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腔内注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和应用进展_第1页
骨髓腔内注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和应用进展_第2页
骨髓腔内注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和应用进展_第3页
骨髓腔内注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和应用进展_第4页
骨髓腔内注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和应用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骨髓腔内注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摘要】  骨髓腔内注射造血干细胞移植旨在促进HSC的归巢。近年来已有大量的动物实验肯定了不同来源供体细胞通过骨髓腔内注射能有效地归巢并植入骨髓、迅速重建受体造血和免疫功能、减少GVHD,诱导同种异基因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提高受体生存率。本文主要对该技术在骨髓移植、脐血移植、研究HSC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  骨髓腔内注射Progress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2、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y Intra-bone Marrow Injection ReviewAbstract  The purpose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y intra-bone marrow injection (IBM-HSCT) is to facilitate the homing of HSC. It has been recently proven in many animal experiments that   dif

3、ferent kinds of donor cells could efficiently home and engraft into the bone marrow IBM-HSCT,which led to the rapid hemopoietic and immune recovery of recipients,prev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VHD,inducing the donor-specific tolerance in allogeneic organ transplantation,and promoting the survival ra

4、te of recipients. In this review,the effect of IBM-BMT and IBM-UCBT,the application of IBM injection technique in the study on HSC 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its prospect for clinical HSCT were sumarized.Key words intra-bone marrow injection;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bone marrow

5、transplantation;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造血干细胞移植 (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经过40余年的临床应用,已成为能够治愈血液病、实体瘤、遗传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患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进一步发展尚依赖于诸多因素,如探索HSC的最佳来源和输注途径,对HSC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生物学特性的进一步研究,预处理方案的优化以及对移植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等。新的理论和移植技术层出不穷,其中旨在促进HSC归巢的骨髓腔内注射(intra-bone marrow injection,I

6、BMI)技术,自2001年Kushida等1首次提出后,随着动物实验有效性的报道不断增多,已向我们展示出它对HSCT的重要作用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经外周静脉输注HSC的归巢以及对HSCT的影响传统HSC输入途径为经外周静脉输注,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HSCT与相关基础研究中。以此法输注的HSC须先经右心房、右心室、肺部进入体循环,在4小时内根据血流量的不同进入骨髓、肝、脾、肺、骨骼肌及其它组织中,但绝大部分滞留于肺部,仅有少量HSC能在某些细胞因子(如SDF-1及其受体CXCR4等)的影响下识别相应的血管位点并穿越基底层到达骨髓腔。这一特异且迅速的过程称为HSC“归巢”(homing),一般

7、在移植后12-36小时内完成。只有归巢并定居于骨髓微环境中合适“龛位”(niche)的HSC才能进一步增殖、分化和重建造血2。有研究发现移植后3小时仅有(5.6±0.7)%的供体细胞到达骨髓腔3。Yahata等2将PKH-26标记的人脐血CD34+细胞经尾静脉输入经60Co亚致死量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发现移植后20小时受体骨髓腔中的供体细胞只占其骨髓细胞总数的 (1.56 ± 0.32)%。  经外周静脉输注的HSC如此低的归巢比例无疑将明显影响其植入效率。由van-der-Loo等4所进行的小鼠同种异基因 HSCT中,骨髓和脾脏的种植效率分别为18%

8、-20%和8% -10%。在异种移植中该比例更低,据Cashman等5报道,人脐血HSC植入亚致死量辐照的NOD/SCID小鼠的效率为7%。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 Exp Hematol 2006;14(1)骨髓腔内注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为减少HSC在受体骨髓外器官组织的滞留而造成的损失,国内外学者曾尝试HSC的其他注射途径。如刘英等6将人脐血MNC直接注入胚胎卵黄囊内进行SD大鼠宫内移植,植入率为89.7%,未发生GVHD。这一结果提示胚胎对异体抗原的反应表现为免疫耐受,外源性HSC卵黄囊内移植能更早地与受体HSC竞争,产生更高的嵌合比例;F

9、an等7发现,经门静脉注射(portal vein injection,PV injection)的HSC在7天内迁移至造血、免疫器官,移植后第3天和第7天肝脏、骨髓和胸腺中供体源细胞明显高于尾静脉注射组(i.v组)。PV组67%的小鼠可存活40天以上,i.v组小鼠则在23天内全部死亡,提示HSCT门静脉注射途径可有效地重建造血和免疫,提高受体存活率。显然以上方法都因技术操作难度大、设备条件限制不易于临床的应用和推广。近年来的动物实验研究提示,具有较长临床应用历史的骨髓腔内输注技术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HSC输注手段。骨髓腔内输注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位于长骨骨髓腔和扁骨松质骨骨小梁中的骨髓含有

10、丰富的血管,某些小血管的管壁变薄、管腔扩大成为血窦,骨髓腔内充满网状的海绵状静脉窦。长骨和扁骨骨髓腔中的静脉窦汇集成一至数条大的静脉沿动脉径路出骨后汇入静脉干。骨髓腔内静脉窦一定程度的开放状态和高通透性是骨内输液的解剖学基础,控制输注速度和浓度既能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又能使输入的药物和液体有效地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成人输液速度可达20 -50 ml / min。骨穿刺部位宜选四肢长骨尤其是胫骨近端,骨质较硬者可采用胫骨中部稍上方处。髂骨、胸骨、锁骨均不如四肢长骨操作方便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见,多为液体渗漏皮下或骨膜下、继发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脂肪栓塞等8。   由于静脉输液导管

11、类型和质量的改进,20世纪40年代后期骨髓腔输液已很少用于常规治疗,而多用于急症抢救时建立输液通路和某些疾病的特殊治疗。傅美珍等9单用超小剂量阿糖胞苷(8-10毫克/次,每周1次)骨髓腔内注射治疗2例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型),分别于51天、57天获得完全缓解。Sesay等10在脊椎整形术中以利多卡因椎骨腔注射联合纳布啡、丙帕他莫静脉推注,麻醉有效率与单纯静脉用药组相当(85 % vs 84%),但副作用的发生率少75%,利多卡因血浆浓度仅为中毒剂量的1/4。还有骨髓腔内用药成功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创伤性骨髓炎等疾病的报道,但至今尚无骨髓腔内注射HSCT的临床研究资料。骨髓腔内注射HSC

12、T的实验研究现状骨髓腔内注射HSCT的直接目的是增加HSC的归巢。但已有研究证实,经骨髓腔内输注的药物可迅速地弥漫到静脉窦,从骨髓到动脉与从静脉到动脉的循环时间一致。但直接注射入骨髓腔中的HSC是否能及时、有效地植入“龛位(niche)"并增殖分化、重建受体造血免疫功能,IBM输注途径对受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及GVHD有何影响,鉴于骨髓腔穿刺可能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继发感染的机会,该方法是否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等问题都需要深入探讨。目前对这一技术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其具体操作方法,并已通过一系列的动物模型验证其有效性。骨髓腔内注射骨髓移植(IBMI-BMT)虽然IBM

13、I在临床上是非常成熟、安全的技术,但对于实验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小动物则不易操作,从而限制了对此技术的深入研究。近年来,日本关西医科大学Ikehara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动物骨髓液的采集、IBMI的方法做了部分改进,其可操作性大为提高。Ikehara小组以长骨灌流法(perfusion me- thod)采集骨髓,IBMI则以受鼠长骨(如胫骨、股骨)为穿刺部位,行约5 mm皮肤切口,持50 l或1 ml微量注射器以26-29 G针头自膝关节表面穿过膝腱插入骨髓腔。每只受鼠注射供体细胞数为5×106-3×107 BMC,注射液容量为3.5-40微升/每侧胫骨腔。Ikehara小组已

14、建立了小鼠、大鼠、家兔及食蟹猴等多种移植动物模型。   现有研究资料表明,IBMI-BMT单独或与其它方法联合运用能明显提高供体细胞植入效率,促进受体造血、免疫功能的重建。Kushida等1应用IBMI技术,以正常C57BL/6小鼠为供体对狼疮性肾炎MRL/lpr小鼠行异基因骨髓移植,发现IBMI组移植后3天供体源性骨髓细胞在受体注射侧及非注射侧胫骨骨髓中均占60%,脾脏中占40%,移植后10天在上述部位几乎达到100%,而i.v组移植后3天供体源性细胞在骨髓中10%,移植后10天为70%。IBMI组所有受鼠的无病生存期超过1年,原有的异常T细胞(Thy1.2+/B220+

15、/CD4-/CD8-)消失,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及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生成实验证实受体具有正常的免疫功能;2004年Nakamura等11报道,将骨髓腔内注射细胞浓度提高至5×106/3.5 l,行双侧胫骨注射并联合供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静脉输注(DLI),平均于BMT后7天植入并成为完全供体型,受鼠达到长期存活(120天);Zhang等12则进一步比较骨髓造血细胞联合基质细胞骨髓腔内输注或静脉输注及单纯骨髓造血细胞骨髓腔内输注的移植效果,发现两种细胞同时骨髓腔内注射可以更好地促进供体细胞在受体内的造血、免疫重建。   在实质器官移植中,IBMI-BMT亦起到

16、良好的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Esumi等13将受体BN大鼠予氟达拉宾+亚致死量60Co辐照预处理,24小时后移植F344大鼠后肢并接受其骨髓细胞IBMI。在不予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观察一年,全部受鼠存活,移植肢体均未出现排斥反应,而且供体细胞能完全重建造血。   Ikehara14认为IBMI-BMT有以下优势:GVHD罕见,即使供体细胞中含有一定量的T细胞(6%)亦无GVHD发生;植入率高,即使预处理照射剂量低于亚致死量也可移植成功;造血重建快;T细胞的功能可以完全恢复。IBMI-BMT的有效性与其促进骨髓HSC与基质细胞的归巢密切相关:经骨髓腔注射的HSC可在注射及非注射部

17、位的骨髓和其它造血器官中迅速达到最佳的分布。 IBMI-BMT可以有效地使供体骨髓基质细胞进入受体受损的骨髓微环境中支持造血。同时这些基质细胞可通过直接包绕HSC或分泌具免疫抑制作用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细胞因子使HSC免受免疫活性细胞的攻击,还可经血循环进入胸腺参与T细胞的阳性选择而促进T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灌流法(PM)能避免传统髂骨多点穿刺抽取法所造成的外周血(如CD4+、CD8+T淋巴细胞)混入,因此减少甚至避免了GVHD的发生,而PM法采集的HSC活性亦高于传统方法。骨髓腔内注射脐血移植(IBMI-UCBT)脐血移植(UCB transplantati

18、on,UCBT)已经成为可替代BM-HSCT的重要治疗手段。但由于单份UCB所含HSC数量有限并更为幼稚,免疫效应细胞功能不成熟,以致UCBT后造血、免疫重建延迟,感染率、移植相关死亡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UCBT的发展应用。有希望解决UCBT造血恢复延迟的策略包括通过体外扩增、混合脐血移植等方法增加UCB中HSC的数量,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与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以促进供体HSC归巢骨髓并迅速增殖等。其中,促进UCB中有限的HSC归巢并植入骨髓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

19、#160;  已有动物实验证实IBMI-UCBT同样能促进HSC归巢,提高植入效率。Wang等15将人脐血CD34+细胞2×104-2×105/40 l注入NOD/SCID小鼠胫骨骨髓腔中并做限制性稀释法分析供体细胞的植入频率,发现IBM组人脐血Lin-/low CD34+CD38-细胞的植入频率为1/44,而i.v组仅为1/660。移植后在外周血、脾脏及非注射侧胫骨骨髓腔内均检出该供体细胞并能够分化,提示骨髓内移植有正常的归巢和种植机制。取出移植后6周的小鼠骨髓内人CD45+细胞进行第2次静脉或骨髓内注射,IBMI组与i.v组的供体嵌和比例分别为0.546

20、77;0.268 、0.031±0.018(P0.01);Castello等16报道,将IBMI组输注的人脐血细胞数减少1/2,于移植后30、60、90天与i.v组比较受体内人CD45+细胞和CD45+/CD34+细胞含量,两组无明显差异。可见IBMI法具有更高的移植效率,尤其在UCBT输注细胞数有限的情况下更具有应用价值。   对于其它来源的HSC,如小鼠胚胎干细胞R1诱导分化的HSC,骨髓腔内注射亦较静脉输注有明显的优势。骨髓腔内注射在HSC生物学特性研究中的作用IBMI技术除了可应用于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验,还可广泛用于有关HSC的基础研究。例如CD34

21、- HSC由于归巢相关受体表达水平较低而缺乏SDF-1/CXCR4介导的归巢能力,以传统静脉输注途径移植无法重建受体的造血免疫功能,因此难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排除归巢的影响,Kimura等17将人脐血Lin-CD34-细胞直接注射入经60Co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鼠胫骨骨髓腔中,可使供体细胞成功植入。与CD34+细胞相比,该群细胞在受体内的分化、造血重建虽较迟缓,但具更高的增殖和迁移潜能,属于原始的HSC,有更好的同质性(homogenous nature);Zhong等18则以股骨骨髓腔内注射的方法比较供体骨髓细胞在清髓或非清髓受鼠体内的再分布和增殖情况,结果显示预处理方式对移植细

22、胞的骨髓内再分布无明显影响,供体细胞在非清髓受体中植入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无法有效扩增,而不仅仅是“龛位”的缺乏。骨髓腔内注射HSCT的临床应用前景以上的动物实验验证了骨髓腔内注射能够通过促进HSC迅速有效的归巢和植入骨髓来提高HSC的移植效率,因而有可能应用于临床HSCT。但有关于IBM-HSCT的临床研究资料却极少。1998年Hagglund等19曾报道38例(年龄18岁)接受HLA全相合或1个位点不合的血缘相关骨髓移植,骨髓腔滴注(IBM-drop infusion,IBM-drop)、i.v+IBM-drop和i.v组分别有8、10、20例,结果ANC0.5×109中位时间分别是

23、20、19、18.5天,IBM-drop组依赖静脉营养和使用抗生素的时间明显少于i.v组,而3组病例在急性和慢性GVHD发病率、移植相关死亡率、复发率及生存率方面无明显差异。2003年Ikehara等14对此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认为除了骨髓采集方法的影响外,Hagglund等19采用的髂骨骨髓腔滴注法容易使供体细胞过快地进入外周血循环而不是停留于骨髓内,因此不能达到最佳的注射效果。而目前的研究仍缺乏从临床角度探讨骨髓腔内注射的最佳治疗策略,如注射剂量、部位、速度等。   综上所述,大量的动物实验肯定了不同来源供体细胞通过骨髓腔内注射途径能有效地归巢并植入骨髓,达到迅速重建受体

24、造血和免疫功能,减少GVHD,诱导同种异基因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提高受体生存率的目的。这一技术值得进一步进入临床移植研究和深入探讨。【参考文献】  1Kushida T,Inaba M,Hisha H,et al. Intra-bone marrow injection of allogeneic bone marrow cells: a powerful new strategy for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autoimmune diseases in MRL/lpr mice. Blood,2001;97: 3292-32992Yahata T,And

25、o K,Sato T,et al. A highly sensitive strategy for SCID-repopulating cell assay by direct injection of primitive human hematopoietic cells into NOD/SCID mice bone marrow. Blood,2003;101: 2905-29133Szilvassy SJ,Meyerrose TE,Ragland PL,et al. Differential homing and engraftment properties of hematopoie

26、tic progenitor cells from murine bone marrow,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and fetal liver. Blood,2001;98: 2108-21154van-der Loo JC,Ploemacher RE. Marrow- and spleen-seeding efficiencies of all murin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subsets are decreased by preincubation with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Bloo

27、d. 1995;85: 2598-26065 Cashman JD,Eaves CJ. High marrow seeding efficiency of human lymphomyeloid repopulating cells in irradiated NOD/SCID mice. Blood,2000;96: 3979-39816刘英,庄广伦,游泽山等. 人脐血造血干细胞经鼠卵黄囊进行宫内移植的实验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 60-627Fan TX,Hisha H,Jin TN, et al. Successful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by injection of bone marrow cells via portal vein: stromal cells as BMT-facilitating cells. Stem Cells,2001;19:144-1508孙崇启.婴儿应用急救药物的静脉替代途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