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就业的对策与高等教育的使命_第1页
扩大就业的对策与高等教育的使命_第2页
扩大就业的对策与高等教育的使命_第3页
扩大就业的对策与高等教育的使命_第4页
扩大就业的对策与高等教育的使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扩大就业的对策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陈学法 胡相峰( 徐州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009)内容提要:下岗、失业以及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面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人们通常认为,扩大就业的对策就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的确,这些措施可增加就业岗位以解燃眉之急,但它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我国经济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转变时期,以及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扩大就业的根本对策应该是发展高等教育,把我国数以亿计的低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优质的人力资本是高等教育的使命。而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改革

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模式转变。关键词:高等教育 持续的就业压力 持久的就业能力Abstract: Laid off, the difficult problem that unemployment and our country enter the popular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face university students obtaining employment,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question that societies have generally paid close attenti

3、on to, has solved these problems, must expand employment by every possible means . People usually think , the countermeasure of expanding employment is to develop individual economy , private economic and labour-intensive industry, etc. in a more cost-effective manner, really, these measures can inc

4、rease the open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 matter of great urgency , but it can only give temporary relief , cant get a permanent cure . Economy is in from labor-intensive to the capital and changing period technology-intensivly in our country, and the mankind will enter era of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5、 soon,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 of expanding employment should develop higher education , it is the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urn the human resources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low qualities of our country into the high-quality manpower capital. And is it finish mission this to want, must refo

6、rm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t realizes to be to start an undertaking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is changed from career education. Keyword: Higher education Lasting pressure on employment Lasting employment ability*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课题批准号:FIB011284)就业问题既包括新增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也包括存量劳动人口的再就业问题,再就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7、,一是城镇失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二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实现再就业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而且这种压力将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如何缓解持续的就业压力、解决失业或下岗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我们过去以为扩大就业、解决失业问题主要是靠发展经济,而很少把它与发展高等教育相联系,本文试图把二者联系起来,说明在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社会里,高等教育是就业的资本,扩大就业的根本对策是发展高等教育,因此,把我国数以亿计的低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优质的人力资本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一、我国持续的就业压力的表现及成因所谓持续的就业

8、压力,是指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一种较长期的态势。这种态势在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会持续,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与预测,在1995年,我国劳动力为70900万人,劳动人口(在1564岁之间)为80727万人,2010年劳动人口将达96799万人,2020年将达99696万人,比1995年增加近2亿人,约增长23.5%。这表明由于我国总人口规模过大且在不断增长,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量过大且在较长时期里将持续增长。再从劳动力存量方面看,自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失业或下岗职工激增,1997年底实际失业人口规模达1100万1300万人,失业率超过6%,创建国以来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成为排斥劳动力的

9、主要行业,在19901996年期间,平均每年减少就业人数610万人。如果按世界平均农业生产率推算,我国种植业最多只需40005000万人,而2000年末乡村就业人数为4.99亿人,假设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出15002000万,那么,也需要1520年才能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这里存量劳动人口再就业的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比新增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还要大,再加之劳动力供给在不断增加的同时需求却相对减少,这对劳动就业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就业增长就成为我国政府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就业需求量的扩大或增加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资

10、本投入、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就业模式、劳动力流动及劳动力市场结构等多种因素。就总体而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并不有利于就业增长,例如,19801989年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3%,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为3%,而到19911995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11.9%,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为1.3%,比80年代低1.7个百分点。这种趋势仍将延续下去,因为在资本投入方面,由于技术不断进步,资本替代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越来越高,这同时意味着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低,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劳动贡献率为19%,而到90年代

11、只有7%左右,这表明我国正在走一条资本密集、排斥劳动的工业化技术路线。这条路线与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有相悖之处,它会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故有人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增长方式,即减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投资,增加劳动密集型投资。事实上,要缓解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转变资本密集型增长方式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客观规律,现阶段我国正逐步成为国际制造业中心便是有力的左证。那么,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逐步占主导地位的趋势下,如何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劳

12、动者拥有持久的就业能力,才是缓解我国持续就业压力的根本之策。二、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我国持续的就业压力之根本就业问题是各国在各个经济发展时期都面临的世界性难题,而各国在解决这一难题时所采取的根本对策,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想方设法去发展经济。所以在人们的观念中,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方法,这就使得人们更多地把就业与发展经济相联系,而很少把就业与发展教育相联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既有它的理论渊源,也有它客观的社会基础。国内外对解决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劳动力需求角度进行的,其依据主要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在凯恩斯看来,失业主要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故政府应

13、增加投资需求,通过乘数作用,使经济逐步得以恢复与发展,从而克服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使就业不断增加。我国关于扩大就业的对策,也主要是从发展经济,包括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等以增加对劳动力需求量为目的来考虑的。这种从劳动力需求角度来研究扩大就业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此时只要经济外延得以扩张,就业量就能随之增加。即使在工业经济后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被资本密集型产业所替代,但从工业中排挤出来的大量劳动力又被第三产业(在早期主要是传统的服务业)的发展所广泛吸收。所以,只要整体经济实现

14、规模扩张,就业规模仍然能够得以扩大。再从传统工业经济的自身特点来看,以纺织、钢铁、汽车工业及商业、饮食服务等为例,这些行业都生产或经营有形产品,技术更新相对较慢,从而使技术具有可模仿性,这就使工人就业相对容易,只要稍加培训,工人就可上岗,而且职业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就业的质量及结构问题并没有成为研究扩大就业的重要问题,这就使人们往往从需求角度,把经济规模扩张看作是扩大就业的根本或长期对策。但是,即使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用扩大投资、发展经济的办法来扩大就业也不只是一个数量问题,还有一个劳动力供给的质量与结构问题。在劳动力市场上,经常出现象美国学者托宾所指出的那种劳动力剩余

15、与职位空缺并存的局面,就是这两者矛盾的反映。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增加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对策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明显。因此,从劳动力需求角度来研究扩大就业的对策尽管有它的合理性,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它往往只注重短期作用而忽视长期效果,只注重治标而忽视治本。尤其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分析可清楚地看出,发展经济,比如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只能在短期内暂缓就业压力,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就业问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社会,如果你没有知识,即使今天就业了,明天照样失业。所以,在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今天,把扩大就业与发展教育联系起来,从劳动力供给或主要从高等教育发展角度来研究扩大就业的长

16、期性对策,应当提上议事日程。在我们看来,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就业者的素质与结构,才是缓解我国持续的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这是因为: 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来看,它是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主导的经济,这种经济主要生产与经营无形产品,技术更新快,且具有不可模仿性,这就使劳动者职业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劳动者就业的难度加大,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有某种专业技术,而且要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适应不断变化之就业需要的自我发展与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大学教育和大学后教育。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17、,这是产业变动的基本规律。而无论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其结果都是以较少的知识劳动者进入而同时挤出较多的体力劳动者为代价。所以,在知识经济社会,经济规模扩大或经济总量增长并不意味着就业总量会增加,而只意味着有持久的就业能力的人才会拥有就业机会。也就是说,知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与传统经济有很大区别,它不是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要求在个体上表现为素质的高、专、精,在整体上表现为结构的合理性与发展性。而这种需求满足的实现有赖于素质高、结构优的人才供给,又进而依赖于质量高、结构优、能培养出有持久的就业能力的人的高等教育。从高等教育自身特点来看,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产业特征,发展高等教育

18、本身就可以增加就业。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对我国各部门就业乘数的计算结果,教育部门的就业乘数为1.1664,即教育部门的每万元产值可为社会提供1.1664个就业机会,这在被统计的33个部门中处于第8位,也就是说,发展教育本身对社会就业的增加是有积极贡献的。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可缓解就业压力,减少低素质劳动力充斥就业市场。这一点在我国应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因为我国1524岁青年就业人口占这一年龄段人口总数的比例太高,1990年为78%,几乎每5个人中就有4个人要求就业,一些低素质人口过早地进入就业市场,人为地加剧了就业竞争。据此,有人推测,仅就发展高等教育而言,如果能使我

19、国大学生所占同龄青年的比例由1998年的7%提高到30%,那么,劳动参与率就能下降近3个百分点。从我国经济的自身特点来看,我们认为,缓解我国持续的就业压力的根本对策也应该是发展高等教育。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是正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一种过渡经济或转型经济,具体地说,是一部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一部分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这种过渡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存在大量的摩擦性失业,政府对此所实施的对策一般是扩大政府公共工程方面的投资、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这些对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是非常必要的,但它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为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及工业经济向知识

20、经济转变的过程,就是传统经济被现代经济所替代、低素质劳动力被高素质劳动力所淘汰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人们无法逆转的客观态势,所以,即使政府公共工程的投资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了,就业在短期内得以增加,但它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指出的从需求角度来研究扩大就业问题的局限性。如果我们从供给角度入手,把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劳动者素质作为扩大就业的根本性对策,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假如高等教育普及化了,高教资源丰富而且优化配置了,劳动者的知识能力普遍提高了,中国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就可能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本,那么,我国过渡经济时期不仅可大大缩短,而且持续的就业问题可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21、。再从我国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劳动力供给方面,低素质就业者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城镇尤其是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及来自农村流向城市的富余人员,二是来自大量新增的初高中毕业生。我国政府为就业而担忧的问题主要来自这两个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确实在短期内能解决这两方面问题,但如果这部分劳动力知识文化素质不能得以提高,仍然会面临新的失业。在我国90年代对下岗人员的统计表明,文化程度越低,下岗的比例越大,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下岗职工占全部下岗人员比例为61.64%,高中占29.04%,而具有本科文化程度的只占0.67%。要使这些人实现再就业,从根本上或长远角度说,不

22、去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水平是不可能的。三、高等教育的使命:将低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优质的人力资本据前所述,要解决我国现存的失业或下岗以及待业问题,缓解持续的就业压力,就必须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持久的就业能力。所谓劳动者持久的就业能力,是指劳动者拥有一定的知识与技术,能适应就业结构变动的一种能力,显然,要获得这种能力,离开高等教育,是难以想象的,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的使命是要将我国数以亿计的低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优质的人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低素质人员的需求会越来越少,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以美国为例,1997年,全国新就业的270万人中,92%进入了知识产业或服务业。据美国

23、劳工部预测,到2006年美国所有的就业人员中将有一半是在信息产业或在要求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产业部门工作。这表明在知识经济社会,就业总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提高与结构的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又要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高等教育发展,不仅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还要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网络教育及职工培训等。前者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它主要是解决就业增量部分的素质提高问题,而后者主要是要解决就业存量部分的素质提高问题。相比而言,我们过去只重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仅就前者来说,由于受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过去的发展也远远不够,直到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才加快了发展速度,

24、使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由1998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15%,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高等教育大众化又面临新的问题,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2002年,全国共有毕业生145万人,初次就业率为75%,约37万人待业,2003年即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年,共有毕业生212万人,初次就业率为70%,约63万人待业,2004年共有毕业生280万人,初次就业率为73%,约75万人待业。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大学生已超过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显然不是,其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周济部长所指出的那样,既有就业体制方面的问题,有教育内部的问题,也有学生观念上的问题,当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与普及化后,各

25、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高等教育就已进入了普及阶段,我国大众化才刚刚开始,因此,我们不能因大学生出现就业难而放慢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普及阶段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缩短这一过程的关键,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具体办法可有:(1)增加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至2010年,政府在现有投入基础上每年可提高0.5个百分点。然后,从2010-2020年,基本保持政府教育投入占GDP的6%左右。这部分经费除来自财政收入外,还可出卖一部分属竞争性行业的国有资产。(2)政府还可通过发行教育债券的办法,将商业银行数万亿富余资金吸引出来,用于发展教育。

26、(3)政府可用土地参股或赠送办法,鼓励私人包括港、澳、台及国外教育机构在境内办教育。(4)高校应与科研机构、企业及国外高校合作办教育。若能做到这些方面,不仅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更重要的是能抑制低质的人力资源充斥市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力资本比重。再就后者来看,应该承认,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职工培训等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尤其是相对于就业存量部分的需要更是相距甚远。仅以企业职工的培训为例,到目前为止,主要是由企业自己进行的,高等学校基本没有介入,我们认为,应让高等教育在就业培训及服务体系的完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业问题是一个

27、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短期又要考虑长期、既要考虑治标又要考虑治本的问题。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光靠一两次培训是不够的,必须实行终身教育。若能将就业培训与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及高校教育等相衔接,并由高校及正规教育机构实行“累积学分制”,即当短期学习或培训使某一专业的学分达到规定水平时,可授予大学文凭,这样便能将各类成人的短期学习或培训纳入到高教体系之中,便能形成经高等教育(培训学习)的劳动者走向就业市场实现就业(工作)再培训学习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良性机制,使短期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就业问题方能从根本上解决。这里的问题在于,在岗或下岗人员接受再教育的经费

28、从何而来,尤其是如何解决国有企业中下岗职工培训的经费来源问题,我们认为,对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可实行“劳动补偿”制度,即根据劳动者在企业的工作年限及劳动贡献与企业历年赢利状况,确定一个补偿数额(包括未下岗人员)。然后将该“劳动补偿”费用的大部分转化为继续教育基金,由政府将该基金记到职工个人的教育账户上,并规定只能由职工本人在接受继续教育时支取。这样做的价值在于能给下岗职工永久的就业资本,它比政府只给职工少量生活补贴的办法更加合理也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正如古谚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不仅要使就业增量中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还要使就业存量中的数以亿计的低质人

29、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四、完成高等教育使命的路径: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既然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使数以亿计的低质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那么,要完成高等教育的使命就要增加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教育不仅有一个量的问题,如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以及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还有一个质的问题。如果素质教育不能得以真正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实现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那么,劳动者持久的就业能力仍然不能形成,政府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持续的就业压力。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要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主要是因为:第一、就业教育模式已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背离。传统教育模式就总体而言应属就业教育模

30、式,该种模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统分统配的就业模式,一是在此之后的自找职业的就业模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专业分得很细,且专业结构与社会上各行业结构大体相对应。由于专业结构是刚性的,而社会上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却是有弹性的,这表明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必须改变。改革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总体框架仍是计划体制的延续。由于那时的教育是精英教育,人才供给小于需求,而现在高校扩招,实行的是大众化教育,人才供给急剧膨胀,但我国经济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却没有急剧增加,加之高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型而不是能力型的,这就使就业难的问题凸现出

31、来,故创业教育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第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以及人们的需求结构变化的速度都在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它要求每个人应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而应变能力本质上来自人的创新意识,那种“学一时用一世”的观念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那种企图使专业设置与职业结构相一致的想法已经与现实产生了脱节,这就要求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必须改变。 第 三、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意味着将面临全方位的竞争。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没有创业教育,没有创业能力而只

32、有就业能力,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立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外,还必须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如果有一部分哪怕是很小一部分掌握现代科技的大学生成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业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高校人才培养如何从就业教育模式向创业教育模式转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就其根本而言,就是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加大教育创新力度,对教育教学进行系统改革。当然,能力培养并不排斥知识传授,创业教育也不排斥就业教育,而且,改革应是渐进的,改革方案也

33、只能是指导性的。据此,我们提出如下几个具体途径:(1)强调通识教育、淡化专业教育,实行文理工渗透,以拓宽学生创业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由于过去专业分得太细,使学生知识面乃至就业面很窄,从而不利于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形成,这就要求加强通识教育,实现文理工渗透。 (2)根据创业教育的要求,在实行文理工渗透后,要相应调整学科建设结构及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在调整学科建设结构方面,对有优势的传统学科要加以巩固,对其劣势学科要逐步淘汰,并注意发展新兴学科;在课程结构方面,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表现在课程设置中,就是从“刚性”转变为“柔性”的过程。其途径是进一步压缩各院系的专业课及专业

34、基础课,增加选修课,还要增加实践课程及跨专业课程。(3)改革教学方法,使创业教育得以落实与保证。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使教师树立这样的理念,即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校可适当运用行政手段,彻底改变长期存在的一言堂、满堂灌等陈旧的教学方法,用多种方式推广问题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把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相结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4)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人事制度改革。学科建设、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改革,都要依赖于教师。要培育高素质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要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进一步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二要加大人才引进

35、力度;三要改革现有人事制度。人事改革的宗旨要靠事业吸引人、靠事业留住人。(5)转变办学理念,改革学籍管理,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学生为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系列相应的改革,如应根据学生需要来设置专业、及时修改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调整教师学历与知识结构、提供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提供必要的创业环境与场所等。(6)要改革现有办学方式,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乃至与地方政府的联合办学,还要加大与国外联合办学的力度。在办学方式的改革方案设计中,我们将特别强调与企业(包括乡镇企业)联合办学的问题,因为这种办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且可拓宽学生就业范围的选择,尤其是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与企业进行沟通,能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道路,另外,也有利于把企业职工的培训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之中。(7)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教育管理模式。高等教育既是一种事业,同时也是一种产业。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它生产的产品是知识与技术,这就相应地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鼓励生产者教师能生产出更多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