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实验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_第1页
中学化学实验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_第2页
中学化学实验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_第3页
中学化学实验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_第4页
中学化学实验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对策郑高平 郑高平:(1987)男,甘肃天水人,系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与092班学生(兰州城市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兰州 730070)摘 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出现实验心理障碍,诸如: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理;抗拒性逆反心理;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盲动随意的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化学实验的正常进行,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禁锢学生潜力的发挥,阻碍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真知。为此,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关键词: 实验能力 心理障碍 克服 培养1 实验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1.1轻视化

2、学实验的心理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或看演示实验时,会问教师:“实验操作考不考”、“实验考不考”,学生中也时有冒出“考试只要求笔答,又不考操作”等言语。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背记记就会考得出的。在他们看来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 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健康的大脑机能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而轻视化学实验的问题是违背了学生科学认识的原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为人材培养带来不良影响,也造成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削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开设课外实验,例如:无土栽培花草用的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测定大气中固态沉降物含量,快速测定血液中C

3、O含量等的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可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实验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只有在用化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实验,使化学知识经验不断地内化,才能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习起到良好的心理作用,再则,要淡化对分数的追求,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拉回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1.2单纯兴趣的心理我们在做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镁带在空气中点燃、用Hcl做喷泉等实验时,发现有的学生会要求再做一遍,甚至会大声叫喊出

4、来,而做反应缓慢,现象不快捷、不明显的实验时,却撼到“没意思”、不好看”。这是学生把做化学实验当作了看热闹”、“变戏法”,这是一种单纯的实验兴趣心理倾向。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的行为动机可来源于好奇、好强、好求。而学生由化学实验新奇多变像魔术一样的魅力所引发的兴趣是不可能维持较长时间的,因为这种感觉兴趣具有不稳定性、盲目性,单凭这种感觉兴趣是不可能成为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的稳定动力。这些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只对鲜明的、生动的、奇异的、富有刺激性的实验现象感兴趣,学生中常表现出对现象新奇的实验兴高采烈、雀唤鱼跃,高度集中注意;而对现象不明鲜、需仔细和耐心地操作、观察、

5、计算的实验感到失望。这实际上是见异思迁,今天喜欢明天抛弃的单纯追求新奇、好玩、有刺激的实验兴趣,是学生化学实验中的一种心理障碍。要纠正这不良的倾向,一方面要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好奇心不等于求知欲,要以科学态度做好实验,要把肤浅、不稳定的好奇心转变成专注深沉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机会多丁就易于对稳定兴趣的培养,感觉兴趣能比较快地转化为稳定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兴趣动力,而且也可成为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1.3敷衍实验的心理在化学实验中由于诸多原因,学生没有获得预期效果,为要写实验报告应敷老师,有的学生实验失败了,不查找分析原因,而用猜测、臆断来填写实

6、验报告;有的学生甚至更改实验数据,他们只求已做过,好早些离开实验室,有的没参加做实验,即写出实验报告。科学态度是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反应倾向,是经过实践(实验)等活动而习得和养成的。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存在着差别,但求实、崇真的科学态度是不允许存在差别的。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敷衍实验”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因而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对学生要讲清道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敷衍实验,也是一种意志品质的不良反应倾向。实验意志是学生为了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自觉地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其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坚毅性、自制力等等。化学实验中学生自觉调节学习行为

7、时,意志的坚毅性和自制力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制甲烷气体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反复做了3、4次,最后找到未能制出甲烷的原因,制出了甲烷,反映了他具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格。如果学生做实验功亏一箦,实验失败则抄录他人记录来搪塞,都是缺乏坚毅性的表现。化学实验中学生常克服不了外界引诱,易分心,只想早点做了离开实验室等,表现出学生自制能力(自觉支配、节制行为的能力)较弱。1.4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学生表现出实验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分心,在化学实验时常会走神,去看、想其他的事,有的学生在实验中甚至出现不知要观察什么。学生化学实验心理活动首要因素是感知,感知是要通过观察活动进行的,化学实验的观察则是化

8、学实验感知的高级形态。化学实验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究化学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活动。观察被人们称为智力窗户,是学生顺利地掌握化学知识、完成化学实验活动的基本能力。例如:学生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觉得反应很快,不易观察实验现象,只能说出5、6种现象,我们向学生指出:化学实验观察与化学实验是同时进行的,这是化学实验的特点。因而化学实验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化学实验观察需要学生全神贯注,而决不能貌似注意其实心不在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多次实验,集中注意观察实验,逐步观察到几种乃至十几种实验现象。这说明了,化学实验观察的前提是注意。只有集中注意,才能清晰、完整地观察实验,有效地记忆,顺

9、利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住意,或者注意不集中、不稳定,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和实验思维活动就难以进行和完成。因而注意是影响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1.5抗拒性逆反心理有的学生在做固态物溶于水的搅拌操作时,会故意用玻棒把烧坏敲得叮当响;有的在用固态物制气体实验中,故意将已冷凝在试管口的水滴回流到灼热的试管底部,至使试管破裂;有的故意用鼻直接嗅闻气体,也有的不愿做规定实验,却要做其他实验等等。这是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表现出的抗拒性逆反心理。抗拒性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与其从事的活动产生困扰时,心理倾向活动会产生反向作用,导致行为向着事物要求的反面行事。中学生这种逆

10、反心理倾向尤为突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倾向活动往往会造成实验失败、仪器破损,或者实验环境受到影响。因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讲清理由,使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变化,灵活地运用逆反心理的潜在心理术,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来一个180大转弯。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经常用直接嗅闻试剂气味的力法区别试剂,还理由实足地说,体检时就是直接嗅闻气味。在一次课外实验中,我们将这些学生带到通风橱边,让他们用嗅闻气味的方法做区别物质的实验,井告诉他们使用通风橱的方法。结果这些学生基本上都使用了正确的嗅闻方法区别出水、乙醇、香水、乙酸、汽油等试剂。这就是用

11、暗示心理术(提醒当心中毒),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来一个大转弯的实例。2 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大量研究证明, 智商不分男女和年龄大小, 人与人没有明显差异。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 如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自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2.1 社会因素矮小的学生常受大个子的欺负, 不敢与大个子竞争;男生理科普遍比女生学得好的现象使女生形成了自卑自弃的消极心理特征, 加上中学物理较为抽象, 物理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定律较为深奥, 女生不感兴趣, 不易理解等等造成心理障碍。2.2 环境因素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实验条件, 实验器材差、不配套, 甚至没有。老师在教学中实验操作少, 没有很好引

12、导学生做课外实验, 再加上学生学习任务重、自由时间少, 没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条件等等, 以至于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创新培养少之又少。2.3 生理因素活泼好动的学生对新事物抱有好奇心, 他们渴望变换教学环境, 改变教学方式, 当老师安排实验课时, 显得特别兴奋, 对物理实验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性格内向、闭锁的学生则反应冷淡, 他们不想离开熟悉的环境, 甚至讨厌吵闹的物理实验课, 消极反感的态度使他们在实验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影响到实验时的正常发挥, 部分学生还逃避实验课, 没有实验来验证科学的物理知识, 更难理解抽象的、深奥的物理知识。2.4 智力因素有的学生智力较好, 记忆力、理解能力、空间想

13、象力、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 对实验比较感兴趣, 渴望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课本中的现象、规律。早早就为实验课做好了准备, 如预习实验内容, 准备了一些问题, 设计实验计划,所以在实验中信心足, 表现出比较强的探索能力1。2.5 非智力因素由于人各有“趣”, 不同的人对物理实验操作有不同的反应。在这一方面, 有些学生充满好奇心, 关心物理原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对实验原理的探究、观察现象的方面,有些学生很感兴趣, 而有些学生则由于不感兴趣甚至干脆不做实验, 坐在一边静静欣赏。3 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 消除自卑感, 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优势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 对物理学知识不易理解, 实

14、验目的不明确, 实验步骤混乱, 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物理实验的自信心不足, 有自卑感, 做实验时表现不积极。为了使他们增加信心, 教师在实验前要求他们做好预习, 明确实验目的, 掌握物理实验的操作步骤。教师在分配实验小组时, 采取男女搭配、以好带差的方式, 并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做实验。教师的参与消除了学生的顾虑, 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将其潜在的实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这一认识从口头上落实到实践中,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了。然而大多数中学生虽然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也乐于做实验,但他们的实验心理障碍也普遍存在。这对他们化学实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很

15、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分析并帮助学生克服实验心理障碍,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3.1 转化直接兴趣,形成间接兴趣,消除轻视实验心理 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开始时往往是建立在实验现象的新奇、变幻莫测上。学生对于现象有趣、刺激强烈的实验很有兴趣,像镁带燃烧、钠与水的反应等看一遍还嫌不够;对于一些反应慢,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往往觉得不好看,没意思,观察时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实验的效果很差。这说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更多表现为直接兴趣。直接兴趣不巩固,难持久,易消失。建立在直接兴趣上的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会导致学生轻视化学实验,因为毕竟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满足学生这种将科学实验当马戏看的心理,所以这些学

16、生最终会失去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将化学实验当成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附属物,摆在次要位置。另外,我国考试制度及考试内容的现状,又加剧了这种轻视实验的心理2。如果说一些现象新奇的实验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话,学生对实验操作、现象平淡不明显的实验则会问出“考不考”这样的问题,会因为不考试或即使不做实验也能做好试题中有关实验题而对实验表现得毫无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直接兴趣,合理引导使之转化为间接兴趣,使他们对实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是形成正确的态度,消除这种轻视心理的有效手段。具体来讲,可从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入手,将有些演示实验作适当改变,以增强趣味性,多让学生练习,增强实验

17、的实用性、探索性等都可强化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直接兴趣,让学生乐于做实验,使他们对实验本身的兴趣逐渐深入,最终形成稳定的间接兴趣。例如,将淀粉遇碘水变蓝、氨水遇酚酞变红等演示实验设计为密写信显字;让学生收集各种颜色的花朵浸制成酸碱指示剂等。另外,设计出新颖、灵活性、综合性强的高质量实验试题,使学生在解答时必须有一定的实际实验操作为基础才能答好,也能促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对化学实验的间接兴趣,扭转轻视化学实验的心理。3.2 紧抓实验常规,规范实验活动,消除随意盲动心理学生在做分组实验时,若头脑中缺乏规范实验的意识,在教师顾及不到时,会产生各种随意盲动现象,如任意混合不同试剂,玩弄实验仪器,盲目增大试剂规

18、定用量,在实验室内走动,随意与其他实验小组调换药品、仪器,操作漫不经心,等等。这些都是事故的根源,会使学生在实验室中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造成意外事故。消除这种障碍心理,根本做法是紧抓实验常规教育。在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前,就应反复强调,使学生心中形成一种牢固的印象:在实验室中实验规则与操作规范是必须严格遵守,毫无商量余地的。另外,将学生合理分组搭配,培养实验小组长等做法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有效地减少随意盲动现象。3.3 适度阐明利害,熟练演示操作,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学生做实验时,有的捏着鼻子、捂着耳朵,不愿做实验;有的脸色发白,手抖得厉害;有的则稍有意外,立即大呼小叫,惊慌失措

19、,甚至逃之夭夭。这种畏惧紧张心理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作用的发挥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学生的这种对化学实验的畏惧紧张心理完全来自于外界影响,而其中的主要影响还是源自教师:有的教师在实验前反复强调药品有毒,实验中可能会有爆炸危险,有时为了引起学生重视,甚至言过其实,夸大其词;有的教师自己很少做实验,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导致药品倾倒,仪器破裂等意外事故;或在做像爆鸣等实验时表情紧张,动作僵硬,等等,这些都刺激着学生,影响他们对实验的正确认识。而学生自己做实验时,由于粗心或操作不熟练,可能损坏仪器、打翻药品,或被烫伤、划伤,或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不快等又能加剧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针对这种心理障碍产生的

20、原因,消除的方法为减弱或消除不良刺激,教师应适度讲清实验的危险性,同时应强调,规范的操作是没有任何危险的;教师自身做实验要做到动作规范、熟练,表情从容镇定,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另外,让学生多练习,多做一些无危险的实验也是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的有效做法3。3.4 树立科学态度,培养意志品质,消除敷衍旁观心理在实验室中,有的学生态度马虎,敷衍了事,做实验不认真,草草收场,实验失败时不去找出原因,重新再做一次,而是猜结果,对答数,应付差事般交一份毫无意义的实验报告;有的学生懒得动手,嫌实验操作复杂、麻烦,在一边看着别人做,记下别人的实验结果,填写自己的实验报告。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这些学生缺乏求实崇真的科学态度,缺乏自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他们自己往往把这些仅仅看作是单纯的对实验的态度,不能认识到这种心理危害到高尚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针对这种心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和良好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认清其中的危害,并提供学生锻炼提高的机会。例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