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七年级下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二元宵_第1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下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二元宵_第2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下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二元宵_第3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下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二元宵_第4页
社会文化七年级下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二元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文化七年级下第一个主题子主题二元宵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子主题的探究,初步了解元宵节源起发展、变化及元宵节节俗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从中发现和创造适应现代生活的人文美,提高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二、过程与方法用查阅、走访的方法收集信息,对收集的信息经整理、品鉴交流,感悟元宵节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然后进行活动评价和成果展示。有机会可亲身参加元宵节俗活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子主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喜爱元宵节俗传

2、统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对元宵节俗社会价值的认识。重难点分析        重点:探究元宵节俗的文化魅力。元宵节俗的历史背景和节俗内容以及众多掌故包容了我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人文历史、民族心理,尤其是张灯赏灯、吃元宵的节俗作为春节的压轴戏,十分热闹,人们习惯称之为“灯节”、“闹元宵”。我们可以从元宵节俗的来历探究其宗教性,收集元宵诗歌、人文掌故了解其富厚的历史文化,还不妨亲手扎个式样奇巧的灯笼,题上自编的灯谜,或自己磨粉制馅,品尝一番元宵美食。如果有机会逛逛灯会,那实实在在的体会更能让我们感受非凡。以下内容可供探究时参

3、考: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古称“上元”,是夜称“元夜”或“元宵”。远自汉代以来,民间即有张灯赏灯的节俗,所以这一天又称“灯节”。解释元宵节的起源,掌故颇多。如太平御览以为这一天是古人祭祀天帝的日子,西汉时武帝刘彻笃信鬼神,于是每日在宫中遍燃灯烛献祭祀太一(即天帝),乃至通宵达旦。遗风流被,形成元夜张灯的习俗。或云汉高后吕稚殁后,诸吕谋乱,周勃、陈平等老臣临机置变,扑灭叛乱。奉迎高祖之子刘恒登机,史称汉文帝,此日正是正月十五。其后每逢此日,长安城里都要张灯结彩作彻夜之欢。以纪念刘汉再造,由此积淀成传统。又称佛教传入后,又与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之仪融合,等等。明人郎瑛撰七修类稿

4、,论及元夜张灯,解释为源起道教的“三官”祀典。“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据说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三尊神一起下降人间弄神做法。正月十五天官赐福,称“上元”。七月十五地官消灾,称“中元” ;十月十五水官赦罪,称“下元”。对世俗影响最大的是正月十五的“上元”,因为这一天的神祀“功德”为天官赐福为主,其时又当年初岁首,隆重庆祝一番,不仅是叨求福祉,还兼有祈祷全年平安、万事顺遂之意。至于张灯,实为媚神,据说三官各有嗜好:天官喜娱乐,地官喜热闹,水官喜灯火,所以人们在元夜大张灯彩,结队游观,而且并举猜谜、拨河、踏歌等各种娱乐活动,取悦三官。后人称过上元为元宵。比较诸说,元宵张灯观灯之俗源于“

5、三官”信即可能切近一些。自唐宋以来,作为民间庆典的“闹元宵”,早已褪去宗教色彩而成为世俗性的公众娱乐节目。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鸟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谓写尽古人元夜游观、彻夜狂欢的盛况。至于灯品彩礼之精,烛月交辉之丽,人马喧阗之盛,百戏杂陈之乐还可从岁时杂礼、东京梦华录等古书窥其大略。元宵节的节令食品是元宵,南方称汤圆。传说最早始于春秋末期。据说,楚昭王复国泛舟江上,见一物漂至,色白微黄,舟人捞起献给昭王。剖食之,瓤红甜美。昭王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以庆祝家国团圆,其时正值正月十五,流传至今,元宵成为象征家人团圆和谐

6、幸福的节俗食品。另一说是唐代宗李豫犒赏屡建大功的郭子仪,传旨御厨供特殊风味的食品,一老厨师在剥熟鸡蛋时受启发,以糯米粉团包上红糖、红枣、核桃仁等煮熟供上。代宗在宴席上说:“国土完整,百姓家家团圆,安居乐业,这道食品应该叫唐元。”后其因带汤,又叫“汤元”。李大钊元宵痛史一文写道:洪宪时代,禁人说“元宵”二字,恶其发音与“袁消”相同。曾几何时都成为谶言。从兹岁岁年年,吾人之春宵永在,而此禁说元宵之去年人,新华一梦,久已雾散烟消,不复知人间尚有今年元宵之盛。猜灯谜是伴随元宵放灯发展起来的一种游艺活动,人们把谜语条贴在花灯上面,供人猜射。南宋时就有了猜谜的习俗,到清代,制谜猜谜已成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

7、的专好,品位也越来越高。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是当时谋臣策士委婉劝主的隐语,时称“廋辞” 。六国的盛行猜谜语。宋代始有灯谜。冰灯节是哈尔滨人民的节日,时值农历正月十五,但冰灯作为观赏艺术品,亦有上千年历史,正式定为节日,始于1963年,此间举办的冰灯游园会,各式冰雕、冰灯交相辉映,争奇斗艳,气象万千。难点:探究元宵节俗的社会价值。元宵节作为传统大节,与春节融并一体,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我们应从元宵节俗的流布与传承承载着的民族传统信仰,心理认同方面着重分析,也可从节俗活动所表现的娱情功能、食俗文化以及拉动经济发展、凝聚民族、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探究。活动建议方案   &

8、#160;      一、活动任务1.收集、整理元宵节节俗;2.交流、品鉴元宵节节俗(内容、形式、文化内涵等);3.认识元宵节的社会价值(人文、艺术、经济等);4.节俗模拟(扎彩灯、猜灯谜等)。二、活动内容1.文化馆(站)、群艺馆、社区、图书馆、网上收集元宵节俗相关信息;2.对本组收集的元宵节俗信息进行整理,注明流行时代、地域、群体等;3.思考这些节俗的文化内涵,把品鉴所得形成小组活动书面报告(含活动方案、过程和结果);4.组织交流探究成果,师生共同品鉴元宵节俗;5.师生协同完成本次探究学习活动的评价和成果展示。三、活动组织形式合作学

9、习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合作学习活动。四、活动设计1.活动准备(1课时)(1)铺垫基础播放有关元宵节的视频,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教师启发,做知识铺垫。通过课堂教学,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向学生简要介绍元宵节俗成因,活动形式,介绍元宵节俗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包括与元宵节俗有关的轶闻趣事,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探究活动做感情调动和知识铺垫。教师启发性指导讲话(可参见本子主题的多媒体资源)。(2)划分小组,制定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全班进行分组(分四个小组),小组长将本组探究目标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案,为本组各成员分配具体的探究任务,做好探究活动的安全预案和其他前期准备工作。2.社会调查,收集节俗(课外进

10、行) 小组利用节假日协作完成调查活动,深入探访文化馆(站)、群艺馆、社区,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走访专家,收录元宵节俗信息,征询相关人员,记录所集节俗流行的时代、地域、群体等。3.整理信息,形成报告(课外进行)各小组对收集的元宵节俗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组活动的书面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本次活动的目的;(2)本次活动的策划和准备;(3)本次活动的过程;(4)本次活动的成果;(5)本次活动的自我评价;(6)本次活动的总结与反思。4.品鉴信息,探知功用(3课时)(1)教师将事前收集到的节俗信息制成网页(有图片、解说和点评),提供给学生品鉴。如:汉代正月十五为祭祀、祈福之日,

11、后受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猜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节期遂有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至,称“落灯”。宋元话本、小说及文人诗词中极记其盛。新唐书.严挺之传:“睿宗好音律,每听忘倦。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望夜,胡人婆请照百千灯,因驰门禁,又追赐元夜酹,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唐苏味道正月十五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遂人来。游会皆秾李,歌行

12、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相传宋时止三夜,钱王纳士,献钱买添两夜。”水浒传第三十二回:“且说这清风寨上居民,商量放灯之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天王庙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起五七百碗花灯。土地天王庙内,呈赛诸般社火。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 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

13、等求售,谓之灯市。自古以后,每夕皆然。”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腊后春前,寿安坊而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出售各色花灯。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栀子、葡萄、杨梅、柿桔之属,禽虫则有鹿、鹤、鱼、虾、走马之属,其奇巧则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玻璃瓶之属。而豪富之家,则有料丝、鱼鲩、彩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品目万珠,难以枚举。”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杂沓,贫富相易贸。”清符曾上元竹枝词:“珠络流苏照宝灯,星球佳制出时兴。游人齐集琉璃厂,巧择争夸见未曾。”宋代正

14、月十五元夕夜,妇女戴纸做的灯蛾儿、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至明代,仍很流行。此俗称为“闹蛾”,或称“夜蛾”、“蛾儿”。宋代元宵节,节物尚白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妇女盛行戴玉梅(人工制作的白绢梅花),以为应时头饰。届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此风延续至宋以后。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谓可健身祛病,称为“走百病”,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2)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元宵节俗信息展示出来,逐条标明该节俗的流行时代、地域、群体等。学生投票选出5条最感兴趣的节俗信息,要求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对这些节俗感兴趣。教师对选择出的5条节

15、俗作出点评。(3)引导学生探索元宵节俗的类型及成因,认识元宵节俗源远流长的特点和民族特点。以网页形式出现以下节俗信息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完成下表:类型成因流行时代流行地域食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火对社戏上述节俗共同点小结:元宵节俗源自信仰,融合佛道,含有祭祀、娱乐、祈祷、驱邪等意图,节俗始于汉,甚至更早,盛于唐宋,流传至今,遍于全国。(4)引导学生探究元宵节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喜爱元宵传统节俗的感情。请大家分析下列4条元宵节俗信息,填写分析表(以网页形式出现表格):元宵节分析表节俗传统信仰心理认同农业文化特点施放花炮烟火祀神、悦神娱乐祈求丰收张灯观灯祀

16、神、悦神娱乐祈求丰收食元宵(汤圆)万物有灵求团圆和睦闹社火中的龙舞崇龙求雨娱乐祈求丰收得出第一步结论:元宵节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与心理认同,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点(如祭神明,祈求人寿年丰等)。以网页形式出现下列元宵节俗,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第二步结论:现代举办的元宵灯会(提供视频:成都、自贡、哈尔滨灯会);现代精美的节俗食品(提供视频:赖汤圆等);现代烟火,灯谜(提供各地元宵活动)。得出第二步结论:A.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的人们过元宵以娱乐为主,宗教观念淡薄;B.随着科技进步,元宵灯火、元宵节俗食品档次更高;C.元宵节俗与发展地方经济,拉动内需,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相关联。(5)组织学生参与

17、有关元宵节俗的活动(课后进行):扎制花灯;包汤圆;猜灯谜;朗诵与元宵节有关的诗词。5.交流评价(1课时)(1)课堂交流由各组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活动成果;各组学生参照典型案例,结合探究成果,介绍本组作品的特点及制作过程。(2)师生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用网页出现各评价量表)活动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完成量表一;教师观察:老师根据观察结果对各小组的评价完成量表二;师生共评:对本次活动的总体评价完成量表三; 对本次活动成果(作品)的评价完成量表四。交流评价结果各小组代表交流本组各类评价的结果;学生个人就评价结果自由发言。6.展示作品,总结提升(1课时)猜灯谜用网页、PPT、展板、墙报等

18、形式向全班全校师生展示探究活动成果;教师对学生本次活动的过程、成果、作品和感悟进行点评和总结。五、探究活动流程图( 注: 表示教师活动 表示学生活动 )视频激趣,铺垫基础。 小组成员进行分工。1.元宵节俗信息收集做到多类型;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收集、整理;3.各小组制定好探究活动方案及安全预案。教师对收集、整理方法进行指导。各小组组织成员收集各类元宵节俗。小组整理收集到的各类元宵节俗信息。小组品鉴元宵节俗(信息),讨论形成书面报。告教师对各小组书面报告进行指导。1.小组间交流;2.学生对活动进行自评和互评。各小组学生展示成果(作品);教师归纳、总结、提升。教师及时观察了解学生的表现,

19、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出示评价表,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各小组准备交流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品鉴元宵节俗信息;对各组学生活动进行评价。 学习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量表一:学生活动自我评价量表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收集元宵节俗信息数量10条以上89条57条4条以下抄录信息出现错误数无13处45处5处以上小组成员全程参与率100%8099%6079%60%以下被探访者对本组活动的评价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对收集信息有简要说明(流行时代、地域、群体等)齐备比较齐备不齐备无能说出喜欢理由的信息数3条2条1条无总评价备注:1.本量表用于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2.总评价各项分值:优秀10分,良好8分,合格6分,不合格4分。 量表二:教师对学生活动评价量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该小组活动书面报告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