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二首教案_第1页
21古诗二首教案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 21 1 古诗一首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单 元:生活哲理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 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 后两句被人们看做是追求理想和崇 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 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 的座右铭。 题西林壁从整体上概括地抒写自己浏览庐山时的总体印象,从中生发出一定的生活 哲理,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1掌握 7 7 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2初步理解诗的意

2、境及蕴涵的哲理。 33能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 11学生自主识字。 2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理解古诗的意境是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鹳雀楼、庐山的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第一

3、课时(学习登鹳雀楼)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一) 教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弓 1 1 导学生围绕课题说 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交流预设: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带 着怎样的感情写这首诗 (二) 学生简要介绍鹳雀楼, 并根据自身经验, 谈一谈 自己登高的经历,感受是怎样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 进行适当地补充、弓 1 1 导。课件展示鹳雀楼的介绍 (三)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走进课文。课件出示作 者介绍 就题目质疑,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以 及梳理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热爱祖国 的思想。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古诗登鹳雀楼 ,提示

4、学生要注意读 出诗的节奏。课件出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1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2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师检查学生初读的情况。 11指名朗读古诗。 22交流学生读不懂的字词的意思。 3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 句的意思。 交流预设:课件出示 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 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第二句 写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 视线跟随 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 以充分发挥想象, 好

5、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 气势磅礴, 流入大海。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若想看到无穷无 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 层楼。 三、 再读诗句,入境悟情。 (一) 课件出示再读诗歌要求: 11学生再读诗歌,在文中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表示颜 色的词、表示数量的词。 22根据诗意展开想象,把想象的景物画下来,体会作者 的情感。 3.3.小组讨论、思考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二) 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写。 1.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尽、入、流、目、上) 。 2.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3.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 (三) 展示学生的画作,学生带着感

6、情朗读诗歌。 (四) 学生交流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情感及诗中蕴含的哲 理。课件出示 交流预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咼 瞻远瞩的博大胸襟,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 得全的哲理。 四、 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出示) 。 1.1. 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2.2. 根据诗的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3.3. 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古诗所蕴涵的哲理。 4.4.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师的范读将学生带到学习古诗的 语境中。 明确学习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 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 边读边思考的读书好习惯。 这首诗主要采用读、 想、 议、 画、 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 互

7、动、生生互动。恰当运用多媒体课 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一)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二) 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写一写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第二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一、 回忆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一) 背诵 登鹳雀楼 , 思考: 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 哲理。 (二) 交流查阅的庐山的资料, 教师展示庐山课件, 弓 1 1 导学生感受庐山的美丽风景。 (三) 教师介绍诗人苏轼。课件出示 苏轼(10371037-1101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 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 杰出的成就

8、,对后世影响很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合称 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他的诗词,挥洒自如, 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 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二、 根据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进行小组合作, 自学古诗题西林壁。 (一) 明确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课件 1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读出诗的韵律。小组内互评。 22理解古诗的大意,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不理解 的词语或句子勾画出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 流。 (二) 教师在小组学习时进行适当指导。 (三) 教师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11指名朗读古诗。出示课件 横看/ /成岭/ /侧成峰, 远近/ /咼低/ /

9、各不同。 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 /身在/ /此山中。 22交流古诗大意:出示课件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 从其他方向看庐山山峰耸 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 不同的样子。认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身 处庐山之中。 三、 体会作者在这首诗中蕴涵的哲理,并谈一谈在什么 情况下会运用到这个道理。 交流预设:从中说明了一个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课件出示 四、再次领略庐山、鹳雀楼的美丽风光,谈感受,教 师指导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习本课生字。 缘 字要认真观祭结构、笔画,注意把字与紧凑。 在老师的引领下明白学习古诗的方 法并进行总结,为学生自学古诗打下 一个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回顾, 在头 脑中形成整体的印象。 也为这节课的 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共冋学习课文第 一首古诗,在学习第一首古诗的基础 上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自 学第二首古诗打下基础。学生明确了 学习任务,知道了学习的方法进行自 主学习,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是最有效 的学习引领。 让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 同时巩固认识。 庐”是个半包围结构。 六、拓展阅读。出示课件 (一) 背诵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