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_第1页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_第2页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_第3页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开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经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 ,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自然科学重要组成局部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自然科学 ,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开展 ,新物质的发现和创造无处不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辉。因此 ,作为化学教师 ,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特别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2、让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 ,着力营造“情感共呜沟通 ,信息反响畅通 ,思维活泼流畅 ,创造精神涌动的“情知融合的新型教学意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到达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 ,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 ,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 ,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这样的心理状态。并不是任何情境都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困境 ,非常熟悉或者完全陌生的事物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

3、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通的认知冲突的化学问题或事物 ,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正确素材 ,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下面是我们在新教材使用中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具体做法和体会。矛盾对立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 ,诱使学生对结果做出矛盾对立、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预测 ,以激起学生较强的情感反映和急迫的求知欲望;然后可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 ,甚至展开辩论;进而最后用实验或事实材料判定其中一种预测 ,以便学生进入急于想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对或错的状态。例如:学生在学习CO2性质之后 ,设计二氧化碳灭火实验 ,点燃一高一矮的两支蜡烛,在火焰上罩一个大烧杯,问哪一个

4、先熄灭?学生中存在三种矛盾对立的假设:有的同学认为高的一支蜡烛先熄灭, 有的同学认为低的一支蜡烛先熄灭, 也有同学认为两支蜡烛会一起熄灭。然后,通过实验观察得到高的一支蜡烛先熄灭 ,实验结果与我们假设相同或者矛盾。学生急于想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对或错 ,自觉进入思维兴奋状态。出乎意料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 ,使学生对结果做出较为一致的并很自信答复或预测,而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从而使他们一下子全神贯注于“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进而产生一种“噢、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满足感。例如:在通过一系列实验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够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一规律深信不疑时 ,突

5、然提出一个问题:钾、钠能否把硝酸汞Hg(NO3)2溶液中的汞置换出来?再实验演示 ,实验观察到的结果自然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这种问题情境对于增进师生感情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拜感有独特作用。也常常会是课堂出现一些戏剧性的愉快气氛。选择困惑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 ,有几种比拟相似、迷惑性较大的答案选择 ,学生一时难于做出正确抉择 ,即使做出抉择 ,往往只能知其原不知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得不认真对待面前的问题 ,展开思考。例如:在学习铝这一章Al(OH)3性质一节时 ,课本强调Al(OH)3具有两性 ,在制备Al(OH)3时应参加适量NaOH溶液

6、 ,假设过量那么得不到Al(OH)3 ,如何体会好适量的含义 ,及在什么环境下Al(OH)3能稳定存在呢?选择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甲、乙两人都欲制取Al(OH)3 ,所用的试剂相同 ,即用同一瓶的NaOH溶液和同一瓶的Al2(SO4)3溶液 ,不同的是甲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参加Al2(SO4)3溶液 ,乙往盛有Al2(SO4)3溶液的试管中加NaOH溶液。问最后谁能得到Al(OH)3?对这问题学生的答案开始都是一样的 ,乙能得到Al(OH)3 ,对学生的答案 ,不急于肯定 ,也不否认 ,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到甲的现象是:先出现白色沉淀

7、,振荡试管沉淀消失 ,当这种现象重复数次后 ,再参加Al2(SO4)3溶液出现的沉淀无论怎样振荡试管都不消失了 ,而且随着Al2(SO4)3溶液的继续参加 ,出现的沉淀越来越多。观察到乙的操作现象是:随着NaOH溶液的参加出现沉淀且振荡试管不消失 ,但随着NaOH的增加 ,沉淀逐渐溶解 ,且NaOH越多 ,沉淀溶解的就多。直到最后沉淀全部溶解 ,再也无白色沉淀 ,毫无疑问 ,实验现象与原有答案相反 ,每个人的大脑都出现了一个问号 ,这时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甲、乙开始出现的沉淀是因为:Al3+3OH-=Al(OH)3 ,但甲的试管中盛有NaOH ,为强碱性环境 ,故生成的Al(OH)3沉

8、淀又溶解即发生了;Al(OH)3+OH- =AlO2-+2H2O的反响;乙的试管中盛的是Al2(SO4)3溶液 ,故Al(OH)3不消失 ,当甲的试管里的所有的NaOH都与生成的Al(OH)3反响变成AlO2-之后 ,再往试管中参加Al2(SO4)3溶液就发生水解反响3AlO2-+Al3+6H2O=4Al(OH)3↓ ,而乙试管中所有的Al2(SO4)3都变成了Al(OH)3之后 ,再加NaOH就发生Al(OH)3+OH-=AlO2-+2H2O ,NaOH参加的越多 ,Al(OH)3溶解的越多 ,直至Al(OH)3全部溶解 ,通过分析发现:原先的答案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方法 ,即用可溶性

9、的碱与盐反响制不溶碱 ,又因为Al(OH)3的两性 ,因而试剂的用量也做了限制 ,即NaOH不得过量 ,这条思考路线的结果当然只能是乙能得到Al(OH)3 ,实验设疑的思考方式显然与原答案的思考方式不同 ,用Al3+和AlO2-的水解反响来制Al(OH)3 ,因而貌似不能得到Al(OH)3的甲得到了 ,而乙却得不到。通过以上的试验和分析 ,使学生体会到了突破常规思考方式 ,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乐趣 ,激发了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的自觉性。无所适从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 ,使学生感到既陌生有熟悉 ,好似明白却又不明白 ,不知该从何入手解答问题。这样一来容易鼓励学生非将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例如:在学习酸碱时 ,设计酸碱的认识实验:1.把紫色石蕊试纸放入试管里 ,在试管中参加少量柠檬晶 ,观察其颜色变化。2.用熟石灰粉代替柠檬晶重复上述实验。3.再分别向两支试管里参加12ml水 ,观察其颜色变化。当学生看到在装有紫色石蕊试纸试管里 ,参加柠檬晶、熟石灰 ,其颜色没有变化 ,加水后颜色变化。就会对酸碱这个熟悉知识产生这种陌生现象进行思考 ,这是为什么?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在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