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072011检验作业指导书_第1页
JS072011检验作业指导书_第2页
JS072011检验作业指导书_第3页
JS072011检验作业指导书_第4页
JS072011检验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由游离氧化钙造成的体积安定性的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通用硅酸盐水泥以及指定采用本标准的其他品种水泥。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JCT727水泥物理检验仪器 净浆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JCT729水泥物理检验仪器 水泥净浆搅拌机3 原理3.1 水泥标准稠度净浆对标准试杆(或试锥)的沉入具有一定阻力。通过试验不同含水量水泥净浆的穿透性,以确定水泥标准稠度净浆中所需加入的

2、水量。3.2 凝结时间以试针沉入水泥标准稠度净浆至一定深度所需的时间表示。3.3 安定性3.3.1 雷氏法是观测由二个试针的相对位移所指示的水泥标准稠度净浆体积膨胀的程度。3.3.2 试饼法是观测水泥标准稠度净浆试饼的外形变化程度。4 仪器设备4.1 水泥净浆搅拌机:符合JCT729的要求。4.2 标准法维卡仪4.3 代用法维卡仪:符合JCT727要求。4.4 雷氏夹:由铜质材料制成。4.5 沸煮箱:有效容积约为410mm×240mm×310mm。4.6 雷氏夹膨胀测定仪:标尺最小刻度为0.5 mm。4.7 量水器:最小刻度0.1mL,精度1。4.8 天平:最大称量不小于1

3、000g,分度值不大于1g。5 材料试验用水必须是洁净的饮用水,如有争议时应以蒸馏水为准。6 试验条件6.1 试验室温度为200C±20C,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水泥试样、拌和水、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试验室一致;6.2 湿气养护箱的温度为200C±10C,相对湿度不低于90%7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标准法)7.1 试验前必须做到:a) 维卡仪的金属棒能自由滑动;b) 调整至试杆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c) 搅拌机运行正常。7.2 水泥净浆的拌制: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先用湿棉布擦过,拌和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在5S10S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

4、,防止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先将锅放在搅拌机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停拌15S,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间,接着高速搅拌120S停机。7.3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步骤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好的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净浆;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S2S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沉入净浆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mm±

5、1mm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水量为此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8 凝结时间的测定8.1 测定前准备工作: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8.2 试件的制备:以标准稠度用水量按7.2条制成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试模,振动后刮平,立即放入湿气养护箱中。记录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起始时间。8.3 初凝时间的测定:试件在湿气养护箱中养护至加水后30min时进行第一次测定。测定时,从湿气养护箱中取出试模放到试针下,降低试针与水泥净浆面接触。拧紧螺丝12s后突然放松,试针垂直自由沉入净浆,观察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30S时指针读数。当试针沉至

6、距底板4±1时,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in”表示。8.4 终凝时间的测定:为了准确观测试针沉入的状况,在终凝上安装了一个环形附件。在完成初凝时间测定后,立即试模连同浆体以平移方式从玻璃板取下,翻转1800,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板上,再放入湿养护箱中继续养护,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当试针沉入试体0.5时,即环形附件开始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用“min”来表示。8.5 测定时应注意,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应轻轻扶持柱,使其徐徐下降,以防试针

7、撞弯,但结果以自由下落为准;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针沉入的位置至少要距试模内壁10。临近初凝时,每隔5min测定一次,临近终凝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到达初凝或终凝状态时应立即重复测一次,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能定为达到初凝或终凝状态。每次测定不能让试针落入原针孔,每次测试完毕须将试针擦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护箱内,整个测定过程中要防止试模受振。注:可以使用能得出与标准中规定方法相同结果的凝结时间自动测定仪,使用时不翻转试体。9 安定性的测定(标准法)9.1 测定前的准备工作每个试样成型一两个试件,每个雷氏夹需配备质量约7580g的玻璃板两块,凡与水泥浆接触玻璃板和雷氏夹内表面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油。9.

8、2 雷氏夹试件成型将预先准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将已制好的标准稠净浆一次装满雷氏夹,装浆时一手轻轻扶持雷氏夹,另一只手用宽约10mm的小刀插捣数次,然后抹平,盖上稍涂油的玻璃板,接着立即将试件移至湿气养护箱内养护24h±2h。9.3 沸煮9.3.1 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浸过试件,不需中途添补试验用水,同时又保证能在30±5min内升至沸腾。9.3.2 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到0.5,接着将试件入沸煮箱水中的试件架上,指针朝上,然后在30±5min内加热并恒沸180 min

9、7;5min。9.3.3 结果判别:沸煮结束,立即放掉箱中的热水,打开箱盖,等箱体冷却至室温,取出试件进行判别。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的距离(C),准确至0.5mm,当两个试件后增加距离(CA)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时,即认为该水泥安定性合格,当两个试件(CA)值相差超过4mm时,应用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试验。再如此,则认为该水泥为安定性不合格品。水泥细度检验方法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通用硅酸盐水泥以及指定采用本标准的其他品种水泥。2 引用标准GB 3350.7 水泥物理检验仪器GB 6004 试验筛用金属丝纺织方孔网3 方法负压筛法4 仪器4.1 80m负压筛4.2 负压筛析仪4.3 天平(

10、 最大称量为100g,分度值不大于0.05g )5 操作程序5.1 筛析试验前,应把负压筛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 6000Pa范围内。5.2 称取试样25g,置于负压筛中,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轻轻地敲击,使试样落下。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6 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时,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恢复正常。7 试验结果水泥试样筛余百分数按下式计算:F=Rs/W × 100式中: F水泥试样的筛余百分数,%; Rs水泥筛余物的质量,g; W水泥试样的质量,g。结果计算精确至0.1%

1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的抗折与抗压强度的检验。2 引用标准GB/T 6003 试验筛JC/T 681 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JC/T 682 水泥胶砂试体成型振实台JC/T 683 水泥抗压夹具JC/T 723 水泥物理检验仪器 胶砂振动台JC/T 724 水泥物理检验仪器 电动抗折试验机JC/T 726 水泥胶砂试模3 仪器3.1 搅拌机(应符合JC/T 681要求) 3.2试模(40×40×160)3.3 振实台(应符合JC/T 682)3.4 抗压强度试验机(量程应在&

12、#177;1%精度,速率为2400N/s±200N/s的加荷能力)3.5 抗压强度试验机用夹具(受压面积为40×40且符合JC/T 683)4 胶砂制备4.1 配合比 水泥:标准砂:水=450±2:1350±5:225±1,单位(g)4.2水泥、砂、水和试验用具的温度与试验室相同,称量用的天平精度应为±1g。当用自动滴管加225mL水时,滴管精度应达到±1mL。4.3 先使搅拌机处于待工作状态,然后把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再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

13、子加入。当各级砂是分装时,从最粗粒级开始,依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30s。4.4 停拌90s,在第1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1s以内。5 试件的制备5.1 尺寸应是40×40×160的棱柱体5.2 成型: 振实台成型,将制备好的胶砂立即成型,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一个适当勺子直接从搅拌锅里将胶砂分二层装入试模,第一层每个槽里约放300g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揪料器播平,再振实

14、60次。移走模套,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似600的的角度架在试模模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以近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面抹平。6 试件的养护6.1 脱模前的处理的养护去掉留在模子四周的胶砂,立即将试模放进湿气箱里养护,一直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时取出脱模。脱模前先用防水墨汁进行编号,二个龄期以上的试体,在编号时应将同一试模中的三条试体分在二个以上龄期内。6.2 脱模对于24h龄期的,应在破型试验破型试验前20min内脱模,对于24h以上龄期的,应在成型后2024h之间脱模。(注:如经24h养护,会因脱模对强

15、度造成损害时,可以延迟至24h以后脱模,但在试验报告中应予说明),已确定作为24h龄期试验的已脱模试体,应用湿布覆盖至做试验时为止。6.3 水中养护将做好标记的试件立即水平或竖直放在20±1水中养护,水平放置时刮平面应朝上。养护期间试件之间间隔或试体上表面的水深不得小于5,不允许在养护期间全部换水。除24h、48h龄期的试体外,任何龄期试验前15min从水中取出,揩去试体表面沉积物,并用湿布覆盖至试验为止。6.4 强度试验试体的龄期试体龄期是从水泥加水搅拌开始试验时算起。不同龄期强度试验在下列时间里进行。24h±15min48h±30min72h±45m

16、in7d±2 h>28d±8 h7 试验程序7.1 总则是以中心加荷法测定抗折强度。在折断后的棱柱体上进行抗压试验,受压面是试体成型时的两个侧面,面积为40×40。7.2 抗折强度测定将试体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轴垂直于支撑圆柱,通过加荷圆柱以50N/s±10N/ s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棱柱体相对侧面上,直至折断。保持两个半截棱柱体处于潮湿状态直至抗压试验。7.3 抗折计算公式Rf=1.5FfL/b3式中: Rf 抗折强度,Mpa(牛顿每平方毫米);Ff折断时施加于棱柱体中部的荷载,N;L支撑圆柱之间的距离,;b棱柱体正方形截面

17、的边长,;7.4 抗压强度测定抗压强度试验通过规定的仪器,在半截棱柱体的侧面上进行。半截棱柱体中心与压力机压板受压中心差应在±0.5内,棱柱体露在压板外的部分约有10,在整个加荷过程中以2400N/s±200N/s的速率均匀地加荷直至破坏。7.5 抗压计算公式RCFC/A式中 RC抗压强度,Mpa(牛顿每平方毫米);FC破坏时的最大荷载,N;A受压部分面积,mm2(40mm×40mm=1600mm2);8 水泥的合格检验8.1 强度测定方法有两种主要用途,即合格检验和验收检验。8.2 试验结果的确定抗折强度以一组三个棱柱体抗折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三个强度值

18、中有超出平均值±10%时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抗压强度以一组三个棱柱体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如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10%,就应剔除这个结果,而以剩下五个的平均数为结果。如果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它们平均数±10%的,则此组结果作废。试验结果的计算,各试体的抗折强度记录至0.1Mpa,计算精确至0.1Mpa;各个半棱柱体得到的单个抗压强度结果计算至0.1Mpa,计算精确至0.1 Mpa; 试验报告应包括所有各单个强度结果和计算出的平均值。砂的筛分析试验1. 适用范围适用于测定普通混凝土用天然砂的颗粒级及细度

19、模数。2. 仪器调设备2.1 试验筛孔径为9.5mm、4.75mm、2.36mm的圆孔筛和孔径为1.18mm、0.60mm、0.300mm、0.15mm的方孔筛,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筛框为300或200。其产品质量要求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试验筛的规定;2.2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2.3 摇筛机;2.4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2.5 浅盘和硬、软毛刷等。3. 试样制备3.1 用缩分法取得来样,过10mm的筛,并算出筛余百分率。然后称取不少于550g的试样两份,分别倒入两个浅盘中,在105±5的温度下烘干到恒重。冷却至室温备用。3.2 筛分析试验步骤3.2

20、.1 称取烘干试样500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的套筛上, 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筛分时间为10min左右,取出套筛,再按筛孔大小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个筛,并和下一个筛中试样一起过筛,按这样顺序进行,直至每个筛全部筛完为止。3.2.2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重量(精确至1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3.3 筛分析试验结果计算步骤3.3.1 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3.3.2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该筛上的分计

21、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筛的各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总和),精确至0.1%;3.3.3 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3.3.4 按下式计算砂的细度模数(精确至0.01):µf(23456)51/(1001);式中:1、2、3、4、5、6分别为4.75mm、2.36mm、1.18mm、600µm、300µm、150µm各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3.4 筛分试验应采用两个试样平行试验.驷度模数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值(精确至0.1)。如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02时,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注:按细度模数µf分为

22、粗、中、细三级,其范围为:粗砂:µf =3.73.1;中砂:µf =3.02.3;细砂:µf =2.21.6水泥胶砂流动度检验方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主要用于测定水泥胶砂流动度,以确定水泥胶砂的适宜水量。2. 仪器2.1 胶砂搅拌机(符合GB 177的规定)。2.2 跳桌(安装时应使圆盘台面水平,固定在坚固的基座上)。2.3 圆柱捣棒(由金属材料制成,直径20,长约200)。2.4 截锥圆模及模套截锥圆模尺寸:高60±0.5上口内径:70±0.5下口内径:100±0.5模套须与截锥圆模配合。截锥模与模套用金属材料制成。2.5

23、 卡尺(量程200的卡尺)。3. 流动度的测定3.1 胶砂的制备3.1.1 一次试验应称取的材料及数量:水泥 300g标准砂 750g 水 按预定的水灰比进行计算。3.1.2 在拌和胶砂的同时,用湿布抹擦跳桌台面、捣棒、截锥圆模和模套内壁,并把它们置于玻璃板中心,盖上湿布。3.1.3 将拌好的水泥胶砂迅速地分两层装入模内。第一层装至圆锥模高的三分之二,用小刀在垂直两个方向捣实约十余次,再用圆柱捣棒自边缘至中心均匀压15次。接着装第二层胶砂,装至高出圆模约2厘米,同样用小刀捣实十余次,再用圆柱捣棒自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0次。捣压深度,第一层捣至胶砂高度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捣至不超过已捣实的低层表面

24、。3.1.4 捣压完毕,取下模套,用小刀将高出截锥圆模的胶砂刮去并抹平,抹平后将圆模垂直轻轻提起,手握手轮摇柄以每秒约一转的速度,连摇动30转。3.1.5 跳动完毕,用卡尺测量水泥胶砂扩散的直径,取相垂直的两直径的平均值为该水量时的水泥胶砂流动度,用毫米表示。砂的表观密度试验(简易方法)1. 适用范围适用于测定砂的表观密度。2. 仪器2.1 天平称量100g,感量0.1g;2.2 李氏瓶容量250mL;2.3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3. 试样制备用潮湿状态下用四分法缩分至120g左右,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4

25、. 方法步骤4.1 向李氏瓶中注入冷开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颈内部附着水,记录水的体积(V1);4.2 称取烘干试样50g(m0)徐徐装入盛水的李氏瓶中;4.3 试样全部入瓶中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入水中,摇转李氏瓶以排除气泡,静置约24h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2)。4.4 表观密度计算公式m0m0 /(V1V2) t×1000(kg/m3)式中: m0试样的烘干重量(g)V1水的原有体积(mL)V2倒入试样后水和试样的体积(mL)t考虑称量时的水温对水相对刻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下图)水温151617181920t0.0020.0030.0030.004

26、0.0040.005水温2122232425t0.0050.0060.0060.0070.008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kg/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试验1. 适用范围适用于测定砂的堆积密度、紧密密度及空隙率。2. 仪器2.1案秤称量5000g,感量5g;2.2容量筒金属制、圆柱形、内径108mm,净高109mm;2.3漏斗或铝制料勺;2.4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2.5直尺、浅盘等。3. 试样制备用浅盘装样品约3L,在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并冷却至室温,再用5mm孔径的筛子过筛,分成大致相等的

27、两份备用。试样烘干后如有结块,应在试验前先予捏碎。4. 堆积密度操作方法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铝制料勺,将它徐徐装入容量(漏斗出料口或料勺距容量筒筒口不应超过50mm)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重量(m2)。5. 紧密密度操作方法取试样一份,分二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mm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二层装完并颠实后,加料直至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

28、重量(m2)6.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的计算公式l(c)=( m1m2) / V×1000 (kg/m3)式中: l堆积密度,kg/ m3;c紧密密度,kg/ m3;m1容量筒的重量,(kg);m2容量筒和砂的总重,(kg);V容量筒容积(L)。7. 空隙率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1l/)×100(%)c(1c/)×100(%)式中: l堆积密度的空隙率;c紧密密度的空隙率;l砂的堆积密度(kg/ m3);砂的表观密度(kg/ m3);c砂的紧密密度(kg/ m3)。8. 以温度为20±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使其紧贴水面。擦干筒外壁

29、水分,然后称重。用下式计算筒的容积:Vm2m1式中: m1容量筒和玻璃板重量(kg)m2容量筒、玻璃板和水总重量(kg)砂的含水率试验(标准方法)1. 适用范围适用于测定砂的含水率。2. 仪器2.1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2.2 天平称量2000g,感量2g;2.3 容器如浅盘等。3. 含水率试验方法将自然潮湿状态下的试样用四分法缩分至约1100g,拌匀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称取一份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1g。将试样倒入已知重量的烧杯中,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再称出其质量,精确至0.1g。4. 砂的含水率计算公式Z=G2-G1/G

30、1×100%式中: Zc含水率,(%);G2烘干前的试样质量,g;G1烘干后的试样质量,g。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砂的含泥量试验(标准方法)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砂中的含泥量。2. 仪器2.1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2.2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2.3筛孔径为0.080及1.25各一个;2.4洗砂用的容器及烘干用的浅盘等。3. 试样制备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用四分法缩分至约1100g,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立即称取各为400g(m0)的试样两份备用。4. 含泥量试验方法取烘干的试样一置于容器中,并注入

31、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50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或溶于水中。缓缓地将浑浊液倒入1.25及0.080的套筛(1.25筛放置上面)上,滤去小于0.08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有水润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砂粒丢失;再次加水于筒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筒内洗出的水清澈为止;用水冲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0.080m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中砂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0.080m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剩留的颗粒和筒中已以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来冷却至

32、室温后,称试样的重量(m1)。砂的含泥量c 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c= (m0m1 )/m0×100(%)式中: m0试验前的烘干试样重量(g);m1试验后的烘干试样重量(g).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的差超过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砂的泥块含量试验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砂中泥块含量.2. 仪器2.1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2.2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2.3 筛孔径为0.630及1.25各一个;2.4 洗砂用的容器及烘干用的浅盘等。3. 试样制备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用四分法缩分至约3000g,置于温度为1

33、05±5的烘 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1.25筛筛分,取筛上的砂400g分为两份备用。4. 泥块含量试验方法称取试样200g(m1)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150mm。充分拌混均匀后,浸泡24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0.630筛上,用水淘洗,直至水清澈为止。保留下来的试样应小心地从筛里取出,装入浅盘后,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后称重(m2)。砂泥块含量c,l 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c,l= (m1m2 )/m1×100(%)式中: c,l泥块含量(%); m1试验前的烘干试样重量(g);m2试验

34、后的烘干试样重量(g)。碎石或卵石的筛分析试验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或卵石的颗粒级配2. 仪器2.1 试验筛孔径为100、80.0、63.0、50.0、40.0、31.5、25.0、20.0、16.0、10.0、5.00和2.50mm的圆孔筛,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其规格和质量要求应符合GB600385试验筛的规定(筛框内径均为300mm);2.2 天平或案秤精确至试样量的0.1%左右2.3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2.4浅盘。3. 试样制备试验前,用四分法将样品缩分至略重于下表所规定的试样所需量,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筛分析所需试样的最小重量 表3.0最大公称粒径

35、(mm)10.016.020.025.031.540.063.080.0试样重量不少于(kg)2.03.24.05.06.38.012.616.04. 筛分析试验方法4.1 按上表的规定称取试样;4.2 将试样按筛孔大小顺序过筛,当每号筛上筛余层的厚度大于试样的最大粒径值时,应将该号筛上的筛余分成两份,再次进行筛分,直至各筛每分钟的通过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注:当筛余颗粒的粒径大于20mm时,在筛分过程中,允许用手指拨动颗粒。)4.3 称取各筛筛余的重量,精确至试样总重量的0.1%。在筛上的所有分计筛量和筛底剩余的总和与筛分前测定的试样总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0.1%。5. 筛分析试验

36、结果5.1 由各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重量计算得出该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0.1%);5.2 每号筛计算得出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筛筛号各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相加,计算得出其累筛余百分率(精确至0.1%);5.3 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碎石或卵石表观密度试验(简易方法)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不宜用于最大粒径超过40mm的碎石或卵石。2. 仪器2.2 天平称量5kg,感量5g;2.3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2.4 广口瓶1000mL,磨口,并带玻璃片;2.5 试验筛孔径为5mm;2.6 毛巾、刷子等。3. 试验制备试

37、验前,将样品筛去5mm以下的颗粒,用四分法缩分至略重于表3.1,洗干净后,分成两份备用。表观密度试验所需的试样最少重量 表3.2最大粒径(mm)10.016.020.031.540.063.080.0试样最少重量(kg)22234664 表观密度测定方法4.1 按表3.0规定的数量称取试样;4.2 将试样浸水饱和,后装入广口瓶中。装试样时,广口瓶应倾斜放置,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盖瓶口,以上下左右摇晃的方法排除气泡;4.3气泡排尽后,向瓶中添加饮用水直至水面凸出瓶口边缘。然后用玻璃片沿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称取试样、水、瓶和玻璃片重量(m1);4.4 将瓶中的试样倒入浅

38、盘 中,放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放在带盖的容器至室温后称重(m0);4.5 将瓶洗净,重新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份后称(m2);4.6 表观密度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m0/(m0 m2m1) t×1000(kg/m3)式中: m0烘干后试样重量(g);m1试样、水、瓶和玻璃片的共重(g);m2水、瓶和玻璃片重(g);t考虑称量时的水温对水相对刻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下图):水温1516171819202122232425t0.0020.0030.0030.0040.0040.0050.0050.0060.0060.007

39、0.008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应小于20kg/m3,否则重新取样进行试验。碎石或卵石的含水率试验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或卵石的含水率。2. 仪器2.2 天平称量5kg,感量5g;2.3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2.4 容器如浅盘等。3. 含水率试验方法3.1 最大粒径分别为31.5mm、40mm时,每次称取重量都为3 kg;3.2 将试样置于干净的容器中,称取试样和容器的共重(m1),3.3 取出试样,冷却后称取试样与容器的共重(m2);3.4 石的含水率计算公式wc=( m1m2 ) / (m2m3)×100(%)式中: w

40、c砂的含水率,(%);m1烘干前试样与容器共重(g);m2烘干后试样与容器重(g);m3容器重量(g)。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注:碎石或卵石含水率简易测定法可采用“炒干法”。碎石或卵石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或卵石的堆积密度、紧密密度及空隙率。2. 仪器2.1 案秤称量5000g,感量5g;2.2 容量筒金属制、圆柱形20L,内径294mm,净高294mm,筒壁厚度3mm;(注:测定紧密密度时,对最大径为31.5 mm、 40.0 mm的集料,可采用10L的容量筒,对最大粒径为60.0、80.0的集料,可采用20L的容量筒。)2.3 平头铁;2

41、.4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3. 试样制备3.1 试验前,取重量每份约等于80kg的试样放入浅盘,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也可以摊在清洁的地面上风干,拌匀后分成两分备用。4.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方法4.1 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置于平整干净的地板(或铁板)上,用平头铁锹铲起试样,使石子自由落入容量筒内。此时,从铁锹的齐口至容量筒上口距离应保持为50 mm左右.装满容量筒并除去凸出筒口表面的颗粒,并以合适的颗粒填入凹陷部分 ,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 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共重(m1)。4.2 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三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

42、底垫放一根直径为25 mm的钢筋,将筒按住并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然后再装入第三层,如法颠实。待三层试样装填完毕后,加料直到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用钢筋沿筒口边缘滚转,刮下高出筒口的颗粒,用合适的颗粒填平凹外,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 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共重(m2)。5.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的计算公式l(c)=( m2m1) / V×1000 (kg/m3)式中 : l堆积密度,kg/ m3;c紧密密度,kg/ m3;m1容量筒的重量,(kg);m2容量筒和试样共重,(kg);

43、V容量筒容积(L)6 空隙率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l(1l/)×100(%)c(1c/)×100(%)式中: l堆积密度的空隙率;c紧密密度的空隙率;l碎石或卵石的堆积密度(kg/ m3);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kg/ m3);c碎石或卵石的紧密密度(kg/ m3)。7. 容量筒容积的校正方法以温度为20±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使其紧贴水面。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重。用下式计算筒的容积:Vm2m1(L)式中 : m1容量筒和玻璃板和重量(kg);m2容量筒、玻璃板和水总重量(kg)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试验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或卵石

44、中的含泥量。2. 仪器2.1案称称量10g,感量10g。对最大粒径小于15mm的碎石或卵石应用称量为5kg感量为5g的天平;2.2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2.3筛孔径为0.080及1.25各一个;2.4洗砂用的容器及烘干用的浅盘等。3. 试样制备3.1 试验前,将来样用四分缩分至表3.1所规定的量(注意防止细粉丢失),并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内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含泥量试验所需的试样最小重量 表3.1最大粒径(mm)10.016.020.025.031.540.063.080.0试样量不少于(kg)2266101020204 含泥量试验方

45、法4.1 称取试样一份(m0)装入容器中摊平,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石子表面150mm;用手在水中淘洗颗粒,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较粗颗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或溶解于水。缓缓地将浑浊液倒入1.25mm及0.080mm的套筛(1.25mm筛放置上面)上,滤去小于0.080mm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湿润。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大于0.080mm的颗粒丢失。4.2 再次加水于容器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洗出的水清澈为止。4.3 用水冲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0.080m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内颗粒)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0.080m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剩留的颗粒和筒中已洗净的试

46、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试样的重量(m)。4. 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c)计算公式:c= (m0m1 )/m0×100(%)式中: m0试验前烘干试样的重量(g);m1试验后烘干试样的重量(g).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的差超过0.2%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碎石或卵石的泥块含量试验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或卵石中泥块的含量.2. 仪器2.1 案称称量20g,感量20g;称量10g,感量10g;2.2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2.3 试验筛孔径为2.50及5.00各一个;

47、2.4 洗砂用的水筒及烘干用的浅盘等。3. 试样制备3.1 试验前,将样品用四分法缩分至每份略大于10kg,缩分应注意防止所含粘土块被压碎。缩分后的试样在105±5烘箱内烘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4. 泥块含量试验方法4.1 筛去5mm以下颗粒,称重(m1);4.2将试样在容器中摊平,加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试样表面,24h后水放出,用手碾压泥块,然后把试样放在2.50筛上摇动淘洗,直至洗出的水清澈为止。4.3 将筛上的试样小心地从筛里取出,置于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后称重(m)。5. 泥块含量c,l计算方法:c,l= (m1m2 )/m1&

48、#215;100(%) 式中: m15.00mm筛筛余量(g);m2试验后烘干试样的量(g);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的差值超过0.2%,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碎石或卵石中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含量试验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或卵石中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含量。2. 仪器2.1 案称称量10kg,感量10g;2.2 天平称量2kg,感量10g;2.3 试验筛孔径为5.00、10.0、20.0、25.0、31.5、40、63.0、80.0,根据需要选用;2.4 卡尺。3. 试样制备3.1 试验前,将来样在室内风干至表面干燥,并用四分法缩分至表3.1所规定的粒级备用。针

49、、片状试验所需的试样最少重量 表3.1最大粒径(mm)10.016.020.025.031.540.0以上试样最少重量(kg)0.3123510针、片状试验的粒级划分及其相应的规准仪孔宽或间距 表3.2粒级(mm)5101016162020252531.531.540片状规准仪上相对应的孔宽(mm)35.27.2911.314.3针状规准仪上相对应的间距(mm)1831.243.25467.885.84. 针、片状含量试验方法4.1 按表3.1所规定的粒级用规准仪对试样进行鉴定,凡颗粒长度大于针状规准仪上相对应间距者,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片状规准仪上相应孔宽者,为片状颗粒。4.2 粒径大于40

50、mm的碎石或卵石可用卡尺鉴定其针片状颗粒,卡尺卡口的设定宽度应符合表3.3的规定。大于40mm粒级颗粒卡尺卡口的设定宽度 表3.3粒级(mm)40636380鉴定片状颗粒的卡口宽度(mm)20.628.6鉴定针状颗粒的卡口宽度(mm)123.6171.64.3 称量由各粒级挑出的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重量(m)。5. 碎石或卵石中针、片状颗粒含量(p)p=m1/m0×100(%)式中: m1试样中所含针、片状颗粒的总重量(g);m试样总重量(g)。碎石或卵石的压碎指指标值试验方法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或卵石抵抗压碎的能力,以间接地推测其相应的强度。2. 仪器2.1 压力试验机

51、,荷载300kN;2.2 压碎指标值测定仪;3. 试样制备3.1 标准试样一律应采用1020mm的颗粒,并在气干状态下进行试验。3.2 试验前,先将试样筛去10 mm以下及20mm以上的颗粒,再用针状和片状规准仪剔除其针状和片状颗粒,然后称取每份3kg的试样3份备用。4. 压碎指标值试验方法4.1 置圆筒于底盘上,取试样一份,分二层装入筒内。每装完一层试样后,在底盘下面垫放一直径为10mm的圆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第二层颠实后,试样表面距盘底的高度应控制为100mm左右;4.2 整平筒内试样表面,把加压头装好(注意应使加压头保持平正),放到试验机上在160s300s内均匀地

52、荷到2000kN,稳定5s,然后卸荷,取出测定筒。倒出筒中的试样并称其重量(m0),用孔径为2.50mm的筛筛除被压碎的细粒,称量剩留在筛上的试样重量(m1)。5. 碎石或卵石的压碎指标值a,计算公式(精确至0.1%):a(m0m1)/ m0×100(%)式中: m0度样的重量(g) m1压碎试验后筛余的试样重量(g)以三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压碎指标测定值。粉煤灰细度检验方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测定粉煤灰的细度,作为评定粉煤灰等级的质量指标之一。2. 仪器2.1 负压筛析仪;2.2 金属标准筛(筛网孔径45m);2.3 天平( 最大称量为100g,分度值不大于0.05g )

53、;2.4 其它:软管、毛刷、木锤;3. 方法负压筛法4. 操作程序5.1 筛析试验前,应把负压筛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 6000Pa范围内。5.2 称取试样50g,置于负压筛中,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3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轻轻地敲击,使试样落下。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5. 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时,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恢复正常。6. 试验结果6.1 水泥试样筛余百分数按下式计算:F=Rs/W × 100式中 F粉煤灰试样的筛余百分数,%; Rs粉煤灰筛余物的质量,g; W粉煤灰试样的质量,g。

54、结果计算精确至0.1%。6.2用于混凝土中的粉煤灰质量的指标划分为三个等级.其质量指标见下表:粉煤灰等级细度烧失量需水量比三氧化硫含量I125953II2081053III45151153煤灰烧失量检验方法1. 适用范围 本方法不包括矿渣水泥烧失量的测定。2. 仪器2.1 瓷坩埚;2.2 高温炉;3. 引用标准GB 176水泥化学分析法4. 方法提要 试样在950 1000灼烧恒重后,称量。5. 烧失量试验方法准确称取约1g试样,置于已灼烧恒重的瓷坩埚中,将盖斜置于坩埚上,放在高温炉内从低温开始逐渐升高温度,在950 1000下灼烧1520min,取同坩埚,置于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量。如此反复灼烧,直至恒重。6. 烧失量的百分率(15)计算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