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解题思路分享 分数应用题中比的应用 一、抓不变量 【例1】有一些球,其中红球占1/3,当再放入8个红球后,红球占总球数的5/14,问现在共有多少球?解:其他球的数量没有改变。增加8个红球后,红球与其他球数量之比是5(145)59。在没有球增加时,红球与其他球数量之比是1(31)124.59。因此8个红球是54.50.5(份)。现在总球数是本题的特点是两个数量中,有一个数量没有变。把12写成4.59,就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本题也可以列出如下方程求解:(x8)2x59。【例2】甲、乙两同学的分数比是54,如果甲少得22.5分,乙多得22.5分,则他们的分数比是57。甲、乙原来各得多少分?解一:甲、
2、乙两人的分数之和没有变化。原来要分成549份,变化后要分成5712份。如何把这两种分法统一起来?这是解题的关键。9与12的最小公倍数是36,我们让变化前后都按36份来算,54(5×4)(4×4)2016.57(5×3)(7×3)1521。甲少得22.5分,乙多得22.5分,相当于20155份。因此原来甲得22.5÷5×2090(分),乙得 22.5÷5×1672(分)。我们再介绍一种能解本节所有问题的解法,也就是通过比例式来列方程。解二:设原先甲的得分是5x,那么乙的得分是4x。根据得分变化,可列出比例式。(5x2
3、2.5)(4x22.5)57 即 5(4x22.5)7(5x22.5),15x12×22.5,x18。甲原先得分18×590(分),乙得18×472(分)。【例3】 张家与李家的收入钱数之比是85,开支的钱数之比是83,结果张家结余240元,李家结余270元。问每家各收入多少元?解一:我们采用“假设”方法求解。如果他们开支的钱数之比也是85,那么结余的钱数之比也应是85。张家结余240元,李家应结余x元。240x85,x150(元)。实际上李家结余270元,比150元多120元。这就是85中5份与83中3份的差,每份是120÷(53)60。(元)。因此可
4、求出解二:设张家收入是8份,李家收入是5份。张家开支的3倍与李家开支的8倍的钱一样多。我们画出一个示意图:张家开支的3倍是(8份240)×3。 李家开支的8倍是(5份270)×8。从图上可以看出 5×88×316份,相当于270×8240×31440(元)。因此每份是1440÷1690(元)。张家收入是90×8720(元),李家收入是90×5450(元)。本题也可以列出比例式:(8x240)(5x270)83。然后求出x。事实上,解方程求x的计算,与解二中图解所示是同一回事,图解有算术味道,而且一些数量关
5、系也直观些。【例4】 A和B两个数的比是85,每一数都减少34后,A是B的2倍,求这两个数。解:减少相同的数34,因此未减时,与减了以后,A与B两数之差并没有变,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 85,就是8份与5份,两者相差3份。减去34后,A是B的2倍,就是21,两者相差1。将前项与后项都乘以3,即2163,使两者也相差3份。现在就知道34是862(份)或532(份)。因此,每份是34217。 A数是17×8136,B数是17×585。本题也可以用例13解一“假设”方法求解,不过要把减少后的21,改写成84。【例5】 小明和小强原有的图画纸之比是43,小明又买来15张。小强用掉
6、了8张,现有的图画纸之比是52。问原来两人各有多少张图画纸?解一:充分利用已知数据的特殊性。437,527,1587。原来总数分成7份,变化后总数仍分成7份,总数多了7张,因此,新的1份原来1份1原来4份,新的5份,541,因此,新的1份有151×411(张)。小明原有图画纸11×51540(张),小强原有图画纸11×2830(张)。解二:我们也可采用例13解一的“假设”方法。先要将两个比中的前项化成同一个数(实际上就是通分)432015,52208。假设小强也买来15×3/445/4(张),那么变化后的比仍应是20:15,但现在是20:8,因此这个比的
7、每一份是(45/88)÷(158)11/4。小明现有20×11/455(张),原有551540(张);小强现有8×11/422(张),原有22830(张)。当然,也可以采用实质上与解方程完全相同的图解法。解三:设原来小明有4“份”,小强有3“份”图画纸。把小明现有的图画纸张数乘2,小强现有的图画纸张数乘5,所得到的两个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出,3×54×27(份)相当于图画纸15×28×570(张)。因此每份是10张,原来小明有40张,小强有30张。备注:例1至5这五个例题是同一类型的问题。用比例式的
8、方程求解没有多大差别。用算术方法,却可以充分利用已知数据的特殊性,找到较简捷的解法,也启示一些随机应变的解题思路。另外,解方程的代数运算,对小学生说来是超前的,不容易熟练掌握。例3的解一,也是一种通用的方法。“假设”这一思路是很有用的,希望读者能很好掌握,灵活运用。从课外的角度,我们更应启发小同学善于思考,去找灵巧的解法,这就要充分利用数据的特殊性。因此我们总是先讲述灵巧的解法,利于心算,促进思维。【例6】 粗蜡烛和细蜡烛长短一样。粗蜡烛可以点5小时,细蜡烛可以点4小时。同时点燃这两支蜡烛,点了一段时间后,粗蜡烛长是细蜡烛长的2倍。问这两支蜡烛点了多少时间?解:设粗、细蜡烛长度是1,每小时粗蜡
9、烛点去1/5,细蜡烛点去1/4,我们把问题改变一下:设细蜡烛长度是2,每小时点去2/4,问过多长时间两支蜡烛长度相等。现在两者相关是(21),每小时能缩小差距(2/41/5),因此两者相等需要时间是(21)÷(2/41/5)10/3(小时)。把细蜡烛的长度和每小时烧掉的长度都乘以2,使原来要考虑的“2倍”变成“相等”,思考就简捷了。解这类问题这是常用的技巧。再请看一个稍复杂的例子。【例7】 箱子里有红、白两种玻璃球,红球数是白球数的3倍多2只。每次从箱子里取出7只白球,15只红球,经过若干次后,箱子里剩下3只白球,53只红球,那么,箱子里原来红球数比白球数多多少只?解:因为红球是白球
10、的3倍多2只,每次取15只,最后剩下53只,所以对3倍的白球,每次取15只,最后应剩51只。因为白球每次取7只,最后剩下3只,所以对3倍的白球,每次取 7×321只,最后应剩 3×3 9只。因此,共取了(51 3×3)÷(7×315) 7(次)。红球有 15×7 53 158(只)。白球有 7×7352(只)原来红球比白球多 15852106(只)。经典练习一1、甲、乙两堆火柴,从甲取50根火柴到乙堆,甲、乙两堆火柴一样多;从乙取40根火柴到甲堆,甲、乙两堆火柴根数之比是41。两堆火柴各有多少根?2、A,B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11、是73。如果它们的价格分别上涨70元后,价格之比是74。这两种商品原来的价格各是多少元?3、甲有50张画片,甲拿出乙有的画片数的8倍给乙,现在乙有的画片数是甲的2倍。问乙原来有多少张画片?4、兄、弟两人,每月收入的比是43,支出钱数的比1813。全年他们两人都结余3600元,问每人每月收入各多少元?5、一把小刀售价3元。如果小明买了这把小刀,小明与小强的钱数之比是25;如果小强买了这把小刀,两人钱数之比是813。问(1)买刀前小明与小强的钱数之比;(2)小明原有多少钱?6、哥哥要做384道口算题,弟弟要做180道口算题。每分钟,哥哥能做18道,弟弟能做15道。几分钟后,哥哥剩下题数是弟弟剩下题
12、数的4倍?7、某学校入学考试,参加的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是43。结果录取91人,其中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是85。未被录取的学生中,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是34。问报考的共有多少人?8、 甲、乙两个口袋分别装有红球和黄球,红球个数的4倍与黄球的 3倍一样多。从甲口袋中拿走 10个红球,从乙口袋中拿走30个黄球后,红球的5倍比黄球的4倍还多40个。甲、乙两个口袋原来各有多少个球?【例1】学校男生人数占45,会游泳的学生占54。男生中会游泳的占72,问在全体学生中不会游泳的女生占百分之几?【解1】在全体学生中,不会游泳的女生占33.4.在全体学生中,会游泳的男生占45×7232.4.在会游泳的学生
13、中,男生占32.4÷54×100 60在全体学生中,不会游泳的女生占(100-45)-54×(1-60)33.4.【解2】画一个图非常清楚。【例2】、有若干堆围棋子,每堆棋子数一样多,且每堆中白子都占28%。小明从某一堆中拿走一半棋子,而且拿走的都是黑子。现在,在所有余下的棋子中,白子将占32%。那么,共有棋子多少堆? 方法一:思 路:拿走的全部是黑子,那么白子的数量没有变,可以作为拿出前后的基准。 解: 拿出前:因为每堆棋子数一样多且白子都占28%,所以,白子:黑子=28:72=7:18,黑子是白子的18/7; 拿出后:在拿出的那一堆中,白子:黑子=7:18-(
14、7+18)/2=14:11,即拿出黑子数是这对白子数的18/7-11/14=25/14; 在总数中,白子:黑子=32:68=8:17,黑子是白子的17/8; 黑子对白子总数相差=18/7-17/8=25/56,即拿出黑子数是白子总数的25/56; 所以,堆数=(25/14)/(25/56)=4堆。 答:共有棋子4堆。方法二:思 路:把比例问题处理成浓度问题解:将每一堆白子占28%的棋子看成是浓度28%的溶液,那么本题相当于浓度=28/(100-50)=56%的溶液50克中,需要加入多少克浓度28%的溶液,才能使浓度变为32%。原液:添加液=(32-28):(56-32)=4:24=1:6,即需
15、要添加=6×50=300克,所以,共有棋子=(300+100)/100=4堆。答:共有棋子4堆。方法三:思 路:有若干堆棋子,每堆一样多,且白子都占28%。则白子占总数的28%。从某一堆中拿走一半,且拿走的都是黑子,则白子数没有变。拿走黑子后,在所有棋子中,白子将占32%。说明剩下的棋子总数与原来棋子总数的比是28%:32%=7:8。现有棋子为7份,原有棋子为8份。比原来少1份。这1份是原来一堆的一半。则原来一堆是2份。则原有8份是8/2=4堆。解:28%:32%=7:8, 8-7=11/(1/2)=2,8/2=4。答:共有棋子4堆。【例3】、有一堆糖果,其中奶糖占45%,再放入16
16、块水果糖后,奶糖就只占25%。那么,这堆糖果中有奶糖多少块?方法一:思 路:总量数量是变化的,不能作为单位“1”但奶糖的数量没有变化,因此我们可以以奶糖的数量作为基准。解:奶糖占45%,奶糖:水果糖=45%:(100%-45%)=9:11,即原来水果糖是奶糖的11/9;放入16块水果糖后,奶糖:水果糖=25%:(100%-25%)=1:3,即后来水果糖是奶糖的3倍;3-11/9=16/9,即放入的16块水果糖占奶糖的16/9,所以,奶糖数=16/(16/9)=9块。答:这堆糖果中有奶糖9块。方法二:思 路:放入水果糖后,奶糖的数量是不变的,我们要抓住这个不变量来当做处理的中心,原来奶糖为45%
17、,就是占9/20,后来为25%,占总数的1/4,因为奶糖是不变的,所以把奶糖所占的分子处理成9,即1/4=9/36,这样总数就由原来的20份变成36份。增加了16份=16块糖,所以原来奶糖9份=9块解:45%=9/20,25%=1/4=9/36,36-20=16,16÷16=1,1×9=9(块)答:这堆糖果中有奶糖9块。总 结:这个题中,我们要抓住的就是关键的总量是不变的,然后牢牢抓住其他变量的变化跟这个量什么关系,这种处理方法在比例问题中要学会熟练处理。 方法三:原来奶糖占45%,放入16块水果糖后,奶糖占25%。奶糖数没有变。则原来糖的总数与放入水果糖后糖的总数比是25
18、%:45%=5:9。原来糖的总数是5份,现在糖的总数是9份。比原来多9-5=4份,即16块。则每份是16/4=4块。原来糖的总数是4×5=20块。奶糖是20×45%=9块。解:25%:45%=5:9,9-5=4,16/4=4,4×5=20,20×45%=9。答:这堆糖果中有奶糖9块。二、典型的相遇问题【例1】甲、乙两人沿400米环形跑道练习跑步,两人同时从跑道的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跑去。相遇后甲比原来速度增加2米秒,乙比原来速度减少2米秒,结果都用24秒同时回到原地。求甲原来的速度。(环形跑道的相遇问题)【解】:因为相遇前后甲,乙的速度和没有改变,如果相遇
19、后两人和跑一圈用24秒,则相遇前两人和跑一圈也用24秒,方法有二。法一:以甲为研究对象,甲以原速跑了24秒的路程与以(+2 )跑了24秒的路程之和等于400米,24+24(+2 )=400 易得=米/秒法二:由跑同样一段路程时间一样,得到(+2)= 二者速度差为2;二者速度和(+)=,典型和差问题。由公式得:(2)÷2= , =米/秒【变式练习1】小红和小强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走52米,小强每分走70米,二人在途中的A处相遇。若小红提前4分出发,且速度不变,小强每分走90米,则两人仍在A处相遇。小红和小强两人的家相距多少米?【解】:因为小红的速度不变,相遇的地点不变,所以
20、小红两次从出发到相遇行走的时间不变,也就是说,小强第二次走的时间比第一次少4分钟。(70×4)÷(90-70)=14分钟 可知小强第二次走了14分钟,他第一次走了144=18分钟; 两人家的距离:(52+70)×18=2196(米)【变式练习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在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甲车原来每小时向多少千米? 【解】:设乙增加速度后,
21、两车在D处相遇,所用时间为T小时。甲增加速度后,两车在E处相遇。由于这两种情况,两车的速度和相同,所以所用时间也相同。于是,甲、乙不增加速度时,经T小时分别到达D、E。DE121628(千米)。由于甲或乙增加速度每小时5千米,两车在D或E相遇,所以用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T小时走过28千米,从而T28÷5小时,甲用6(小时),走过12千米,所以甲原来每小时行12÷30(千米) 【例2】在400米的环行跑道上,A,B两点相距100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跑步。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4米,每人每跑100米,都要停10秒钟。那么甲追上乙需要时间是多少秒?
22、(典型的追及问题)【解】:甲实际跑100/(5-4)=100(秒)时追上乙,甲跑100/5=20(秒),休息10秒;乙跑100/4=25(秒),休息10秒,甲实际跑100秒时,已经休息4次,刚跑完第5次,共用140秒;这时乙实际跑了100秒,第4次休息结束。正好追上。答:甲追上乙需要时间是140秒。【拓展1】一个圆的圆周长为1.26米,两只蚂蚁从一条直径的两端同时出发沿圆周相向爬行。这两只蚂蚁每秒钟分别爬行5.5厘米和3.5厘米,在运动过程中它们不断地调头。如果把出发算作第零次调头,那么相邻两次调头的时间间隔顺次是1秒、3秒、5秒、,即是一个由连续奇数组成的数列。问它们相遇时,已爬行的时间是多
23、少秒? 方法一:找路程规律思 路:通过处理,找出每次爬行缩小的距离关系规律。【解】:两只蚂蚁相距1.26÷2=0.63米=63厘米,相向爬行1秒距离缩小5.5+3.5=9(厘米),如果不调头需要63÷9=7(秒)相遇。 第1轮爬行1秒,假设向上半圆方向爬,距离缩小9×1厘米; 第2轮爬行3秒,调头向下半圆方向爬,距离缩小9×(3-1)=9×2厘米; 第3轮爬行5秒,调头向上半圆方向爬,距离缩小9×(5-2)=9×3厘米; 每爬行1轮距离缩小9×1厘米,所以爬行7轮相遇,时间是7×7=49(秒) 答:它们相
24、遇时,已爬行的时间是49秒。方法二:思 路:对于这种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问题,我们先看简单的情况: 在一条直线上,如上面图形,一只蚂蚁先从0点出发向右走,然后按照经过1秒、3秒改变方向.由于它的速度没有变化,可以认为蚂蚁每秒钟走一格. 第一次改变方向时,它到A,走1格,OA=1格; 第二次改变方向时,它到A,走3格,OA=2格; 第三次改变方向时,它到A,走5格,OA=3格; 第四次改变方向时,它到A,走7格,OA=4格; 第五次改变方向时,它到A,走9格,OA=5格.我们不难发现,小蚂蚁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每次离0点都远了一格.当两只蚂蚁活动范围重合时,也就是它们相遇的时候. 另外我们从上面
25、的分析可知,每一次改变方向时,两只蚂蚁都在出发点的同一侧.这样,通过相遇问题,我们可以求出它们改变方向的次数,进而求出总时间.【解】:由前面分析知,每一次改变方向时,两只蚂蚁之间的距离都缩短:5.5+3.5=9厘米. 所以,到相遇时,它们已改变方向: 1.26×100÷2÷9=7次. 也就是在第7次要改变方向时,两只蚂蚁相遇,用时: 1+3+5+7+9+11+13=49秒.【例3】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 52千米时和 40千米时,它们同时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去,出发后6时,甲车遇到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1时后乙车也遇到了这辆卡车。求这辆卡车的速度。 (上山下山的行程问题
26、、相遇与追及的综合题型)【解】:方法1:甲乙两车最初的过程类似追及,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路程差为72千米;72千米就是1小时的甲车和卡车的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得到速度和为72千米时,所以卡车速度为72-40=32千米时。方法2: 52×6-40×7=32千米时【拓展】:甲、乙、丙三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去,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60千米时和48千米时。有一辆迎面开来的卡车分别在他们出发后 6时、7时、8时先后与甲、乙、丙三辆车相遇。求丙车的速度。39千米/小时。 提示:先利用甲,乙两车的速度及与迎面开来的卡车相遇的时间,求出卡车速度为2
27、4千米/小时【拓展1】:快、中、慢三辆车同时同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去追赶前面一骑车人,这三辆车分别用6分、10分、12分追上骑车人。已知快、慢车的速度分别为24千米时和19千米时,求中速车的速度。3【例4】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就立即下山,他们两人的下山速度都是各自上山速度的1.5倍,而且甲比乙速度快。两人出发后1小时,甲与乙在离山顶600米处相遇,当乙到达山顶时,甲恰好到半山腰。那么甲回到出发点共用多少小时? (多次折返的行程问题)【解1】:甲如果用下山速度上山,乙到达山顶时,甲走过的路程应该是一个单程的1*1.5+1/2=2倍,就是说甲下山的速度是乙上山速度的2倍。两人相遇
28、时走了1小时,这时甲还要走一段下山路,这段下山路乙上山用了1小时,所以甲下山要用1/2小时。甲一共走了1+1/2=1.5(小时)【解2】:相遇时甲已经下山600米,走这600米的时间,如果甲用上山速度只能走600/1.5=400米,所以上山速度一小时甲比乙多走600+400=1000米。乙到山顶时甲下到半山腰,甲走1/2下山路的时间,如果用来上山,只能走1/2/1.5=1/3的上山路,所以乙走完上山路的时间里,甲可以走上山路的1+1/3=4/3倍,说明上山速度甲是乙的4/3倍。甲上山速度是1000/(4/3-1)=4000(米),下山速度是4000*1.5=6000(米),上山路程是4000-
29、400=3600(米),出发1小时后,甲还有下山路3600-600=3000(米),要走6000/3000=0.5(小时)一共要走1+0.5=1.5(小时)【例5】一艘轮船顺流航行120千米,逆流航行80千米共用16时;顺流航行60千米,逆流航行120千米也用16时。求水流的速度(流水行船问题)。【解】:两次航行都用16时,而第一次比第二次顺流多行60千米,逆流少行40千米,这表明顺流行60千米与逆流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即顺流速度是逆流速度的1.5倍。将第一次航行看成是16时顺流航行了12080×1.5240(千米),由此得到顺流速度为240÷1615(千米时),逆流
30、速度为15÷1.5=10(千米时),最后求出水流速度为(1510)÷22.5(千米时)。【拓展1】某河有相距45千米的上下两港,每天定时有甲乙两船速相同的客轮分别从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这天甲船从上港出发掉下一物,此物浮于水面顺水漂下,4分钟后与甲船相距1千米,预计乙船出发后几小时可与此物相遇。【解】:物体漂流的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所以甲船与物体的速度差即为甲船本身的船速(水速作用抵消),甲的船速为1÷=15千米/小时;乙船与物体是个相遇问题,速度和正好为乙本身的船速,所以相遇时间为:45÷15=3小时【拓展2】甲轮船和自漂水流测试仪同时从上游的A站顺水
31、向下游的B站驶去,与此同时乙轮船自B站出发逆水向A站驶来。7.2时后乙轮船与自漂水流测试仪相遇。已知甲轮船与自漂水流测试仪2.5时后相距31.25千米,甲、乙两船航速相等,求A,B两站的距离。 【解】:因为测试仪的漂流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所以若水不流动,则7.2时后乙船到达A站,2.5时后甲船距 A站 31.25千米。由此求出甲、乙船的航速为31.25÷2.512.5(千米时)。 A,B两站相距12.5×7.2=90(千米)。【拓展3】江上有甲、乙两码头,相距15千米,甲码头在乙码头的上游,一艘货船和一艘游船同时从甲码头和乙码头出发向下游行驶,5小时后货船追上游船。又行驶了
32、1小时,货船上有一物品落入江中(该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6分钟后货船上的人发现了,便掉转船头去找,找到时恰好又和游船相遇。则游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多少千米?【解】:此题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考虑。第一个阶段是一个追及问题。在货舱追上游船的过程中,两者的追及距离是15千米,共用了5小时,故两者的速度差是15÷5=3千米。由于两者都是顺水航行,故在静水中两者的速度差也是3千米。在紧接着的1个小时中,货船开始领先游船,两者最后相距3*1=3千米。这时货船上的东西落入水中,6分钟后货船上的人才发现。此时货船离落在水中的东西的距离已经是货船的静水速度*1/10千米,从此时算起,到货船和落入水中
33、的物体相遇,又是一个相遇问题,两者的速度之和刚好等于货船的静水速度,所以这段时间是货船的静水速度*1/10÷货船的静水速度=1/10小时。按题意,此时也刚好遇上追上来的游船。货船开始回追物体时,货船和游船刚好相距3+3*1/10=33/10千米,两者到相遇共用了1/10小时,帮两者的速度和是每小时33/10÷1/10=33千米,这与它们两在静水中的速度和相等。(解释一下)又已知在静水中货船比游船每小时快3千米,故游船的速度为每小时(33-3)÷2=15千米。【拓展4】一只小船从甲地到乙地往返一次共用2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每时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2时比第1时多行驶
34、6千米。求甲、乙两地的距离。【解1】:下图中实线为第1时行的路程,虚线为第2时行的路程。由上图看出,在顺水行驶一个单程的时间,逆水比顺水少行驶6千米。距【解2】:1小时是行驶全程的一半时间,因为去时逆水,小船到达不了B地.我们在B之前设置一个C点,是小船逆水行驶1小时到达处.如下图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的行程,恰好是C至B距离的2倍,它等于6千米,就知C至B是3千米.为了示意小船顺水速度比逆水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在图中再设置D点,D至C是8千米.也就是D至A顺水行驶时间是1小时.现在就一目了然了.考虑第二小时从B到A过程,D至B是5千米顺水行驶,与C至B逆水行驶3千米时间一样多.因此顺水速度逆水速度=53.由于两者速度差是8千米.立即可得出A至B距离是 123=15(千米).答:A至B两地距离是15千米.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信的课题演讲稿中学(4篇)
- 庆六一儿童节活动总结(15篇)
- 消防安全灭火应急预案(19篇)
- 财务主管2025年工作总结(15篇)
- 营养师录用合同
- 干洗服务合同
- 财务共享服务协议补充协议
- 保洁员个人年度工作总结(17篇)
- 签署购房定金协议须知
- 农村土地拍卖流转协议
-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4.2 做诚实的孩子 鲁人版
- 2025年统计学期末考试题库:综合案例分析题解题技巧试卷
- 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智联招聘-202405
- 【MOOC】《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章节期末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八年级(下)月考数学试卷(6月份)(含答案)
- SH/T 3046-2024 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设计规范(正式版)
- 特斯拉核心零部件供应链梳理分析课件
- 城市设计导则SOM
- 九年级英语单词默写表(最新可打印)
- 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评估指标体系修订
- 宁国市慈善协会筹备工作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