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手册(修改)_第1页
品质手册(修改)_第2页
品质手册(修改)_第3页
品质手册(修改)_第4页
品质手册(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标准会签单 编号:标准书名称品质手册文件编号Rev.A修改容:会签与分发会签单位会签者分发份数会签单位会签者分发份数 总经理室 品质部 厂长室 计划部 制造部 物控部 制一部 市场部 制二部 行政部 制三部 采购部 工程部 财务部编写或修改者审核主管核准主管核准日期31 / 321.目的:规品质手册之修订、变更、核准与发行等作业。2.围: 适用于所制订符合ISO9001 2000版标准要求之品质手册,以作为本手册管理之依据。3.权责:品质手册各章节依权责矩阵图,由各权责主管拟稿,品质部主管汇编后经管理代表审核通过,最后由总经理核准发行。 4.定义:无5.容:5.1 本品质管理系统依据ISO

2、9001:2000版标准之要求而建立。本手册设立之主要目的,为公司全体员工作业之指导纲领。5.2 品质手册依实际需要与运作每年需审核一次,以维持其实用性。5.3 品质手册发行至各单位与评鉴单位或客户等,须保存良好之发行记录,以便追踪修正。5.4 因顾客或评鉴单位之要求,所发行之品保手册,当以复印本发行;并且盖上“仅供参考”章。而该复印件不受修订与换发程序之管制,仅供参考之用。5.5 品质手册之修订、变更、核准与发行等作业方式,依照文件管制作业程序执行。5.6 品质手册写作格式分为5.6.1 目的5.6.2 围5.6.3 容5.6.4 参考文件。品质手册目录项次项目页次第一章品质管理系统 -第二

3、章管理责任 -第三章资源管理 -第四章产品实现 -第五章量测、分析和改进 -附件一:公司组织图 -附件二:品质部组织图 -附件三:管理系统权责矩阵图 -附件四:品质保证体系图 -附件五:品质系统文件架构表 -附件六:品质目标-概论1. 公司简介本公司是一家新兴高科技港资企业,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敢于创新的PCB设计、制造、管理团队。着眼于高精密互联的印制电路板市场,通过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和一流设备的引进、不断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公平、团结、创新、细节的企业文化理念;奉行品质一流 客户至上 锐意创新 持续改善的质量方针,与您携手共创。在主动寻求跨越式发展机遇,坚持 “双赢”的

4、发展理念,将雄昱做实、做强、做大,“打造珠三角地区专业印制线路板制造商”的企业奋斗目标。2. 经营理念: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方案和服务,全面满足客户,企业和员工的切身利益。3. 公司宗旨:用不断创新的技术帮助国民享受高科技产品带来的品质生活。4. 公司使命:成为珠三角地区PCB制造技术领先者,持续优化以满足客户需求。全员参与,携手共同努力使公司茁壮成长,并持续稳定发展!5. 品质方针:品质一流 First-class quality客户至上 Customer first锐意创新 Keep on innovation持续改善 Continuous improvement6. 产品介绍:专业印刷线路

5、板制造商。第一章 品质管理系统要求1. 目的:为达到ISO 9001:2000品质管理系统规定的要求,订定与品质系统相关之各书面程序,并依据品质相关记录证明品质系统的持续运行。2. 围:凡本公司与ISO 9001:2000品质管理系统相关之文件性系统要求均包括。3. 容:3.1 一般要求:依照国际标准的要求建立、文件化、实施、维持一个品质管理系统,并且不断改进其有效性。为了实施品质系统,组织应:3.1.1 鉴别品质管理系统全部所需要的过程,与其该过程在公司之应用;3.1.2 决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3.1.3 确定所要求的标准和方法,以确保有效运作和对过程的管制;3.1.4 确保取得必须

6、的资料,以支持运作并监控过程;3.1.5 测量、监控和分析上述过程3.1.6 实施必须的措施,以达成前述过程所规划的结果,以与持续改进这些过程。3.1.7 依照国际标准要求管理这些过程。3.1.8 当选用任何满足产品与要求所需的外来资源流程时,应确认这些流程能得到有效管控,并能被识别。3.1.9 确保控制所有外包的流程并不能免除公司对符合客户要求的职责。3.2 文件化之要求:品质管理系统文件应包括;3.2.1 国际标准与公司自身需要所要求的文件化程序;3.2.2 为确保过程有效规划、运作和管制所需的文件;3.2.3 公司所要求的文件已确保有效运作和对过程的管制;3.2.4 品质方针与品质目标之

7、文件化叙述;3.2.5 品质手册;3.2.6 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品质记录。3.3 品质手册:建立完整有效的品质手册,其容应涵括:3.3.1 品质管理系统运用围,包含任何排除之细节与理由;3.3.2 为品质管理系统而建立的文件化程序;3.3.3 品质管理系统各项过程间相互作用的叙述。3.4 文件管制:3.4.1 建立文件化程序以管理系统所需的文件,其管制应包含:A. 发放前核准其适当性;B. 进行必要的审查更新,并重新核准文件;C. 确保文件变更与最新改订状况予以鉴别;D. 在需要使用文件的场合,确保得到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E. 确保文件维持清楚易读、可供识别并可追溯;F. 确保外来文件已作标识

8、,并管制其发放,涵盖各类外部文件原稿;G. 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如需保留以备他用时,则应作出适当标识。3.4.2 工程规格:所有客户的工程标准/规格在文件分发、变更时应加审查,并记录其生效日期,以与确认所有文件均为最新版本。若因工程变更而影响管制计划、FMEA等时,需要对客户的生产零件批准记录进行更新。3.4.3 客户提供之文件与资料管制:客户所提供之文件与资料,若足以影响设计验证、验收、测试、检验或者产品之服务时应予以管制。3.5 记录管制:3.5.1 建立并维持记录,以提供符合品质管理系统要求与有效运作之证据;3.5.2 记录应保持易于阅读、容易辨识与检索;3.5.3 建立文件化程序以管制

9、记录之鉴别、储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3.5.4 记录之保存期限:A. 凡属PPAP与其相关采购单、工具记录应保存该产品停止生产活动后再加一日历年,如客户另有要求者应依其规定;B. 各项品质记录,其保存期限,应在它们被建立记录的当年年度之后,再保存一年;C. 部品质稽核和管理审查记录需保存三年;D. 记录保存期限除上述规定外应符合法规与客户要求;E. 记录保存期限超过以上规定时,可依规定加以处理。4. 参考文件:4.1 文件管制作业程序4.2 工程变更管理程序4.3 记录管理程序4.4 先期产品品质策划第二章 管理责任1. 目的:为达到品质管理标准之精髓,藉由拓展全面品质、尊重人性、持续举办

10、教育训练,提升品质与生产力来满足客户,因而订定与品质相关之各管理阶层的责任,用以实现前叙之理念。2. 围:本公司与ISO 9001:2000品质管理系统要求相关之部门的管理阶层。3. 容:3.1 管理承诺:最高管理阶层对品质管理系统的发展和实施,以与持续改进其适用性之承诺,应籍由以下方式得到证明:3.1.1 就满足客户与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与公司部进行沟通;3.1.2 建立品质方针、品质目标;3.1.3 执行管理评审;3.1.4 确保提供必要的资源以确保品质。3.1.5 应主动参加与客户间进行的各项友谊活动,以增进彼此间了解。3.2 客户为重:3.2.1 最高管理阶层应以提升客户满意为目的,

11、确保客户的要求得到肯定并予以满足。3.2.2 客户关系之开发:最高管理层应主动参与、建立维护与客户间相互的受益关系。3.2.3 客户联系:建立与客户联系之方式,每隔一定时间与客户共同检讨,了解其期望增进品质之方式,并共享未来双方发展之宏图。3.3 品质方针:最高管理阶层应确保品质方针:3.3.1 与公司宗旨相适用,并满足客户之期望;3.3.2 符合要求和持续改进品质系统有效性的承诺;3.3.3 提供建立和审查品质目标;3.3.4 在公司已予以沟通与理解;3.3.5 检讨其持续适用性。品质方针:品质一流客户至上锐意创新持续改善3.4 品质目标:3.4.1 最高管理阶层应确保在公司各级相关职能部门

12、建立品质目标,品质目标针对客户期望订定,品质目标是可测量的并与品质方针保持一致。3.4.2 最高管理阶层应在运营计划中定义品质目标与计算之方式,并与展开品质方针与执行持续改进之承诺相一致。3.4.3 品质目标应包含符合产品要求所需之容,以与指标衡量手册中所专属的产品类别目标。3.4.4 品质目标与其量化值,在每年年终管理审查会议中检讨编订。3.4.5 品质目标:参见附件。3.5 品质管理系统:3.5.1 最高管理阶层应确保已执行并符合第一章品质管理系统与品质目标的规划;3.5.2 当规划和执行管理系统有所变更时,应确保品质管理系统在整个变更期间仍维持其完整性;3.5.3 长期与短期规划:对品质

13、相关业务的规划应包括长期与短期规划,以增进品质与客户之满意度,规划中应包括生产周期、对客户服务、训练、成本、交货、可靠度;3.5.4 客户参与:在品质规划业务中,应考虑邀请客户参与规划案,以增进品质的客户满意度;3.5.5 供货商意见:在品质规划过程中亦应请供货商提供意见作为产品开发规划的参考。3.6 权责与职权:3.6.1 最高管理阶层应确保责任、职权已界定,并已在公司部做沟通。3.6.2 为确保产品品质目标,本公司横跨所有班次的生产作业均指定职责委派的负责人员,当制程或产品无法符合规定要求时,则该项信息应迅速立即通知负责授权且有矫正行动之管理阶层。3.7 管理代表:最高管理阶层应在管理阶层

14、中任命一员作为管理代表,并不受其它职责影响,其职责和权限:3.7.1 确保品质管理系统所必须的过程已予建立、实施和维持;3.7.2 向高阶管理阶层报告品质管理系统的运行成效与改进之任何需求;3.7.3 确保公司上下对客户要求的认知;3.8 客户代表:最高管理阶层应指派人员并赋予该人员责任和权力,以确保满足客户的要求。此要求包含:选择特殊制程特性,制定品质目标、相关的教育训练、矫正与预防措施,产品设计和开发等。3.9 部沟通:高阶管理阶层应确保已建立适当的沟通流程,并对有关品质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加以沟通。3.10 组织绩效回馈:公司应将各项品质绩效与客户满意度告知员工了解。3.11 管理评审:3.

15、11.1 最高管理阶层应在规划期间,评审管理系统,以确保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审查需包含品质管理系统的所有需求与绩效的趋势。3.11.2 管理评审应对公司的管理系统(包括品质方针和品质目标)是否需要变更予以评估。3.11.3 管理评审结果之记录应予以维持,以提供营运计划所规定的品质目标与客户满意度达成的证据。3.11.4 管理评审输入的信息应包括:A. 稽核之结果;B. 客户反馈;C. 过程绩效和产品符合性;(品质目标的监控);D. 产品实现过程与其支持过程的有效性与效率;E. 矫正与预防措施的状态;F. 实际与潜在售后市场失效,以与对品质、安全或环境影响的分析;G. 前一次管理审查决议事项的跟催

16、;H. 可能影响品质管理系统的变更;I. 改善的建议;3.11.5 管理评审输出应包括与以下有关的措施:A 品质管理系统其流程有效性之改善;B 与客户需求有关的产品改善;C 资源需求。4参考文件:4.1 全公司品质(TQM)管理作业程序4.2 客户满意度调查控制程序4.3 管理审查程序4.4 持续改善程序4.5 先期产品品质策划4.6 组织责任程序4.7 不合格品管制程序4.8 记录管理程序第三章 资源管理1 目的:为使与品质制度要求有关的资源能够确定与提供,以确保有关之单位与人员能迅速、正确的运用资源。2 围:2.1品质系统要求相关之资源管理均适用之。3 容:3.1 资源提供:确定并提供下列

17、所需的资源:3.1.1 执行和维护品质管理系统与持续改善其有效性;3.1.2 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3.2 行政部:执行对会影响产品品质之人员应给予适当的教育训练、培养技能和经验,使其具备一定的能力。3.2.1 认知、能力与训练:A 对组织阶层所有从事影响品质活动的人员说明其训练需求;B 提供训练或采取其它措施以满足与达成这些所需求的能力;当被要求时,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必须鉴定合格;同时这些人员应该要了解客户的要否达到;C 评估采取措施的有效性;D 确保人员认知他们活动的关联性和重要性,以与他们对达到品质目标的贡献;E 维持有关教育训练、培养经验和资格认定的记录。3.2.2 产品设计技

18、能:本公司规划合适的工具与技术训练负责产品过程设计人员,确保使其具备足够能力以达成客户所需的设计要求。3.2.3 在职训练3.2.4 对于会影响产品品质要求的新建立或修改过的作业,本公司对在线人员进行在职训练。此训练应包括合同工或代理人员。对品质有影响的人员,均应被告知当产品不符合品质要求时对客户会产生的影响。3.2.4 员工激励与授权:3.2.5本公司激励全组织员工实现品质目标,并进行持续改善与提升品质与技术认知。建立一个鉴审流程,用以衡量全员认知其作业的符合性与重要性,以与对于达成品质目标的贡献度。3.2.5 训练课程之开发:对新的产品品质、技术要求有关的需求与观念应予以开发新的课程,提升

19、部人员的专业素质。3.2.6 品质改善观念训练:对产品品质要求负有直接影响的员工,包括负有实责的管理阶层均应接受有关品质改善的各项基本训练。3.2.7 训练需求与告知:对品质有直接影响的所有人员,对所需之训练应予定订,如有训练需求时应能通知受训人员加以适当的训练;3.2.8 静电防护训练:在有静电影响的工作环境,对执行此类工作的员工,应有静电防护的训练。3.2.9 高阶品质训练:对品质工作负有改善的各阶层管理或工程人员,应接受高阶的品质改善训练。3.2.10 训练容:在有危害状况的工作场所,其人员对工作执行、安全、个人保护装备与环境的侦测等工作项目,应给予适当的训练。3.2.11 作业员资格:

20、凡在生产过程中的作业与技术人员,应审定其资格认可与重新再认定。3.3 基础设施:3.3.1 决定、提供和维护必要的基础设施,以达成符合产品要求。包括:A 建筑物、工作空间和有关设施;B 过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C 支持服务如运输、通讯;3.3.2 工厂,设施与设备规划:本公司以跨功能小组方式制订工厂、设施与设备的计划,并注重精实生产原理与品质管理系统有效性的连系,配合工厂布置将物料的流动和搬运程度减到最小,以促进物料的同步流动,且将工厂空间的使用附加价值提升到最大。3.4 紧急应变计划除天然灾害与意外,应准备各项紧急应变计划(即公共设施中断、劳工短缺、主要设备故障),以在紧急状况下合理保护产

21、品对客户的供应。3.5 工作环境:3.5.1 决定和管理所需要的工作环境,以使产品品质符合要求。3.5.2 确保人员安全以达成产品品质要求本公司在生产制造活动中订定产品安全和降低对员工造成危害的潜在风险之方法。3.5.3 作业场所的清洁本公司规作业场所维持整齐、清洁以与完善的状态,以符合产品与制程上的要求。4 参考文件:4.1 教育训练作业程序4.2 职务代理办法4.3 先期产品品质策划4.4 环境紧急准备与应变程序4.5 设备管理程序第四章产品实现1. 目的:确保产品的实现能达到公司之要求,以如期生产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2. 围:凡获得产品实现的过程与各过程的顺序规划均适用之。3. 容:3

22、.1 产品实现的规划:3.1.1 规划与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且产品实现之规划,应与品质管理系统要求的其它过程之要求一致。3.1.2 在规划产品实现的过程中,适当时应决定下列各项:A 产品的品质目标与要求;B 建立过程、文件与提供产品特定资源的需求;C 针对产品所要求的查证、确认、监督、检验和测试活动,和产品的允收标准;D 必要的记录以证明产品实现过程与最终产品符合要求;E 拟定各项品质计划;F 鉴定任何量测需求其能力超出现有之水准者,应有充分的时间开发所需能力;G 理清所有性能与要求的允收标准,包括那些主观因素。3.1.3 进行产品实现规划时本公司将客户要求和技术规参考作为品质规划的一部分

23、。3.1.4 订定之允收准则,必要时须经客户核准,计数值抽样计划的允收水平均是缺点数为零。3.1.5 与客户合约发展中的产品、项目与其相关产品信息,本公司均确保性。3.2 制程与供货商变更管制:本公司制定管制与反应对影响产品实现的制程与供货商变更流程,任何制程与供货商变更结果均进行评估且确认后才能实施。会影响客户要求之产品实现变更,应通知客户并得到客户的同意。另当客户有要求时,例如:新产品导入的附加验证/鉴别要求,须被满足。3.3 产品有关要求之决定:3.3.1 客户所规定的要求,包括交货和交货后活动(包括客户合约或采购订单的售后产品服务)的要求;3.3.2 非客户所述的要求,但为已知的特定或

24、意图使用所必需者和法律、法规;3.3.3 产品符合有关政府的安全与环境法令和法规要求;3.3.4 所有公司决定的附加要求;3.3.5 本公司均遵照客户指定之特定要求、文件化和控制的要求一致。3.4 产品有关要求的审查:3.4.1 审查与产品有关的要求,且在向客户提供产品(如提交标单或接受合约或订单)前进行,以确保:A 产品品质的要求得以清楚规定;B 合约或订单中任何与以前的表述(如标单或报价)不一致的要求已经得到确定;C 公司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并确认产品的制造可行性、风险分析;D 审查结果和审查所产生措施的记录,均应予以维持;E 当客户提供非书面叙述之要求时,在接受客户要求前应予以确认;F

25、 当产品要求变更时,应确保相关文件做出修正,并将变更之要求知会相关人员;G 保留审查结果和审查确定的措施的纪录;3.5 客户沟通:识别并实施与以下有关的客户沟通安排:3.5.1 产品讯息;3.5.2 咨询、合约或订单的处理与修改;3.5.3 客户回馈,包括客户抱怨;3.5.4 本公司依客户所规定的语言与形式传递讯息。3.5.5 向顾客沟通任何使用或可能污染、任何可能包含受限制物质的过程或物质的混杂。3.6 问题通告:当有异常发生会影响到客户时,应立即通知客户。3.7 问题严重性:对客户反映的问题,应与客户共同讨论影响程度与等级,在未来问题发生时依严重等级作时效处理。3.8 问题处理层级提升:依

26、问题严重等级发生由各不同层级人员作有效处置,以保障客户权益。3.9 客户回馈:对客户所反应之问题应建立一个有效处理程序。3.10 组织之召回程序:对不适合继续使用的产品进行确认与回收之处理程序。3.11 因公司为专业印刷线路板制造商与仅进行制造过程的设计与开发,不参与电路板的设计与开发,故对条文中的产品设计和开发部分删除,不予以要求。3.12 制程设计与开发规划:3.12.1 规划并管制产品的制程设计和开发,包括:A 制程设计或开发之阶段;B 适合每一个制程设计和开发阶段的审查、查证与确认活动;C 制程设计和开发之责任与授权。3.12.2 管理参与制程设计与开发不同组别之间的接口,以确保有效沟

27、通和明确职责。3.12.3 在制程设计与开发的进展中,适当时,规划输出应予以更新。3.12.4 制程设计活动需有能力适当的运用各项技术.3.12.5 本公司以跨功能小组的方法,进行产品实现的准备工作。3.12.6 项目规划:依据已订妥之产品生命周期模式,建立并维持一套项目规划。3.12.7 要求之可追溯性:建立一套方法,经由设计和测试追溯特定的要求。3.12.8 测试规划:测试规划应有书面规划并记录其结果,测试规划宜包括各项之要求。3.12.9 在制程设计与开发时应考虑法律、法规、国际标准要求。3.13 制程设计与开发输入:3.13.1 与产品要求相关的输入,应予以决定并将记录加以维持,输入应

28、包括:3.13.1.1 功能和性能要求;3.13.1.2 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要求;3.13.1.3 以往同类制程设计的资料;3.13.1.4 任何在制程设计/开发中的必要的要求;3.13.2 输入之适切性应予以审查,要求应完整、明确不互相矛盾。3.13.3 对制造流程设计输入的要求进行鉴别、文件化并审查。3.13.4 识别特殊特性以符合客户与制程要求。3.13.5 客户与供货商之输入:在产品新要求或修正要求之开发期间,对于来自客户与供货商之输入,应建立并维持一套方法予以诱导与应用。3.13.6 设计要求:设计要求应予以界定并提出书面规定,应包括各项要求。3.13.7 要求容:设计要求应包括,额定

29、值与误差、维护度需要、末端包装要求。3.14 制程设计与开发输出:3.14.1 制程设计与开发的输出应提供已能对应制程设计和开发输入审查验证的形式,且发行前应予以核准。3.14.2 制程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满足以下条件:A. 符合制程设计与开发输入的要求;B. 采购、生产和服务应提供适当的信息;C. 包含或引用产品的允收标准;D. 规定产品的安全与正确使用的必要特性;E. 符合法律、法规、国际标准要求。3.14.3 制程设计的输出根据制程设计输入进行验证和确认。3.15 制程设计与开发审查:3.15.1 在适当阶段,应进行制程设计和开发的系统审查,以:A. 评估制程设计与开发结果以达成要求的能力;

30、B. 识别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3.15.2 参与审查的单位,应包括被审查制程设计和开发阶段相关的职能部门的代表。3.15.3 制程设计和开发审查的结果与任何必要的措施应予以记录。3.15.4 在制程设计和开发中特定阶段定义、分析、报告并提供并汇整衡量指标的结果,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3.16 制程设计与开发验证:3.16.1 应执行验证,以确保制程设计和开发输出符合制程设计和开发的要求。3.16.2 验证的结果与任何必要的措施应予以记录。3.17 制程设计与开发确认:3.17.1 依制程设计和开发规划执行制程设计与开发确认以确认设计出的制程能够满足预期生产的产品使用或应用上的要求。3.17.2

31、 当可行时,确认应在产品交货前予以实施完成。3.17.3 设计与开发的确认必须符合客户要求,包括开发的时程。3.17.4 确认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3.17.5 本公司制订原型样件与管制计划。尽可能地使用与正式生产一样的供货商、治工具与制造流程。监测所有的性能测试作业以便与时完成并符合客户的要求。若有外包时,本公司亦提供外包商技术指导。3.17.6 本公司制订产品与制程核准流程以符合客户的认可。3.18 制程设计与开发变更的管制:3.18.1 制程设计和开发的变更应予以鉴别和纪录维持。3.18.2 适当时变更应加以审查、查证和确认,并于实施前核准。3.18.3 制程设计和开发变更应包含评估

32、所构成零组件和已交货的产品因变更的影响。3.18.4 变更管理流程:建立并维持一套流程以确保能有系统并与时地管理所有可能在产品生命周期任何时间出现的要求与设计变更,而且不致于对品质可靠度产生负面之影响。3.18.5 客户之告知:组织应建立并维持一套书面程序,以确保当设计变更影响到合约承诺时,得以告知客户。3.18.6 问题解决之型态管理:在问题解决与型态管理之间建立接口,确保问题的修正皆可并入未来的修订版本中。3.18.7 组件之变更:应备妥适当之作业方式,以确保材质或组件之替换或变更不致对产品之品质方面产生负面影响。3.19 产品生命周期模式:建立一个完整并涵盖其产品生命周期制程、运作等业务

33、之指导纲要。3.20 新产品介绍:对新开发的产品应予规划介绍给客户。3.21 应变计划与灾后复原:在生产过程中如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紧急状况,需遵照生产紧急应变程序作业,使生产能持续运作,以确保客户产品顺利供应。3.22 产品终止之规划:对于产品制造与/或来自运作与服务组织支持的中断,应建立并维持一套书面的程序予以管制。3.23 型态管理与规划:组织运作的型态管理与规划容,应包括管理业务确认与围、时程、工具、方法、程序书组织责任区分、管制层级与时机与阶段。3.24 采购过程:3.24.1 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所订定之采购要求。3.24.2 供货商所提供产品和服务之管制方式和程度,应视采购产品对后续

34、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而定,并根据提供符合公司要求产品的能力来评估和选择供货商。3.24.3 建立选择供应者、评估和再评估的准则。3.24.4 当与供货商合并、重整时,将验证供货商品质管理系统的延续性和有效性。3.24.5 如客户合约规定时,应从其所规定的供货商采购各项相关的物料。3.24.6 透过设定产品品质、售后市场退货、交期与超额运费等绩效指标进行供应者监控。3.24.7 评估的结果和任何必要措施的纪录应予以维持。3.25 凡采购所有生产用之原物料,涉与管制的、有毒的与危险性的、均应符合目前政府和安全法规之规定。3.26 供应者的开发:3.26.1 应对已评估合格之供应者采用ISO 9

35、001:2000当作品质系统之基本要求,进行供应者品质系统和环境质量系统的开发。3.26.2 本公司以供货商的品质绩效和所供应产品的重要性来决定供货商的排名顺序。3.27 采购信息:3.27.1 采购文件应描述所采购产品的信息,适当时应包括:A. 产品、程序、流程和设备核准要求;B. 人员资格要求;C. 品质管理系统要求;3.27.2 确保所订之采购要求在与供应者沟通前的适切性。3.28 为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所定采购要求,本公司建立和实施所必须的检验流程或其它活动。3.29 采购程序:此程序中应包括产品要求定义、风险分析与管理、合格准则、合约定义、专利权、产品未来支持规划、分包商之选择、管理、

36、考核与评鉴等,并在初次采购时,将公司之要求告知分包商承诺达成符合。3.30 生产和服务运作之管制:在管制状况下规划并执行生产与服务运作,适当时管制条件包括:3.30.1 描述产品特性信息之完备。3.30.2 为合乎客户的要求,以信息系统支持生产排程与安排生产计划。3.30.3 所有制程作业站的人员,均应持有适当的作业标准书,作为制程作业与监测依据,这些作业标准书应能明确提与展现各工作要点,并在工作场所很容易取得。3.30.4 监视与量测安装之完备与使用。3.30.5 品质监控与量测之实施;包含作业准备(如开机、首件生产或换料)执行后之验证。3.30.6 当已建立的操作方式有显着更动时,应对更动

37、后首次处理的单元/服务实施严格检查。3.30.7 放行、交货和交货后活动之实施。3.31 管制计划:3.32.1本公司对所提供产品,建立各层次管制计划与制程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PFMEA)管制制程。3.32.2 有污染可能性的流程予以识别与书面化。3.32 预防性与预测性保养本公司明订关键制程设备,为机台设备的保养提供适当的资源,并建立有效、有计划的全面性预防保养系统,以持续改善生产设备的有效性和效率。3.33 对于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工模具,制定一套管理制度,管制其制造和验证作业。其中包括保养与修理的设施人员、储存修复、设定条件、损耗的更换计划、各种的修改设计文件、在工模具的制造与修改应用适当的

38、技术资源与检验能力等。运用沟通将有关服务的信息,通报给制造、工程与设计部门进行回馈。3.34 生产和服务运作流程确认:3.34.1 确认生产与服务运作结果,当其最终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督和量测加以查证的任何生产和服务运作流程,包括产品适用后或服务后才显现出失效的任何流程。3.34.2 确认流程达到既定规划结果的能力。3.34.3 确认流程的安排,适当时应包含:A. 审查和核准流程的准则;B. 设备的核准人员和资格;C. 规定的方法和程序的使用;D. 记录要求;E. 重新确认。3.35 组织支持客户规划:组织之品质规划应确保客户在解决相关问题上可获得支持。3.36 服务资源:对客户提供各项服务的相

39、关人员,应有适当的训练、工具与资源,以能与时有效的提供客户优质的服务。3.37 安装规划:对产品有安装需求时,应有一套安装规划。3.38 紧急服务:在产品生命周期期间,对失效的产品能提供紧急的各项服务作业。3.39 鉴别和可追溯性:3.39.1 应藉由适当的方法,于产品实现各阶段予以鉴别。3.39.2 鉴别有关监督与量测要求的产品状况。3.39.3 当有可追溯性要求时,应管制和记录产品的唯一鉴别。3.39.4 产品鉴别::组织应建立并维持一套流程以识别各产品与其所需之管制层级。3.39.5 回收之追溯性:在产品生命周期中之生产的原/物料于进料、检验与生产时应保存记录以与适当的卷标标示合格与否,

40、以作为鉴别与追溯、协助客户识别与回收用。3.39.6 变更之追溯性:凡有制/工程变更时,对生产品、文件、资料等应包括制造日期、批号、序号等以便于追溯。3.40 客户财产:3.40.1 被控管或正在使用的客户财产应妥善保管。3.40.2 应对其使用的或组合在其产品中的客户财产予以标识、验证、保护和维护。3.40.3 任何客户财产出现遗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时应予以记录并报告客户。3.40.4 客户的生产治/工具和制造、检验、测试工具和设备必须做永久性标识,使得所有权可以被识别并确认。3.41 产品的防护:应确保在部加工与产品交付到指定目的地期间,对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作好防护。其防护应包含鉴别、运搬

41、、包装、储存和保护。3.41.1 搬运:对于进厂的原物料、生产线中的在制品、入库成品,需提供适当的搬运工具与方法,以确保在搬运过程中避免受损。3.41.2 储存:充分规划仓库使用的区域,制订储存与先进先出管理方式,并对库存品做适时定期评估,以侦测库存品之品质状况。3.41.3 库存量:应确保所有库存品能有效的达到最佳存货周转率与最低库存量。3.41.4 包装:对于各项产品之包装应避免因包装之不当而影响产品品质要求。A. 客户的包装标准:应符合所有专属客户之包装规定与要求。B. 标签:对客户所使用之卷标,应制定作业标准,以确保所有交运的物料皆已依照客户的要求贴上标签。C. 包装与标示稽核:组织应

42、在品质规划或书面程序中加入包装与标示的稽核作业。其须包括诸如:标示、标签、包装箱、文件、特定客户标志与正确之数量。3.41.5 防护:对需管制的库存品应明确订定保存与隔离的方式。静电防护:对有静电危害的各场所应采适当的静电防护。3.41.6 变质:在可能有变质情形存在的地方,对于储存的材料应予以管制与避免使用到过期的材料。3.42 量测和监控设备的管制:3.42.1 决定要监督和量测的设备,并能提供产品符合性的证据。3.42.2 建立流程,以确保监督量测能被执行,并能与监督和量测要求一致的方式执行。3.42.3 为确保量测结果有效,量测设备应:A. 使用可追溯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量测标准,定期或

43、在使用前加以校正或验证,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正或验证所使用之基准;B. 进行必要的调整;C. 确保校正合格标准已被确定,标识其校正状态;D. 防止因调整不当而使校正失效;E. 在搬运、保养和贮存期间加以保护以防止损坏;3.42.4 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应评鉴并记录先前量测结果的有效性,并对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3.42.5 校正和查证结果的记录应加以维护,其校正/验证的记录应包括:A. 根据工程变更所作之修正;B. 校正时,发现读值超出规格与影响评估;C. 校正完毕,符合规格的结论;D. 可疑的产品或物料可能已被出货,应通知客户。3.42.6 当应用计算机软件来监督

44、和量测时,应于最初使用前开始确认计算机软件之能力。3.43 量测系统分析:实施适当的统计研究藉以分析各种量测与试验设备系统量测结果发现的变异,包括在管制计划中所列的量测系统。如经客户核准,亦可采用其它分析方法和允收准则。3.44 设备识别:对各项量测设备不论停用、不适合或免校者均应有明确的识别。3.45 实验室之要求:3.45.1 有关化学性实验、可靠度测试、寿命测试、仪器校验等各项实验均应在符合规定要求的实验室进行。3.45.2 实验室品质系统:实验室品质系统应包括政策、系统、作业程序、实验计划、实验作业标准,并界定实验室能力围,以确保其实验与测试/校正结果符合规定要求。3.45.3 实验室

45、品质政策:提供一良好实验环境,确保实验与校正的可靠性。3.45.4 实验室人员:实验室人员应具备适当的专业性与工作背景。3.45.5 实验室被测产品的鉴别与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对各测试样品/被校件应明确制定有关接收、鉴别、搬运、防护与保存等作业规定。3.45.6 实验室之过程管制:在实验过程中对影响实验的环境条件应明确加以界定。3.45.7 实验室的测试与校正方法:各种校验/实验方法应符合最新国家或国际的标准。3.45.8 实验室统计方法:对于可产生资料的校正/测试,需用统计技术加以验证。3.45.9 认证合格之实验室:凡公司无法测试或校验部份应委由认证合格实验室进行。4. 参考文件:4.1 询

46、价/报价控制程序4.2 订单评审控制程序4.3 先期产品品质策划4.4 工程变更管理程序4.5 制程失效模式效应分析程序4.6 生工程部件核准程序4.7 治工具管理程序4.8 进料检验程序4.9 客户提供的物品管制程序4.10 生产管制程序4.11 制程品质管控程序4.12 最终检验与测试程序4.13 统计技术管制程序。4.14 量规仪器校验程序4.15 量测系统分析程序4.16 实验室管理程序4.17 采购管理程序4.18 物料供应商开发评估程序4.19 外包检验规4.20 产品鉴别与追溯性程序4.21 生产紧急应变程序4.22 物料仓储管理程序4.23 成品库管理程序4.24 出货管制程序

47、4.25 教育训练作业程序第五章量测、分析和改善1. 目的:建立制度以量测与监控客户满意、产品、制程与系统的符合性,以确保品质系统的完整性。 2. 围:凡客户满意、产品、制程与品质系统的量测与监控均适用之。3. 容:3.1 量测、分析与改进:规划与实施所需监视、量测、分析与改进过程,以:3.1.1 展现产品的符合性;3.1.2 确保品质管理系统之符合性;3.1.3 持续改善品质管理系统之有效性3.1.4 包含统计技术在之适当方法的决定和其使用的程度。3.2 客户满意度:3.2.1 取得并监督有关是否满足客户需求的讯息,作为本公司品质管理系统绩效的一种量测,并决定得到此信息的方法。3.2.2 为

48、能了解未来客户的期望,透过客观有效的信息收集,分析客户各种满意趋势与不满意指针,并监控制造过程绩效之表现以确认产品品质与过程效率符合客户要求。3.3 部稽核:3.3.1 在所规划的期间执行部稽核,以确保品质管理体系:A. 符合所规划独立安排、ISO9001、ISO14001要求和公司管理系统与国际标准和客户要求的各项要求;B. 有效的实施和维持。3.3.2 规划稽核计划时应考虑流程的重要性、被稽核的区域和先前稽核的结果。3.3.3 稽核准则、围、频率和方法应加以界定。3.3.4 稽核人员的选择稽核的执行应确保客观和稽核流程之完整性。3.3.5 稽核人员不应稽核他们自己的工作。3.3.6 制定书

49、面程序应界定规划和执行稽核,与报告结果和维持记录的责任与要求。3.3.7 负责被稽核区域的管理阶层应确保已采取的措施未过期延迟,以消除被发觉出的不符合原因,与跟催活动应包含已采取措施的查证和查证结果的报告。3.3.8 稽核时程:部稽核围应包括组织之各机能与班别,且每年应视稽核成效订定新计划,如发生/外部不合规定或客户抱怨时,应增加稽核频率。3.4 制程稽核本公司订定制程稽核流程,以确定制程的有效性。3.5 产品稽核以预订的频率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其产品与其交货情况进行稽核,以验证与所有规定的要求,例如:产品尺寸、功能、包装和卷标的符合性。3.6 过程的监视和量测:3.6.1 使用适当方法对品质管

50、理系统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量测,这些方法应展现过程达成规划结果的能力,且当规划未达结果,应采取适当的矫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符合性。3.6.2 制程的监控与量测:在所有新制程实施制程研究以确认制程能力加以文件化,并提供制程管制附加的输入。维持执行客户的零组件核准程序时所核准的制程能力或绩效,并确保执行管制计划和制程流程图,重要制程事件如工具更换、机器维修或制程变更生效日期都应加以记录。3.6.3 统计技术需求的鉴定:鉴定用以建立、管制与验证制程能力和产品特性所需统计技术的必要性。3.6.4 制定与维持书面程序,以实施与管制3.1.3所鉴定的统计技术之应用。3.6.5 统计工具的选择:在先期品

51、质规划阶段期间,须先针对每项制程由跨功能小组,妥善地决定适当的统计工具,并应纳入管制计划。3.6.6 基本统计概念的知识:各种的基本概念,譬如变异、管制状态、制程能力与过度调整等,须应为公司组织的全体人员周知。3.6.7 用合适的方法来监控,并且适用的话,在限制物质进程包括供应商、转包商和信息服务供应商的进程的测量中,限制物质使用的可能性被鉴定。这些进程将怎样被控制、监控和测量将以文献记录。3.7 制程量测:在适当点上的制程量测应予以发展、建立文件并加以监测,以确保制程能合宜得以持续,同时促进制程绩效之增加。3.8 产品的监视和量测:3.8.1 监视和量测产品的特性和所含的禁用物质,以查证产品

52、已符合要求,且应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依照所规划之安排予以执行。3.8.2 符合性与允收准则的证据,限用物质和验收标准一致性的证据应予以维持,记录应显示产品准予放行之权责人员。3.8.3 除非相关权责人员,与适当时客户核准,否则应直到全部规划的检测安排已圆满完成后,才可进行产品放行与服务交付。针对最终检验合格的产品在已入库但未出货前,应实施最终产品的稽核以验证产品、包装、卷标等均已符合规定要求。3.8.4 所有制程活动须采用,譬如统计制程管制、防误措施、目视管理等直接针对缺点预防的方法而非缺点的检查。3.8.5 全盘尺寸检验与机能测试:所有的产品若客户有要求时,应按照其规定频率实施全盘尺寸检

53、验与机能测试,如未要求时可依公司规定。3.8.6 制品如被客户认定为外观项目时应提供适当的评价方式与合格人员。3.8.7 检验与测试文件:由进料、制程至最终检验与测试作业文件,应包括各项参数、允收标准、统计技术、管制方式、抽样标准、不良等级、检验项目、特性等。3.8.8 检验与测试记录:各项检验与测试记录需能明确证实产品是否符合规定,检验与测试状况之标示依产品鉴别与追溯程序实施,检验与测试之结果应做记录并适当保存。凡未能符合各项检验与测试合格产品应依不合格品处理程序执行,各项品质记录应能鉴别放行人员之权责,产品识别、检验数量、日期、不良品数目、不良等级、检验文件等。3.8.9 定期再测试:组织应建立并维持一套书面程序确保产品定期再测试,进而评估产品持续符合设计要求的能力。3.8.10 测试之容:首次测试与定期之再测试均应较例行品管测试更为广泛。首次测试应包括于客户与/或组织产品规格与/或合约所订定之容。而该测试之结果应见诸书面。3.8.11 修理与退回品之测试:凡由客户退回的产品在处理完后均应依成品检验程序再做一次完整的检验与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