14、言内行为的有形连贯 既然语篇连贯指的是语篇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意义上的联系,那么这种联系首先存在于句子与句子之间,即不同句子所含的命题之间的相关性。它既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命题之间在时空,因果,转折,让步,添加,举例等方面的逻辑关系,也指主位和述位的推进衔接关系等,这些一般是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 塞耳在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把言内行为分析成发话行为(utteranceact)和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act)。发话行为是指通过说出某些词和词组或语句来完成的行为;而命题行为是指通过做出指称或判断来完成的行为。它的衔接手段是有形的,连贯是通过语篇内一系列的结构或非结构等衔接手段来实

15、现的。请看例句: (I)JohngaveMaryagoldwatchyesterdayTheywillgetmarriednextmonth在这里,两个句子的连贯,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照应关系:第而句的they与第一句的John,Mary发生了照应关系。 (2)Theknifeisonhtetable这个语句具有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由组成语句的各个词的意义构成的,所指即是刀在桌子上这种状态。 语篇的连贯性是通过衔接手段来实现的。从这个层面上看,衔接关系是语篇完整统一的必要因素。如果把“连贯”比作是一幢大楼的话,那么“衔接”就是它的基础。没有基础建不成大楼,没有“衔接”也就形不成“连贯”。 2言

16、外行为的隐形连贯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指的是言外之力。它本身要表达三种意图,即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称为“真诚条件”;二是说话人的言语目的,叫做“基本条件”;三是说话人和世界状态的关系,称为“先决条件”。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语篇的连贯不完全是依赖于语法,词汇等衔接手段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衔接手段并不总是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有时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于推理之中。这样不同命题之间的隐性衔接就会赋予语句以言外功能(illocutionaryfunction),这种言外功能就是语篇连贯之所在。因此,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不但要看到句与句之间的有形性和命题内容上的关联性,而且还要考虑到语句之间

17、在言外行为这个层面上的联系。 例句(2)中说话人在说出语句时所想要表达的意图或想要达到的目的,可能是想要告诉听话人刀放在什么地方,或者要听话人把刀递给他,或者是要警告对方要当心刀。 再例如:A:ThatShtephone B:Iminhtebath A:Ok 从字面上看,A和B之间的对话没有什么连贯性,即没有什么衔接手段将它们连接起来,但从言外行为上看,A和B之间所说的话语是相关的,即A告诉B说有她的电话,而B此时正在卫生间不方便接电话,于是A就回答说我来接吧。其相关性存在于话语的隐形衔接和连贯上,只不过没有在表层语句上反映出来而已。 由此可见,语篇连贯不仅是一个语言形式和命题内容的问题,而且

18、是一个言外之意的表达和理解。因为交际行为,特别是言外行为,其连贯机制在深层的语用联系是与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要想把握育外行为中的语篇连贯,就必须根据言语行为发生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判断和推导。那么,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要把握语篇的连贯就要考虑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和语篇的语用预设。 3言后行为的无形连贯 布郎和尤(BrownYule)指出,语篇的连贯性是受话人或读者在理解语篇过程中强加给语篇的结果。豪波斯(Hobbs)也指出,语篇是否连贯,不取决于是否有表面上的连接形式,而是取决于受话人能否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例如:Thedoorisopen听话人听到这个语句后就去把门关上。说出一个有意义的语句不仅同时是实施某种以言施事行为,而且往往对听话人、说话人或者其他人的感情、思想或行为产生某种效果。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言后行为是话语在接受者身上所产生的某一效果或影响。如果说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所解释的是语篇与理解之间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