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_第1页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_第2页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_第3页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_第4页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等差数列的前等差数列的前n n项和公式项和公式教学设教学设计计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等差数列是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 、通项公式后,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学情分析学情分析:职高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但是职高学生基础薄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处于模糊阶段,虽然对等差数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数列的求和,缺乏相关经验 ,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

2、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求和。2、能力目标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1、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是重点。2、获得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

3、是难点。设计理念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用游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步骤教学步骤:问题呈现阶段探究发现阶段公式应用阶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一一) )创创设设问问题题情情境境1.故故事事引引入入: 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述求和”的故事。高斯在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1+2+3+99+100”高斯稍微想了想就得出了答案。高斯到底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呢?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来挑战高斯。高高斯斯的的方方法法 :首

4、首项项与与末末项项的的和和 :1+100=101第第 2 项项与与倒倒数数第第 2 项项的的和和: 2+99=101第第 3 项项与与倒倒数数第第 3 项项的的和和: 3+98=101第第 50 项项与与倒倒数数第第 50 项项的的和和: 50+51=101前前 100 个个正正整整数数的的和和为为: 10150=50502.故故事事引引入入: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 10

5、0 层,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图案中,第 1 层到第 21 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在知道了高斯算法之后,同学们很容易把此题与高斯算法联系起来,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上述故事归结为 1这是求等差数列 1,2,3,100 前 100 项和 2. 求等差数列 1,2,3,21 前

6、21 项和二二等等差差数数列列求求和和公公式式一般地,称为等差数列的前 n 项的和,用表示,即1、 思考:受高斯的启示,我们这里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求和呢?思考后知道,也可以用“倒序相加法”进行求和。我们用两种方法表示:由+,得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公式对于这个公式,我们知道:只要知道等差数列首项、尾项和项数就可以求等差数列前 n 项和了。2、 除此之外,等差数列还有其他方法吗?当然,对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有其他的推导途径。例如:=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这两个公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把代入中,就可以得到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得到:第一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

7、k 项与倒数第 k 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内在性质。第二个公式反映了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与它的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公式的共同点都有四个量,都有和 n,都可以“知三求一” ,不同点是第一个公式还需知道,而第二个公式是要知道 d,解题时还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决定选用哪个公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兴趣,体验成就感. 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表达公式之间的联系。三公公式式运运用用 ,变变式式训训练练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 d,项数为 n,第 n 项为,前n 项和为,请填下表 :dn5101028104381036

8、:通过变式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在应用公式时做出正确选择。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四四例例题题分分析析例 1.已知等差数列中,=, a10106,求 s10学生观察分析:知三求一,首先找出已知那三个量,求那个量,然后再判断使用哪一个求和公式,最后让学生共同计算结果。例 2.等差数列 中前多少项的和是 9900?此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 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 必须是正整数. :让学生观察分析,灵活应用公式,培养学生转化能力、计算能力,同时渗透方程思想。五五随随堂堂练练习习书书 1010 页页练习练习 6.2.36.2.3六六反思与评价反思与评价1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

9、数列前 n 项和公式2用推导的两个公式灵活解题。3特别注意 Sn 公式中项数 n 的值。七七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必做题:课本 11 页习题 6.2 A 组 第 5、6、7 题。选做题:课本 12 页习题 6.2 B 组 第 1、2 题(八八):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九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针对学生实际合理地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处理,挖掘了教材中可探究的因素,促使学生探究、推导。例如: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一,是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到一般的情况,激励学生进行猜想,再进行论证得出;而第二个公式并不象书本上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从习题中进行归纳总结得到的。这样处理教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2、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同时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具体问题的引入,使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创设情境,重在启发引导,使学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对本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