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_第1页
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_第2页
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_第3页
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_第4页
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要点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地理环境 考点解读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考点解读2: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例如: 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

2、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训练1、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2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金属、火等地理要素组成的。B这些要素只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的。C自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D 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并没有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测试要点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解读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

3、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人类活动,其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性状的作用(b)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如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或因坡度、坡向的变化,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农业生产活动。拓展提示人类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积极影响是培育一些肥沃、高产的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主要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浙江省山地、丘陵上自然存在的红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不高。训练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5、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沙尘暴频发洪涝灾害增多 A. B. C. D. 2、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B.植被遭毁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3、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考点解读2:综合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关联的整体。(1)地理环境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

6、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引水,造成下游径流量减少,河床干涸,植被枯萎,动物死亡,生态环境更加干旱。黄土高原土地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农业减产,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洪涝、盐碱化等灾害的重要原因。在利用资源、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综合分析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地质背景、资源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这必然影响

7、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如采伐森林,不仅改变植被状况,还会引起土壤和径流变化,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小气候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训练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上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 ,B ,C _ 。(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是 、 、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 、 、 、 。 (4)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 、 (5)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我们将其形象的称为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

8、。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 的变化并导致 的失调。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 _,改善 ,保持 ,促使生态环境的 。(6)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 和 发生变化。 【测试要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考点解读1:简单运用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示意图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水分海陆位置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海拔高度从山

9、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示意训练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沿直线AB反映了陆地环境地域差异 的分异,决定这一分异规律最主要的因素是_。(2)沿直线CD反映了陆地环境地域差异 的分异,决定这一分异规律最主要的因素是 。2、某地理考察队沿(下图)AB一线对澳大利亚进行科学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两题。(1)沿AB一线,自然带先后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有规律更替,这反映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2)引起其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地形3、右图表示某

10、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中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4、下列地理现象,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的是( )A非洲赤道两侧,森林草原荒漠对称分布B我国东部从南向北依次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森林景观C从大兴安岭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珠穆朗玛峰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草原荒漠景观考点解读2:了解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训练1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B.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