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备化之纪_第1页
解读备化之纪_第2页
解读备化之纪_第3页
解读备化之纪_第4页
解读备化之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现代中医 三、解读备化之纪 关好学 关运生【原文】 土曰备化。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侯溽蒸,其令湿,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倮,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解读】机体脾胃消化系统中的平气脑肠肽中医命名为“备化”。 “备化之纪”的“备”是全、尽;“化”变、改之意。故可知“备化”是讲:进入脾胃的食物全部改变了形态成为新的物质;“纪”为识别标志。土行脾胃的主要功能是在食物由口腔向结肠移动时,消化处理和吸收营养素,未吸收的废

2、物储存在结肠(大肠)以备排出。机体消化系统即土行的脾与胃肠道,由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构成的肌层和肠神经、血管及相关淋巴系统(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组成。通过三大系统对这个复杂的器官实施平稳的整合10-389。所以“备化之纪”就是讲:在细胞水平的生物转化中,平气即脑肠肽使进入脾与胃肠道的食物全部改变了形态和性质,成为新的物质,是机体消化系统平气的识别标志。 “气协天休”,句中“气”是指脾胃消化系统中各种自体活性物质(平气);“协”是协同、协作,原意是:许多劳动者在同一劳动过程或彼此相联系的劳动过程中,依计划协同地进行劳动的劳动形态。以此建模类比消化道要完成某一生理功能需要几种激素协同作用,即胃肠激

3、素相互之间,胃肠激素与各种细胞组织器官之间相互协调,通过精细的调节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口腔的唾液、牙齿的咬碎食物、胃分泌胃液、盐酸、胃动素、胃蛋白酶等,在十二指肠胰脏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等胃肠激素10-388为“平气”,促使各种消化液和酶的释放,并促进胃肠蠕动,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可引起疾病。“天”是大自然界之意;“休”是美善、福禄之意。本句是讲:消化道各个部位组织分泌的自体活性物质(平气)协同合力消化食物,提供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是大自然界给人们的福禄。 “德流四政”,句中“德”是恩惠、好处;“流”是指水道,引申为流动的东西,如气流

4、、电流,在此为物流;“政”是运作功能,“四政”就是指除土行外的其他“四行”运作代谢功能。本句是讲:脾胃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输布到土行以外的四脏构成的代谢系统,除供本系统所需外,还供给其他四行脏器组织,使其能正常地行使运作代谢功能。 “五化齐修”,句中“五”是指机体在五脏所构成的营养物转化代谢系统(木行)、体液循环输布系统(火行)消化吸收营养素系统(土行)、氧的呼吸代谢系统(金行)及营养物、水和电解质的体液循环调节系统(水行);“化”是物之生,即新陈代谢;“齐”是同、并、皆、全之意;“修”是善、美好之意。故可知本句是讲:脾胃消化吸收的营养素、水和电解质(品羽),在五脏为主的生化代谢系

5、统(五行)中终而复始循环,使机体能得以很好地生长发育。 “其气平”,句中“其”是指土行的脾胃消化系统(土行);“气”是指胃肠道分泌的平气,如前所述为现代医学所讲的自体活性物质,在消化系统为“肠肽激素”;“平”是一般通常之意,即无太过之深重、无不及之持久,只作用于邻近细胞或自体,即现代医学的旁分泌、自分泌之意。机体消化系统是由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胰、结肠等器官组成,而这些器官都有分泌功能,故可知:“其气平”是讲胃肠道各个组成部位都分布有内分泌细胞。这样进食后,胃肠粘膜释出的肽类(平气)进入血流,起激素作用,影响胃、小肠、结肠、平滑肌的收缩,腔内容物自胃向远端就能产生时相性(有序运动)

6、紧张收缩2-170。与平滑肌固有张力的驰缓间的协调(蠕动反射),胃肠神经内分泌系统中兴奋性肽类(胃泌素、P物质、胃动素、缩胆囊素)与抑制性肽类(胰岛素、生长素、消瘦素、YY肽)相互抗衡,控制胃肠运动。不同部位对同一肽类反应的差异(如缩胆囊素促使胆囊排空,而对胃排空则为抑制)也使肽激素的调节作用更为灵活,进食后3060分钟肠肽类激素水平最高18-4-92。胃肠道的内分泌很有特征,它即能对腔内刺激作出反应,也能对来自神经系统和血液的系统性刺激(含相关淋巴系统)作出反应,其分泌物不仅影响上皮,也影响平滑肌和血管功能,且对远端器官如肝、胰、脑也有影响18-4-3。胃肠消化系统(土行)通过其肌层、丹田(

7、肠神经)及相关淋巴系统对这个复杂的器官功能实施平稳的整合。 “其性顺”,句中“性”是指胃肠道组织的自然(固有的)性能;“顺”是趋向同一方向。本句是讲:土行(消化系统)的平气使消化道调节食物通过肠道的有序运动(向同一方向),保证营养素、电解质和水分的充分吸收。消化道内容物在胃、小肠、结肠通过时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推进,所以其通过取决于腔内局部控制的协调性。整个肠道配置的几处括约肌,不仅调节腔内容物向前性运动,还能阻止肠内容物的回流,而消化道运动的协调则有赖于括约肌纵向平滑肌收缩与弛缓及神经与激素的调控。 平滑肌要造成高压区和低压区的推进作用,须在时相性(甲子时序)、紧张性收缩和平滑肌固有的张力弛缓间

8、取得协调(蠕动反射),还有赖于肌电活动,包括慢波和峰电位,通过对其频率的调控和相邻平滑肌的电连接,协调局部肠平滑肌收缩。平滑肌细胞的慢波频率是它本身固有的(性),但却可因邻近细胞的活动而改变。胃肠道各区主导频率是由起搏区建立的,cojal氏间质细胞就能对胃肠道不同区起到起搏作用,这是因它们是能自动活化的细胞。慢波的进行性传播,从口端到尾端,沿着由近到远的慢波梯度推进,是由平滑肌细胞的紧密电耦联发起的,收缩频率高可使平滑肌压力增加形成压力梯度,调节腔内容物向后返回结肠,并向前进入乙状结肠(性)。因此结肠通过是压力振幅梯度而非频率梯度决定的。在结肠中,降结肠近端和脾曲的收缩优势,使腔内容物混合,而

9、使横结肠起到贮存区作用(性)。另一运动形式即扩布性收缩(性),是在神经控制下进行的(另述)。整个肠管的环形收缩,可使肠腔分节,混合肠内容物,使粘膜接触不同的内容物。纵肌可使肠管缩短,把腔内容物向前推送(性)18-4-9293。 括约肌是胃肠道上间插的高压区。食管上和肛门外括约肌是横纹肌的局限性条带,食管下括约肌不是解剖上不同的结构。反之,幽门则是平滑肌的局限性聚集。回盲瓣是一种瓣样结构,分隔结肠与回肠,作用有如括约肌。肛内括约肌是环形平滑肌的聚集,周围即肛外括约肌。括约肌的收缩与弛缓由肠神经递质及循环中肽激素控制,针对周围的压力改变及生理刺激(如进食及情感性应激)而作出反应18-4-92。这些

10、都是消化道所具有的自然性能,总之这句是讲消化道土行的动力学。 “其用高下”句中“其”是指脑肠肽;“用”是使用,即功能;“高下”的“高”,辞典释为:由下至上的距离,这样“高下”就是自高处向下运行,是降低之意,在机体消化道就是把食物中大分子的高级物质降解为小分子量的低级物质。进食后胃远端把已嚼碎的食块研磨为1mm的食渣。膳食中的淀粉、麦芽糖、蔗糖、葡萄糖及动物性食物中的糖原等糖类物质经唾液和胃液中的淀粉酶先分解其中的-1.4糖苷,进入小肠后在-淀粉酶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三糖(占65%)及含分支的异麦芽糖和49个葡萄糖残基构成的临界糊精(占35%),属于寡糖的麦芽糖、麦芽三糖和-限糊精的进一步消

11、化在小肠粘膜刷状缘进行。-葡萄糖苷酶(包括麦芽糖酶)则可分解-1.4糖苷键和-1.6糖苷键,将-糊精和异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单体,肠结膜细胞还存在有蔗糖酶和乳糖酶等,分别水解蔗糖和乳糖为葡萄糖。总之这些糖类只有被消化转化为单糖,才能在小肠吸收,然后依赖葡萄糖转运体进入细胞(吸收)5-7778。 膳食中的氨基酸和脂肪可使小肠上段粘膜释出缩胆囊素,后者又促使胰的腺泡细胞释出淀粉酶、脂酶、共脂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促使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弛缓而使胆汁进入肠腔。各种蛋白酶如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弹性蛋白酶原,在十二指肠刷状缘肠肽酶即激酶作用下裂解为胰蛋白酶,后者又可使其余胰蛋白酶原及其他蛋白酶裂解为

12、活性形式。胃酸促使小肠上段粘膜释出胰泌素,后者则可促使胰腺管细胞分泌HCO3-,乙酰胆碱和CCK能使胰泌素作用增强。胃酸在小肠内被重碳盐酸中和而升高PH值(68)。膳食中脂类包括长链甘油三脂、胆固醇、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和脂溶性维生素等,在肠腔液态环境下皆不溶解,必须通过脂解进入混合胶粒,才能被吸收。胰脂酶在其辅因子共脂酶协同下,使长链甘油三酯分解为脂酸和甘油单酯。脂肪产物与胆汁盐及磷脂作用,形成混合胶粒,亦进入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的疏水中心。长链脂酸形成片层结构,虽能缓渐吸收,但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则只能以混合胶粒形式吸收,即以混合胶粒形式向绒毛上皮细胞的刷状缘膜扩散,长链脂酸首先是与脂酸结

13、合蛋白结合,越过微绒毛膜,在上皮细胞中再合成甘油三脂,而与胆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磷脂及运载蛋白等形成乳糜微粒5-107。膳食中的蛋白质则由蛋白酶消化降解为较大的寡肽、二肽、三肽和氨酸,较大的寡肽还需要由刷状缘水解酶进一步消化才能吸收5-161162。从以上资料可知,因蛋白质、脂肪和糖的结构复杂、分子量大,不能直接被吸收,必须经过消化系统加工处理即将大块的、不溶于水和大分子食物变成小颗粒溶于水和分子量较小的物质,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讲的消化,中医称之为谓“其用高下”。消化分机械性和化学性两类。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研磨,与消化液混合搅拌并向消化道远端推送;化学消化是通过消化液中的消化酶作

14、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三大营养物)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可知本句实际是讲机体对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其化丰满”句中“其”所指同上;“化”为物之生,引申为分泌之意。“丰”是丰富;“满”是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可知这句是讲脾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不仅量大而且无机、有机物成分多,即包括存在于消化道粘膜的许多腺体和附属于消化道的唾液腺、胰腺和胆,每天分泌的消化液总量达68L,其中唾液11.5Ld,胃液1.52.5Ld,胰液1.5Ld,胆汁6001200mld,小肠消化液1.8Ld。 唾液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为无味的粘稠液体,一般呈弱酸性(PH接近7.0),分泌量大

15、时PH可达8.0,其成分约99%是水,其余为无机物、有机物和一些气体分子。无机物中有Na+、K+、Ca2+、CI-、HCO3-、硫氰盐酸等,这些离子的浓度随唾液分泌的速度而变化,在腺泡初分泌唾液中,离子浓度及水的含量接近血浆(容量极点)。由于大多数刺激唾液分泌的因素都能刺激HC03-分泌,故唾液中HC03-浓度较高。唾液中的有机物主要有粘蛋白、唾液淀粉酶、舌脂酶、溶菌酶、免疫球蛋白A(IgA)、乳铁蛋白、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激肽释放酶以及血型物质等。2-173 胃液 纯净的胃液是无色酸性液体,PH为0.91.5,其成分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粘液、HC03-和内因子,其盐酸包括游离酸和与蛋白质结

16、合的结合酸,二者在胃液中的总浓度称为胃液的总酸度。胃液中盐酸含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分泌的毫摩尔数表示,称为盐酸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盐酸排出量称为基础酸排出量,为05nm molL.在食物或某些药物刺激下,盐酸排出量明显增加,最大排出量可达2050mmolL.男性分泌率大于女性,50岁后分泌率有所下降。盐酸由胃壁细胞分泌。壁细胞与细胞间隙接触的质膜部分称为基底侧膜,膜上有Na+-K+泵(Na+-K+-ATP酶)分布细胞膜面向胃腺腔的部分称为顶端膜。细胞内有从顶端膜内陷形成的分泌小管,分泌小管在细胞内有大量分支,小管膜上镶嵌有“H+”泵(质子泵)即H+-K+-ATP酶和CI-通道。壁细胞内含有丰富的

17、碳酸酐酶(CA),可促使细胞代谢产生的和从血液进入细胞的CO2与H20结合,形成H2C03并迅即解离为H+和HCO3-,细胞内的H+逆着浓度梯度被分泌小管膜上的H+泵,泵入分泌小管腔。再进入腺泡腔,K+则进入细胞内;而HC03-则在基底侧膜上通过CI-HCO3-逆向转运体与CI-交换,被转运出细胞,并经细胞间隙进入血液,CI-则进入细胞内,再通过分泌小管的氯通道进入小管腔和腺泡腔,与H+形成HCI(盐酸)。壁细胞基底侧膜上的Na+-K+-ATP酶将细胞内的Na+泵出,维持细胞内的低Na+浓度;进入细胞内的K+可经分泌小管膜及基底侧膜上的K+通道扩散出细胞(图6-7)。在消化期,由于胃酸大量分泌

18、,同时有大量HCO3-进入血液形成所谓餐后碱潮.2-176胰腺是一种无色的碱性液体,PH为8.0,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其成分包括水、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主要Na+、K+、CI-等,Na+、 K+的浓度接近它们在血浆中的浓度(容量极点)比较恒定;CI-和HCO3-的浓度则随分泌速率而改变,分泌速率高时,HCO3-也高,而CI-浓度降低;分泌速率降低时,则产生相反的变化。HCO3-主要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其浓度最高可达145mmolL,比血浆中的浓度高5倍。胰液中的有机物主要是消化酶,其种类繁多,包括有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各种酶如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羧基肽酶等)淀粉酶、

19、脂肪酶(三酰甘油水解酶、胆固醇酯水解酶、磷脂酶A2)等。胆汁呈金黄色,PH 7.88.6,在胆囊中贮存的胆汁,因被浓缩而颜色加深,因磷酸氢盐被吸收而呈中性或弱碱性(PH 7.07.4)。胆汁中除97%是水外,还含有胆盐、磷脂、胆固醇、胆色素等有机物及Na+、K+、CI-、HCO3-等无机物,不含消化酶2-176。小肠液。小肠内有十二指肠上段的腺体和小肠腺体(分布整个小肠),十二指肠腺分泌富含粘液的水和碱性液体。小肠腺和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杯状细胞分泌的粘液起润滑和保护小肠粘膜的作用。小肠腺中的肠上皮细胞分泌含大量水和电解质(品羽)的等渗液,其分泌量约为1.8Ld,分泌液的PH为7.58.0,小

20、肠液分泌后又被小肠绒毛再吸收。从小肠腺分泌入肠腔内的消化酶可能只有肠激酶一种2-186。大肠液。大肠内含有许多大肠腺,可分泌大量的粘液,此外,大肠上皮细胞还分泌K+ 、HCO3-,因此大肠液是一种碱性的粘性液体,PH值为8.38.42-189。“其类土”,句中“其”是指脾胃中分泌的消化液,即分泌液中达到容量极点的物质(除丰富的消化酶外的“满”的物质);“类”是相似之意;“土”为“土壤”。其意是讲:消化道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与土壤中Na、K、CI、Ca等无机物相似的Na+、K+、CI-、 HCO3-、Ca2+等离子,就是现代医学所讲的电解质,中医称之为品羽(解读在素问六元正记大论)。“其政安静”,

21、句中“其”是指脾胃消化道分泌的平气及其消化液;“政”是行为功能;“安”为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安静”在此应作动词释即平安稳定,对消化道讲就是使之不受侵害和损伤。由此可知夲句是讲:脑肠肽所能起到的作用(功能),除具有消化功能外,还有杀菌与保护消化道作用:唾液:湿润、清洁和保护口腔。唾液可溶解和冲洗牙缝里的食物碎屑,冲洗和稀释进入口腔的有害物质;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有保护牙釉质和与有害的鞣酸结合的作用。抗菌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IgA、硫氰酸盐、乳铁蛋白等具有杀菌和抑菌作用。唾液缺乏(口腔干燥症)的人,齿及颊粘膜慢性感染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胃液中的胃酸作用有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成有活性

22、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胃液中的粘液和HCO3-作用位于胃腺开口之间的表面粘液细胞,在受到食物的化学或机械刺激时,可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松软的凝胶层覆盖于胃粘膜表面,从胃粘膜脱落的死亡细胞也被包裹在此粘液层内。表面粘液细胞分泌的HCO3-也渗入到此凝胶层中,于是形成一层0.51mm厚的粘液磷酸氢盐屏障。这层润滑的机械与碱性屏障可保护胃粘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有助于食物在胃内移动,并可阻止胃粘膜细胞与胃蛋白酶及高浓度的酸直接接触,因此,虽胃腔内PH2,但胃粘膜表面部分的PH可接近中性。正常时,胃酸和胃蛋白酶不会消化胃粘膜本身。除了上述粘液磷酸氢盐屏障外,

23、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及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也起重要作用,它们对H+相对不通透,因此可阻止胃腔内的H+进入粘膜层(所谓H+的“反扩散”)。其次,胃粘膜能合成和释放大量的前列腺素(PG),它们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刺激粘液和HCO3-分泌,使胃粘膜微血管扩张,增加胃粘膜血流,因此有助于维持胃粘膜的完整和促进受损胃粘膜的修复。此外,胃粘膜上皮细胞处于不断的生长、迁移和脱落状态。因此,胃粘膜上皮是不断更新的,损伤的上皮细胞膜脱落,被从胃腺颈区移行的干细胞分化的新的细胞所代替,这又给胃粘膜提供进一步保护作用2-177。小肠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不会消化胰腺本身,这是由于它是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于腺泡细胞

24、及通过导管分泌的。此外,胰腺的细胞还同时分泌胰蛋白酶抑制物,可阻止腺细胞、腺泡及胰导管内的胰蛋白酶原激活。由于胰蛋白酶可激活其他的胰蛋白水解酶原和磷脂酶A2的激活。磷脂酶A2能使卵磷脂分解,生成溶血卵磷脂,而溶血卵磷脂能损害细胞膜的结构。故抑制磷脂酶A2就保护了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2-182。十二指肠液主要作用是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消化液的消化以及与胰液、肝胆汁一起中和十二指肠内的胃酸2-186。大肠粘液可润滑粪便,减少食物残渣对肠粘膜的摩擦;粘连结肠的内容物、有助于粪便的形成,减少阻止粪便中的大量细菌活动对肠壁的影响;碱性的大肠液还可中和粪便内细菌活动产生的酸,并阻止其向外扩散,保护大肠壁不受

25、其侵害。当大肠受到严重的细菌感染导致肠炎时,粘膜除正常分泌碱性的粘性溶液外,还分泌大量的水和电解质(品羽),稀释大肠内的刺激因子,促使大便迅速通过大肠(腹泻),从而冲刷肠道刺激因素,促进肠炎好转2-189。从以上所述可知机体消化道有上皮前、上皮和上皮后三道防线,保护肠粘膜的完整性。其防御、修复和愈合的多条防线为:防御线:一线,粘蛋白和碳酸氢盐屏障:粘附的粘蛋白层排除胃蛋白酶;重碳酸盐释出,建立PH梯度,而由粘蛋白稳定之。二线,上皮细胞机制:顶端膜的屏障功能;细胞内在防御(如谷胱甘肽和热激蛋白)回扩散H+经碳酸氢盐载体挤出。三线,粘膜血流(除回扩散的H+)供应能量基质。修复和愈合防线:一线:上皮

26、细胞整复(清理附近细胞,填充腐脱细胞构成的缺损)二线:上皮细胞复制。三线:经典性创口愈合(无形肉芽组织、血管生成、重塑基膜,以利上皮细胞长入)18-4-54。由于这些防御线的存在,起到了杀菌、抑菌作用及保护肠粘膜的完整性,从而使消化道处于平安稳定、适宜的正常消化吸收状态。“其矦溽蒸”句中“其”是指脑肠肽所在的消化道;“矦”是情况、境况,即内环境。“溽”是湿润;“蒸”是湿气熏蒸;“溽蒸”即湿热之意。胃肠道中每天要分泌消化液68L,其中99%左右为水分,加上每天食物中水分2 L左右,消化道中的水分可达810L左右,故湿度大。因我国古代医学家此时已知血液有传播热的作用(见解读六气司天之神经反射)肝和

27、骨骼肌是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故可知这里的“热”是血液传递的热量。“其矦溽蒸”是讲胃肠道内血流充足,其消化、吸收功能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现代医学把胃、肠、肝、胰及脾的血管和血流总称为“内脏循环”,中医称为“其侯”,在静息状态下其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14。溽热是胃肠道血流供应的一个特点,其血流量与局部组织的活动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其作用中医又称为“腐熟作用”,如在活跃地吸收营养物时,小肠绒毛及其邻近的粘膜下层的血流,通常可增加至平时的8倍,甚至更多;同样胃肠壁肌层的血流也随胃肠活动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即进餐后胃肠运动,分泌与吸收过程加强,同时血流量也大为增加,直至24小时后才降至餐前的水平,其原因是多

28、方面的,但某些胃肠腺体释放赖氢酰缓激肽及缓激肽等平气进入胃肠壁及胃肠腔,它们都是强的舒血管活性物质(气),起到重要作用2-172。“其令湿”,句中“令”是指从在下的脾胃消化道释放;“湿”是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SIgA是消化道、呼吸道等局部粘膜层的浆细胞所合成的单体IgA与J链,并大部分由J链将两个单体IgA联接成双体结构,再与粘膜上皮细胞产生的分泌片结合而成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中医称之为“雨”,可抵抗外分泌液中蛋白水解酶的破坏,使之能在局部粘膜表面保持免疫活性。胃肠有大量从食物中来的抗原,SIgA(雨)能与相应的抗原(风气)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湿,阻止其抗原(风气)从粘膜进

29、入血流3-43,故曰:“其令湿”,有对消化道的保护作用,是其第一道免疫防线(肝是第二道免疫防线)。“其脏脾”,句中“脾”是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消化道是由肌层的胃肠道管和血管、神经及相关淋巴系统三部分组成的复杂脏器。胃肠道相关性淋巴组织(GALT)是由胃肠道的淋巴细胞构成,主要包括胃肠道集合淋巴结,上皮内淋巴细胞和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如将这些淋巴细胞集中在一起,可成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它形成胃肠道免疫功能的第一道防线。 肠道集合淋巴结 肠道集合淋巴结是小肠粘膜内的一组淋巴滤泡,中医称为“小铃铛”,淋巴滤泡由B细胞和T细胞(CD4+为主)组成,在其表面覆盖着一层微皱褶细胞,又称M细胞。它能识别胃

30、肠道中呈现的许多抗原,主要吞噬病毒和肠道病原菌,递呈吞入的肠腔内抗原 转交给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可对致病抗原加工、转运、递呈,在此过程中被激活的免疫细胞经过循环归巢的过程回到肠粘膜固有层,成为分泌SIgA(雨)为主的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参与肠道局部免疫反应,M细胞对营养中的异体蛋白和肠道中共生菌都不起反应。 上皮内淋巴细胞,位于粘膜上皮间隙,大多数为抑制性T细胞(卫),可抑制抗原的无限制激活作用,从而阻止免疫和炎症过程的持续进行。 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浆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等,固有层浆细胞绝大多数分泌SIgA(雨),发挥其特异性免疫应答作用。SIgA附着于胃肠

31、道粘膜表面,可阻止病菌和抗原的侵入;T细胞主要为T辅助细胞,CD4+、CD3+ 细胞大多处于激活状态,通过辅助抗体(营气)、分泌细胞因子(卫气)及溶细胞因子,介导宿主在防御中发挥的效应功能。其他几种细胞含有多种神经肽受体,与肽能神经纤维连接,并分泌各种神经肽,调节细胞因子(卫气)和免疫球蛋白(营气)合成、释放,影响免疫细胞增殖、趋化和吞噬功能,当粘膜屏障受到破坏时,可以起到消灭病原菌作用,参与肠道非特性防御反应。 与疾病关系 炎症:胃肠道粘膜内的免疫细胞可吸引、激活炎症细胞而致胃肠道炎症(上火)。 自身免疫病 ,胃肠道免疫系统可能在自身免疫性和免疫耐受上发生作用,如被粘膜上皮细胞进行抗原递呈的

32、麦胶原白,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就可引起小肠粘膜吸收不良症10-389。中医的“脏为阴”是说五脏具有合成活性物质(气)功能,即内分泌功能。同时讲“藏而不泄”,是说它们是具有物质、信息、能量循环功能的组织。机体解剖上的脾是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机体淋巴系统是由淋巴器官、淋巴管道、淋巴结组成。淋巴器官包括脾、胸导管、扁桃体、盲肠、胸腺等,主要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滤过淋巴和参与机体免疫功能及消化道脂肪的吸收,主要分布于胃肠消化道及呼吸道等处的粘膜中,即中医所讲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枢,下焦如读”之意。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大约每小时有120ml淋巴液进入血液循环,其中100ml经由胸导管,20ml经由右

33、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大致相当于全身血液总量,所以淋巴系统是体液循环的一个重要辅助系统。淋巴液回流的生理功能是: 调节血浆和细胞间的液体平衡。淋巴的形成和回流入血,在毛细血管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的平衡上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说因糖酵解是在细胞的胞浆液中进行,反应脱出的水自然是进入胞液,形成组织液,多余的体液只能从淋巴系统回流入血。 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血浆蛋白质分子较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回流入血,所以淋巴回流实际上是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回到血液循环的唯一途径2-115。其运输脂肪功能是讲,消化道中形成的乳糜微粒(占肠吸收脂肪的80%90%)由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吸收运输导入血流进入机体。脾这个最大的淋巴器官

34、具有制造血细胞和破坏衰老的血细胞,产生淋巴细胞与抗体、贮藏铁质、调节脂肪、蛋白质代谢作用,故中医以“脾土”代表机体的淋巴系统。又因胃肠消化道中有内分泌细胞,若将其集中起来也将是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所以消化道成为既是体内的最大内分泌器官,又是机体淋巴系统(脾)的最大淋巴器官(主要在消化道,并担负了淋巴系统的大部分功能),具有了中医“脏”的功能含意,故中医将“脾胃”归为一个系统,可见其命名表述的科学性。“脾其畏风”,句中“脾”为脾胃土行之意,是指土行消化系统的淋巴免疫系统;“畏”是畏惧、害怕;“风”指中医的外风,即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为什么脾土是机体免疫器官还畏风呢?从前述可知,当抗原(风气

35、)侵袭消化道时,首先在粘膜被M细胞所识别、吞噬并递呈给免疫细胞,而固有层的CD4+、CD3+大多处于激活状态,通过产生的辅助抗体(营气),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卫气),可吸引、激活炎症细胞而致消化道炎症,所以无论那种抗原(风气)激起炎症性肠炎病(IBD),发病机制中都会涉及固有层T细胞活化。Crohn病(克罗思病)时,活化的淋巴细胞主要似为产生干扰素-(IFN-)的Th1淋巴细胞;炎症细胞因子如IL-1和TNF-纯属免疫反应产物,包括IL-1和白三烯B4的大量趋化物作用下,很多中性粒细胞进入发炎粘膜。IBD时的上皮损伤,似来自中性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氧和包括TNF-、IFN-在内的细胞因子所致。从

36、而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出现腹泻,大便有血,因直肠发炎、激惹,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便意窘迫和便失禁,其他症状如发热、疼痛(下腹和直肠)、迷昏及体重减轻,为慢性间歇性过程。急性发作持续数周至数月,其间穿插以长时间静息期难于控制,受累还有压痛,直肠检查指套有血,爆发性起病,出现血性腹泻、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血沉加速,能印证病情严重,腹泻严重时可见电解质紊乱,缺乏维生素K。crohn病,炎症则自粘膜至浆膜,贯穿肠壁,可波及胃肠道任何部位,增加了治疗难度18-4-138143。其治疗要通过免疫调节剂,中医则用“逆流挽舟(粥)”法治疗,阻断淋巴细胞增生、激活或效应机制而发挥作用,即“阴阳反作”,使抗原(风

37、气)启动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的不利机制,故曰“脾其畏风”。“其主口”,因“主”是主宰即管理、控制之意,而机体的运作活动功能的管理、控制是靠其神经系统,所以这里的“其”应指调控脾胃消化系统的神经。“口”是口腔,其功能对消化系统讲是受纳食物,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其前壁为上、下唇 ,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向前经口唇围成的口裂通向外界,向后经咽峡与咽相通。颊是口腔的两侧壁,其构造与唇相似即由粘膜、颊肌和皮肤构成。腭是口腔的上壁,分隔鼻腔和口腔,腭分硬腭和软腭两部分,硬腭位于腭的前23,主要由骨腭表面覆以粘膜构成,粘膜厚而致密,与骨膜紧密相贴。软腭位于腭的后13,主要由肌、肌腱和粘膜构成。软

38、腭的前份呈水平位;后份斜向后下,称腭帆。腭肌后缘游离,其中部有垂向下方的突起,称腭垂或悬雍垂,俗称小舌。自腭帆两侧向下方分别形成两条粘膜皱壁,前方的一对为腭舌弓,延续于舌根的外侧,后方的一对为腭咽弓,向下延至咽侧壁,两弓间的三角形凹陷区称扁桃体窝,窝内容纳腭扁桃体。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它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两者的分界,软腭在静止状态时垂向下方。软腭处有软腭肌,均为骨骼肌,有腭帆张肌、腭帆提肌、腭垂肌、腭舌肌和腭咽肌。软腭这些肌肉除腭帆张肌受下颌神经支配外,其它软腭肌由副神经脑根的纤维支配,这些纤维经迷走神经或舌咽神经到达咽丛。因咽以腭帆游离缘和会厌上缘平面

39、为界,将咽分为鼻咽、口咽、喉咽3部。鼻咽是咽的上部,位于鼻腔后方,上达颅底,下至腭帆游离缘平面续口咽,向前经鼻后孔通鼻腔。口咽位于腭帆游离缘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上续鼻咽,下通喉咽。口咽的前壁主要为舌根后部,此处有一呈矢状位的粘膜皱襞称舌会厌正中壁,连于舌根后部正中与会厌之间。喉咽是咽的最下部,稍狭窄,上起自会厌上缘平面,下至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咽壁有咽肌,为骨骼肌包括咽缩肌和咽提肌。咽缩肌包括上、中、下3部,呈叠瓦状排列,即咽下缩肌覆盖于咽中缩肌下部,咽中缩肌覆盖于咽上缩肌下部。咽提肌位于咽缩肌深部,肌纤维纵行,起自茎实(茎突咽肌)、咽鼓管骨(咽鼓管肌)及腭骨(

40、腭咽肌),止于咽壁及甲状软骨上缘。当吞咽时,软腭上提贴咽后壁,从而将鼻咽与口咽隔离开来,此时各咽缩肌自上而下依次收缩,提肌也同时收缩,上提咽和喉、舌根后压、会厌封闭喉口,食团越过会厌,经喉咽进入食管,由于迷走神经中的副神经调节各肌群协调运作,很少出现吞咽出错的情况,这是其食物经口进入食管的关键之处4-118129,“其主口”讲的就是控制口腔咽喉部位的神经功能。“其谷稷”,句中“其谷”是对上述迷走神经腹腔丛神经节的取象。“稷”是指高粱仁,其体积较大而较豆为小,从神经换元部位和神经纤维分布情况分析,应是指一般内脏感觉神经纤维换元之处,即颈静脉孔下方的迷走神经下神经节(结状神经节),中枢突终于孤束核

41、,周围突随迷走神经分支分布于颈、胸、腹部的多个器官,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冲动4-423。“其果枣”,已知“其果”是对神经中枢部位的取象;“枣”是对神经中枢红核的建模取象,就是说内脏感觉冲动通过迷走神经下神经节交换神经之后,其冲动到达神经中枢的红核所在部位,即上丘高度的被覆盖中央部,黑质内侧,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一对珲园的红核的中间神经元,它是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其实肉”,句中“实”为核心之意。“其实”的“其”是上句所说的神经中枢的皮质下自主神经高级中枢核心部位。“肉”是指此区的分泌腺,当是指腺垂体。“其应长夏”,句中“应”是指某一时刻的相应状态。“长夏”是指农历六月为湿热之时令,本句是说脾

42、胃进入消化期,其内环境湿热之状与自然界长夏时令相应,有利于食物腐熟消化。“其虫倮”,句中“其虫”是指消化道寄生虫。“倮”是指蛔虫、钩虫、蛲虫等。“其畜牛”,我们已知牛是反刍动物,其胃由四部分组成,除皱胃进行类似单胃动物胃内消化外,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内还有强烈的微生物发酵,对纤维、糖类和蛋白质等进行微生物消化。本句是讲胃有机械消化、化学消化和微生物消化三种消化功能,如维生素B12,是食物在大肠经微生物消化后才能被吸收,家畜动物牛最能体现这三种消化功能,以此说明脾胃的消化功能。“其色黄”是讲胆红素(黄色)从脾胃消化道进入体液循环系统。“其养肉”是讲其吸收的葡萄糖可以转化为磷酸肌酸将能量储存于肌肉之中,即讲肌肉是贮存糖原的主要组织。“其病否” 句中“否”(pi,痞)即痞隔、痞积块。是体检时腹腔内可以摸得到的包块。从前述“脾其畏风”分析应是炎症反应,故应排除结核病变等,最可能是西医所说的“克思恩(cyohn)病”18-4-140。这说明我国古代医学家通过解剖,已知腹块是由于炎症导致肠粘连、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或局部脓肿形成所致。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是固定不移的包块,进一步证明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