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限时练(重点)_第1页
6.10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限时练(重点)_第2页
6.10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限时练(重点)_第3页
6.10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限时练(重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10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重点班级:_ _组_号 姓名:_ 分数:_卷面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乔龙】多项选择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要验证的是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它动能的增加,以下步骤仅是实验中的一部分,在这些步骤中多余的或错误的有A用天平称出重物的质量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到铁架台上,并用导线把它和低压交流电源连接起来C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到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把重物提升到一定高度D用秒表测出重物下落的时间2【乔龙】在“用打点计时器验证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需要直接测量的数据是重物的 A质量 B下落高度 C下落时间 D即时速度3【乔

2、龙】有4条用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打出的纸带A、B、C、D,其中一条是做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打出的为找出该纸带,某同学在每条纸带上取了点迹明晰的、连续的4个点,用刻度尺测出相邻两个点间间隔 依次为x1、x2、x3.请你根据以下x1、x2、x3的测量结果确定该纸带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791 m/s2 A61.0 mm65.8 mm70.7 mm B41.2 mm45.1 mm53.0 mmC49.6 mm53.5 mm57.3 mm D60.5 mm61.0 mm60.6 mm4. 【乔龙】利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计算第n点的速度的公式是 AVn=gt

3、 BVn = CVn = DVn = 5【乔龙】多项选择如下图的是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得到的一条纸带,我们选中n点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举出一些计算n点速度的方法,其中正确的选项是An点是第n个点,那么vngnTBn点是第n个点,那么vngn1TCn点是第n个点,那么vnDn点是第n个点,那么vn6【乔龙】多项选择利用打点计时器所获得的打点的纸带如题图所示,A、B、C是计数点,相邻计数点对应的时间间隔是T,对应的间隔 依次是s1、s2、s3以下计算打D点时的速度的表达式中正确的有 A B C D 7. 【乔龙】多项选择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4、安装打点计时器时,两纸带限位孔应在同一竖直线上B. 实验时,在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的同时,应立即接通电源C. 假设纸带上开头打出的几点模糊不清,也可设法用后面明晰的点进展验证D. 测量重物下落高度必须从起始点算起8. 【乔龙】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由于打点计时器两限位孔不在同一竖直线上,使纸带通过时受到较大阻力,这样会导致实验结果 A. B. C. = D. 以上均有可能9. 【乔龙】多项选择纸带上已按要求选出0、1、2、3、4、5、6七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间隔 依次为x1、x2、x3、x4、x5、x6,那么可以判断和计算出 A. 计数点0的对应速度v0一定为0B. 根据可计算1号

5、点的对应速度,同理可算出v2、v3、v4、v5C. 无法计算出v0和v6的大小D. 可作出vt图象求出斜率即加速度10【乔龙】多项选择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面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应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B应中选用点迹明晰,特别是第一个点没有拉成长条的纸带 C操作时应先放纸带后接电源 D电磁打点计时器应接在电压为46V的交流电源上二、实验题每题6分,共60分11.【刘蕊】在利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电源的频率为50 Hz依次打出的点为0,1,2,3,4n.那么:1如用第2点到第6点之间的纸带来验证,必须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为_、_、_,必须计算出的物理量为_、_,验证的

6、表达式为_ 2以下实验步骤操作合理的排列顺序是_填写步骤前面的字母A将打点计时器竖直安装在铁架台上B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C取下纸带,更换新纸带或将纸带翻个面重新做实验D将重物固定在纸带的一端,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提着纸带E选择一条纸带,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h1,h2,h3hn,计算出对应的瞬时速度v1,v2,v3vnF分别算出mv和mghn,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看是否相等12.【乔龙】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安装打点计时器时,应使打点计时器的平面处在 平面内,且两个纸带限位孔的连线处在 方向上来源:Z§xx§k 图乙为实验所得的一条纸带

7、,在纸带上选取了点迹明晰、连续的3个点A、B、C,测出A、B、C与起始点O之间的间隔 分别为h1,h2,h3打点周期为T,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甲、乙两同学分别用表达式vB=g4T、vB=来计算B的速度那么,其中 同学的计算方法更符合实验的要求本实验中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13.【乔龙】利用图2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较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 。A动能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B速度变化量和势能变化量C速度变化量和高度变化量除带夹子的重物、纸带、铁架台含铁夹、电磁打点计时器、导线及开关外,在以下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两种器材是 。A交流电源B刻度尺 C天平含砝码实

8、验中,先接通电源,再释放重物,得到图3所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取三个连续打出的点A、B、C,测得它们到起始点O的间隔 分别为hA、hB、hC。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T。设重物的质量为m。从打点到打点的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动能变化量。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 。A利用公式计算重物速度 B利用公式计算重物速度C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的影响 D没有采用屡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某同学想用下述方法研究机械能是否守恒,在纸带上选取多个计数点,测量它们到起始点O的间隔 h,计算对应计数点的重物速度v,描绘v2-h图像,并做如下判断:假设

9、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那么重物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请你分析论证该同学的判断根据是否正确。14.【魏雪飞】某物理小组对轻弹簧的弹性势能进展探究,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轻弹簧放置在光滑程度桌面上,弹簧左端固定,右端与一物块接触而不连接,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与物块连接。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一段间隔 ,由静止释放物块,通过测量和计算,可求得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1实验中涉及到以下操作步骤:把纸带向左拉直松手释放物块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并测量弹簧压缩量上述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入代表步骤的序号。2图b中M和L纸带是分别把

10、弹簧压缩到不同位置后所得到的实际打点结果。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由M纸带所给的数据,可求出在该纸带对应的试验中物块脱离弹簧时的速度为      m/s。比较两纸带可知,     填“M或“L纸带对应的试验中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大。15.【巩文芳】DIS实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展的实验老师上课时用DIS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装置如图甲所示,在某次实验中,选择DIS以图象方式显示实验的结果,所显示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图象的横轴表示小球距D点的高度h,纵轴表示摆球的重力势能Ep、动能Ek

11、或机械能E.试答复以下问题:1图乙的图象中,表示小球的重力势能Ep、动能Ek、机械能E随小球距D点的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线分别是_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2根据图乙所示的实验图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3根据图乙所示的实验图象,本次实验小球重力势能Ep和动能Ek相等时距最低点D的竖直高度为_m,由静止释放时距最低点D的竖直高度为_m.4根据图乙所示的实验图象,可以得出小球的质量为_kg取g=9.8m/s2,结果保存两位有效数字16.【巩文芳】某同学用如下图的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根细线系住钢球,悬挂在铁架台上,钢球静止于A点。光电门固定在A的正下方,在钢球底部竖直地

12、粘住一片宽度为d的遮光条。将钢球拉至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遮光条经过光电门的挡光时间t可由计时器测出,取v作为钢球经过A点时的速度。记录钢球每次下落的高度h和计时器示数t,计算并比较钢球在释放点和A点之间的势能变化大小Ep与动能变化大小Ek,就能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1用Epmgh计算钢球重力势能变化的大小,式中钢球下落高度h应测量释放时的钢球球心到_之间的竖直间隔 。A钢球在A点时的顶端B钢球在A点时的球心C钢球在A点时的底端2用Ekmv2计算钢球动能变化的大小。用刻度尺测量遮光条宽度,示数如下图,其读数为_cm。某次测量中,计时器的示数为0.010 0 s。那么钢球的速度为v_m/s。3下表为

13、该同学的实验结果:Ep×102 J4.8929.78614.6919.5929.38Ek×102 J5.0410.115.120.029.8他发现表中的Ep与Ek之间存在差异,认为这是由于空气阻力造成的。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4请你提出一条减小上述差异的改进建议。 17.【闫晓琳】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钩码和滑块所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1.实验前需考调整气垫导轨底座使之程度.2.如图乙所示,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d=_cm;实验时将滑块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那么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_m/s&

14、#160;结果保存两位有效数字.在本次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钩码的质量m、滑块上的遮光条初始位置到光电门的间隔 和滑块的质量M。3.本实验通过比较_和_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从而验证了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18.【乔龙】某实验小组利用如下图的装置进展实验,钩码A和B分别系在一条跨过定滑轮的软绳两端,钩码质量均为M,在A的上面套一个比它大一点的环形金属块C,在距地面为h1处有一宽度略比A大一点的狭缝,钩码A能通过狭缝,环形金属块C不能通过开场时A间隔 狭缝的高度为h2,放手后, A、B、C从静止开场运动1利用计时仪器测得钩码A通过狭缝后到落地用时t1,那么钩码A通

15、过狭缝的速度为 用题中字母表示2假设通过此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还需测出环形金属块C的质量m,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假设系统的机械能守恒,那么需满足的等式为 用题中字母表示3为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有同学提出如下方案:实验时调节h1=h2=h,测出钩码A从释放到落地的总时间t,来计算钩码A通过狭缝的速度,你认为可行吗?假设可行,写出钩码A通过狭缝时的速度表达式;假设不可行,请简要说明理由 、19. 【乔龙】 现要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下图:程度桌面上固定一倾斜的气垫导轨;导轨上A点处有一带长方形遮光片的滑块,其总质量为M,左端由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细绳与一质量为m的砝码相连;遮光片两

16、条长边与导轨垂直;导轨上B点有一光电门,可以测量遮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t.用d表示A点到导轨底端C点的间隔 ,h表示A与C的高度差,b表示遮光片的宽度,s表示A、B两点间的间隔 ,将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看作滑块通过B点时的瞬时速度用g表示重力加速度完成以下填空和作图: 1假设将滑块自A点由静止释放,那么在滑块从A运动至B的过程中,滑块、遮光片与砝码组成的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可表示为_,动能的增加量可表示为_假设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与s的关系式为_.2屡次改变光电门的位置,每次均令滑块自同一点A点下滑,测量相应的s与t值结果如下表所示:12345sm0.6000.8001.000

17、1.2001.400tms8.227.176.445.855.431/t2104 s21.481.952.412.923.39以s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在如图位置的坐标纸中描出第1和第5个数据点;根据5个数据点作直线,求得该直线的斜率k_×104 m1·s2.保存3位有效数字由测得的h、d、b、M和m数值可以计算出s直线的斜率k0,将k和k0进展比较,假设其差值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那么可认为此实验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20.【刘蕊】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验证以下两个规律:两物块通过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接,沿绳分速度相等;系统机械能守恒。P、Q、R是三个完全一样的物块,P、Q用细

18、绳连接,放在程度气垫桌上。物块R与轻质滑轮连接,放在正中间,a、b、c是三个光电门,调整三个光电门的位置,能实现同时遮光,整个装置无初速度释放。1为了能完成实验目的,除了记录P、Q、R三个遮光片的遮光时间t1、t2、t3外,还必需测量的物理量有_;AP、Q、R的质量MB两个定滑轮的间隔 dCR的遮光片到c的间隔 HD遮光片的宽度x2根据装置可以分析出P、Q的速度大小相等,验证表达式为_;3假设要验证物块R与物块P的沿绳分速度相等,那么验证表达式为_;4假设当地重力加速度g,那么验证系统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为_。3、 计算题每题5分,共20分1.【李梦雅】.如下图,竖直平面内的3/4圆弧形光滑轨道半径为R,A端与圆心O等高,AD为与程度方向成45°角的斜面B端在O的正上方一个小球在A点正上方由静止开场释放,自由下落至A点后进入圆形轨道并恰能到达B点,求:1释放点距A点的竖直高度;2小球落到斜面上C点时的速度大小2.【李梦雅】如下图,程度传送带AB的右端与竖直面内的用光滑钢管弯成的“9形固定轨道相接,钢管内径很小。传送带的运行速度为v0=6 m/s,将质量m=1.0 kg的可看作质点的滑快无初速地放到传送带A端,传送带高度为h=12.0 m,长度为L=12.0 m,“9字全高H=0.8 m,“9字上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