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 内能 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 内能 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 内能 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 内能 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 内能 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 内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养成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使学生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内能

2、、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学难点】温度、内能、热量概念的辨析。【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空气压缩器、乙醚、棉花、广口瓶、带导管的橡皮塞、打气筒。学生用:粗铁丝、酒精灯、烧杯、热水等。【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蒸汽火车和火箭升空 提出问题:推动火车和火箭的能量来自哪里?从而引出新课。(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以及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观看视频 思考二、新课教学(一)内能的概念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3、,物体的内能与物体温度有关3、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知识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吗?1、物体由于_具有的能叫做动能。2、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_和_。3、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_ 。4、分子热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5、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观察对比】1、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 小结:分子作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2、树上苹果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具有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分子具有势能吗? 小结:互相吸引的分子具有势能3、被压缩的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

4、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之间有没有势能? 小结: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所以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势能。【构建概念】 最后由学生归纳得出内能的概念。【讨论交流】(1)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内能是否发生变化?(2)0的冰,温的火焰是否具有内能?(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物体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思维拓展】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呢? (1)1kg的铁块和一个100g的铁钉,温度都是15,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2)0的冰加热熔化变成0的水,它的内能一样大吗?(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你可以

5、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物体的内能还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和状态有关【思维拓展】内能和机械能是同一种形式的能吗?内能:分子具有的能;与物体内分子的热运动及相互作用有关的能。机械能:物体作为整体所具有的能;与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的能。(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会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 1、2、3小题回顾机械能便于同内能进行对比学习4、5小题便于得出分子具有动能和影响分子动能大小的因素 通过对比法得出分子具有动能 分析、讨论的出:由于分子的相互吸引或推斥,分子具有势能。理解内能的概念讨论交流:(1) 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内能增加。(2)冰冷的冰块虽然温度很低,但其内部的分子仍在做无规

6、则运动,所以它具有动能.燃烧的火,温度很高,分子运动很剧烈,也具有内能。1kg的铁块内部分子的个数多,所以它的内能大。虽然它们的温度没有改变,但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分子间的势能增大。分组讨论、交流得出: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1)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2. 热传递条件:存在温度差;实质:内能的转移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单位:焦耳(J) 过渡: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发生变化,内能就会发生变化,那么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出谋献策】 普通的一根铁丝,我们能通过哪些方法使它的温度升高

7、?(即使它的内能增加)(1)两人一组讨论,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2)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结论: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设计意图:由感性认识归纳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激发其学习兴趣。)【回归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小结:“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过渡:除了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外,还有别的方法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设计意图: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演示实验一】压缩空气点火教师演示实验,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思考:(1)

8、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物体燃烧的条件是温度 ,达到着火点(燃点);(3)迅速向下压活塞,空气的内能 ,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空气的内能。小结:压缩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回归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是通过对物体做功改变内能的?过渡:既然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内能增加,那么,反过来空气膨胀对外做功,会出现什么情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树立辩证思想。)【演示实验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瓶塞跳出时,瓶内的变化。并思考:当瓶塞跳飞出时,是 对_做功, 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液滴,于是就

9、观察到“白雾”现象。小结: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呢?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热传递的定义 :热传递:是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温度如何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低温物体又是发生哪些变化。 (1)发生条件: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与物体的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都无关。 (2)实质:内能的转移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3)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

10、做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焦耳(J)。 一根铁丝要使它的温度升高,可以通过做功的方式,也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以: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做功的实质是能量之间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提炼升华】 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辨析 项目内容 温度 内能 热量区别 定义 物体的冷热程度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 单位 摄氏度() 焦耳(J) 焦耳(J)【课外拓展】阅读“科学世界”部分地球的温室效应。思考:改变物体的温度。展示:A.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B.用力来回弯折; C.放在太阳下晒;D.放在热水中烫; E.在砂子上磨; F.用

11、锤子敲打;。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例举生活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小试身手:(1)擦燃火柴时,火柴的温度 ,内能 。这是通过 的方式 改变火柴的内能。 (2)将金属块在砂石上迅速地来回摩擦,金属块和砂石的温度 ,内能 ,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观察实验现象,完成思考题,并得出结论。 棉花燃烧; 升高 增大,做功举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底部比气筒壁的温度高;空调压缩机压缩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观察到: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原因是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发生液化。通过分析、交流得出: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理解、辨析温度、内能、热量三个概念阅读教材,谈对温室效应的理解。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课收获 谈本课收获四、 课堂检测 教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五、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题题目六、教学反思整体探究究和分组探究究相结合,选取几个小组进行对照实验研究,以讨论与实验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模式内能的概念,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掌握重点。用推理的方法认识分子由于热运动具有动能和势能,了解内能概念来突破难点。通过与宏观世界中的做机械运动的物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