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论文_第1页
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论文_第2页
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论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新能源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    国家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反映出各高校的优势资源和办学定位,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办学传统,与国家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专业。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下设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点,为了建设好该专业,学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

2、课程体系和新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优化教师队伍方面着重开展了相关工作,并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实践效果。专业建设基础华中科技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在国内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学院之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工程热物理与热能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级优秀博士后工作站,湖北省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等,学科优势和综合实力优势明显。优质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团队成员包括一

3、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数名从国外回国工作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背景。这些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都包括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组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此外,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于2005年成功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使学院成为全国首批26个创新引智基地之一。在该计划的资助下,学院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结合新能源学科领域的具体情况,每年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世界排名前20位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相关范文由写论文工商学院、中欧法学院之后,由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共同发起建立的第三所中外合作办学

4、机构。该学院每周都从法国巴黎高科、希腊雅典国家技术大学、西班牙萨拉哥萨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国佩皮尼昂大学、国际水资源事务所等共6个国家9所重点大学邀请新能源领域著名学者和专家来汉为研究生授课,同时应邀为本科生讲授部分新能源学科课程,这些国际化水准师资力量的引入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极大丰富了新能源专业的国际化视野。雄厚的科研实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有着强大的科研基地做支撑,其中包括: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试验基地、中澳煤与生物质利用联合实验室、煤燃烧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国家煤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中心、能源动力装

5、置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中心、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流体及热科学研究实验中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这些科研基地的主要研究方向都包括新能源研究领域,其专业教师完成的先进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新能源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国家“十五”计划以来,共完成国家、地方和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300多项。其中,牵头和参加“973”项目37项,获“863”项目9项,获国家自然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项,面上的与企业合作研究项目53项,国防预研类项目5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各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4项,二等奖

6、9项,国家授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近50项;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被国际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600余篇,其中生物质能研究领域的多篇论文进入国际SCI高引数据库,单篇最高它引次数超过300次,在国际生物质能领域具有持续的影响力。同时,学校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新能源学科承担了有关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能源清洁利用、CO2减排相关的973课题、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等许多国家项目,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方案改革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7、着重培养具备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受到新能源转换与利用以及新能源利用技术与设备的全面训练、集新能源科学及工程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学生通过4年的专业学习能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特别是有较好的人文素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工与电子、自动制约及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熟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运转等基本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要求能阅读专业书刊,并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一定计算机

8、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工程中的有关理由;具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兼顾装备制造、过程制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利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实践经验,解决工程中的有关理由;同时,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基于学院多年教学摸索和多次研讨设计出“通专结合,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培养方案:3年加强基础的专业通才教育;0.5年拓宽专业方向的分组教育;0.5年面向就业市场的个性化专业方向教育,优化专业教育内容。同时,制定出“专业分组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学生在通才教育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分组,可跨专业组选课;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或

9、考研的具体情况,第二次再选专业方向。本科教学建设“夯实基础、拓宽平台、交叉学科”的教学设计为确保学生具备新能源领域相关的扎实的基础理论,同时又考虑到新能源学科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宽而广。在基础课程设计上,本科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工与电子、自动制约及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等。主要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燃烧学、能量转换与利用、自动制约原理、可持续能源利用技术、新能源转换-原理与技术、风力发电原理、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与原理、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利用、节能减排技术等。主辅并进的专业定位先进的生物质 导

10、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新能源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    能源技术是目前可再生能源技术中全球使用最为普遍的新能源,而太阳能和风能是发展最为迅速的新能源。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作为最主流的新和可再生能源,其就业需求也迅速增加。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20世纪60年代成立以来,就在华中科技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相关范文由写论文教学协同计划基金的资助下,该专业聘请了多名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来校给本科生授课,授课形式采取多名外国教授共同教授一门全英文课程的形式

11、展开。同时,还将聘请新能源产业著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来汉授课。通过与国际可再生能源培养机构和业界知名企业的合作,将极大提高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推进新能源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实践环节建设能源与动力学院已经形成了以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清洁低碳发电研发中心、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能源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支撑的创新性学科平台系统。借助这些校内优势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国家级科研基地,本专业积极开展了新能源本科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设置了包括军训、机械基础工程训练、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新能源设备课程设计、新能源与能量系统分析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工程设计)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专业实验的设计上,将生物质高效转化与生物质综合利用实验平台、太阳能利用实验平台以及风力发电实验平台三个项目列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首建项目。这些项目将于2013年,即首届学生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时投入使用。专业实验课程主要包括生物质高效转化与综合利用、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实验。自2010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来,对于如何建设该专业,各所高校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制定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由于是新专业,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课程安排等还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