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_第1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_第2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_第3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_第4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2至 2013 学年度 第 一 学期)课 程 名 称:自然辨证法概论 课 程 编 号:_学 生 姓 名: 学 号: 年 级:硕1207班 任 课 教 师: 提 交 日 期:2012年 月 日成 绩:_教 师 签 字:_开课-结课:第 2 周-第 6 周评 阅 日 期: 年 月 日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部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基础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能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是协调农业发展与

2、资源环境保护的贡献。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思想武器的自然辩证法,无疑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农业 可持续发展1 农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与研究进展70年代初,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的暴露,发达国家对高投入的常规农业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于是先后提出过诸如现代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超石油农业、超工业化农业等农业发展途径和模式。但这些发展模式又因单纯强调生态因素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很难被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接受。为此,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农业发展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的“

3、可持续农业教育法”中,旨在重新选择农业发展道路,全面、系统地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和粮食等重大问题,首先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农业”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与模式。1988年FAO制订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文件,并于次年11月又通过了有关持续农业发展的第389号决议。1991年4月,FAO在荷兰丹波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问题大会,向全球发出了“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倡仪,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简称SARD)”的新战略,此外,旨在指导可持续农业战略的实施,FAO还发布了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框架图。1991年9月联合国

4、总部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WSAA),这些工作对于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观念的形成、发展和行动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90年代以来,对于如何吸收现代持续农业的先进思想,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所考虑的重要领域。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农业的新战略应当是“建设一个山川秀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是发展;不仅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包括创建良好

5、生态环境、保护并科学利用农业资源 ,以及农村社会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 ,其发展是用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尽可能减轻对农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持续稳定地增长,确保国家粮食的供给,持续增加食物产出总量,既要增加产品数量 ,又要提高产品质量。农村人口应得到有效地控制并提高人口素质。既要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要普及农村教育 ,提高科技含量,采取适度的经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低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而农业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从而决定了可持续发展农业的 7个特征 。层次性具体包括 :农业

6、上的持续性 ,即保证农 田系统有保持土地生产力长期而持续的能力;微观经济上的持续性 ,即保持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户)具有能长期运用 ,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能力;生态上的持续性,即具有长期保证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的能力;宏观经济上的持续性,即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系统在国内外市场上能长期保持竞争的能力。协调性是指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促进生态平衡:必须在开发 、利用、保持和重新培植资源与环境动态过程中来实现 ,决不能以牺牲资源 、环境为代价 。互联性:农业发展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人口与资源、环境是相互

7、关联,相互制约的。必须从整体的 、全局的观点来统筹考虑 ,调解决各种因素之间当前和长远发展的矛盾 ,实现 良性循环。多元性:不仅要注重农业生产的产出率和产品质量 、经济效益 ,而且要把促进社会进步 、保护资源和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追求农业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长期性:农业发展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它不是短期内便能实现的战略。集约性:主要指增长方式是集约的,科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的推广使农业组织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 的集约经营上来 。适度性:是指农业人口规模要适度,因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

8、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因而必须保证适度的人口规模,才能更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 断发展的。” 为了因势利导地促进农业科学技术 的进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正确认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特殊规律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强调指出,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植物和动物,农业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特殊性,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学因素的基础上。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物学因素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表现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可以对种植业与饲养业

9、 的自然周期 ,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却无法改变生物学运动 的规律性。另一方 面,农业生产所涉及的生物学因素 ,又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 ,提出特殊的要求 ,并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 的推广规定 了一定 的范围。在农业生产领域里 ,无论采取什么样 的科学技术 ,都应 当保证在土地 、植物 和动物中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正常进行。只有符合这种要求 的科学技术 ,才能被证明是有效的,是值得 在实践 中应用 的。应当着重指出,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中,利用生物学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培育出富有前途的农作物和禽畜新品种,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农 田单位面积产量和禽畜的产品率。而在现阶段的农业科学技术系统中,生物

10、学方面的科学技术 ,是属于最薄弱 的环节。马克思曾经指出:“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 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一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劳动生产率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给人们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和 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 的这个最基本的特点 ,决定 了由 自然界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 ,是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最基本的 、不可代替 的生产资料 。在农业生产和再生产中,人类是利用土壤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属性 ,直接作用于农作物 ,促使其生长发育 ,并形成最终的产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把农产品生产的特点 ,概括 为“自

11、然就 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 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业等产品的形式 ,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资料。” 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土地是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在向农业提供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时,如果没有考虑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这种特殊地位 ,那么,为此而耗费的大量投入资源 ,就不可能带来应有 的产出。正是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这样说 ,土地是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所有方面,都是与提高土地肥力联结在一起 的。还有一点要提及的,即由于作为农业生产 与再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的土地 ,不是由人们的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而是 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因而 ,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

12、是可以把耕地看成是 固定农业生产要素。而 当农业科学技术没有获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 ,人们 固定农业生产要素(如耕地上)连续追加投入变动农业生产要素 ,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 ,就有可能出现生产率递减 。这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广泛采用科学技术进步 ,对于促进土地肥 力以及农业投资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农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农业的经济再生产是与自然再生产相统一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业生产是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分散性(尤其是谷类作物 )。这就决定 了作为农业科学技术 的物质形态的农业机械作业 ,属于固定位置操作的 比较少 ,因此对农业科

13、学技术进步 ,提出了一系列特殊的要求。马克思在说明机器体系形成 的条件时指出 :“只有在劳动对象顺次通过一系列互相连结的不同的阶段过程,而这些过程是由一系列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工具机来完成的地方,真正的机器体系才代替了各个独立的机器。”农业机器体系应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首先,农业机器体系应当充分考虑到农业中要利用的生物学因素。其次 ,农业机器体系应当考虑不同地带的自然经济条件的差别。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地形结构 、经营规模 、耕作技术以及人口与土地的比例不 同,对农业机器体系的构造的要求也不一样。这一点既涉及到牵引机(动力机),也涉及 到工作机。第三,在种植业中,在进行大多数作业时技术设备则必

14、须在空间上移动,而且往往是长距离的移动。为此,就需要有更大的动力功率,花费更多的资金(补偿磨损 、燃料等)。第四,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对农业机器体系也有一定影响。它要求农业机器与工具必须有特殊的构造功能,即在通常情况下,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用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作业,以便在全年期间更充分加以利用。以上分析告诉我们 ,在农业中实现科学技术 的进步 ,重要的是必须全面考虑这一过程的最近的和长远的结果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这是主要的),必须因势利导的发扬光大;对其可能带来 的消极作用(这是次要的)必须尽可能地加以克服 ,如果单纯地追求眼前的 、暂时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长远的、根本的生态效益 ,就会受到自

15、然规律的严重惩罚。4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而农业基本建设又是农业开发的基础 。在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上 ,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 、统筹兼顾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的原则 ,实行兴利除害结合 ,开源节流并重 ,防洪抗旱并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要从长计议 ,全面考虑,科学选择 ,周密计划。要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治理 ,改善小流域的水利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是要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要大力植树种草 ,实行封山育林 ,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 ,加强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提高防御风沙能力 ,切实改变

16、江河泥沙严重淤积 、草原沙化的状况 。 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走生态农业的道路。要通过立法 ,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和围湖造田。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 ,防治环境污染 ,要把污染控制放在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同等重要的位置 ,通过科技进步,控制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对土地和水资源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总体上说 ,增加农业投入 ,一方面要增加政府投入,第二方面要增加农户投入,第三方面要动员社 会资金增加投入。具体地说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真正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来看待。加快农业发展 ,从国民经济总体来考虑,必须凋整发展战略 ,真正按农轻重的次序来规划

17、国民经济的总盘子 ,只有把这项工作抓好 了,发展农业 ,增加投入的问题才有可能获得解决 。否则 ,如果一味地追求国民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农业仍然被置于“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不要”的位置。根据我 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投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以工补农。完善农业信贷功能,拓宽农业筹资渠道。要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增加粮食总量 ,就必须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在广度开发和深度利用上下功夫。向广度开发,就是要在保护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尽 可能地扩大农业用地。据全国 2444个县级单位 的凋查结果,我国目前约有宜农荒地 5亿亩尚待开发,这是一笔丰厚的后

18、备土地资源,要通过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及制订一系列有利于开发的政策措施 ,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 ,尽快把这部分宜农荒地开发出来 ,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起来,使我国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得 以巩 固和加强。在深度上利用,就是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改善经营方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要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从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上更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势必要求在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创新。农业科研 、教育和技术推广要尽快转 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主的轨道上来 ,同时 ,还要加强水利 、交通 、气象 、农机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参考文献 1 高连兴.农业机械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际环境合作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3卢良恕论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J中国软科学(京),1995(10):lO19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