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新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些探讨_第1页
关于数学新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些探讨_第2页
关于数学新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些探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关于数学新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些探讨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方面。教育评价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教师的评价,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只能和老师们简要探讨一下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有关问题,顺便说明一下关于学生学习评价要点,以供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一)关于好课的标准1“好课”与“成功的课”这个问题老师们可能会觉得有点怪,“好课”与“成功的课”有什么不同呢?平时我们在评议一些公开课的时候,就会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评价:“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这里所说的“很成功的课”,实际上就等同于“好课”。难道“成功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好课”就一定是“成功的课”吗?所谓“成功

2、”的标准,言下之意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已。不知道老师们是否看过一堂“失败”的好课这篇文章?它是发表于人民教育2002年第10期,但我是从网络上看到的,我觉得它很有代表性。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公开课作秀现象在当今教坛上依然不少,同一个教师,在上公开课和上平常的课大相径庭的仍然大有人在,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2好课的标准关于好课,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因此任何人都可以给出好课的标准,你只要上网一搜索“好课的标准”,就会有上百条相关信息和不同说法。我个人觉得,对好课的定义较为科学客观的,应该是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中概括的五个方面:一

3、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首先是效率的面,也就是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我们的老师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

4、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它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要尽量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真实的课应该是不粉饰的,也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只要是真实的,总会有缺

5、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这就是叶澜教授关于好课的定义。(二)关于评价模式目前关于新课程教学评价还没有统一模式,而国内外所流行和使用的多种模式中,有五种模式较有代表性,而且现在仍然在使用,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其中一种,叫CIPP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对我们新课程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CIPP模式简介:CIPP模式 D.Stufflebeam (1966年斯塔弗比姆首创)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这是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结果(product)评

6、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是一种决策性的评价,它的评价方法是对活动过程的每一部分都进行评价,而对各部分的相关关系不作研究。举一个例子,这是北京教科院张熙博士提供的例子:她所讲的是东北师大的马云鹏教授作了一个小学课例的评价,这个课例是教师“教授小数点的乘法”,这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计划。马老师根据这个教师的计划,首先对这个班的学生作了调查,他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小数点的乘法,所以马老师认为就不应该再当作新课来处理,因此他觉得这个教师的教学计划是不合适的,于是他作出的第一个评价是:教学设计不合理,这就是context,背景评价;第二点,在教学设计中,这节课是把课堂提问作为主打方式。马

7、老师认为,既然有一半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小数点的乘法,课堂提问就不应该是课堂的主要方式,也许运算的掌握更符合学生的发展,因此他认为提问的设计不切实际,这就是input,输入评价;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这位老师贯彻了她原来的计划,把课堂提问作为主打方式,马老师作了一个详细的统计,一共有88个提问,马老师把它分成三类,如:“0.1和15个0.1是多少?”(马老师把它称为记忆性的提问),“是1.5吗?”(还是记忆性提问),“如果我们有15个0.1的话,那么它的答案应该是1.5吗?”(这个还是记忆性提问);另外还有一些班级管理的提问,比如:“全班同学都做好了吗?”,“全班同学有哪个小组做得快,哪个小组做得慢

8、?”(这些都是属于班级管理,维护纪律性的提问);只有一个提问被认为是创造性提问。这个提问就是:“如果我们是0.1乘以15与15乘以0.1,有区别吗?大家想想看,应该怎么做?”88个提问中有55个属于记忆性的提问,还有若干个班级管理性提问,只有一个是创造性提问,所以马老师认为这个过程是失败的,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提供一种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而且让学生来达到一种学习目标的过程,这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失败的过程。再来看看结果,就是有多少人次学会了小数点的乘法,正确率是多少等,但这都是基于学生的原有基础形成的,教学上也只收到了一些微型的效果,因此认为这堂课是失败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从始到末都作了评价。最后马老师提出建议,建议这位教师这节课以及以后的课都重新设计,重新研究学生的起点。这就是CIPP模式。(三)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由于时间关系,不展开来讲,这里只强调一点,我们应该重视数学学习过程评价,如果我们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唯一方式的话,哪就不仅仅是对新课程实施不利,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数学学习过程评价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基本概念 2数学学习过程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