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_第1页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_第2页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_第3页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_第4页
《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愚公移山“一课三上”现场评点2010-12-25 22:38:06 来源:徐杰我爱语文工作室 浏览:2898次“愚公移山一课三上”教研活动评点实录 背景:12月20日,江阴市“十校同盟”语文教研活动在长寿中学举行,形式为愚公移山一课三上,本人应邀评课,此为即兴评点。 各位老师,我总感觉“一鱼二吃”是诱人的,今天是“一鱼三吃”,每个老师都煮出了不同的味道。下面我就谈谈听这三堂课的一些感受。首先谈谈这三堂课共同的优点。第一个关键词:落实。我觉得文言教学无论是文意的理解,还是学生的积累、备考,课堂上都需要有落实的意识,需要对重点字词、句子进行巩固。就这点来讲三位老师都做足了工夫。第二个关键词:层次。

2、三堂课都体现出了很鲜明的层次感,从课堂活动布局的大处来说,基本上都分为这样两个层次:文句疏通、文意理解;从文意理解的小处来说,都是从理解人物言行再到领会人物精神实质;从细处来说,在探究人物的精神实质时,均能够从第三节的细读入手。在细读处理时,有的是通过分角色朗读,从比较朗读的语气入手;有的是从智叟和愚公的人名辨析入手;有的是从愚公的妻子与智叟不同态度的对比分析入手。这样,从整体到小处再到细处,三位老师都有强烈的层次意识,这样的层次安排使我们的课堂结构严谨,而且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第三个关键词:小结。三位老师都有一种意识:一个版块的学生活动以后,教都要对这个版块的活动进行小结。比如:赵老

3、师的版块小结有愚公精神的归纳、有愚公精神体现出来的哲学意义的解说;殷老师有对比手法的提炼、寓言体裁的拓展;陈老师有对比手法的分析、愚公精神的继承发扬。这样,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活动以后,老师有目的地进行版块小结,它不但能够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及时归纳,更是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和提升。下面说说三位老师最突出的一个优点。我觉得赵老师突出的优点是文本研读的深度。主要体现在:一、能对愚公的精神实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师生对愚公精神的理解,是面对困难敢挑战、尽全力、重实干、有自信、能坚持。这个总结对愚公精神的挖掘很深入,愚公精神的内涵也很丰富。二、资料穿插的艺术。学生在研读文本时,对愚公不怕困难的精

4、神都能理解,但这其中蕴涵的“顺道而行”的哲学思想,学生理解是有难度的。所以,赵老师就穿插了三处资料:分别是傅斯年、徐悲鸿和老师收集整理的关于“量力而行,顺道而为”的三段话。我们不要小看这三段话以及预习中的一段提示,从对资料的有效引用可以发现赵老师有很强的精细研读文本的意识,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课堂的高度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研读的深度。殷老师突出的优点是课堂活动设计线条的凝练。主要体现在:他既有对文本的解构,同时又有独到的建构,这就是对文本资源的有效整合。殷老师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移山?这是“铺垫”;第二、结合课文,回答愚公遇到了哪些困难,这是“概括”;第三、分角色读第三节,分

5、析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哪里,这是“提升”,通过“定点突破”,进而左右勾连,分析愚公精神中目光远大、坚定不移,如此,将文意理解的若干问题“整合”为有梯度的三个问题,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地走进文本。第二个整合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愚公愚吗?智叟智吗?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看法;第二个问题是:文章结尾用天神来帮助移山,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呢?第一个问题意在赏析衬托的表现手法;第二个问题不但引出文章体裁的个性特征,还能够窥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谓一箭双雕。三位老师在课堂中都提到了文章的体裁,但是殷老师对文本资源整合以后,通过结尾天神的出现,非常巧妙切入到寓言体裁和创作意图的分析,这样不但自然

6、顺畅,而且着力点很深透。所以我觉得“线条凝练”这一点,殷老师做得非常好,避免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保证了学生的活动充分。陈老师突出的优点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手法运用。这其实就是“比读”的设计。体现在愚公与智叟“愚”、“智”的对比;愚公的妻子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对比;愚公与智叟两个人对话的对比。陈老师仿佛是在进行比较,是侧面,但是达到的是对文章内容、对人物形象、对愚公精神的正面解读。我认为“比读”是一个很好的手法,使得课堂既有实用性也有观赏性。这三堂课,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弱点。第一,我觉得“合作学习”要注重实质,淡化形式。今天这三堂课学生都是团团围坐,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是为了合作学习而团

7、团围坐,那合作学习在我们的45分钟里也未见占多大比例。看着那么多孩子都侧着脑袋、侧着身子在听课,非常累,有没有必要这么做?不团团围坐就不能合作学习了吗?我觉得不是的,这种追求形式的东西我们要少一点。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要非常谨慎,阅读感受本身就是很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它不是做实验,不是探究原理,更何况,对语言文字的欣赏感悟,“合作”也可能掩盖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所以我觉得在语文学习中使用“合作”要非常谨慎。第二,文本研读要更加深入透彻。研读这篇寓言故事,如何“动刀”?我觉得可以从详略的角度切入。文章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移山之前的讨论、移山过程中智叟的插曲、移山结果靠天帝

8、的帮忙,但是真正写移山的过程只有一句话“扣石垦壤,畚箕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对于移山过程,作者落笔很轻,那显然就意味着这则寓言故事的重心不在移山的行为,而在移山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究竟有哪些内涵呢?大约是:不畏艰难的勇气,“方七百里,高万仞”还是下定决心要移走它;第二是造福子孙的胸襟,愚公已经九十岁了,能活多久呢?但是他想要为子孙后代开辟一条平坦道路;第三是坚持不懈的毅力,“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坚持,坚忍,毫不放弃;第四是脚踏实地的作风,有方法,“扣石垦壤”,而且说了立刻去做;第五有面对非议的坚定,认定自己的目标,不管别人的嘲讽和不解;还有高瞻远瞩的智慧,看到了“子子孙孙无穷

9、溃”的未来远景这才是愚公精神的丰富内涵,它不纯粹是简单的“不怕困难”,纯粹的“不怕困难”那是蛮干。我想如果有了教师的深入研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就能更加深透一些。深入研读文本,还需要在内容理解基础上,深刻领会文本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艺术。现在我们很多的老师都把重心放在了内容理解,或者叫内容分析上,也就是关注文章“写什么”,这是对的,但是对于“怎样写”却着力太轻。比如这则寓言故事,很多老师将课堂的重心放在了“写了怎样的愚公”,忽略了作者是塑造愚公形象、表现愚公精神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法衬托。虽然今天有两位老师浮光掠影地提到了这个手法,但是没有把它研读充分。这里的衬托,写智叟是反衬;写天帝、写邻居家小孩是

10、正衬。写愚公,着重写愚公的言行,这是正面写人,然后还有衬托写人,我觉得应该要把这一点做足。第三,朗读的指导要有层次。我们经常发现,不少老师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是让学生一遍遍地朗读课文,其实这种平面滑行的朗读,未必就能够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我们要对朗读活动要进行细腻地指导,要有层次地推进朗读活动。我举两个例子。比如我们对这篇课文可以进行圈点读。在读“方七百里,高万仞”时,老师示意:在这里我们可以进行圈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继续圈读:提出移山设想,“这是故事的起因”;家人杂然相许,“这是故事的发展”;智叟出场,“这是故事的插曲”;天帝帮助移山,“这是故事的尾声”。这种的朗

11、读设计,就把寓言故事的情节理解渗透进去了,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情趣盎然。比如,还可以从揣摩朗读语气入手,设计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对于课文的理解:“我想读课文中的这一句,我想读出 的味道”。比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以读出了征询的味道;比如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以读出几分欣慰的味道;跟智叟的对话中可以读出坚定的味道;结尾读出惊喜的味道呢我们就通过“读出句子怎样的味道”来逐层推进,对于朗读语气的揣摩把玩,恰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感受情感。再如,我们还可以设计“选读”,选读课文有关句子来完成填空: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移山的艰

12、难有哪些?移山的结果是什么?通过选读,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我举这些例子,就是为了说明我们在进行朗读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层次。接下来,我就每位老师的课,谈一个弱点。赵老师的课堂中有一个环节:看图说话来提炼课文内容,我觉得这是一个非语文的手法。文本资源在,我们可以读课文来提炼,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我觉得这个是不是可以商榷一下。殷老师对愚公的人物形象的研读着力太轻,只花了3分钟的时间。是不是可以再做得厚实一些?陈老师的延伸拓展花了5分钟:“生活中面临的大山应该怎样移去?”我觉得不上这堂课,这个问题学生也能做,能不能将文本拓展立足于文本本身呢?下面,我分别给三位

13、老师提一个课堂优化的建议。给赵老师的建议是:用“主问”来代替“碎问”。在研读愚公精神的环节,从8点41分到8点56分,15分钟的时间里赵老师一共问了九个问题,我建议这九个问题是不是能进行整合,整合成一到两个问题,这样学生能围绕主问题充分活动。我建议殷老师在课中活动时能适时“追问”。追问能使课堂的版块衔接更为紧凑,学生的思维更显高度与深度。其中一个提问是:“愚公遇到了哪些困难?”我觉得下面就可以追问:“面对困难愚公是怎么做的?”再继续追问:“面对愚公这样的行为,又有哪些人有不同的态度呢?”于是,妻子的态度、邻家孩子的态度、智叟的态度、操蛇之神的态度、天帝的态度就都有了这样的追问激起一池涟漪,课堂的“水”就“活”了。陈老师在疏通课文的环节,从10点35分到10点57分,花了22分钟的时间,一共用了六个步骤来解决课文疏通的问题,我建议是把六个步骤简化为两个:一、学生对照课文注解说课文的大意;二、有疑难的地方,提出来,师生释疑。最后有一个思考:关于文言教学的课型选择。我个人的理解是文言教学的课型应该有文言新授课,用来疏通文意;有文言欣赏课,把文言课文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还应该有名篇重读或者叫文言细读课;还应该有文言的专题学习课就我们今天的三节课来讲,我倒是建议,要么就做文言新授课,用各种不同手法来巧妙细致的让学生对文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