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doc资料_第1页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doc资料_第2页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doc资料_第3页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doc资料_第4页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doc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v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通过光反应消耗v线粒体中通过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消耗v肝脏和肌肉中糖元的分解过程中消耗vATP水解成ADP和磷酸时消耗v消化道内淀粉、蛋白质等的消化时消耗3、细胞中消耗水的结构及代谢二、植物的水分代谢1、水的吸收(1)吸胀作用吸水:原理: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吸水。植物细胞在没有形成中央大液泡前,主要通过吸胀作用吸水。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注意:由于任何植物细胞内都有亲水性物质存在所以任何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吸胀作用吸水。(2)渗透作用吸水的原理:v一个有液泡的一个有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成熟植物细胞 是一个渗透系统是一个渗透系统v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

2、植物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水v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是完成渗透的关键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是完成渗透的关键v一个死细胞其原生质层被破坏,但还能吸胀吸水(死一个死细胞其原生质层被破坏,但还能吸胀吸水(死 亡的干种子也能吸水)亡的干种子也能吸水)v质壁分离及复原质壁分离及复原证明渗透吸水的最佳例子证明渗透吸水的最佳例子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A A、半透膜、半透膜 B B、浓度差、浓度差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典型的渗透系统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原生质层注意:由于任何活细胞的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所以渗透作用吸水不仅能发生在成熟的植物细胞,没有中

3、央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实际上也能进行渗透作用吸水。例如:红细胞在清水中会吸水膨胀而破裂返回质壁分离及复原质壁分离及复原质壁分离内因是原生质层具选择透过性质壁分离内因是原生质层具选择透过性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大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大外因是具有浓度差外因是具有浓度差现象是:液泡现象是:液泡 缩小;液泡体缩小;液泡体积积 变小;液泡颜变小;液泡颜色变深。色变深。2、水的运输根的表皮细胞内层细胞根的导管茎的导管枝条导管叶柄导管叶脉导管叶肉细胞气孔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主要动力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主要动力3、水的利用和散失水的利用:植物体吸收的水大约有1%5%用于光合作用

4、和呼吸作用等。水的散失:未被利用的水,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是水分吸收的动力;是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动力;还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4 4、水分与矿质代谢、水分与矿质代谢w 矿质元素必溶在水中呈离子态才能被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必溶在水中呈离子态才能被植物吸收矿质吸收和水分吸收的关系矿质吸收和水分吸收的关系w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既区别、又联系w区别于:水分吸收为渗透作用,不需ATP;矿质元素 吸收为主动运输,需ATPw联系为:1、都发生在根毛区; 2、矿质元素需溶于水中才能进行; 3、矿质元素的吸收增加细胞液浓度, 从而促水的吸收; 4、水分能及时将吸收的矿质元素运走,在 一

5、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矿质元素的吸收。5 5、水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水与光合作用的关系w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反应)、也是产物(暗反应)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反应)、也是产物(暗反应)w 水是光合作用的介质,整个作用都在水中进行水是光合作用的介质,整个作用都在水中进行w 气孔关闭后叶肉细胞缺水,将影响光合作用气孔关闭后叶肉细胞缺水,将影响光合作用w 气孔关闭后,气孔关闭后,COCO2 2进不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不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6 6、水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水与呼吸作用的关系v 水是呼吸作用进行的反应介质水是呼吸作用进行的反应介质v水既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第二阶段)也是呼吸作用产水既是呼吸

6、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第二阶段)也是呼吸作用产物(第三阶段)物(第三阶段)v种子的呼吸会随水的增种子的呼吸会随水的增 加而加强(干燥的种子利加而加强(干燥的种子利于贮存,潮湿的于贮存,潮湿的 种子因呼种子因呼吸消耗有机物而不利于贮吸消耗有机物而不利于贮存)存)v叶肉细胞,缺水会导致叶肉细胞,缺水会导致呼吸作用下降呼吸作用下降7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根据蒸腾作用原理,植物移栽时剪去部分枝叶有利于移栽的成活率。根据渗透吸水原理,给植物施肥时不能施浓肥。根据矿质元素吸收的原理,多与季节要给旱地作物进行开沟排水。根据呼吸作用原理,晒干的种子有利于长期储存。 三、动物体内的水分代谢三、动物

7、体内的水分代谢w 单细胞动物:直接吸收;渗透作用单细胞动物:直接吸收;渗透作用1 1、水分的吸收、水分的吸收w多细胞动物:必须通过内环境,哺乳动物为例多细胞动物:必须通过内环境,哺乳动物为例 水水消化道消化道消化道上皮细胞(渗透作用)消化道上皮细胞(渗透作用)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组织细胞组织细胞w渗透原理:随着葡萄糖、氨基酸、渗透原理:随着葡萄糖、氨基酸、Na+Na+进入上皮细进入上皮细胞,浓度增加,而小肠内浓度降低,渗透作用发生,胞,浓度增加,而小肠内浓度降低,渗透作用发生,水就被吸收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并进一步进入血水就被吸收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并进一步进入血液液组织液组织液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水

8、分水分血管壁血管壁组织液组织液组织细胞组织细胞w 血管壁可以让血液中水、无机盐、葡糖、氨基血管壁可以让血液中水、无机盐、葡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通过,即它们不影响血浆与组酸等小分子物质通过,即它们不影响血浆与组织液的浓度差织液的浓度差w 血浆中的蛋白质大分子正常时不能通过血管壁,血浆中的蛋白质大分子正常时不能通过血管壁,即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浓度差主要由它造成,血即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浓度差主要由它造成,血浆蛋白含量过低,组织液不能正常回流,会导浆蛋白含量过低,组织液不能正常回流,会导致组织水肿。致组织水肿。w 特殊情况下,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渗到特殊情况下,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渗到组织液,组

9、织液的浓度增大,组织液也不能正组织液,组织液的浓度增大,组织液也不能正常回流,也会导致组织水肿,如急性肾小球肾常回流,也会导致组织水肿,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或某些炎症导致局部组织水肿。例如炎,或某些炎症导致局部组织水肿。例如2001年的高考题年的高考题12、血浆中水分来源、血浆中水分来源w 消化道吸收而来;组织液的回渗;淋巴循环三条消化道吸收而来;组织液的回渗;淋巴循环三条途径途径w 组织细胞中水分的来源:组织液提供和自身代谢组织细胞中水分的来源:组织液提供和自身代谢过程产生过程产生3 3、水分的利用、水分的利用w 水分进入组织细胞后,除为新陈代谢提水分进入组织细胞后,除为新陈代谢提供水环境外,

10、还参与各种代谢活动,如供水环境外,还参与各种代谢活动,如呼吸作用、糖类、蛋白质的水解。呼吸作用、糖类、蛋白质的水解。4 4、水分的排出、水分的排出单细胞动物:通过细胞膜直接排出;单细胞动物:通过细胞膜直接排出;多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高等多细胞生物不能直接高等多细胞生物不能直接排出,必须通过内环境,主要途径有三排出,必须通过内环境,主要途径有三条(条(1)呼吸系统呼出少量的水;()呼吸系统呼出少量的水;(2)皮肤的汗腺汗液;(皮肤的汗腺汗液;(3)由肾脏分泌尿)由肾脏分泌尿液排出(主要途径)液排出(主要途径)四、水 与 生 殖低等生物的生殖过程离不开水,只能生活在水中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的游动必需

11、在水环境中进行五、水与进化1、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地方,WHY?2、生物的进化是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证据?原始海洋为生命起源提供了原料和生存的有利环境。原料: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等小分子有机物。生存环境:水能阻挡原始地球条件下阳光中的大量紫外线。(当时没有O2更没有O3)胚胎学上的证据:七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古生物学上的证据:有水生生物的化石的地层比有陆生生物化石的地层早。1.影响生物的生存2.影响生物的分布3.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肺鱼的缺水夏眠等)4.植物的向水性六、水对生物的影响1. 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化肥,食品 等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等含有大量氮,磷及其他

12、无机盐类,进入自然水体后,使得以蓝藻和绿藻等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它们死后被需氧型微生物分解,使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又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氨气和硫化氢的,使水体发臭变黑。水体富营养化在淡水形成“水华”、在海洋则产生“赤潮”。2. 重金属污染:主要指汞、铅、铬、镉等离子大量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采矿和冶炼厂排放的废水是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经生物的富集作用,可通过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造成人体慢性中毒,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就是很好的例子。七、水的污染3. 有机物污染: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后经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消耗大量的氧气,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这类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食品、造纸、皮革、酿造、石油华工的工业废水。4. 有害微生物污染:如大肠杆菌、寄生虫的污染,导致水质变差,不宜饮用。5. 有毒物质的污染:如酚类物质、氰化物的污染常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