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_第1页
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_第2页
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_第3页
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_第4页
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随着进入新课程改革,初高中学习的强烈反差使一些高一新生学习积极性受挫,这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怎样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工作呢?习方法、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调查,并进行了访谈,加上多年的教学案例。了解存在的问题,谈谈采取措施。一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1.教材表达的差异。初中物理教材, 文字说明比较通俗易懂, 易于理解。高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严谨, 学生有时虽然能够读通文字, 但是并不理解其含义, 从而产生理解教材的困难。2.研究方式的差异。初中物理在研究物理问题时, 一般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 通过实验提出问题, 或者由实验得出结论, 认识过

2、程基本上由感性到理性,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物理在研究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 有时还要从建立的物理模型出发, 从已经存在的概念出发, 建立抽象的物理概念, 学习过程也不一定遵循从感性到理性。3.所学物理现象的差异。在初中物理学习中, 物理现象比较简单, 且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紧密, 学生并不感到生疏和突然。高中学习物理现象往往比较复杂, 而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像初中那样紧密, 更为本质和抽象。甚至在许多地方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学生总是在潜意识中认为物体下落重快轻慢, 自由落体中明白了这是一错误想法; 但遇到两物体叠加在一起放

3、手后仍认为两物体之间有弹力作用; 两物体沿斜面下滑又会认为重物体在后面必会对前面的轻物体有推力作用等等。这些想当然的错误想法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 便会导致更多错误的不断出现, 这对学生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4.思维方式的差异。初中物理的学习主要是形象思维, 而且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 所以在思维活动方面学生一般能够跟的上。高中物理学习中, 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 学生的思维方式一开始就不易跟上, 由此产生思维方式上的困难。5.学习要求的差异。在初中物理学习当中, 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的掌握, 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方面较多, 推理、论证方面较少。高中对于物理概念

4、、物理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还要灵活运用, 如果学生仅仅做到记忆而不求深入理解, 则不能灵活运用, 那么概念规律就难掌握。6.作业习题的差异。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现象的较多, 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 学生完成作业困难不大。高中物理练习题有时不但需要通过发散性的分析, 弄清物理过程, 而且还需要辐射性的综合, 才能建立方程和求解, 一般直接代入公式求解的很少, 所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并不顺利。二、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缩小台阶,减小跨度。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

5、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继而要进行受力分析、分清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第一个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其次,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应培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6、。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就学不好高中物理。初中阶段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对数学工具有应用只是简单的触及;进入高一,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计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第二大台阶。至于解在决具体问题时的数学能力,如“第二章物体的运动”中图象的运用能力及“第七章气体的性质”要进行对气体性质的定性和半定性的分析和推理,更是一种较高能力的要求,需要具备较高的物理思维能力。相对于初中而言,要跨出一大步,这个台阶更为突出!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运用数学简明确切地

7、表达问题,综合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运算。我们知道,物理知识不是公式的堆积,不作物理分析,乱套公式,不是数学本身的过错,而是不会运用数学。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会运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是在高中阶段应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之一。高中阶段观察能力比初中有所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一步要求学生能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变化的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对实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相对于初中而言,也是存在台阶的。除此之外,我们要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对概念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进入高中后,则

8、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要能够自学钻研,消化知识;要重视逻辑推理,要能进行纵横判断、推理、假设、归纳等一系列更为高级的思维活动,这对习惯于直觉和套公式的初中生而言,当然是不适应的,存在台阶。总之,对于进入高中学习物理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台阶客观存在,而且跨度不小,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物理教师认真探索解决台阶问题,顺利完成初高中跨度。三、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更新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更新是认知结构的更换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

9、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在第一章力的基础知识这一章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在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

10、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加深,引入一些新的知识。如:力的初步概念和力的图示,属于复习性教材;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初步知识,在初中也学过;力矩的概念也可以在初中讲的杠杆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出来。在教学中只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就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大部分新知识。对新知识,如物体受力分析,应先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对具体的力认识的基础上,对简单的受力情况做定量分析,对分析力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有所体会。又例如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往往不理解导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定量表达式的思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应先从初中已有的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知识出发,定性地讲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再在这个

11、基础上,根据功和能的转化关系,讲清楚为什么用外力使静止物体加速过程中做的功来定量地表示物体的动能;用把物体从地面匀速举起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避免人为的“走弯路”,降低了高物理学习的台阶。(二)、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

12、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介绍弹力时,我们不要给弹力下定义,主要通过实例说明什么叫弹力,并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弹簧和弯曲竹竿的弹力学生好懂,也容易演示,演示效果也很好。但物体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不易形变的物体(如桌面)的形变,做好微小形变的演示显得很重要。教师可以自创一些实验,如:用学生喜欢的玩具激光笔,(其亮度高,不易发散)照射某一些家庭不锈钢餐具(反光性能比较好),并将其反射光点照在白墙上,让一个学生压这个餐具,就

13、发现光亮位置的改变,引导说明,让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课本教材上手压烧瓶使液柱上升的实验容易让学生认为手温高于室温,而使液体热膨胀的结果从而?不承认瓶子的形变。然而,教师却可依照此法布置学生动手做类似实验,例如,换用某些营养补品的小玻璃瓶代替烧瓶,用吸管代替玻璃管,用老虎钳夹替代手压瓶,这样便可取得同样的效果。直观教学除了一些生活实例,实验外,还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得当,能够取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需要的课件可以从自己制作,学校也有现成的光盘,还可以从网上下载等多方面的途径获得。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

14、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使物理课上得生动活泼。降低了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台阶问题。(三)、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高、初中物理衔接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

15、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例如,我们在讲述一个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物理模型-质点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先做一些简化,从简单的基本的问题入手。为了活跃学生思想,我们在指出运动学是研究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后,可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思考、议论:投掷手榴弹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六排移到第一排怎

16、样测量距离;汽车从学校行驶到体育场怎样测量汽车走的距离等。在学生议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不考虑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把物体简化成一个没有大小、形状的点。我们要明确指出,这就是研究问题的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虽然质点只是把物体看成一个点,但我们一开始就应该提出质点概念的准确内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一个点,质点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对于会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问题,有的学生会产生误解。对于已经具有初中物理知识的他们会认为:小物体(如小球、电子)一定能看成质点,大物体(如地球、太阳)就不能看成质点。我们要说明,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

17、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不起作用的或是次要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质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高中简单的方法就把初中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教学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地去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眼界。(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问题时常用“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时,用“整体法”简便,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认识理解不

18、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用到初等数学的知识较多。教师在强化概念的同时,应精心准备每一节习题课,为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在上习题课前可先将题目布置下去,先让学生做,并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解题。每想好一种办法便拿给大家看,实在想不出,就相互讨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到上习题课时,学生们就特别专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把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消化吸收。另外,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认真、仔细,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书写是否规范、作图是否准确。对普遍存在的问题

19、要集体更正,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更正,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重做。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以及运用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再到自我创造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次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初、高中教师要用五年的时间从八年级一直送到高中毕业,这样会从整体上把握中学物理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在教学中处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初、高中物理老师也应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思想,实际走向高、初中课堂,了解高初中课堂实际,也有助于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总之,对于走入物

20、理课堂的高一新生来说,虽然台阶客观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教学要求处于不同层次:初中物理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高中物理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这样导致不少学生感到高中物理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为降低初、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本人尝试采取了以下措施:一、科组集体研究,加强初、高中物理教师的双向交流。我们是

21、一所完全中学,学校既有初中又有高中,为初高中教学衔接带来方便。科组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一些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教研活动。先由两位老师分别介绍初高中教学中对一些衔接知识点的不同要求,然后通过双向交流,让科组老师更好地把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了解学生情况。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会逐渐渗透一些高中教学的特点,高中教师会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物理学习的实际情况,在高一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法,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尽量避免初高中教学的脱节,形成初、高中一条龙的大教育观。二、教学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学生学有成就。由于初、高中物理能力要求的不同,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学生来说,宜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

22、起始教学进度,帮助学生熟悉高中的教与学的方法,排除他们的畏难心理,使他们能够打牢基础,顺利步入高中物理的殿堂。在教学中尽量不要有一步到位的思想。例如:在讲“受力分析”时,只讲单个物体受力情况,当学生对单个物体受力情况能熟练分析后再逐步引入多个物体的情况。又如在讲“加速度”概念时,只讲直线运动的情况,不追求概念的完善性,等到学习“曲线运动”时再进一步深化加速度概念,这样逐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分散了难点,学生比较易于接受。在平时的测试中也要注意降低要求,让大多数学生得到高分,获取物理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三、加强直观教学,重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学生在初中形象思维多,抽象思维少。要实现形象思

23、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本人在学生刚接触高中物理时尽量通过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的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掌握物理概念、建立物理模型。例如:在讲授弹力、摩擦力时,学生在初中有所了解,但对于弹力、摩擦力的方向认识仍是一个难点。我先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再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弹力、摩擦力的不同效果,从而“认识”到弹力、摩擦力的方向。四、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多思、多画、多悟、多问。学生在初中学习时,一部分同学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较好成绩。到了高中,他们往往还习惯于死记公式、乱套公式。对物理概念不理解其涵义,对物理公式不注重其应用的条件和范围。因此,在教学中应

24、注意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由死记公式到会思考问题。通过正确审题找到解题的重要信息,通过分析画图展示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与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外,初高中物理教师之间相互不了解,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清楚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高中物理教师也不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与特点。同时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对物理知识与方法的掌握参差不齐,且他们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况、教材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改变。高中物理课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从定性思维到定量思维的飞跃;从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的过渡;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

25、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这些问题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不适应的,要有一个过渡期。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为高中输送人才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是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必须重视和要研究的问题。一、高中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其与教学大纲的区别总的来说,课程标准是界定课程内容的,而大纲是界定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及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大纲仅从知识的单一学术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从一定程度上

26、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标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能动性的发挥,促进“学者型”教师群体的出现,而大纲对教学内容的严格限定制约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捍卫了教师作为“教书匠”的角色;课程标准真正有助于教材多样化,促进基础教育物理教学领域的百花齐放,而大纲由于自身对教学内容规定的过于具体而难以实现真正的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是开放的,而大纲对课程的实施及课程资源的利用是封闭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培养学生、塑造学生、评价学生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优越性,其主要特点。1.课程理念以人为本,体现多元化高中课程标准是站在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高度来阐述每一具体内

27、容的,与初中标准相衔接。标准真正体现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强调在评价中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以及管理集中的现状的理念。2.课程目标注重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方面旨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其目标紧随初中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之后。标准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大纲教学目的中关于知识、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笼统、抽象、难以操作的要求相比,标准在这方面的要求是具体的,易于操作、评价的。在“知识与技能”

28、方面,高中课程标准在初中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如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这些更深一步的课程目标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体验新形势下课程综合化观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高中课程标准在初中课程标准首次要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

29、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高中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物理课程在这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其详细而具体的要求,例如:“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此外,在“内容标准

30、”部分,无论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还是活动建议都考虑到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3.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模块是指物理科目内具有综合性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占2学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4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在获得6个必修学分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课程内容通过选修模块大大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这是继2000年颁布的大纲将高中物理分为“两类课程”以来物理课程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

31、共同必修模块强调通过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选修11、选修12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21、选修22、选修23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和实践;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在注重物理学的应用和社会意义的同时,较系统地介绍物理学内容,进一步强调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课程确定了共同必修内容,增加了学生的选择空间,通过实行学分管理,反映了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历程;课程内容主张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

32、发展,注重物理学习过程的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渗透式学习,与初中标准相比较,高中物理课程的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并深化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内容标准通过对模块的划分彻底打破了大纲所限定的严密的物理学逻辑体系,每一模块下分若干个二级主题,每一主题中的具体内容与活动建议都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注重与现代科技发展相关内容的联系,注重与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联系等,从而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总之,高中课程标准有利于在教材编写时真正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扩展学生的知

33、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引导学生逐步习惯于灵活渗透式地学习,因为渗透式学习的好处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识;二是对整个的动态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4.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物理学科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将考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使考试,尤其是书面考试等同于评价。加之教学大纲在评价方面指导功能的欠缺性,它所提出的教学要求运用了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提高”、“培养学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态度”等,不便于评价

34、时的运用,结果必然导致考纲取代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形同虚设。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倡导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变教师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为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这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不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从而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评价提倡建立学生学习记录档案,重视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科学

35、探究与学习过程中,应用物理学研究方法、数学工具的能力。这种评价实质上就是全面、客观、真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5.高度重视新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与大纲相比,高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并指出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详细剖析了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与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即包括传统的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与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包括网络等多种媒体课程资源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此可看出,物理课程的学习环境是非常广阔的,其资源是相当充实的。此外,课程资源不仅指有形的资源,诸如教科书、音像材料、网络资源等,也包括

36、无形的资源,诸如人的体验、情感和态度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这样,教师就不能拘泥于教科书,而是不仅教学生读有字的书,更要教学生读无字的书;不仅引导学生读书,更要把学生当成书来读。此外,高中课程标准非常有特色的地方还在于附录中的“物理实验专题”和“物理专题研修”。这为高中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的机会与方向,为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铺设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二、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缩小台阶,减小跨度。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

37、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继而要进行受力分析、分清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第一个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其次,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应培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就学不好高中

38、物理。初中阶段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对数学工具有应用只是简单的触及;进入高一,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计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第二大台阶。至于解在决具体问题时的数学能力,如“第二章物体的运动”中图象的运用能力及“第七章气体的性质”要进行对气体性质的定性和半定性的分析和推理,更是一种较高能力的要求,需要具备较高的物理思维能力。相对于初中而言,要跨出一大步,这个台阶更为突出!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运用数学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综合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运

39、算。我们知道,物理知识不是公式的堆积,不作物理分析,乱套公式,不是数学本身的过错,而是不会运用数学。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会运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是在高中阶段应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之一。高中阶段观察能力比初中有所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一步要求学生能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变化的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对实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相对于初中而言,也是存在台阶的。除此之外,我们要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对概念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进入高中后,则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重视对

40、知识的理解,要能够自学钻研,消化知识;要重视逻辑推理,要能进行纵横判断、推理、假设、归纳等一系列更为高级的思维活动,这对习惯于直觉和套公式的初中生而言,当然是不适应的,存在台阶。总之,对于进入高中学习物理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台阶客观存在,而且跨度不小,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物理教师认真探索解决台阶问题,顺利完成初高中跨度。三、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更新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更新是认知结构的更换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

41、另建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在第一章力的基础知识这一章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在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加深,引入一些

42、新的知识。如:力的初步概念和力的图示,属于复习性教材;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初步知识,在初中也学过;力矩的概念也可以在初中讲的杠杆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出来。在教学中只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就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大部分新知识。对新知识,如物体受力分析,应先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对具体的力认识的基础上,对简单的受力情况做定量分析,对分析力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有所体会。又例如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往往不理解导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定量表达式的思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应先从初中已有的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知识出发,定性地讲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再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功和能的转化关系,讲清

43、楚为什么用外力使静止物体加速过程中做的功来定量地表示物体的动能;用把物体从地面匀速举起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避免人为的“走弯路”,降低了高物理学习的台阶。(二)、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

44、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介绍弹力时,我们不要给弹力下定义,主要通过实例说明什么叫弹力,并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弹簧和弯曲竹竿的弹力学生好懂,也容易演示,演示效果也很好。但物体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不易形变的物体(如桌面)的形变,做好微小形变的演示显得很重要。教师可以自创一些实验,如:用学生喜欢的玩具激光笔,(其亮度高,不易发散)照射某一些家庭不锈钢餐具(反光性能比较好),并将其反射光点照在白墙上,让一个学生压这个餐具,就发现光亮位置的改变,引导说明,让学

45、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课本教材上手压烧瓶使液柱上升的实验容易让学生认为手温高于室温,而使液体热膨胀的结果从而?不承认瓶子的形变。然而,教师却可依照此法布置学生动手做类似实验,例如,换用某些营养补品的小玻璃瓶代替烧瓶,用吸管代替玻璃管,用老虎钳夹替代手压瓶,这样便可取得同样的效果。直观教学除了一些生活实例,实验外,还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得当,能够取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需要的课件可以从自己制作,学校也有现成的光盘,还可以从网上下载等多方面的途径获得。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使物理课

46、上得生动活泼。降低了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台阶问题。(三)、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高、初中物理衔接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

47、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例如,我们在讲述一个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物理模型-质点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先做一些简化,从简单的基本的问题入手。为了活跃学生思想,我们在指出运动学是研究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后,可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思考、议论:投掷手榴弹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六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距离;汽车从学校行驶到体育场

48、怎样测量汽车走的距离等。在学生议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不考虑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把物体简化成一个没有大小、形状的点。我们要明确指出,这就是研究问题的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虽然质点只是把物体看成一个点,但我们一开始就应该提出质点概念的准确内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一个点,质点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对于会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问题,有的学生会产生误解。对于已经具有初中物理知识的他们会认为:小物体(如小球、电子)一定能看成质点,大物体(如地球、太阳)就不能看成质点。我们要说明,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

49、差异是不起作用的或是次要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质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高中简单的方法就把初中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教学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地去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眼界。(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问题时常用“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时,用“整体法”简便,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认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决问题的

50、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用到初等数学的知识较多。教师在强化概念的同时,应精心准备每一节习题课,为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在上习题课前可先将题目布置下去,先让学生做,并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解题。每想好一种办法便拿给大家看,实在想不出,就相互讨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到上习题课时,学生们就特别专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把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消化吸收。另外,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认真、仔细,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书写是否规范、作图是否准确。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更正,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更正

51、,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重做。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以及运用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再到自我创造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次之外,有条件的学校初、高中教师要用五年的时间从八年级一直送到高中毕业,这样会从整体上把握中学物理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在教学中处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初、高中物理老师也应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思想,实际走向高、初中课堂,了解高初中课堂实际,也有助于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总之,对于走入物理课堂的高一新生来说,虽然台阶客观

52、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教材表达的差异。初中物理教材, 文字说明比较通俗易懂, 易于理解。高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严谨, 学生有时虽然能够读通文字, 但是并不理解其含义, 从而产生理解教材的困难。2.研究方式的差异。初中物理在研究物理问题时, 一般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 通过实验提出问题, 或者由实验得出结论, 认识过程基本上由感性到理性, 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物理在研究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 有时还要从建立的物理模型出发, 从已经存在的概念

53、出发, 建立抽象的物理概念, 学习过程也不一定遵循从感性到理性。3.所学物理现象的差异。在初中物理学习中, 物理现象比较简单, 且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紧密, 学生并不感到生疏和突然。高中学习物理现象往往比较复杂, 而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像初中那样紧密, 更为本质和抽象。甚至在许多地方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学生总是在潜意识中认为物体下落重快轻慢, 自由落体中明白了这是一错误想法; 但遇到两物体叠加在一起放手后仍认为两物体之间有弹力作用; 两物体沿斜面下滑又会认为重物体在后面必会对前面的轻物体有推力作用等等。这些想当然的错误想法如果不能得到

54、及时纠正与澄清, 便会导致更多错误的不断出现, 这对学生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4.思维方式的差异。初中物理的学习主要是形象思维, 而且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 所以在思维活动方面学生一般能够跟的上。高中物理学习中, 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 学生的思维方式一开始就不易跟上, 由此产生思维方式上的困难。5.学习要求的差异。在初中物理学习当中, 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的掌握, 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方面较多, 推理、论证方面较少。高中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还要灵活运用, 如果学生仅仅做到记忆而不求深入理解, 则不能灵活运用, 那么概念规律就难掌握。6.作

55、业习题的差异。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现象的较多, 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 学生完成作业困难不大。高中物理练习题有时不但需要通过发散性的分析, 弄清物理过程, 而且还需要辐射性的综合, 才能建立方程和求解, 一般直接代入公式求解的很少, 所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并不顺利。二、改进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1.上好高中物理第一课, 激发学生强烈的物理学习兴趣。多数高一新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还是有的, 民意调查显示: 64以上的学生将物理列为(或并列为) 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但这种兴趣往往不太稳定, 还应使他们感到对物理学的需要, 才能产生比较强烈、持久的动机。因此, 对新生上第一节物理

56、课应高度重视, 结合绪论教学,使他们对物理学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要尽可能的选择一些有趣的实验, 如瓦碎蛋全、蛋碎瓦全,弹性碰撞, 光导纤维传光、传声、传像等,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细节, 降低台阶, 妥善过渡。正因为有前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差异, 所以高一特别是第一学期的物理教学中就应该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差异,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的阶段。(1) 开始时, 适当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 尽可能从初中的角度切入, 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 前后联系。这就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2) 对教学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

57、时, 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 也要对数学运算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板演, 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函数知识,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 对教材中的物理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分析, 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 从文字、公式、图像等多角度去阐述它们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4) 逐渐提高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 使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的情景。如在学习力的平行四边形的时候, 可以用铁丝做一个可以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模型, 使学生容易明白对角线与邻边之间的变化关系。(5) 多做一些实验, 给学生增加一些感性经验; 对于一些想当然的错误经验也可以通过实验及时得到纠正。3.培养班级物理学科尖子生, 消除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科“难学” 的恐惧心理。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