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角膜厚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_第1页
中央角膜厚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_第2页
中央角膜厚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_第3页
中央角膜厚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_第4页
中央角膜厚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央角膜厚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关键词】 中央角膜 自从1880年Blix 1 第1次用光学方法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以来,由于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尤其是Goldmann压平眼压计的应用和屈光性角膜手术的开展,角膜厚度的测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就CCT的测量方法、测量值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1 中央角膜厚度的测量方法 目前常用的中央角膜厚度(CCT)的测量方法有光学测量法(optical pachymetry)、超声测量法(ultra-sonic pachymetry)及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

2、omography,OCT)、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nic biomicroscopy,UBM)、接触式或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contact or non-contact specular microscopy)和Orbscan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等仪器测量,但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1.1 光学测量法 采用Haag-Streit裂隙灯显微镜所附的角膜厚度测量仪进行测量。可由测量仪上方的刻度尺直接读出角膜厚度的毫米数。该测量法简便,但角膜中心难以准确定位,误差较大 2 。 1.2 超声测量法 准确、简便,被认为优于光学法而得到广泛应用。但超声法亦有其局限性,因角膜中央薄周边厚,准确性受

3、探头放置部位及超声束是否准确垂直于角膜表面的影响。在重复测量过程中,让病人长时间睁眼凝视较困难,因而探头的位置可能移动导致每次测量值之间的误差;若超声束未垂直角膜表面,会致读数偏高。此外,超声的确切反射点定义不明确 3 ,且对角膜的压平力会推开角膜前泪膜及压薄上皮而干扰前反射界面 4 。 1.3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法 UBM是一种利用超高频率(50100MHz)超声对眼部组织结构进行成像的新方法,其特点是成像清晰,分辨率高。而常规眼科用超声探头频率都是10MHz,它对眼前节结构显示的清晰程度较UBM差。UBM的分辨率为2060m。Urbak(1999) 5 比较了光学法与UBM法测量

4、CCT值,两种方法之间存在系统误差,尚不能确定究竟何种方法测得的CCT值更接近真实值,但光学法测得的CCT明显较厚(5575)m,UBM法测得的CCT较薄(5335)m,这可能因为光学法测得的CCT值包含了泪膜的厚度,而UBM法没有;且UBM法未包含Descemets层和内皮细胞层的厚度。 1.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法 OCT是一种经计算机处理的对眼球结构进行成像的新的光学诊断技术,具有非侵入性、非接触性、可监控及重复性好的特点。OCT是超声的光学模拟品,图像对比依据于眼内组织的光学而不是声学反射的差异 6 ,该法不受上述超声因素影响 7 。由于OCT与超声法成像的原理根本不同,

5、前者用光,后者用声波,即OCT通过各种组织对光的反射、吸收及散射能力的不同,能够达到清晰分辨组织结构的目的,因此在组织的定量测量方面,用OCT准确性明显优于用超声测量法,其分辨率可达10m。Bechmann等(2000) 7 用OCT测得人眼CCT值为(53032)m。1.5 接触式和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法 角膜内皮镜是一类较先进且简单实用的仪器。它是利用光在角膜内皮面及上皮面这两个界面的反射进行两界面间距离的测量,即角膜厚度的测量,但在角膜有瘢痕及严重水肿时,因光的反射歪曲,而致测量值不可靠。有研究认为在角膜屈光度和中央厚度不同时,接触式和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测量值及精确

6、度相似 8 。测量CCT时,可通过仪器内病人固视光点来确定角膜中央位置,从而排除了超声测厚法探头摆放位置导致的偏差。Bovelle等(1999) 9 比较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和超声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前者测得的角膜厚度均值明显低于后者(32m),但两者都能较好的检出角膜厚度的异常,两位研究者使用内皮镜测得的CCT值比使用超声装置更为一致,可能由于超声法探头放置位置导致偏差,而使用内皮镜测量法在不同操作者之间较为一致。 1.6 Orbscan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测量法 该仪器为一体式多功能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对角膜形态(角膜的前、后表面)及角膜厚度的分析,是目前较先进、功能较全面,最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7、的角膜形态检查分析系统。它采用光学裂隙扫描装置,对被检眼角膜进行摄像扫描,可以精确地测量出整个角膜的厚度。标准的超声角膜厚度仪一般来说只能测量角膜中央和中周部45个位置的厚度值,而Orb-scan系统使用5000个数据点来显示整个角膜的厚度图。它一次检测就可获得全角膜的厚度值,而且不需与角膜接触 10 。此外,根据临床的需要,还可应用其系统软件来设置角膜中央和周边的标准位 置,同时可应用视标迅速获得任何点的角膜厚度。Yaylali等(1997) 11 的结果显示,Orbscan系统测得的角膜厚度较超声法测量值大2328m,考虑与Orb-scan系统所测得的角膜厚度还包括覆盖角膜表面的一层740

8、m厚的泪膜有关。刘祖国等(2001) 12 采用此法测量46眼正常眼角膜最薄处为(550330)m,平均距视轴(900510)m处。 2 CCT的正常范围与不同类型青光眼的CCT值 综合国内有关报道,中国人CCT的平均值见表1。 表1 中国人CCT的平均值略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不同类型青光眼的CCT值,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眼CCT值比较 (略)3 影响CCT测量值的其他因素 3.1 局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一直认为,局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如杜塞酰胺(Trusopt)可能对角膜内皮泵功能有副作用,会破坏整个角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导致角膜增厚。Wilkerson等(1993年) 28 报道接受碳酸

9、酐酶抑制剂者CCT增加9m,而安慰剂对照组仅增加1m。Herndon等(1997年) 19 研究发现局部接受碳酸酐酶抑制剂的治疗眼CCT值(56025)m比未治疗眼(55120)m增厚,但这种差异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而Kaminski等(1998年) 29 的研究认为,该药在降眼压的同时对CCT无显著影响。Strahlman等(1995年及1996年) 3031 两个1年随机前瞻性临床研究亦未发现足够的临床证据说明Trusopt长期应用会增加角膜厚度或致其它明显的角膜异常。Lass等(1998年) 32 研究表明,杜塞酰胺、噻吗心安与倍他洛尔在局部应用1年后,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角膜厚度的改

10、变是一致的,正常角膜对这3种药物的长期应用表现出了较好的耐受性。因此,他们认为局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对正常角膜的副作用在临床上可不予考虑。 3.2 屈光状态 国内有研究认为-6.00D以上高度近视眼CCT较-5.75D以下中低度近视眼为薄 33 ,且随着近视屈光度数的增加,CCT逐渐变薄。轻、中、高度近视组,CCT平均值分别为(549.440.87)m、(543.050.89)m、(535.634.14)m 34 。亦有研究认为屈光不正对角膜厚度无影响 13 ,即CCT与近视度数无关 35 。 3.3 年龄 10岁以前儿童CCT值(5474)m比成年人的角膜厚 13 ,且随年龄增长有变薄倾向,3

11、0岁前下降较快,以后下降缓慢。Foster等(1998年) 36 对蒙古人的研究表明,CCT随年龄的增长而变薄(男性5m/10年,女性6m/10年),眼压与CCT呈高度正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4080岁年龄段,CCT每增加10m,相应眼压测量值右眼增加0.18mmHg,左眼增加0.24mmHg。他们认为CCT的个体差异性是眼压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的根源。沈伟等(2001年) 17 研究发现CCT(Y)与患者的年龄(X)成负相关(Y=577.70-1.0491X),相关系数r=-0.3291。但不同性别及左右眼别的CCT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3.4 种族 有研究表明 37 日本全国范围内正

12、常眼压性青光眼的发病率(2.04%)明显高于POAG(0.58%),而高眼压症的发病率(1.37%)则较低,可能与日本人普遍薄角膜有关。Rosa等(2001年) 38 研究发现美籍非洲人的CCT(右眼53136.3m,左眼53034.6m)比高加索人薄(右眼55834.5m,左眼55734.5m),可能为美籍非洲人眼压值低于高加索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CCT因人种而有较大差异。但黑种人CCT(562m)与白种人(560m)差异无显著性。Brandt等(2001年) 39 通过多中心研究发现在OHT中,美籍非洲人平均CCT值(555.740.0)m比白种人(579.037.0)m薄23m。 3.5

13、 测量时间 Harper等(1996年) 40 研究发现,1d之中,CCT值是变化的(平均7.2%,范围2.1%14.3%),刚睡醒时测得的CCT较厚,但在非睡眠的工作时间内变化不显著,主要原因是睡眠中角膜因缺氧而有轻度水肿。Shah等(2000年) 24 则认为CCT测量值无显著日变化,眼压的日变化与CCT的日变化无显著相关性,一次测量即具代表性。 4 中央角膜厚度测量的临床意义 角膜厚度与内皮细胞的功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测量角膜厚度是评价角膜屏障功能和内皮泵功能的重要指标 14 。眼内炎症、手术、外伤及某些角膜病和全身病等的发生与发展,在角膜厚度方面可有所反映。通过角膜厚度的测定,有助于对

14、角膜内皮细胞病理生理状态的了解。对某些疾病,如角膜移植术与某些先天性、遗传性角膜疾病及角膜变性等的诊断、治疗与预后的估计中,角膜厚度也是一项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屈光性角膜手术,如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等的开展,角膜厚度的测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医院已将CCT的测量作为常规检查,成为屈光性角膜手术的精确计算的参考值。另外,在眼科临床工作中,CCT对压平眼压计眼压测量值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精确的CCT测量及量化后的眼压值,有助于重新评估青光眼类型以及有利于屈光性角膜手术后眼压的评估。 参考文献 1 Ehlers N,Bramsen T,Sperling S.Applanat

15、ion tonometry and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Acta Ophthalmol(Copenh),1975,53:34-43.2 宋振英.眼科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24. 3 Nissen J,Hjortdal JO,Ehlers N,et al.A clinical comparison of optical and ultrasonic pachometry.Acta Ophthalmol(Copenh),1991,69:659-63. 4 Ehlers N.The precorneal film,Biomicroscopical,

16、histological and chemi-cal investigations.Acta Ophthalmol(Copenh),1965,18,Suppl,81:1-134. 5 Urbak SF.Ultrasound biomicroscopy.III.Accuracy and agreement of measurements.Acta Ophthalmol Scand,1999,77:293-297. 6 胡文政,褚仁远,孙兴怀.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在眼科的应用.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170-172,192. 7 Bechmann M,Thiel MJ,Roesen B

17、,et al.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de-termined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 various types of glaucoma. Br J Ophthalmol,2000,84:1233-1237. 8 Isager P,Hjortdal JO,Guo S,et al.Comparison of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 estimated by contact and non-contact specular microscopy.Acta Ophthalmol Scand,20

18、00,78:42-44. 9 Bovelle R,Kaufman SC,Thompson HW,et al.Corneal thickness mea-surements with the Topcon SP-2000P specular microscope and an ultra-sound pachymeter.Arch Ophthalmol,1999,117:868-870. 10 朱豫,高永峰,万光明.眼科诊疗新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5. 11 Yaylali V,Kaufman SC,Thompson HW,et al.Corneal thickness mea-

19、surements with the Orbscan Topography System and ultrasonic pachymetry.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7,23:1345-1350. 12 刘祖国,谢玉环,张梅.正常人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及全角膜厚度的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01,37:125-128. 13 张淑芳,邓惠娟,孔令媛,等.我国人正常眼的角膜厚度.中华眼科杂志,1981,17:226-228. 14 龚向明,树宁,邵妙容.我国人正常眼与屈光不正眼的角膜中央厚度测量.中华眼科杂志,1990,26:373-374. 15 孙丰源,贾振华,田文芳

20、.超声测量正常人眼角膜厚度.中华眼科杂志,1991,27:51-52. 16 朱格非,黄菊天.正常人眼的角膜厚度.眼科研究,1995,13:211-213. 17 沈伟,沈伟,丁洁,等.角膜厚度对眼压测定的影响.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579-581. 18 Argus WA.Ocular hypertension and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Ophthal-mology,1995,102:1810-1812. 19 Herndon LW,Choudhri SA,Cox T,et al.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in norm

21、al,glaucomatous and ocular hypertensive eyes.Arch Ophthalmol,1997,115:1137-1141. 20 Wolfs RC,Klaver CC,Vingerling JR,et al.Distribution of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intraocular pressure:the Rotterdam Study.Am J Ophthalmol,1997,123:767-772. 21 Morad Y.Sharon E,Hefetzl,et al.

22、Corneal thickness and curvature innormal-tension glaucoma.Am J Ophthalmol,1998,125:164-168.22 Copt RP,Thomas R,Mermoud A.Corneal thickness in ocular hypertne-sion,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and normal tension glaucoma.Arch Ophthalmol,1999,117:14-16. 23 Shah S,Spedding C,Bhojwani R,et al.Assessment

23、of the diurnal variation in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fo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glaucoma.Ophthalmology,2000,107:1191-1193. 24 吴玲玲,铃木康之,新家真.角膜厚度与高眼压症及青光眼的眼压.中华眼科杂志,2000,36:438-441. 25 Wu LL,Suzuki Y,Ideta R,et al.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of normal tension glaucoma patients

24、 in Japan.Jpn J Ophthalmol,2000,44:643- 647. 26 Velten IM,Bergua A,Horn FK,et al.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in normals,patients with ccular hypertension,low-tension glaucomas,and open-angle glaucomas:a clinical study.Klinische Monats bl tter fr Augenheikunde,2000,217:219-224. 27 Herman DC,Hodge DO,Bo

25、urne WM,et al.Increased corneal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ocular hypertension.Arch Ophthalmol,2001,119:334-336. 28 Wilkerson M,Cyrlin M,Lippa EA,et al.Four-week safety and effi-cacy study of dorzolamide,a novel,active topical carbonic anhydrase in-hibitor.Arch Ophthalmol,1993,111:1343-1350. 29 Kam

26、inski S,Hommer A,Koyuncu D,et al.Influence of dorzolamide on corneal thickness,endothelial cell count and corneal sensibility.Acta Ophthalmol Scand,1998,76:78-79. 30 Strahlman E,Tipping R,Vogel R.A double-masked,randomized1-year study comparing dorzolamide(Trusopt),timolol,and betaxolol.Internationa

27、l Dorzolamide Study Group.Arch Ophthalmol,1995,113:1009-1016. 31 Strahlman E,Tipping R,Vogel R.A six-week dose-response study of the ocular hypotensive effect of dorzolamide with a one-year exten-sion.Dorzolamide Dose-Response Study Group.Am J Ophthalmol,1996,122:183-194. 32 Lass JH,Khosrof SA,Laurence JK,et al.A double-masked,ran-domized,1-year study comparing the corneal effects of dorzolamide,timolol,and betaxolol.Dorzolamide Corneal Effects Study Group.Arch Ophthalmol,1998,116:1003-1010. 33 金敏,邓奋刚,邝宝,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