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风筝》课文_第1页
三年级语文上《风筝》课文_第2页
三年级语文上《风筝》课文_第3页
三年级语文上《风筝》课文_第4页
三年级语文上《风筝》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年级语文上风筝课文风筝作者:贾平凹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 我们精心做着, 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 “幸福鸟” ,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 说声 “放 ” , 那线一紧一松, 风筝就凌空飞起, 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 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看见了, 说: “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

2、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 便极快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 在田野里四处寻找, 找了半个下午, 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一抬头, 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 就落在那儿呢。 ”大家说。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

3、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 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 “虐杀、苦心孤诣 ”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 ;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4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 “精神虐杀 ”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 ”

4、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5 .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现设计的是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反复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 有关

5、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 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选择教学策略: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 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 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 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

6、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 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 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最后,让学生练笔,提高写作能力。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

7、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

8、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1)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 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 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 ) 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 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二) 朗读思考,整体感知。(2)读课文并感

9、知(课件展示)a.这篇课文回忆白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 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c.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讨论明确:看风筝 忆风筝 议风筝。 (板书 )教师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我 ”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 “我” 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 “我 ”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1、师范读 1、 2 自然段,生

10、思考:(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 “惊异和悲哀” 的心情 ?(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 ”? 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讨论明确 1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 “我 ”感到惊异 ;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 而且无从补过, 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讨论明确 2 :这里所说的 “春天 ” ,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11、, 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 所以觉得这春天 “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 段) ,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1)、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课件 “我”:嫌恶 小兄弟:喜欢(2) 、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 , 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课件展示) 天真、活泼、聪明。(4

12、)、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 ? 讨论明确3 :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3、自由朗读第511 段。思考:(1)、 “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2) 、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作者为什么说 “不幸 ”?教师小结 :联系 “惩罚 ”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

13、到惩罚了,对旧 “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 “不幸 ”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 “精神的虐杀 ”?教师小结 :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 “信条 ” ,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 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 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 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 “精神的虐杀

14、” ,是非常深刻的。(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 ”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 “沉重 ”呢?教师小结 :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 “精神虐杀 ”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 时过境迁, 忘得一干二净。 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 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 所以令人悲哀沉重。4、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讨论明确 :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 “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

15、能一直沉重下去, 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 “无可把握的悲哀” ,想摆脱而不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 “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不仅指当时的天气, 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 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 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二)深入理解,感悟主旨。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

16、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3、主题讨论提示:(课件展示)(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 ) 的角度来谈;(2) 、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3) 、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4)、可以从 “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4) 题探究提示:(课件展示)(1) 、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 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 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