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_第1页
甘肃省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_第2页
甘肃省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_第3页
甘肃省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_第4页
甘肃省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甘肃省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 术 方 案为科学指导甘肃省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统一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和思路,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纲要、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要点以及甘肃省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一、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甘肃实施森林法办法; 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2、规划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

2、2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3、技术规定、细则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技术操作细则;甘肃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4、相关成果资料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五次复查成果;甘肃省林业发展区划报告(2008年);甘肃省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2010年);甘肃省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2010年);各县(市、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二、规划前期工作1、确定规划编制范围和期

3、限规划范围 全省行政辖区范围内所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规划期限 2010-2020年,以2009年为规划基准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2、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包括89个县(市、区);甘肃矿区、山丹马场;白龙江林业管理局、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及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局、太子山省级自然保护局。市(州)直属国有林业局(场),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的规划由市(州)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其规划成果须按属地管辖原则,纳入所在地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3、确定规划编制及审查管理体系规划编制体系 规划采取自上而下进行编制,省级规划完成并分解指标到县级后,进行县级规划编制。其中:省直、市直单位规划文本和林地档

4、案库由符合资质条件的设计单位进行编制和建立。其规划成果完成后,按林地属地管理权限纳入县级规划中汇总。已经编制规划的单位,要按本次规划要求,对规划进行修编。规划审查管理体系 省级规划经省级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国家林业局审查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规划成果经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议、专家评审通过后,在省市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基础上,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其中:市直单位规划由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查后,按林地属地管理权限纳入县级规划;省直单位规划在县级规划完成报批程序后进行,按照上级政府批复的林地经营管理界限在所属县区范围内进行规划,规划完成后,由省林业厅组织审查。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

5、用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颁布实施和监督管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一经批准实施,不得擅自改变林地利用方向、规模及布局,确需修改规划的,必须编制规划调整、修改方案,依法报原批准机关批准。4、确定规划分级汇总体系以89个县级行政区和山丹马场、莲花山国家级保护局、太子山省级自然保护局为单位进行省级统计汇总。分级汇总必须在国土部门提供的县(市、区)级行政界限确定并实现无缝衔接后进行。其中:县级(含省直、市直单位)规划以乡(镇、场、站)为单位统计汇总,县级规划成果完成并审批后,将规划文本及档案管理数据库报省林业厅,由省林业调查规划进行数据库的汇总。山丹马场、莲花山国家级保护局、太子山省级自然保护局的规划

6、以场(站)为单位统计汇总,规划完成并审查通过后,将规划文本及档案管理数据库报省林业厅,由省林业调查规划进行数据库的汇总。4、基础资料收集基础资料应采用政府统计部门和主管部门核准的最新现状数据和中长期规划数据为主,以确保资料的可靠性。基础地理、行政界线和遥感资料 自然地理资料,县(市、区)国土部门提供的行政界限、县域内各乡(镇、场)界线,确保省县级规划过程中行政界线无缝衔接;本地1:1万(1:5万)比例尺地形图、覆盖县域的近期高分辨率遥感资料。森林资源调查资料 历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及二类调查成果、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土地利用调查资料及现状图、历年林地统计资料,为确定林地界限、落实规划基数,进

7、行林地分区、分类、分级、分等提供依据。规划及专项调查资料 收集全省及各县(市、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各县(市、区)中长期林业(林地)发展规划、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报告、甘肃省林业发展区划及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规划、城镇规划、开发区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国土、交通、水利等各专业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以及森林采伐和造林设计及其检查验收等林业经营资料、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及其他专项用地调查资料等,尤其注意收集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规划资料和相关的规划图件。5、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资料整理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资料的真实性、现实性和权

8、威性。尤其是县(市、区)的行政界线必须经国土部门提供并确认县域间无缝衔接后,方可进行县级规划的相关区划。林地现状数据分析 包括:分析评价自1997年以来全省及县(市、区)林地动态变化规模、结构布局、重点林业建设与实施和林地总量增减变化情况;结合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分析林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林地生产率状况及林地质量动态变化情况;从林地保护利用现状情况,全面分析林地在利用效益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6、主要规划指标预测 根据规划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依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上级相关规划目标、相关行业“十二五”及中长期规划等。预测规划期内林

9、地的规模及远景发展趋势,参照纲要下达甘肃省指标,测算全省林地保护利用相关指标。(1)约束性指标森林保有量指标 到2020年确保森林覆盖率目标实现的最低森林面积(有林地和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之和)。属于数量指标。森林覆盖率目标以当地林业 “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区域林地及林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为依据,结合林地和森林动态变化趋势,参考地方政府发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森林覆盖率指标综合测算;森林面积测算结合规划期内林地利用率、非林地增加的森林面积、有林地逆转和森林覆盖率预测等几个方面综合确定。征占用林地定额 各类建设用地征占用林地面积上限。属于数量指标。以纲要分解

10、到甘肃省的征占用林地面积限额为基础,根据各县(市、区)近年征占用林地实际增长水平和十一五定额执行情况,并重点考虑未来省域范围内国家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参照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及农用地转用指标,综合测算各地规划期内征占用林地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分解下达各县(市、区)规划期内征占用林地定额指标。(2)预期性指标林地保有量 一定时期确保实现森林覆盖率等战略目标的最小林地面积。属于数量指标。森林覆盖率确定与森林保有量中方法一致。林地面积测算在参考森林保有量的基础上,结合各地政府部门发布实施的土地利用规划及林业中长期规划等综合分析确定。林地生产率 森林(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反映林地生产潜力的重要指

11、标。属于质量指标。本规划选用单位面积蓄积量,重点针对有林地(乔木林地)的林地生产率。根据全省历次连清调查成果,分森林类型林地生产率的变化情况进行测算。重点公益林地比率重点公益林地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属于结构指标。重点公益林包括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和地方重点公益林。依据全省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公益林标准调整预测、公益林造林增加趋势、新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情况进行测算。重点商品林地比率国家和地方建设的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能源林基地面积之和与林地总面积之比。属于结构指标。依据全省及县级承担木材和林产品生产主体的林地、国家和地方规划的优质、丰产用材林基地,木本粮油林培育基地,生物质能源林基地等

12、综合测算重点商品林地规模。三、专题研究及规划大纲(框架)1、专题研究专题研究作为编制省县级规划大纲(框架)的基础和依据,解决以下几个重大问题:林地保护利用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需求及节约集约利用林地措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林地保护利用的关系;林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公益林地总量及分项控制;林地保护分级分等技术标准;主体功能区与林地保护利用关系;林地补充来源规划;规划管理创新与规划实施保障研究等。2、规划大纲、框架规划大纲要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及重点;确定全省规划期林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战略,主要目标;说明林地分区、分类、分级、分等的依据和方法,落实全省县级行政界线

13、,、规划基数及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提出林地保护利用方向及政策措施。县级(含省直、市直)规划框架在省级规划大纲和控制指标指导下,结合县域具体情况进行编制。主要指标确定现状指标:根据全省及各单位最新二类调查成果数据,参考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推算至基准年2009年全省及各地林地、森林、公益林、商品林等现状指标,即基础数据。目标指标:结合现状指标,根据各行政区域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它土地的资源,确定林地、森林、公益林及商品林等规划目标指标数据。林地分区、分类、分级、分等林地分区:全省林地分区依据全国林业区划和甘肃省林业发展区划报告中确定的三级分区体系进行。详见下表。甘肃省林地分区林地分类:将

14、林地划分为国家级公益林地、地方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林地分类应与林种划分相衔接。在明确县域林地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县级及分解到各乡(镇、场)级的林地结构(重点公益林地和重点商品地比例)调控指标,以全省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为依据。 林地分级:根据纲要确定的林地分级原则要求,结合本地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重要性以及林地生产力等指标,对林地保护进行评价定级,划定为级、级、级和级4个保护等级。县级林地分级应与省级林地分级相衔接。级保护林地 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包括流程1000公里以上河流干流及其一级支

15、流的源头汇水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水源涵养地、森林分布上限和高山植被上限之间的林地。级保护林地 是我国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区内予以保护和限制经营利用的区域,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包括除级保护林地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地、军事禁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国家森林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级保护林地 是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主要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区域。包括除、级保护林地以外的地方公益林地,以及国家、地方规划建设的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培养基地。级保护林地 是需予以保护并引导合理、适度利用的区域,包括未纳入上述、级保护范围的各类林地。林地

16、分等:林地质量等级综合评价参照二类调查的立地类型和立地等级调查结果确定。规划基数确定 规划基数确定具体方法步骤包括:区划底图制作 采用近期(近3年)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经正射校正、融合增强、镶嵌处理后,按1:1万(或1:5万)比例尺分幅,作为林地范围区划的底图。对栅格格式1:10000地形图进行扫描校正,扫描像素不低于300dpi。并加载行政界线及行政名,并生成TIF或JPG格式,与代码表一起分发到各县,由各县提出更新意见。林地现状区划 利用区划底图,参考甘肃省第六次森林资源连清成果数据,依据现有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土地利用调查成果及县级政府确定的后备林地资源,参照二类

17、调查的小班区划界线(林相图),结合征占用林地和森林采伐、造林经营活动情况,按照林地区划基本条件和精度要求进行区划,将林地区划的现状统一到基准年2009年。利用现有资料,在室内无法确定的,应到现地核实调查。规划基数确定 在GIS应用平台上叠加最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数据、1:10000地形图、最新卫星影像数据、更新后的行政界线等,在室内进行小班界线修正更新,并对小班属性数据进行更新。以林地现状区划统计结果为基础,结合国家、省级规划分解到省、县的林地规划基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综合确定规划基数。省级规划基数确定后,分解落实到县级单位。县级规划将林地面积和主要规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将

18、分类、分级结果落实到小班。四、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一)规划文本提纲1、省级规划文本提纲前言:主要阐述规划目的、依据、主要内容、范围,并突出强调森林面积蓄积“双增目标”。林地保护利用面临的形势:分析林地现状、问题和规划的紧迫性、必要性。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林地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全面保护林地:提出保护和稳定林地规模的措施及相应工程。合理利用林地: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向、措施及相应工程。统筹区域管理:提出区域林地布局方案、保护利用方向及差别化管理措施。规划实施保障: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政策、制度、技术等保障措施。(2)县级规划文本提纲引言:概括规划目的、依据、范围和规

19、划期限。现状及评价:县域林地保护利用基本情况、林地保护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林地需求分析、规划期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规划总体思路:规划依据、规划范围和期限、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区划布局:林地保护利用区划,以及森林分类区划、林地保护等级划分和林地质量等级划分。保护规划:用途管制、分类管理、分级管理、森林保护、林地补充、节约用地等措施。利用规划:结构优化、保障重点、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等措施。统筹区域管理:区域林地保护利用方向、差别管理、宏观调控措施等。规划实施保障:规范规划修订、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监管责任、保障经费支持、强化技术支撑、加强队伍建设等。省县级规划文本在维持以上章节框架及内容的基础

20、上,可以适当增加其他章节及相关内容。(二)省县级规划内容1、省级规划文本文本主要内容分析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参考全省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土地利用调查成果,以最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为基础,确定规划基数,理清林地资源保护利用现状,评估成效,分析问题,明确林地保护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林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战略,以及规划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确立林地保护利用的目标任务和政策导向:依据纲要提出省级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解纲要确定的目标、指标、任务,提出规划期内林地保护利用的主要目标及调控指标。针对森林保护、林地补充、林地使用、林地结构与布局优化、林地生产力提高、林地管理等关键问

21、题,提出规划期内林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政策导向。确定林地保护规模和主要措施:围绕林地保护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根据林地资源现状和潜力、保护政策导向、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和专题研究成果,开展林地保护规模与结构调控设计;确定规划期内林地保护的规模与结构调控方案。包括:规划期内省级征占用林地定额;不同林地保护等级范围和规模,以及相应保护和调控措施;省级森林保有量及森林覆盖率目标实现的途径;遏制林地退化采取的技术、措施和拟实施的林地保护工程、范围及规模;不同区域补充林地的潜力、途径、范围、规模及措施;宜林闲置地整治的对象、规模和措施;工矿废弃地治理和恢复措施;现有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状况、规模及

22、具体的修复措施等。确定林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及主要措施:围绕林地利用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根据林地的利用方向,确定规划期内林地结构、利用途径、经营方式和发展规模,需要实施的林业工程和规模。包括:规划期内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结构;天然林地和人工林地发展目标、主要发展区域及实现途径;构建生态屏障,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和主要林产品生产基地的主要工程项目、规模及保障的措施;林地质量分等定级,林地质量结构、分布及利用方向;林地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项目、规模和治理措施。制定差别化的区域林地保护利用政策: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空间差异性,将省域划分不同的林业发展区域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林地管理

23、和调控政策。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定位相适应的差别化林地管理措施。包括:林地保护利用区域布局方案及各区林地保护方向、利用方向;提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林地利用方向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分解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调控责任:立足于当地资源环境和人口、经济的空间发展变化趋势,结合差异化的林地保护利用政策,在规划目标与纲要、省级其他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把林地保护利用主要调控指标分解到县,落实下级政府林地保护责任。包括: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的最低目标、重点公益林地和重点商品林地面积,现有乔木林地的林地生产率,2020年森林面积、蓄积在2005年和2010年基础上的增量。落实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

24、地:合理安排对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有重大影响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对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进行测算、安排。落实重大资源保护、生态建设项目用地:根据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建设任务,落实省级以上林业重点工程与重点项目,制定管理措施。规划实施保障:结合我省情况,落实纲要中提出的保障措施,尤其要着重落实节约使用林地的价格调节机制、不同用地途径的管理与调控政策等创新性林地管理政策措施,明确将约束性目标指标作为地方各级政府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机制和体系,确保规划的执行,还可以提出针对本省实际的其他保障措施。省级规划附表全省及各县(

25、市、区)林地结构现状及规划表 全省及各县(市、区)重点公益林地和重点商品林地比率表全省及各县(市、区)林地保有量目标表全省及各县(市、区)征占用林地定额表全省及各县(市、区)林地保有量目标表全省及各县(市、区)森林保有量目标表全省及各县(市、区)林地现状表附表表头内容不能少于纲要中的附表信息,计量单位及保留小数点位数和纲要保持一致。附表详见附件1:省级规划附表。省级规划附图包括省级林地现状图、省级规划布局图和省级林地保护分级图。制图要求参照林业地图图示(LY/T1821-2009)。省级规划说明规划说明是规划实施中配合规划文本应用的主要参考。主要阐述规划决策的依据和过程,规划说明一般应该包括规

26、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指标测算、规划依据、重大问题处理方法、协调等,并分章节对规划编制内容、规划思路和规划措施实施的可行性等作必要的阐述和解释。省级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以县(省直、市直)为单位提交林地区划数据(含现状林地和规划补充林地,下同),包括林地区划图斑(小班)的空间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以及用于林地区划调查的遥感数据。最终形成省级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通过省级汇总形成省级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2、县级规划文本文本主要内容分析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对照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要求,分析县域林地保护利用现状,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找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应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林地供需分析:以经济社会发展预

27、期为基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利用的要求、上级下达的规划指标和林地利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测算规划期内各类林地需求及布局和发展趋势。提出林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战略: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和相关政策,预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规模、公共建设投资等的变化趋势,分析林地保护与利用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分析各种有利与不利条件,提出林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战略。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目标和调控指标:按照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围绕林地保护利用基本战略,提出规划期内县域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林地生产率、重点公益林地和重点商品林地结构等主要目标及调控指标,还可以根据本县需要,增加林地利用率等

28、其他指标。落实林地边界:包括规划基准年林地利用现状范围区划和依法可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地(增补林地)范围区划。按照规划预期目标,在行政界线范围内,依据现有的森林资源调查、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和县级政府确定的后备林地资源,以二类调查成果为基础,利用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必要的现地调查,将林地及其利用状况落实到山头地块。林地边界落实按1:1万比例尺落实。确定林地保护利用的区划布局:明确林地保护利用区划布局的指导原则,在衔接省级林地保护利用区划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县域林地保护利用区划布局,明确所有林地地块(小班)的森林类别、林地保护利用等级、林地质量等级。明确林地保护措施:从加强森林保护、严格用途管制、实

29、行分级管理和差别管理的要求,分别区域、类别、等级设计和确定林地保护具体措施。明确林地利用措施:按照优化结构、保障重点、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要求,明确林地利用方向和具体措施,分别区域、类别和林地等级制定利用措施。按照林地利用潜力和承载能力,提出规划期内可安排实施的各项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工程项目,明确各工程对林地的需求量;分别林地质量等级制订林地利用措施,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重点保障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用地,加强粮食主产区、水源涵养区等建设,构建生态屏障;通过造林绿化等措施,有效提高林地利用率。统筹区域管理:根据各县自然地理、资源分布等提出区域林地保护利用方向;根据主

30、体功能区划研究差别化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政策措施,提高林地利用效益,科学管理林地。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围绕各项规划安排,制定经济、社会、法制、行政、技术、队伍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或办法。县级规划附表林地现状统计表林种结构现状表林地及森林面积规划表林地利用方向规划面积统计表林地保护分级面积统计表林地质量等级面积统计表附表表头内容不能少于纲要中的附表信息,计量单位及保留小数点位数和纲要保持一致。附表详见附件1:县级规划附表。县级规划附图包括县级(省直、市直)林地现状图、县级(省直、市直)规划布局图和县级(省直、市直)林地保护分级图。制图要求参照林业地图图示(LY/T1821-2009)。县级规划

31、说明规划说明是规划实施中配合规划文本应用的主要参考。包括:背景 落实纲要和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本县(区、市)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情况;工作过程 前期工作准备、规划基数落实、重大问题研究、规划框架确定、规划成果编制、规划论证协调及报批等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工作顺利推进采取的对策、措施。主要数据说明 第一,林地区划和规划基数说明。包括:二类调查成果基准年限,林地范围和林地数据更新到基准年(2009年)的基本情况,初步落实、详细落实两个阶段中,县级规划基数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情况,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第二,其它数据说明。包括:土地资源、土地利用、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等。林地供需分

32、析说明 县域林地保护利用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期内,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林地需求,以及具体的测算依据、测算方法和测算过程;保障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用地需求的战略措施的有关说明。主要规划指标分解说明 指标分解落实的原则、依据,增补林地总量分解的主要依据,规划期内主要约束性指标,以及根据本省及本县实际提出的其他目标及调控指标分解落实情况,指标分解落实有关具体情况等。林地分类、分级、分等说明 现有林地和增补林地进行分类、分级和分等的指导思想、依据和方法;各类林地范围边界的划定与落实情况。与相关规划协调衔接说明 重点说明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及地方政

33、府林业发展规划的衔接。规划成果报批过程中审查意见修改情况的说明 对审查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修改做出针对性的说明,阐述修改或保留的理由。县级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利用高分辨率数据,结合当地最新二类调查数据,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采用统一的处理方法,构建以乡(镇、场、站)为统计单位、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县级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将功能分区、林地保护等级等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措施和保护利用方向信息落实到具体地块。提交林地区划数据(含现状林地和规划补充林地,下同),包括林地区划图斑(小班)的空间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以及用于林地区划调查的遥感数据。五、提交成果及技术要求(一)文字材料文字材料包括林地保护利用规

34、划文本、规划说明、专题调研报告三个部分。上报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纸质材料以A4标准印制装订,电子文档采用Word格式。(二)表格材料按省级、县级规划附表进行填报。附表名称、式样见附件具体要求,上报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纸质材料以A4标准印制装订,电子文档采用Excel格式,也可采用DBF格式。(三)图面材料原则上一个县一张图,一般可采用1:10万或1:5万的地理要素、林地现状图为工作底图;上图要素包括地理要素、林地资源分布要素和林地规划与布局要素。成果图件要求制图数据和图层数据这两套图形数据的图示必须为符号化数据。林地规划成果图应当突出林地规划意图,淡化背景要素。规划图件说明,包括图例、线条、色

35、素引用标准及参数等。省县级图面材料以电子版上报。(四)档案数据库以县(市、区)为单位提交林地区划数据(包括现状林地和规划补充林地,下同),包括林地区划图斑(小班)的空间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以及用于林地区划调查的遥感数据。(1) 空间数据 要求图斑(小班)线闭合,不能断线、出头、重叠、交叉,生成正确拓扑关系,按全省统一坐标系(北京54)提交。(2) 属性数据 林地图斑(小班)属性数据按ACCESS或dbf格式提交。属性数据内容包括:乡镇(林场)、村(林班)、小班号、小班面积、功能分区、森林类别、林地保护分级、林地质量等级、土地权属、林权发证、地类、起源、林种、公益林保护等级、优势树种、郁闭度(覆

36、盖度)、龄组、每公顷蓄积量、工程类别、平均胸径、每公顷株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采用卫片估测法调查的县,平均胸径、每公顷株数两项因子可暂缺。各县可根据当地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内容。(3) 遥感数据 要求经过正射校正并与林地图斑(小班)区划对应的遥感数据,按全省统一坐标系(北京54),以geotif式提交。数据库内容应标示行政区界线、水体、道路、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落实规划基准年林地界线、林地地类界线,规划落实的将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地(增补林地)及功能分区、森林类别、林地保护分级等林地规划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DEM元数据等。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属性值应保证正确无

37、误,且属性数据与矢量数据应保持逻辑一致性。数据库成果电子版报送格式:空间数据按Arcgis的shp格式、属性数据按ACCESS或dbf格式、遥感数据按geotif格式。数据结构、代码详见附件2: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数据结构及代码。(五)技术要求计量单位 数据库中长度和面积量算单位为米、平方米。其中:面积统计单位小班面积以公顷为单位,保留小数点1位;每公顷蓄积以立方米/公顷为单位,保留小数点1位;平均胸径以厘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1位;每公顷株数以株/公顷,保留整数。图像处理精度要求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正射校正平面位置精度要求,5米以上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正射校正影像地物点相对于地形图同名点的点位中误

38、差,在平原地区不得大于5米,在山地和高山地区不得大于7.5米;30米左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正射校正影像地物点相对于地形图同名点的点位中误差,在平原地区不得大于30米,在山地、高山地区不得大于45米。相邻景遥感影像镶嵌处理精度要求 5米以上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景与景之间镶嵌限差,在平原地区不大于5米,在山地和高山地区不大于8米;30米左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景与景之间镶嵌限差,在平原地区不大于30米,在山地和高山地区不大于45米。林地落界精度要求 以5米分辨率以上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资料的,要求将图像放大到1:1万比例尺以上进行落界,明显的林地地类界线与影像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得大于图面距离0.3

39、mm,不明显林地地类界线与影像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1.0mm。且保证林地地类界线线条光滑,严格相接,并且建立拓扑关系。接边要求 如果以图幅为判读区划和林地数据采集单元时,需要进行相邻图幅地类接边处理;如果以村或林班为作业单位时,则需要进行权属单位和地类接边处理。矢量数据接边要注意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逻辑一致性;当相邻图幅图廓线两侧明显对应要素间距小于图上0.6mm,可直接按照影像接边,否则应实地核实后接边;接边后图廓线两侧相同要素的矢量、属性数据保持一致;不同比例尺数据接边以高精度的矢量和属性要素为接边依据。面积控制与平差 按 “层层控制,分级量算,按比例平差”,面积控制平差到县、乡(

40、镇)、村、小班。即先量算县(林业局)的面积,再量算乡(镇、场)、村(林班)面积,最后量算林地区划图斑(小班)面积。县(林业局)、乡(镇、场)的面积用理论图幅面积计算,即将分布在各图幅上的部分累加求得。一个图幅上的各部分面积,要分别量测进行平差。乡(镇、场)内各村(林班)面积之和与乡(镇、场)面积相差不到1,村(林班)内各图斑(小班)面积之和与村(林班)面积相差不到2时,可进行平差,超出时应重新量算。附件1:省规划附表1全省及各县(市、区)林地现状表单位:公顷县林地总计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迹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用地全省注:林地现状数据以甘肃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2006年)结果为基础

41、,结合甘肃省最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统一更新到2009年(下同)。省规划附表2全省及各县(市、区)森林保有量目标表单位:公顷县现状2020年全省合计省规划附表3全省及各县(市、区)林地保有量目标表单位:公顷县现状2020年全省合计省规划附表4全省及各县(市、区)征占用林地定额表单位:公顷县20082010年年均20112020年全省合计省规划附表5全省及各县(市、区)林地保有量目标表单位:m3/公顷县现状2020年全省平均注:表中的林地生产率指现有乔木林地的林地生产率。省规划附表6全省及各县(市、区)重点公益林地和重点商品林地比率表单位:公顷、%县2020年重点公益林地2020年重点商品林

42、地面积比率面积比率省规划附表7全省及各县(市、区)林地结构现状及规划表单位:%县公益林地比例商品林地比例现状2020年现状2020年县级规划附表1林地现状统计表 省 县 单位:公顷、%统计单位权属土地总面积林 地非林地森林覆盖率%林林绿化率%合计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辅助生产用地计其中:四旁 树占 地小计乔木林竹 林小计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其它灌木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县级国有集体*乡国有集体*乡国有集体*乡国有集体*乡国有集体*乡国有集体县级规划附表2林种结构现状统计表 省 县 单位:公顷统计 单位合计公益林商品林小计特

43、用林防护林小计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123456789合计*乡县级规划附表3林地及森林面积规划表 省 县 单位:公顷、%统计单位现状到2020年林地面积增加量及来源森林面积增加量及来源林地 森林小计未利 用地建设 用地草 地耕 地其 它小计疏林地其它 灌木 林地未成 林造 林地无立 木林 地宜林地其他 林地非林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县级*乡 注:森林包括有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县级规划附表4林种利用方向规划面积统计表 省 县 单位:公顷统计 单位合计公益林地商品林小计特用林地防护林地小计用材林地经济林地薪炭林地123456789合计*乡 省 县 单位:公顷现状规

44、划合计级级级级合计级级级级1234567891011合计*乡县级规划附表5林种保护分级面积统计表附件2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数据结构及代码1. 林地地块(小班)属性数据结构字段(项目)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小数点位数省(区、市)SHENG整数型2县(市、旗)XIAN整数型6乡(林场)TOWM整数型2村(林班)VILLAGE整数型2小班号SUB_COMPT整数型3小班面积AREA数字型62功能分区FUN_DIVISION整数型1森林(林地)类别FOR_TYPE整数型2林在保护分级LAND_GRADE整数型1质量(立地)等级SITE_CLASS整数型1土地权属LAND_OWNERSHIP整数型2林权发证OWN_CERT整数型1地类LAND_TYPE整数型3起源ORIGIN整数型2林种FRO_CATAG整数型3公益林保护等级PRO_CLASS整数型2优势树种DOM_SPECIES整数型4郁闭度(覆盖度)CROWN_DENSITY数字型42龄组AGE_GROUP整数型1每公顷蓄积MEAN_VOLUME数字型62工程类别PROJECT_TYPE数字型3平均胸径AVG_DBH数字型41每公顷株数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