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构造(讲义)word.doc_第1页
汉字的构造(讲义)word.doc_第2页
汉字的构造(讲义)word.doc_第3页
汉字的构造(讲义)word.doc_第4页
汉字的构造(讲义)word.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书山有路汉字的构造汉字的构造讲的实际上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平面静态地分析汉字结构类型,可称为“结构类型”;一是动态发展地考察某个字是怎样形成的,可称为“造字方法”。结构类型肯定都是由某种方法形成的,这样看,它们二者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例如,用象形的方法造出来的字,其结构类型就是象形;反过 来说,象形结构的字,就是用象形的方法造出来的。但是,一个静态,一个动态,二者有时又不完全一 致,例如,我们用形和声共时结合的方法(即形声造字法)造出来的字,肯定是形声结构类型;但是, 不能说形声结构的字都是用形和声共时结合造出来的,有很多形声结构类型的字都是历时累积而成的, 那这些字就不是形声造字法造出来的

2、。不过,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是指人的认识,客观是指古 文字资料),有的人把这两个问题当成是一回事儿,结果就使有的问题难以解决,例如“转注”,至今也没有一致的认识,甚至有学者提出别谈这个问题了。一、传统的“六书”说“六书” 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周礼地官保氏列举了周代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 的项目: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周礼并未说明“六书”的具体内容。汉代学者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如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造字之本也。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说:

3、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分别下了定义,并列举了例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日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 “下” 是也。二日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讪,“日” “月”是也。三日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 取譬相成,“江” “河”是也。四日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摘,“武” “信”是也。五日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 “老”是也。六曰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 “长”是也。三家的说法同出一源: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根据西汉末年古文学派大师刘歆的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

4、、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编成的,所以,艺文志的说法,也就可以看作是刘歆的说法。郑众的父亲郑兴是刘歆的学生;许慎是贾逵的学生,而贾逵的父亲(也是他的老师) 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三家的“六书”说同源,所以大同小异,只是在名称和次第上稍有差别,大概1书山有路是传承造成的:班固:1、象形2、象事3、象意4、象声5、转注6、假借郑众:1、象形2、会意3、转注4、处事5、假借6、谐声许慎:1、指事2、象形3、形声4、会意5、转注6、假借后人关于“六书”多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1 、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关于“六书”的次第,会意和形声是利用已有的所谓独体之“文”来构字,故

5、将二者置于象形、指事之后,学术界并无异议。至于象形和指事何者为先,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象形该在先,理由是 指事字大多是在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而成;也有人说指事在先,因为也有一部分不依赖象形字而存在的 完全抽象的指事字,而且这些字应该还是比较早就出现了的,如数字“一、二、三”等。“六书”说是最早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但是,必须指出,古人并是先定出“六书”的原则 然后才造字的。文字是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自发的产物,创造文字的也并不是某一个人,不可能事先 订好条例再着手造字。“六书”说也只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 汉代的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汉语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

6、大功绩的。其中的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 术语,直到今天大家仍在使用。但是,汉代在文字学发展史上毕竟属于早期阶段,汉代学者对汉字构造 的研究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书,既可以看作是四种造字方式,也可以看 作是四种结构类型;而假借是利用已有的字形,它并没有造出新的形体来,也不是一种结构类型,因为 被假借的字无非还是由前四书造出来的四种结构类型之一,所以,假借与前四书似乎不可以并列。至于“转注”,更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大家一致的看法。所以,后代不断有学者对传统“六书”提出修正。二、“四体二用”说“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传统六书中的“象形”、“指事”

7、、“会意”、“形声”四种是汉字结构类型,称为“四体”;“转注”和“假借”是使用文字的方法,称为“二用”。三、“三书”说唐兰:象形、象意、形声。陈梦家: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表意、假借、形声。四、“六书”分析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讪,日月是也。 ”就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形体,随其圆转曲直描绘出一 种具有形象感的代表符号。可以分为整体象形和附体象形两类。日、月、山、水、人、手、目、弓、车、虎、止、又、女、行、贝、鼎、眉、皿、页、文、州、瓜、果、龟、虫、鱼、木、鸟、牛、羊、马、犬整体象形所谓“整体象形”,即描摹出事物的整体形象。如:“日”,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

8、”既曰“从口一”,便是会意字,不得又谓“象形”。许慎因不明"日”字形体的变化,误将字形析作“从口一”。早期金文作O,象太阳之形;或于中间加点作饰笔,如 |©> Oo甲骨文作口、缶、日,与金文一致。小篆作 日,圆形讹成椭圆。隶书进一步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如“ 日”。“月”,说文:吟,阙也。太阴之精。象形。甲、金文作队D,象弯月之形;或于其中加饰笔,如 P、4。饰笔引长则作E,小篆作今正由此而 来。隶书作“月”。“自”,说文:“自 鼻也。象鼻形。”甲骨文作氐国象人鼻之形。金文或稍讹,作 白、自、皆。小篆作自,隶书作目。“隹”,说文:嚏,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金文

9、作亲、隼,甲骨文作R、个,象短尾鸟之形。小篆作隹,犹存古意;隶书解散篆体,作箕、度、 荏,完全失去象形意味。“危”,说文:“寞,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早期金文作我、食甲骨文作柳、喙;后来于左右各增饰笔作彘、如。小篆作文省去了两边的鳍 形。隶书作“龟”,只是将圆转的笔道改成方折的笔划而已。“犬”,说文:“k,狗之有县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早期金文作依尸,甲骨文作计专、:。金文后来作惠文、考;春秋时作今,战国时或讹变作 天; 小篆作也则是其进一步讹变。隶书作 K。附体象形有些事物单独画出不易辨识,所以要把它所依附的事物一起画出。如:“眉”,说文:“信,目上毛也。从目,

10、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甲骨文作小、弋或作曲、旦 砧、谊因为如果不画出“目”形,便难以使人明了是眉毛。金文或向甲骨文,如 的;或字形稍讹,毛与“目”离析为二,如 9人。小篆是其进一步讹变。许慎据已讹之小篆将本象毛形的“K”当作额理,误甚。段注附会许说,谓?I” “象眉之形”,谓“肉在两眉上” “象额理”,与古文字不合。隶书作湄,只是将 君改用方折的笔划而已。“",说文:“趴 口断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 国,古文齿字。”甲骨文作 制、身、D、四 ,或作皿、0象口中有齿之形。战国时作 斗、晋,下半很 明显是由甲骨文后二形演变而来,说文古文“图”即源于此。因为字形讹变后与“ 空(臼)”字

11、难以 分辨,于是在上面加“止”作声符以区别之。小篆字形是其进一步变化。隶变作 曲、氧心电,说“州”,说文:嘟,水中可居日州。周逸其旁,从重川。此古文州。商代金文作,甲骨文作为、31旁象川流,中央象土地。西周金文同甲文,如文古文稍讹。小篆字形当是两边笔形受中间同化的结果。许慎不明,析成“重川”,不确。隶变作阳、叫以列力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据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改为“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一二,三,上,下;至,本,末,朱,甘,寸,刃,牟,出,亦,旦许慎对“指事”的定义过于笼统,并与象形、会意的界线含混不清:说“视而可识”,则很似“象形”;说“察而可见”,又似“

12、会意”。所以,后来学者对“指事”的理解存在分歧。就所见的指事字来看,实际包含两类情况:一类指事字,“实际上是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的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事物的要点,即在两个符号中,一个是字,另一个不是字,只是个符号。”(高明)也就是说,有些事物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整个事物,于是便在象整个事物之形的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跟附体象形不同:附体象形字所要表示的事物与它所依附的事物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如眉毛和目本是两件事物;而“刃”字所表示的事物,即刀刃,与刀是分不开的);另一类指事字,表示的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这类字虽然看起来字形与某些具体事物类似,但它表示的意思并不

13、是这类具体事物,而是另一种抽象的意义,因而不得视为象形字。下面分别举例来说明这两类指事字。象形字加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大多数的指事字都有两个构成成分,其中一个构成成分是可以独立成字的象形字,另一个则是不能独立成字的指事符号。之所以要将指事符号加在象形字上,就是因为所表示的意义与这个象形字所表示的意义有关。如:“刀”,说文:“力,兵也。象形。”甲骨文作b,正象刀之形;小篆作 力,刀把稍有讹变;隶书作“刀”。“刀”是个象形字,而刀刃虽 在刀上,但却无法直接表现出来。“刃”,说文:“力,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小篆作,战国秦文字作 少,即在“刀”的有刃的地方加指事符号;隶书作“刃”。字看起来象“

14、刀”,所谓“视而可识”;但表示的并不是整个“刀”,而是刀的刃,即所谓“察而可见”。“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也 下象其根。”其实“木”是个整体象形字,甲骨文作 X,上象枝,下象根,中间是树干。小篆作义是其演变。隶书作“木”,将上面的树枝形简化作一横划。“本”,说文:“洛,木下日本。从木,一在其下。”战国秦文字作 幽、不,都是在木的根部加指事符号。隶书作“本”。“末”,说文:“束,木上日末。从木,一在其上。”春秋金文作 木,在木上加指事符号。小篆作 来(点引长成为一横划),隶书作“末”。“朱”,说文:咪,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段玉裁注曰:“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金

15、文作$、%,正于木中心处加指事符号;点引长成横划,如多。秦简作东,汉隶作米、朱,前一种写法与古文字一致,后一种写法源于秦简。楷书进一步 将树枝形变成一 一横,以便书写。“亦”,说文:“灸,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甲骨文作孔在正面的人形的臂腋处加指事符号。小篆作奂,与古文字一致。秦简作 火、火,人的两臂与身躯稍讹。汉隶作 木、亦,两臂和身躯变成了一点和一横划,两腿变成了两竖笔,左右两点即 是原来的指事符号。“寸”,说文:“耳,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按说文的体例,段玉裁谓“寸”是会意字。其实,所谓“一”并不是表意的构件,它只是一个 指事符号,指示寸口之所在。秦简作 自

16、,在手的寸口处加指事符号。汉隶作 寸,将象手指形的曲笔简5书山有路 化成一横,手臂形变成竖弯勾。约定的记号形成的指事字有的指事字很难说是某个具体事物的象形,大概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记事符号。例如划一道横线表示“一”,划两道横线表示“二”,划三道横线表示“三”,划四道横线表示“三”(四)。大概是由于积 划多了以后不易一眼看出,所以,从“五”开始,就用另外的记号来表示,如X、X (五。也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人、R (六),L + (七),|J 、X (八),I (十)甲骨文的“五、六、七、八、十” 四个字构形都很简单,很说是象具体事物之形,有学者说它们就是纯粹约定俗成的记号(对于“九”字 有不同看

17、法)。也有的指事字是利用抽象符号组合而成,就是说用来构成指事字的两个构成成分都很难说象具体事物之形。如:“上”,说文:“ 1,高也。指事也。”小篆“上”字作 1、上两种形体,都是已发生过很大变化的形体,不足为据。甲、金文作 “二"用 在朝上弧线上加一短横来表示“上”。后来写作 二,弧线简化作直线。“下”,说文:“T,底也。指事。”小篆作T、下两种形体,也都是经过了很多变化才成这个样子的,不足为据。甲、金文作 Q,用在 朝下的弧线下加一短横来表示“下”。后来写作=,弧线也简化作直线。甲、金文“上”、"下”两个字所用的弧线和短横,很难说象什么具体事物之形,仅仅是作为两个 抽象符

18、号,靠这两个符号的不同的结合方式表达不同的意义。本来“上” “下”两个字是容易区别的。当弧线简化成长横之后,“上” “下”两个字就变成靠短横在长横上还是在长横下来分别了,而人们在书写或刻写时也不一定都会把长短横区别得很清楚,这样一 来,字形也就不容易分辨了。 于是,就又采用加竖笔的方法来区别它们:“二”加上朝上的竖笔,作上;“=”就加上朝下的竖笔,作 下。小篆的“ 2”、“叶 二形就是“上”、“下”的进一步变化。至于小篆的“ 1”、“T”二形,大概是脱落了短横所致,出土文字数据并未见如此写法。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摘,武信是也。 ”会意字一般都是有两个直接构成成分组成(有的构成成分

19、本身就是合体字,又当别论。至于说 文中有所谓合三体会意的字,实际上也都是许氏对字形的理解不妥造成。很难想象人们在造字的时候 会共时用三个或更多的构件。如果有平面静态地看是三个或更多构件构成的字,如“祭”字,这些构件6书山有路并不处在同一层面,并不都是一个层面上的直接构成成分),会合二字之 形或义以表新的意义。根据现有的古文字资料来看,会意字的组合形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以形会意,即“比类,这一类会意字,完全以形为基础,以图形的组合来反映某些词义的具体内容,使人看到结合的形体,就可联想到语言中的某个词。如:林、比、众、品、逐、取、夹、益、看、罗、武、为、莫、相、牧、企、祭。:美,明,休,

20、牢,囚,莫,益,公,苗,见,匠,兵,烦,看,友,妇,炙,采,杲,弄,寒,冠,寇,即,既甲骨文作 M4“从”,说文:“加,相听也。从二人。两个人可以朝左,也可以朝右,但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北”,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甲骨文作两个人互相背朝对方。小篆作 脏;秦简作为;隶书作弓J -匕,只是笔划 更加方折、平直些而已。“从”和“北”都是用两个人来构字,但两个人结合的方式不同,就表示了不同的意义。字形的不同,体现的实际是结合方式的不同。再来看一组构件相同的字。“伐”,说文:“裱,击也。从人持戈。甲骨文作林用“戈”砍在“人”的头部以会砍伐之意。小篆作m “戈”已经与“人”分离,所以许慎将字形析为“

21、从人持戈”“戍”,说文:“带,守边也。从人持戈。甲骨文作,金文或作自,戈的刃都在人头之上,不会伤着人。小篆作15,其实这两个字是靠“人”许慎因为未见过更早的字形,所以把“伐”和“戍”都析作“从人持戈” 与“戈”不同的结合方式来区别的。说文:忒,楚庄王日: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一般人都认为许慎引楚庄王的话来解释“武”字不合适,他的思想恐怕不能代表造字时代人的思想。“武”,甲骨文作右手一般学者都认为“止”就代表人。“武”字“从止从戈”,应该就是表示扛着戈去打战,因而有勇武之义。小篆作二;隶书作等形;到楷书作武”也就不难理解了。另一类是以义会意,即“合谊”“谊”是表示意义的本字,而“羲(义)”是

22、假借字。后世假借字行,而本字又用作表友谊之义。所谓“以义会意”,就是会合两个构成成分的 词义以表示新的意义。如:“册”,说文:“触,月未盛之明。从月出。”实际就是合“月”和“出”二字的意义以表示月亮刚刚升起之义。“凭”,说文:“麻,依几也。从几从任。”即会合“任”和“几”两个字的意义来表示依附于几案之义。“劣”,说文:嘴,弱也。从力少。”(大徐本作“从力少声”,误。)即会合“力”和“少”二字之义以表示弱义。“肽”,说文:林,犬肉也。从犬肉。”也是会合“犬”和“肉”二字之义。“魁”,说文:“融,是少也,魁俱存也。从是少。贾侍中说。 ”即会合“是”和“少”二字之义。字或作"眇,会合“甚”

23、和“少”二字之义。古文字中真正以义会意的字是不多的。许慎举“信”字以为例,本来是有道理的,但后人对此字有 不同看法。“信”,说文:“版,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人说话要真诚。有人说人说话未必“诚”,所以提出将“信”字分析作“从言人声” 。从语音上讲,上古“信”与“人”都在真部,说是形声字,也有道理。后世也造了几个以义会意的字,如“不正为歪”、“小土为尘”等。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玉裁注曰:“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按照许慎所下的定义,形声字的构成应当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而成的

24、。就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商代甲骨文和金文来看,确实有一部分字在甲骨文或金文里,就已经具备形符和声符两个构件了。这 些字是不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而成的,因为目前还没有比商代更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资料可资比较, 我们姑且就认为它们是共时结合而成的。如:“江”,说文:“胖,水,出蜀港氐徼外崎山,入海。从水工声。”金文作£、工3;,从水工声,与小篆合。“河”,说文:”;?,水,出煌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从水可声。”甲骨文作 '力(从水何声)、灯(从水巧声),金文作琴(从水何声),战国陶文作(从水可声), 秦简作道(“水”已变作"何”、“巧”、“可”语音相近,而且“可”字本

25、就以“巧”作声符,“何” 字后来也声化为“从人可声”,所以这三个字都可以充当“河”字的声符,但后世只有“从水可声”的 字流传下来。“汝”,说文:“般,水,出弘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从水女声。甲骨文作,从水女声。“妹”,说文:“稿,女弟也。从女未声。甲骨文作或作学,从女木声。金文作钟。“未”在上古是明母字,有学者认为“未”即是从“木”分化而来。“未”与“妹”在上古声韵均同。 “木”与“妹”双声,且韵部也相近。按理说,形声字的声符与整个形声字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可是,说文里有些形声字的情况却 并非如此,这又是为何呢?根据古文字资料看,有的是由于字形演变了,许慎不明原来的构形而据已变之形立说所致。如

26、:“季(年)”,说文:“落,谷孰也。从禾千声。“年”与“千”在上古都是“真部”字,但声母差距较大:一个是泥母,一个是清母。其实古文字原来并不是作“千”:甲、金文原来作*、,从禾人声。“人”与“年”上古韵部相同,声母也相近(甚至有人认为相同,所谓“娘日二母归泥”),所以,声符与整个形声字读音完全和谐。后来字形变了,先是在“人”上加点作饰笔,如;进一步变作,小篆作落正源于此形。许慎不知道原来“年”字是以“人”作声符的,他据小篆分析为“千声”,于是使得声符和整个形声字在声母上十分不和谐。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看,后世有很多的形声结构的字,并不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成的,而是历时累积成的。裘锡圭先生说:“

27、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就是一般所讲的形符)和音符(就是一般所讲的声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参阅文字学概要第八章)表意字加注音符,既不影响理解字义,又使人易于读出音来;假借字加注形符,既容易读出音来,又不致使人对词义产生误解。受此启发,人们便想到了用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共时结合的方法来造字,所以,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造字的方法应该是比象形、指事、会意等方法出现得要迟些。但是此法一经产生,它的便于认读和理解的优点,使得人们很少再用象形、指事或者会意的方法造字了,甚至连那些本不是形声结构的字,人们也会采用增加形符或增加声符的方式,将其改造成形声结构的字

28、。如:“齿”,说文:口龈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甲骨文作象口中有齿之形。战国金文作 香,与甲骨文相比,最显著的不同是增加了声符 “止”。“止”与“齿”上古韵部相同,声母(章、昌)也相近,语音和谐。加声符一般都是加在表意字上。如:“康,说文:“鼠,神鸟也。天老日:凤之象也。从鸟凡声。甲骨文原来作,象凤鸟之形。可能是靠形体的不同难以把凤与鸟区别开来,于是人们在凤形之上加“凡”(“凤”在冬部,“凡”在侵部,也有学者认为在上古时冬与侵还没有分成两部;声母相同)作声符,以别于鸟字,如3。大概是因为“凡”声已将“凤”跟一般的鸟区别开来,凤本身的形体在新的字形中就显得不再重要,所以,原来的象凤之形的构件后来

29、就干脆写成了 “鸟”,如小篆加形符一般是加在假借字上 。因为被假借字有它自己的本义,人们很容易被它的本义所干扰,或者 即便是在用它的本义解释不通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个字在此表示什么意思。加了形符之后,人们就不会 被它的本义干扰了。如:“师”字的本义是表示军队,汉代人假借它来记录狮子 一词,写作“师子”。不了解的人只看字面,不一定就知道它所记录的是动物的名称。于是就有人在假借字“师”上增加“犬”旁,写作“狮”:因为多数表示动物的字都有“犬”旁,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不明白了。在假借字上增加形符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分化字形,造出所谓“今字”(或称“分化字”、“分别文”)。如:“辟”,说文:“辟,法也。

30、从口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 ”躲避之义,古人原来并没有造字,而是假借“辟”字为之;因为躲避跟走路有关,后来在假借字上增加旁作“避”。譬如之义,原来也没有造字,也是假借“辟”字为之;后来在假借字上加“言”旁作“譬”。开辟之义,以前也没有造字,而是假借“辟”字为之;后来加“门”作“蹋”,不过,现在简化字又写作“辟”,恢复用“古字”。也有在表意字上再增加形符的,那主要是为了彰显词义。如:“从”和“优”。甲骨文作外、K用两个方向一致的人表示后一人跟随前一人。或加“彳”作 加,或加“是”作或加“止”作I?,这几个形体在卜辞和金文中用法并没有差别,应该视为一字之异体。说文将“从”和雕”另为二字

31、,谓“也”是“相听也,从二人”,谓“献”是“随行也,从是从,从亦声”。其实“相听”和“随行”意义并没有差别,这一点许慎是知道的,所以他将“优”归 在“从部”,而不是归在“是部”。在表意字上增加形符,原来的表意字在新的字形中,客观上就成了兼表意的声符,如“优”字就可 以分析为“从是从从,从亦声”。再举个例子:说文有“演(彳麦)”字,谓“迟也。从彳,幺攵者彳麦也”,从三字会意。从古文字来看,其说不 确。甲骨文原只作 J ,隶定可作“灸”。西周金文或增“彳”作或增“是”作if (与说文所收“古文”愚同)。可见“彳冢这个字并不是共时取三个构件来会意,而是历史累积而成的。“受”形后世无传,所以,许慎把“

32、彳麦”字分析作“从彳,幺攵者彳麦也”。正确的分析可以作“从彳从 麦,爰I亦声”。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后世的形声结构的字,并不都是形符和声符共时结合的方式造出来的。换 句话说,平面静态的形声结构的字,其来源并不只有形声造字法一种,另外的一个来源就是聚讼纷纭的 “转注”。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对于“转注”这一术语,学术界有较为分歧的看法。说法虽多,但正确的理解只能有一种。我们觉 得,在这分歧的说法中,只有“加注意符”的说法较为可信。“建类一首”,就是为表示同一类意义的字建立一个共同的意符,或者也可以称作部首。这里需要 注意的是,意符是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造字过程中客观

33、存在的,形声造字法“以事为名”的“事”说 的事类,表现在文字上也就是用同样的意符来表示这一事类,如 江、河、湖、海等都是水类,所以为 这类词造字时都以“水”字作为意符。如果这种意符不是客观存在的,别人又如何理解和遵守呢?而部 首是许慎为系联文字主观归纳出来的,在许慎自己看来,部首就等于意符,所以,他在每个部首字的下 面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意思是说,凡是表示这类意义的字都以这个部首字为部首,换句话说,凡 是以这个字为部首的字,其意义都跟部首字的意义有关。但经过后人研究,发现许慎的这种说法多数情 况下是对的,但许慎归纳的部首有时与意符也存在有不一致的情况。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一原则有问

34、题,而是许慎所立的部首有的存在着问题。所以,部首字有的并不是意符, 二者不能简单地看作同样的东西。许慎在定义里说“建类一首”,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归纳的部首就是意符,因此就说成是“为表示同一类 意义的字建立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给表示这类意义而又不具备这个意符(在许慎看来,就是部首字)的字加上这 个意符(部首字)。理解这句话,有几个要点:“同意”,是指同样的意类,而不是指具体的意义, 如“江”、 “河”等都属于水这个同样的意类,但“江”、“河”等又有各自具体意义。“相”表示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互相,而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相迎”、“相许”之“相”均是这种用法。“受”,古字,今字作

35、“授”,授予之义,而不是接受之义。“相受”,即“相授”,授予给它。“转注”造字法最主要的是给假借字加注意符。假借字都有自己的本义,本义与字形是吻合的,而假借义自然与字形不合。在假借字上增加一个表示这个假借之义的意符,即为“转注”。“转注”以后的字在字形上与其所表示的意义就相合了。如:考这个词,最初在金文中用“巧”字来表示,如“文巧(考)”、“皇巧(考)”、“祖巧(考)”等。“巧”字在甲、金文作 /、丁、J1,象斧柯之形,用来表示“文考”之义,当属假借。后来写作本,因为“巧”字在此处表示了 老意,所以,为了显示其假借之义,就加注“老”字作意符;这样一来, 别人就不会以“巧”的本义来曲解了。值得提

36、醒大家注意的是:许慎给“象形”(日月)、“指事”(上下)、“会意”(武信)、“形声”(江河)举的两个例字,都是同样造字方式造出的字;而给“转注”举的两个例字并不一样,只有“考”是转注 法造成的字,而“老”字却不是。说文解字的说解体例是,每种造字方式只举两个例字,此处也就不便多出字来。那为什么不举两个转注造成的例字呢?应该说许慎是有用意的,他就是要告诉我们,“考”是由“老”转注而成的。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分化字,这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再举几例:“辟”,按照说文,它的本义是“法也”。但是,躲避、邪僻、开辟、譬如等义,先也(左传宣公二年)、“苟无恒心,放辟邪都是假借“辟”字来

37、表示,如“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后来分别加注意符造出“避”、“僻”、“蹋”、“譬”字来表示“辟”的这些假借义。除了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为假借义造分化字,也有在表意字上加注义符为词的引申义造分化字的现象。如:“取”,按照说文,它的本义是“捕取也”。词义引申,可以表示娶妇之义,如“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段玉裁曰:“经典多假取为娶实际上,“娶”字就是在“取”字上加 注意符“女”字而形成。再如:昏”说文“日冥也”。词义引申可以表示结婚,因为结婚也在

38、日冥之时,如“楚始得曹,面新昏于心 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婚”字是在“昏”字上加注意符“女”字而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转注造字法形成的字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古今字”的“今字”,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转注字”就是“今字”呢?历史上对于“古今字”的看法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主要指“分别文”和“累增字”,实际上就是所谓“转注字”;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一般倾向于狭义的“古今字”。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字”就是通过转注法而产生的。但我们不能说“转注字”就是“今字”,因为我们所理解的“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相等,“今字” 一般

39、只承担“古字”的某个义项;可是,有的“转注字”加注意符后跟没有加注时意义和用法并没 有差别,当然也就不能把这两个形体视为“古今字”,实际上是异体关系。如:“胃”,说文:明 谷俯也。从肉,因象形。”既然“国”象胃之形,那么造字之初,有“时 就已够了,甲骨文正作金文中作$ ,加注“肉” 作意符,应该是为了彰显词义,跟未加“肉”的形体并没有分化为两个字,可以看作是一字之异体,因此,后一形体传下来了,而前一形体没有传下来,这跟其它异体字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小篆只是变得规 整些而已。隶变作 宵,省去了中间的点状物。说文中凡谓“从某,某象形”的,如果不是许慎主观上错误,都应该是在象形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的“转

40、注字”。再如:“骨”,说文:电 肉之薮也。从丹有肉。”于“月(丹)”下曰:“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骨也。”“丹”原来只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 之、5,应该说是个象形字; 战国文字作晋,上部稍有变化, 下加注“肉”作意符;小篆是其进一步变化;隶变作 林、目。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未造出转注字之前,人们已用了一个假借字或表意字来记录这个词;后 来在假借字或表意字上加注意符,造出新的形体。在这个新的形体中,后加的意符,大多都被当作是新 的形体的意符,而原来的假借字或表意字客观上就成了新的形体的声符。平面、静态地看,转注字当然 就是形声结构的了,但它并不是用形声共时结合的方式造出来的。总之,字形结构 与造字方式 并不是一码事儿。 象形、指事、会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