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概念嬗变的可持续消费实现路径研究_第1页
基于消费概念嬗变的可持续消费实现路径研究_第2页
基于消费概念嬗变的可持续消费实现路径研究_第3页
基于消费概念嬗变的可持续消费实现路径研究_第4页
基于消费概念嬗变的可持续消费实现路径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消费概念嬗变的可持续消费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消费概念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分化,承载了。物的消耗”、“社会交流体系”,“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三个层次的内涵,形成了消费概念的“三维立面”。由此理论基石出发,本文解析了广义和狭义可持续消费的内涵与形成机制,并主张从广义效率出发实现广义可持续消费;从需求结构、消费结构优化和激励可持续消费行为人手,破解抑制消费物质规模的难题。 关键词:可持续消费;生态效率;广义效率;需求结构;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0)04-0067-06 一、消费

2、概念及其嬗变 消费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外物所具有的强烈的获取欲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消费概念经历了“物的消耗”、“社会交流体系”和“物质变换”的依次分化过程,最终形成了消费概念的“三维立面”。 (一)消费的基本内涵:物的消耗 亚当·斯密的论断“消费是生产的唯一结果和目的”标志着消费在经济理论中重要地位的确立。马歇尔将生产和消费看成是两个相反的物质过程:生产的目的在于通过改变物质的形态与排列,使之产生效用,以适合人们的需求;而消费则可以看作是负的生产,是对物质的重新整理、在破坏与消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效用的满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主体的”与“客

3、体的”消费分别指向人的消费与生产资料的耗费,所不同的只是人是“生命力”的消耗,而生产资料则是存在形式的转化。由此,消费被视为一种“消耗”物的行为,其基本内涵是“物的消耗”。 “物的消耗”这一内涵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重商主义理论认为交换产生社会财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因而,消费在这一时期被看作是一种无意义的消耗,应当尽可能地节制消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伯纳德·曼得维尔率先在蜜蜂的语言中描绘了因为厉行储蓄而使一个本来富裕的社会面临困境的过程。随后马尔萨斯、西斯蒙第、凯恩斯、马克思也相继

4、阐述了消费不足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机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凯恩斯刺激消费政策,带来了产业的快速升级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物的消耗”的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当代社会的稀缺由绝对稀缺逐渐演化为一种结构性稀缺,即由于需求与生产之间存在永恒的张力,所谓的“多”与“少”是现有的生产能力与需求相比较的结果。结构性稀缺使得社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新的消费需求的持续产生,以至于不断缔造新的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在这种逻辑下,浪费逐渐内化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从而确保消费作为一个“正值”源源不断地加入到经济发展指标的计算公式中,“物的消耗”被推向

5、了极致。 (二)消费社会凸显消费的意义性内涵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短暂停滞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到一个生产供应充足、物质产品丰裕的时代,波德里亚称之为“消费社会”。他之所以用消费来定义一个时代的社会样态,是因为此时的消费已经普遍从其基本的功能性中解放了出来,消费之所以备受关注,并非仅仅围绕其使用价值,而是其所具有的符号意义。简言之,几乎同样质料的衬衫会因品牌的不同而价格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倍;相同马力、相同品牌的汽车,会因设计的个性化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价。可以说“消费生产着商品的品牌和等级,进而生产整个符号体消费生产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消费生产着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消费抓住了整个生活,成

6、为了生活的中心,时代的标志”。 此时,消费对象的指向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体性的物的消耗,而变成了一种现象,或者说一种符号,以至于政治的、历史的或者文化的等等事件都可以以信息符号的方式具有消费性。“物的符号意义”逐渐从消费的“物的消耗”内涵中凸显出来。完成了消费概念的第一次分化。消费概念分化所带来的转变对现代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个人越来越少地依据出生、血统、种族等级和阶级成分来识别其等级,越来越多地依据消费、物品和广告系统来划定。由于消费所区分的阶级并没有共同的利益,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实现更高一级的消费方式而完成阶级的跨越。以意义性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方式最终导致了一个必然结果:意义性消费与浪费、奢

7、侈存在历史的内在一致性。若每一个阶级或阶层的人总是把比自己高一阶级或阶层的消费标准作为追求目标,社会又存在追求奢侈消费以实现地位、博得荣誉与尊重的习惯和风尚,那么在这种驱动力的作用下,人们的消费将越来越脱离实际需求。看似理性的微观个体行为,由于其依赖化石能源,依赖高投入、高排放的生产活动,带来的是巨大的物质、能源浪费。 (三)生态危机时代对物的消耗的“回归” 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增加了不可更新资源的开采,成功缓解了世界上大部分人口消费品短缺的状况,然而,与此相伴的经济增长也正在侵蚀有限的自然空间,削弱自然提供物品和服务的能力。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

8、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赫尔曼·戴利则从“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来形容这一根本变化。“空的世界”描述的是经济规模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较小的状态,“满的世界”则是描述目前经济规模接近或超过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状态。    “规模”是经济学系统相对于包含和支撑他的生态系统的物理大小。“规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经济系统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整体消费规模扩张而失去的最重要的自然空间或功能构成了扩张经济的机会成本。当宏观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其产生的价值时,增长就是“不经济”的增长。这意味

9、着相对于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宏观经济系统应该存在一个“最佳规模”(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随着经济的增长,自然资本以物质形式不断转化为人造资本。不断增加的人造资本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不断减少的自然资本提供的服务则越来越少。边际效用(MLD曲线反映人造资本增量的边际效用递减,边际负效用(MDU)曲线反映随着更多的自然资本转化成人造资本,增长的边际成本(牺牲的自然资本服务和劳动的负效用)递增。宏观经济的最佳规模位于b点,即MUMDU或abbc,此时正的净效用最大,e点为无效极限点或称为消费者厌恶点。 经济系统相对于其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子系统,消费不仅仅是经济子系统内的扰动因素,而

10、且是更大的生态经济大系统的扰乱因素。保罗·霍肯曾举例说,当你购买一台电视机时,你是购买了约4000种化学物质、200600克的铅和一个会引起爆炸的真空管。甚至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全地把电视机处理掉。因此无论从 宏观消费规模还是微观消费行为普遍性、分散性影响来看,消费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为此,1977年伦敦皇家社会研究委员会和联合国国际科学学会发表了一个有关消费的联合说明,指出消费是人类与自然物质和能量的变换,是实现物质和能量尽可能达到可利用的限度,并使之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从而不威胁人类的健康、福利及其他与人类相关的方面。生物学家Myers(1997)

11、强调消费是人类对物质和能源的变换(Human Transformations of Material and En-ergy),若该过程减少了未来世代能源和资源的机会或者威胁人类健康、福利以及其他人类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被认为是非可持续的消费。很明显,以上两个定义已蕴含了可持续消费的理念。 (四)“最佳规模”下的消费:“通量最小化” 消费社会虽然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其造成的巨大变化却又一次重新定义稀缺资源的概念,即人类经济发展的限制性要素由人造资本转变为自然资本。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追求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投入量,无异于掠夺经济系统赖以维持的自然基础。 戴利在其“稳态经济”理论中定义了三个基本核

12、心变量:服务、存量和通量。经济活动的最终效益是服务,即需求的满足。服务产生于存量,存量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能够提供服务的强度。通量是来自自然资源,经过人类经济系统,最后回到自然沉库的物质一能量的熵物理流,传统经济认为的增长就是通量的增加;存量的维持与更新都离不开通量。存量即生产品、消费品总和以及人口数量的总和。在稳态条件下,由于存量需要的是维护,而不是凝聚形成,净服务的价值归结于提供服务的存量,通量就是提供服务的成本。因而,通量不再是迫切追求的东西,应该最小化而不是最大化。量度经济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不再是生产和消费,首要关心的应是存量的维持。任何能够以更少的通量(即更少的生产和消费)维持一个

13、既定资本存量的技术变革都是受欢迎的。因此,如何找到物质消费与非物质消费平衡的制度安排,以尽量小的物质、能源消耗量形成足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点成为生态危机时代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建构消费概念的三维立面 对消费概念嬗变的研究表明,消费概念的分化清晰地折射在消费的对象,即物的维度的分化上。在消费社会中,物具有功能性与符号性两个维度。物的功能性维度指对人的现实需求的直接满足,例如食物对于饥饿,衣服对于寒冷等,这一层面上的需求与满足受制于特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的意义性则体现了对价值层面的追求。物在这一层面摆脱了它直接的功能性而以符号、意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符号性维度。在一个受生态限制的经

14、济系统中,物除了具有功能性和意义符号的维度以外,其物质性维度也受到了关注,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在生物一物理规模局限下基本矛盾的反映,同时也使得消费的历史意义得以展现。至此,作为消费对象的物分化为功能性、符号性和物质性的“三重特性”(如表1所示)。 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减产生的负效应进入人们韵效用函数,从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与归属、个人尊严与自我价值实现五个层次来看,在生态危机时代,生态需求成为各个层次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表2所示)。 人类的生态需求已跃升为人类需要体系的重要方面,主体的消费需求分化为物质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和生态需求的“三元结构”。消费作为人类经济

15、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连接点,则承载了“物的消耗”、“社会交流体系”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的内涵,形成了消费概念的“三维立面”(如图2所示)。 三、界定非可持续消费 通过解构消费概念的“三维立面”,可以超越现象、理念的描述,从消费与生态环境之间互动的各个层面出发,阐明可(非可)持续消费的内涵。 广义非可持消费即过度消费(Over-consump-tion)。指的是人类总体上的消费水平或质量超过生态经济大系统对人类活动的规模限制,破坏了物种本身的生命支持系统(即出现了图1中a点右侧的不经济增长)。过度消费是针对消费总体物质规模而言的,而“规模”则决定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废物消纳能力。可

16、见过度消费同时也就是过度通量问题,过度通量产生的负效用将导致人与社会福利的大幅度下降。 广义可持续消费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前,人们习惯用生活水平等纯经济指标来衡量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生活水平是指个人或集团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程度,主要考虑物质资料的占有和消费状况,只衡量了人们生活中消费的“量”的多少,未能衡量人们生活中的“质”的优劣。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体的物质消费也包括精神消费,包括个体在其中活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包括人们在生活舒适、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乐趣。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可持续消费可以分解为四个分目标:第一,满足人们基本

17、需要并保证其在身心上不断提高和发展;第二,不危害同代他人和下一代的消费权利,保证消费在代内和代际的公平性;第三,保护和管理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第四,消费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狭义非可持续消费指行为人的不合理消费(Mis_consunlption)。就个人消费决策而言,如果消费者个人的消费行为从长远来看造成了消费者福利损失的行为就是不合理消费。行为人的不合理消费有生理、经济和社会、自然四个方面的标准。生理标准指对身体健康不利的消费,如吸毒、赌博等行为,当时会

18、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满足,但是长远来讲无论对其本人还是相关的人员都会带来近乎毁灭性的生理和心理伤害。从经济标准来看,消费水平应当与个人的收入水平相匹配。从社会标准来看,与社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消费活动,或是为了满足不合理的社会需求的消费行为,如频繁不断升级的礼物,攀比性消费等等。从自然标准来看,就是产生环境外部性的消费行为,例如,从一次性包装到大量的生活污水,汽车消费者任意排放废气而不付代价等等,只要消费者没有为他们造成的环境损失付出应有费用都属于消费导致的环境外部性。 四、解析可持续消费的实现路径 (一)以广义效率为标准,提高经济整体的运行效率 在经典经济模型中,配置效率是在稀缺资源产生最大的

19、货币价值时(对效用的衡量)实现的。通常配置效率关注货币价值而忽略非市场物品和服务。生态效率则是从给定数量的资源投入中能获得最大数量的物质产出。尽管生态效率已经有所改进,但由于反弹效应的存在,只能构成控制消费物质规模的必要条件。 处于生态限制下的人类经济活动,由于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活动的最佳规模,经济的目标不再是最 大化的生产和消费,而是提供更多、质量更好的服务,它来自于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直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只有通过自然资本转化才能创造出人造资本,人造资本的生产需要牺牲自然资本的服务,这个关系可以通过广义效率公式来表示: 根据公式(1)可知,广义效率实现路径为:第一,提高人造资本的服务效率,人

20、造资本的服务效率由生态效率、配置效率和分配效率组成(依据比值a)。第二,提高人造资本的维持效率或耐用性,所有的人造资本存量需要通量来维持或取代,通量需要越少,效率就越高(依据比值b)。第三,提高自然资本增长效率和产出效率(依据比值c)。第四,提高自然资本补偿效率(依据比值d)。 提高经济体系运行的广义效率既是广义可持续消费的衡量标准也是其最终目标,主要思路是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和提高自然资本的保护与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人力资本对自然资本的替代。一方面,通过消费较少的物质和能源增量获得尽可能多的福利的;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人力资本开发提高反哺自然的能力,逐步扭转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不利局

21、面。 (二)消费结构调整与消费行为激励并重,破解抑制消费规模难题 虽然目前的研究还无法分离消费环节和生产环节的环境影响,但通过对消费环境影响模型的分析,能够为进一步分离消费者责任,定义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狭义可持续消费提供理论依据。如式(2)、(3)、(4)所示,I代表消费导致的各类环境影响的序列,并且包括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所带来的影响;P代表了各类别的消费群体,群体分类主要依据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和人口统计学特征;富裕程度A则以消费者家庭消费支出来表示。 为了衡量不同类型产品的影响强度,将生命周期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结合起来,可以计算不同产品系列的环境影响强度。首先获得列昂惕夫逆矩阵(完全需要系

22、数矩阵),它的经济意义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对各部门产品的完全需要量,其中S表示一个产业部门每单位产品产生的污染和资源消耗等环境压力,c代表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或资源消耗对某一类环境影响的贡献率。进而得到投入产出表中每类消费品的环境影响矩阵(公式6)。 TCS(IA)-1。 (5) JCS(I-A)-1HP (6) 由公式(6)可以得到减少消费对资源环境破坏的四个基本途径: 途径一:污染控制。即改变“S”,通过治污技术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减少每单位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生产的环境影响。 途径二:提高生产过程的生态效率。改变“(IA)-1”,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投入量,或以低污染、无污染的原料替代高污染的原料。 途径三:提高消费过程的生态效率。改变H和P,通过改变消费支出结构,引导消费群体的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升非物质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的比例,以获得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