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_第1页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_第2页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宁阳县教科研中心许兴亮?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学生为本? 1、什么是理念?? 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制约着他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 2、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是什么?? 以学为主,以读为线,回归生活,提高素养。? “以学为主 ”: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目标内容: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先学后教? 教学关系:多学少教,教学生 “愤 ”“悱 ”不能解决的,教规律,教方法,授之以渔? 教

2、学评价:以学评教? 树立以学为主的理念,就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学生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和选择权,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以读为线 ”:把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根本目的,通过学生的潜心阅读,使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得,在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树立 “以读为线 ”的理念,就是强化语文课堂要书声琅琅,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多样化的读,去咀嚼、品味、体验美的语言、深刻独到的思想艺术,让学生在读中感爱美,发现美,创造美,提高语文素养。? “回归生活 ”:落实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的要求,以文本学习为基础,注重联系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和科技世界的相关知识,联系学生的内

3、心体验,实施拓展性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益。?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回归生活要求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融通和联系, 注重多学科的整合, 实施拓展型教学, 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拓展,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科技世界延伸,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求知,在大量的主体实践中增长才干。? 实现教学的三个超越: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教师。? “提高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文质俱佳的文字,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积淀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4、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二、语文教学模式:读为主线?1、上世纪末的中学语文教学流程:披文 入情 明理 拓展( “走进文本 ”与“走出文本 ”)? 2、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 初读,整体感知 研读,知人明理 联读,拓展延伸? 初读,整体感知:? 通过对全文的通读,达到两方面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整体把握文体的基本内容,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形成对文本的初步印象; 二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对问题的梳理,确定出课堂教学的教学任务。必须强调的是引导学生疏理疑问,对于有价值的共性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合作探究;对没有价值的个性问题,则要及时排除,以免学生的学习游离于文本之外,影响课堂

5、效率。? 研读,知人明理:? 研读,就是在初读的基础上,针对梳理后的问题即教学任务,结合写作背景等有关材料潜心精读文本,体验作者写作的心境,把握文本的主旨。这一步的读,要注重以情感情,以情煽情,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联读,拓展延伸:? 联读,实施拓展性教学。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内引,就将课内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引进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外联,就是联系生活世界、科技世界和学生心理世界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三是对比,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对比,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联读,就是要拓展延伸,以丰富课堂知识,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兴趣,达到“用教材教 ”的目的。? 此外,还

6、有诵读、美读等。? 案例 记承天寺夜游? 一读,力求朗朗上口二读,力求释疑解惑三读,力求知人明理? 四读,力求入情入境五读,力求熟读成诵古诗文教学应重视读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例谈?苏轼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文质俱美的散文佳作,文章以寥寥84 字,记叙了作者与友人月夜游历承天寺的经过,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月夜寺院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寓情于景、超然物外、洒脱闲适之情。教学这篇短文,关键在读。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妙,在读中悟情明理,在读中入情入境,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得到人生的启迪。? 一是披文读,力求朗朗上口。? 披文读,就要读准全文的每一个字,尤其是如 “藻荇 ”等生僻字

7、,要通过范读、领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准读清每个字,准确把握重音和节奏,读得字字珠玑,朗朗上口。披文读是读通全文的前提。二是通文读,力求释疑解惑。可分三步进行。 首先, 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和有关学习材料,疏通文义,形成对文本的初步印象;其次,在通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如:第二段不着一个“月 ”字,却处处写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三段中 “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是否符实? “闲人 ”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等等,这些牵一发而动全篇的细节,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有助于学生于细微处把握文本主旨。对这些问题,要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探究性学习,形成初步认识。第三,将学

8、生小组内探究的成果,在班内汇报交流,达成共识。对于问题一和问题二,要突出虚实相映,以虚衬实的写法这一特点;对于问题三,要突出作者洒脱欣悦的感情这一主题? 三是入情读,力求知人明理。就是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等有关材料有感情地读文本,体验作者写作的心境,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本文而言,就是要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和作者一生的不幸遭遇和积极乐观、洒脱不屈的性格读课文,感受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尤其要结合苏轼被贬之际的佳作,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性格。如被贬杭州时的诗作:“吾本无家更安居,故乡无忧好湖山”;被贬惠州时的诗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天涯海角之海南的诗作: “九死蛮

9、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等。这些诗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实现了拓展性阅读;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了苏轼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这一步的读,要读得以情感情,以情煽情,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四是入境读,力求物我两忘。景与情的交融,构成了古诗文美妙独特的意境。入境读,就是要深入到这种美妙的意境中,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想,在读中悟,在读中得。教学本文,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假如你就是作者,此时此刻你会看到什么景象?请你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景象。学生可以口述其景,也是用一段想象性的文字描绘其景,还可以用一幅画画出

10、其景,可以吟唱,可以配乐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美景,既有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必然会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 ”的功效。如果再深入地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苏轼,你会对他说什么?更会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五是诵读,力求熟读成诵。在学生入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文学习的正途。初读、通读、入情读、入境读、熟读成诵,应作为古诗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课堂教

11、学的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 境界一:天光云影共徘徊境界二:文章合为时而著境界三:吹尽黄沙始到金? 境界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篇作品,首先留给读者的是纷繁芜杂、浮光掠影的现象,是 “天光云影共徘徊 ”的表象。? 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就在于抓住这些纷繁芜杂的现象,善于运用慧眼辨别真伪,弄清其来龙去脉,进而把握其特点。? 境界二:文章合为时而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任何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透过纷繁迷离的现象,作品必然会折射出特定的社会问题。语文教学的第二种境界就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现象的基础上,领悟到其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而理解作者的爱憎之情,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 抓社会问题关键在联,要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实的广泛联想和拓展,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作品,拓宽教学的空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境界三:吹尽黄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透过文本反映的社会问题,文本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情感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心灵的 “震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