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线网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三_第1页
轨道线网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三_第2页
轨道线网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三_第3页
轨道线网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三_第4页
轨道线网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昆明市现有城市轨道规划线网的综合评价任务书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2012年6月16日一、 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了配合城市轨道线网规划与设计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通过学生独立完成轨道线网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轨道线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题主要针对2011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昆明城市轨道线网进行综合评价。设计内容:1、 昆明城市轨道线网的概述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指标的计算 4、权重的确定 5、综合评价三、 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本课程设计的时间为2012.6.25-7. 6,共计11天。课题主要内容和设计方法讲解 6.25昆

2、明城市轨道线网的概述 1天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天 指标的计算 4天 权重的确定 1天 综合评价 1天课程设计报告的修改 1天四、 成果提交1、提交课程设计报告。14.线网方案的综合评价 14.1 概述 目的和基本原理轨道网评价就是对规划方案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定性定量分析,以确定轨道网在规划布局上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情况及在等级、容量上与交通量的适应情况,从而为拟定规划方案,优化轨道网布局提供依据。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一旦采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城市发展格局的形成及城市发展的速度等各个方面都将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线网方案的评价必须作到科学、准确、客观,必须使多个备选方案中真

3、正最优方案成为推荐采用的方案。线网方案的评价涉及因素众多、因素间关系复杂,本次昆明市线网规划方案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借鉴了以往国内大部分城市线网方案的研究方法,本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昆明市的具体特点,运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建立了一套相对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对昆明快轨交通规划方案进行科学、准确、客观的评价。14.1.2 建立的过程线网评审对评价体系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方法科学、二是体系完善、三是要有可操作性。结合以上要求,本项目的评审体系由我院专家组,根据国内近年线网规划评价的成功经验,结合昆明城市特点,归纳调整之后提出。1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评价指标的选择是轨道网评价的重要内容,

4、也是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轨道网的评价系统一般由轨道网的结构评价、运营效果评价、实施评价、社会效益评价、战略发展评价五个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又包括多个单因素指标,在实际中对全部单项指标进行评价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如何在众多的评价指标中,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系统地反映规划方案的总体性能,这对于最终规划结果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1) 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快轨线网的特征,并应具有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指标定义清楚、计算方法简单可行等特点。(2) 评价的目的是进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的优选与排序,因而在评价指标体系运行过程中应具有可操作性强、易于

5、比较等特点;在评价体系中可以用定量指标,也可以用定性指标,以全面的反映和评价线网的特性。(3) 评价指标的筛选时遵循以下原则:在筛选具体的指标时,除遵循一般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外,针对线网评价问题,还应遵循下述原则。l 目的性原则:每一个评价指标应能独立反映线网规划的某一具体方面的特征,并与线网规划方案选优的目标相联系。l 可测性原则:即每一个指标都可用拟定的测定度量方法获得,定性指标也应具有分级比较的条件。l 灵敏性原则:线网方案的变化应能使评价指标变化,其变化的范围应与线网方案优选的目标相联系。l 公正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能适用于各种比较方案,而不是对一种方式有利而对其它方式不利。l 可处理性原

6、则:评价指标的数量在充分反映评价方案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减少,过多的评价指标会使处理过程复杂,不利于方案评价。 指标体系的构成对于线网方案评价这样复杂问题,一般很难直接建立最终的评价指标,根据实际的评价问题,将指标体系进行了分层处理,对于昆明线网方案评价,采用三层处理。即总体层、系统层和指标层。总体层反映评价的最终目标;系统层反映评价目标的各个侧面,有具体的指标表征;指标层是最原始的可直接获取或可测量的基础数据。由3个层次构成的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4-1所示。 总体层 系统层 指标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的综合评价战略发展社会效益客运效果线网结构环境影响和文物保护线网发展适应性沿线土地开发价值与土地利用吻

7、合程度工程难易程度公交出行比率机动车平均速度出行时间满足率近期线网可实施性远景线网运营水平线网负荷强度换乘率客流断面不均衡系数日客运总周转量覆盖中心区面积率换乘节点数非直线系数中心区线网密度线网加权长度覆盖大型客流集散点程度图1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可实施性(1) 系统层的构成及意义系统层主要反映影响总体目标的各个侧面,分为5类,分别从网络视角、乘客视角、建设视角、综合交通体系视角和城市规划视角对线网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和含义如下。1) 结构特征网络视角线网的结构特征是指线网的空间尺度特性和协调性,用来反映线网规划方案的覆盖能力和线网结构的合理程度。一个好的线网规划方案应具有良好的覆盖性和合

8、理的线网结构,并与其它交通系统有较好的协调与衔接。2) 客运效果乘客视角线网的客运效果是指在线网上承担的客流的质和量的特征,用来反映线网的运营成果。好的线网应承担较大的客运量和具有较好的服务水平并具有较高的运营效率。3) 实施性建设视角线网的实施性是指线网方案在具体实施时的难易程度。具有较好实施性的线网方案应有以下两个方面特点:l 快轨交通线路实施的工程难度较低l 形成近期线网的结构、实施及运营条件较好4) 社会效益综合交通视角线网的社会效益是指线网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有关出行的效益。这种效益主要体现在:由于轨道交通网的修建带来居民出行时间的节省、出行质量的提高以及由于快轨交通承担了大量的客流从而

9、对城市道路交通的改善等。5) 发展战略目标城市规划视角发展战略目标是指线网方案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吻合程度。快轨交通线网的规划必须服从城市的总体规划,符合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并与城市交通规划战略相吻合,以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增加城市发展机会。系统层由具体的指标支撑,各系统层下的指标只对本系统层产生影响。(2) 指标的含义具体的指标名称及意义如下。1) 线网总长(C1) 定义:为规划区轨道交通线网各条线路长度之和。 目的:宏观评价快轨交通静态线网的建设投入成本指标,长度在功能相同条件下越短越好。 单位:无 计算方法:见定义。 指标计算:式中:C1线网总长的评价指标得分(01)L线网总长(km

10、)Lmax昆明轨道网规模的上限(km)Lmin昆明轨道网规模的下限(km) 指标边界条件:根据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的研究,中心城线网长度下限为85km(不足85km按85km计算),上限为145km(超过145km按145km计算)。根据中心城各组团之间空间关系,确定各组团与主城轨道交通网连接的长度,并依此确定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长度边界条件为下限115km,上限为175km,代入上面的指标计算公式。2) 核心区线网密度(C2) 定义:为线网研究核心区轨道交通线网长度与核心区面积之比。 目的:反映快轨交通线网在核心区的服务水平。 单位:km/km2 计算方法:见定义。 指标计算:式中:C2核心

11、区线网密度评价指标的得分(01)通过核心区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km/km2)min通过核心区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的下限(km/km2)max通过核心区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的上限(km/km2)*通过核心区的轨道交通线网长度的最佳值(km/km2) 指标边界条件:参考国外先进城市指标,结合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的研究,得出结论为:核心区线网密度应以“适度”最佳,密度过小时,线网达不到服务水平,密度过大时,不仅增加工程造价和施工难度,而且反而影响线网的运行效率。研究表明,一般圈层结构的大型城市,其核心区的线网密度(*)为1.2 km/km2。昆明都市核心区是指一环路以内范围,面积约14km2,是以

12、行政、商业、服务、贸易、金融、信息、文化、办公、文化体育、公共设施为主的高密度开发的城市功能区。3) 非直线系数(C3) 定义:轨道交通线路实际长度与轨道交通线路各主要吸引点之间空间直线长度之比,环线按主要集散点之间的实地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目的:反映快轨交通线网各线的顺直程度。单位:无计算方法:线网总长/各线主要客流集散点空间直线距离之和。指标计算: 式中:C3非直线系数评价指标得分(01)线网非直线系数。(km)max非直线系数的上限。(km)min非直线系数的下限。(km)指标边界条件:依据轨道交通线路一般规律,上限(max)为2及以上,下限(min)为1。4) 换乘节点数(C4)

13、定义:轨道交通线网线路相交点的数量。 目的:反映快轨交通静态线网提供换乘的灵活程度。 单位:个 计算方法:两线相交:1个;三线相交:3个。 指标计算:式中:C4换乘节点评价指标的得分(01)。换乘接点数(个)min昆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换乘接点数的下限(个)max昆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换乘接点数的上限(个)昆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换乘接点数的最佳值(个)边界条件:线网以两两相交一次为换乘节点数的最优值,即最优值为C,其中,n为线路条数;以仅有一条线和所有线相交为下限;以两两相交2次为上限。昆明线网方案共有5条线路,最优值为:10。5) 覆盖中心区面积率(C5)定义:为线网研究中心区轨道交通沿线每侧75

14、0米范围的用地面积与中心区总用地面积之比。目的:反映快轨交通静态线网的覆盖性。单位:%计算方法:见定义。指标计算:式中:C5中心区覆盖率的评价指标得分(01)中心区覆盖率(%)max中心区覆盖率的上限(km)min中心区覆盖率的下限(km) 指标边界条件:以线网研究中第三方案的2、3号线(含米轨方案六的2、3号线)的覆盖率为下限,以覆盖率为100%即全部覆盖为上限,依此为边界条件,代入上面指标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此处中心区采用第一章概念界定中的中心城核心区,面积为14 km2的区域。6) 与大型客流集散点衔接数量(C6) 定义:轨道交通线网线路与大型客流集散点衔接的数量。 目的:反映快轨交通线网

15、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覆盖性。 单位:个 计算方法:加总衔接的大型客流集散点数量。 指标分级计算:式中:C6与大型客流集散点衔接数量的评价指标得分(01)n线网通过的主要客流集散点的当量个数。(当量个)nmax线网通过的主要客流集散点个数的上限。(当量个)nmin线网通过的主要客流集散点个数的下限。(当量个) 指标分级标准:经过对昆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可确昆明市的主要客流集散点,并且本评价对特大型、大型、中型三种集散点进行了当量换算,确定中型客流集散点换算系数为1,大型为2,特大型为3,则昆明市共有规划主要客流集散点N当量个。规划轨道网至少应通过该城市的50%的主要客流集散点,则指标的上限应为10

16、0%。昆明集散点共:大型25个,中型55个,小型37个。7) 日客运总周转量(C7) 定义:规划年度轨道交通线网各线客运周转量之和。 目的:反映快轨交通线网客运效果和作用。 单位:万人*公里 计算方法:运用emme/2模型计算。 指标计算:式中:C7日客运总周转量的评价指标得分(01)Q日客运总周转量。(万人次)Qmax日客运总周转量的上限。(万人次)Qmin日客运总周转量的下限。(万人次)边界条件:根据国外同类大城市地铁运量的情况,结合昆明市远景交通量的分析,以客流预测结果决定上下限进行计算。8) 客流断面不均衡系数(C8) 定义: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各线客流断面最大值与平均值之比。 目的:反

17、映快轨交通线网承担客流的均衡程度,以评价线网的客运效率,该指标越低约好。 单位:无 计算方法:在emme/2模型运算结果基础上,利用下列公式计算: 其中: p 线网断面不均衡系数;Q1Qn各线双向最大断面流量之和;K1Kn各线流量平均值,为:各断面流量之和/断面数量n线路条数。 指标计算:式中:C8客流断面不均衡系数的评价指标得分(01)客流断面不均衡系数。max客流断面不均衡系数的上限。min客流断面不均衡系数的下限。边界条件:显而易见,客流断面不均衡系数的下限为1,上限结合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规律特点确定为:2.5及以上。9) 换乘系数(C9) 定义: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轨道交通线

18、网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轨道交通线网出行人次。 目的:反映快轨交通线网对乘客出行的直达程度,换乘系数越小,表明直达程度越好。 单位:% 计算方法:利用emme/2模型计算。 指标计算:式中:C9换乘系数的评价指标得分(01)换乘系数。max换乘系数的上限。 min换乘系数的下限。边界条件:参照轨道交通的一般规律,换乘系数的下限定为1.2,上限为2.0及以上。10) 线路负荷强度(C10) 定义:快轨交通线网日客运量与线网总长之比。 目的:反映快轨交通线网单位线路长度承担的客流量,以评价线网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性。 单位:万人次/公里·日 计算方法:见定义。 指标计算:式中:C10线路

19、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得分(01)线路负荷强度。(万人次/公里·日)max日客运总量的上限。(万人次/公里·日)min日客运总量的下限。(万人次/公里·日)边界条件:参照国内外地铁情况,线网负荷强度上限定为3.0万人次/公里·日及以上,结合昆明城市发展规模及考虑机场线的纳入上限定为2.5万人次/公里·日及以上,下限定为:1.5万人次/公里·日及以下。11) 工程难易程度(C11) 定义: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 目的:从施工角度评价快轨交通线网的实施难易程度。 单位:无 计算方法:通过对轨道交通线路跨越各类工程难点的分析得出。 指标计

20、算:工程难易程度是一个定性指标,一般由技术人员凭借工程经验和技术分析,对该项指标进行打分。各方案该项得分由我院专家打分,打分情况详见评价表。12) 远景线网运营评价(C12) 定义:轨道线网形成后运营的可行性、经济性、灵活性水平。 目的:从运营角度评价快轨交通线网的可实施性程度和运营成本水平以及灵活适应能力。 单位:无 计算方法:通过对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水平分析得出。 指标计算:运营评价是一个定性指标,一般由技术人员凭借工程经验和技术分析,对该项指标进行打分。各方案该项得分由我院专家打分,打分情况详见评价表。13) 基本线网的可实施性(C13) 定义:形成基本线网(指由骨干线组成的线网基本骨架)

21、的修建难度和运营效率。 目的:从近期线网与远景线网结合的角度,评价快轨交通线网实施性。 单位:无 计算方法:通过对轨道交通近期线网的综合分析得出。 指标分级计算:与工程难易程度指标相类似,该项指标亦属于定性指标。近期路网实施的可能性是由城市的建设条件、投资能力、交通结构、交通需求等综合因素决定的,只有对多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该项指标的得分情况详见评价表。14) 一次公交出行的平均出行时间(C14) 定义:城市居民在市域范围内以公交方式一次出行的平均出行时间。 目的:评价快轨交通线网的修建对居民出行时间的改善程度。 单位:分钟 计算方法:运用emme/2模型进行计算。 指标计算:

22、式中:C14公交出行时间改善的评价指标得分(01)公交出行时间(分钟)。max公交出行时间的上限(分钟)。min公交出行时间的下限(分钟)。边界条件:根据昆明交通分析,参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对公交方式出行的要求,以10分钟下限,50分钟及以上为止限,将此边界条件代入以上的计算公式,得到评价得分。15) 公交出行比例(C15) 定义:公交出行占全方式出行的比例。 目的:从城市交通结构的改变来评价快轨交通线网的影响。 单位:% 计算方法:运用emme/2模型进行计算。 指标计算:式中:C15公交出行比例的评价指标得分。(01)公交出行比例(%)。max公交出行比例的上限(%)。min公交出行

23、比例的下限(%)。边界条件:根昆明市交通分析,参考国内外公交状况,以50%及以上为上限,45%及以下为下限,将此边界条件代入以上的计算公式,得到评价得分。16) 平均机动车速(C16) 定义:城市中心区(14km2的区域)早高峰时段道路交通机动车速的平均值。 目的:评价快轨交通的建成对城市道路机动车速的影响。 单位:公里/小时 计算方法:运用emme/2模型进行计算。 指标计算:式中:C16平均机动车速的评价指标得分。(01)V平均机动车速(公里/小时)。V max平均机动车速的上限(公里/小时)。V min平均机动车速的下限(公里/小时)。边界条件:根据昆明市交通分析,以远景的“基本情形”为

24、下限,以可能达到的机动车速25公里/小时为上限,代入以上的指标计算公式进行计算。17) 与土地利用吻合程度(C17) 定义:快轨交通线网与总体规划拟定的土地利用吻合程度。 目的:从土地利用方面评价快轨交通线网与总体规划的一致性。 单位:无 计算方法:通过对轨道交通线网的综合分析得出。 指标计算:土地利用是一个综合课题,轨道网与土地的吻合程度只有依靠定性的分析方法进行确定。根据本院以往的经验和对昆明总体规划的总体把握,得出方案的评价指标得分,具体结果见评价表。18) 沿线土地开发价值(C18) 定义:快轨交通线网沿线土地利用开发价值。 目的:从沿线土地开发角度,来考察快轨交通线网的作用与潜力。

25、单位:无 计算方法:通过对轨道交通线网的综合分析得出。 指标计算:本项指标依然要利用定性的方法得到,要研究沿线土地的开发价值,一方面要对沿线的土地利用规划有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要借鉴相类似的国内外实例进行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到科学客观的结论。19) 线网的发展适应性(C19) 定义:线网分期实施过程中,线网线路的可调节性和组合的灵活性。 目的:考虑城市规划发展的可变因素,快轨交通线网与其适应能力。 单位:无 计算方法:通过对轨道交通线网的综合分析得出。 指标计算:线网的发展适应性指标的计算依然是一个定性分析问题。要从轨道网本身的性能和与土地利用结合的紧密程度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把握,指标的评判结果

26、详见评价表。20) 环境影响和文物保护(C20)定义:线网建设、运营对昆明市环境影响和文物保护的水平。目的:考虑轨道交通与城市环境和文化延续的协调程度。单位:无计算方法:通过对轨道交通线网的综合分析得出。 指标计算:线网的环境影响和文物保护指标的计算依然是一个定性分析问题。要从轨道网建设和运营对环境和文化延续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把握,指标的评判结果详见评价表。14.3 权重的确定权重是指对于评价目标,评价系统或评价指标之间相对重要程度。权重的确定对方案评价的意义重大,所以需仔细分析、慎重进行。本次评价采用专家咨询结合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系统和指标的权重,以保证权分配的客观合理。结合专家咨询意见和层次分

27、析法计算结果,确定各评价子系统及指标权重如下表所示:各评价子系统及指标权重表 表14-1子系统子系统权重指标名称指标权重结构评价0.24C1线网加权长度0.20C2中心区线网密度0.17C3非直线系数0.04C4换乘节点数0.19C5覆盖面积率0.20C6与大型客流集散点衔接数量0.20客运效果0.23C7日客运总周转量0.32C8客流断面不均衡系数0.16C9换乘系数0.22C10线网负荷强度0.30实施0.20C11工程难易度0.30C12远景线网运营水平0.35C13基本线网的可实施性0.35社会效益0.19C14公交平均出行时间0.41C15公交出行比例0.30C16平均机动车速0.29战略发展0.14C17与土地利用吻合程度0.25C18沿线土地开发价值0.24C19线网发展适应性0.28C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