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精讲精练_第1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精讲精练_第2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精讲精练_第3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精讲精练_第4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精讲精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第一节 集合2第一课时: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第二课时: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和集合的运算7第二节 函数及其表示12第三课时:函数的概念12第四课时:函数的表示方法18第三节 函数的基本性质24第五课时:函数的单调性24第六课时:函数的奇偶性27第四节 基本初等函数30第七课时: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30第八课时:指数函数及其性质34第九课时:对数与对数的运算40第十课时:对数函数及其性质44第十一课时:幂函数49第五节 函数的应用52第十二课时: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52第一节 集合第一课时: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课本知识梳理1. 集合1.1一般地,我们把_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_叫做集合。 1.

2、2集合相等: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_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1.3集合与元素的表示:通常用_表示集合。 通常用_表示集合中的元素。1.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_、_、_.1.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1.6常用数集及表示符号名称 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符号1.7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_出来,并用_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_表示集合的方法 图示法用平面上_表示集合的方法1.8集合的分类1.8.1集合按元素个数分为 、 、 ,我们所说的单元素集合、双元素集合也是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分类的。1.8.2集合按元素的属性分为数集、点集、序数对等。二

3、、课本知识理解1. 集合是现代数学中一个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集合语言是数学中最基础、最通用的数学语言,它精确地表达了各类对象之间的关系,能更简洁、更准确的表达有关的数学内容.2. 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人、物品、数学对象等,其种类没有限制,但这些对象必须是确定的.3. 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有相同的特征,也可以是不同类的,只要它们能够确定,并且集中在一起,就能构成一个集合.4.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三大特征,利用这三大特征,一方面可以判断一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与集合有关的问题.5. 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两种关系:属于和不属于,这两种关系只适合元素与集合,不能用于集合与集合

4、之间.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这两种关系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6.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三种: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元素之间用“,”分隔;元素个数较少或元素个数较多但是有明显规律时可用列举法,例如正整数集;元素个数较多又没有明显规律时不适合用列举法.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一是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二是要明确元素满足的条件,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括号内,用于描述的语句力求简明、确切. 用图示法表示集合时,元素个数不宜过多;可以用于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三、基础能力自测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能构成集合的有( )(1)大于3小于10

5、0的奇数;(2)班里的高个子;(3)方程的所有实数根;(4)中国古代的美女.A.1个 B.2个 C.3个 D.4个2.自然数集中最小的元素是1,这句话对吗?_.3.集合1,2,3与集合3,2,1相等吗?_.4.若集合满足的条件为_.为什么?5.若集合_6.设集合M=平行四边形,p表示某个矩形,q表示某个梯形,则p_M, q_M7.将集合用列举法表示出来是_.8.不等式的解集用描述法表示为_.9.全体偶数集用描述法表示为_.10.集合A=0,1,2,集合B=,则B=_.11.点的集合M是指 ( ) A. 第一象限内的点集 B. 第三象限内的点集C. 第一、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D. 不在第二、第四象

6、限内的点集12.若集合A(0,2),(0,4),则集合A中元素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四、典型例题精讲精练例1.考察下列每组对象能否组成一个集合。(1)美丽的小鸟; (2)不超过20的非负整数;(3)立方接近零的正数; (4)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象限内的点。练1.下列对象能否组成一个集合?(1)跑的快的人;(2)比8大3的整数;(3)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所有点;(4)很小的实数.例2.已知集合A含有三个元素1,0,.若2A,求实数的值。练2.已知集合A三个元素构成,集合B由1,2,三个元素构成,若集合A与B相等,求的值.例3.若所有形如b ( Z,bZ)的数组成集合A

7、,判断是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 练3.集合A是由形如是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例4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比5大3 的数; (2)方程的解集;(3)不等式的解的集合; (4)二次函数图像上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练4.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所有4的整数倍组成的集合; (2)不等式的解的集合;(3)大于6且小于11的整数组成的集合;(4)所有平行四边形组成的集合.例5.集合A=1,3,5,7,用描述法可表示为( )A. B. C. D. 练5.请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全体偶数组成的集合:_;(2)全体奇数组成的集合:_;(3)轴上的点组成的集合:_;(4)坐标轴上的点组成的集合:

8、_;(5)第二象限内的点组成的集合:_;(6)第二、四象限内的点组成的集合:_.五、课堂练习题组A组1.给出以下四个对象,其中能构成集合的个数为(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所有参展国家 与2接近的全体实数;学校图书馆好看的书;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所有比赛项目。A. 1 B. 2 C. 3 D. 42.已知集合A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有6-A,那么为( )A.2 B.2或4 C.4 D.03.已知集合,则实数满足的条件是_.4.已知集合P中元素满足:,又集合P中恰有三个元素,则整数=_.5.已知A=A,求实数的值.6.已知集合A=(1)若A中恰好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的值;(2)若A中

9、至少有一个元素,求实数的取值范围。B组1.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个集合的是 ( )A. B. C. D. 2.方程组 的解集是 ( )A . B. C. D.3.集合用列举法表示应是 ;4.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可表示为 5.若,用列举法表示= 6.设集合B= .(1) 试判断元素1和2与集合B的关系;(2)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第二课时: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和集合的运算一、课本知识梳理1.子集概念1.1定义:一般地,对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_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_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_,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于A”).1.2子集的定

10、义用数学符号表述为:_.1.3用Venn图表示为:_.1.4一个集合中有n个元素,则这个集合有 个子集,有 真子集。2.真子集概念2.1定义:如果集合_,但存在元素_,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_,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于A”).2.2用Venn图表示为:_.3.用子集的概念描述集合相等:如果 ,那么就说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4.空集4.1定义:_的集合,叫空集.4.2用符号表示为_.4.3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_.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5.子集的有关性质5.1任何一个集合A都是它本身的_,即_.5.2对于集合A,B,C,如果AB, BC,那么_.6.集合运算的

11、基本概念6.1并集:一般地,由_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_(读作“A并B”),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为_。6.2交集:一般地,由_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_(读作“A交B”),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为_。6.3全集:一般地,如果_,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为U。6.4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_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_,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为_。7.集合运算的基本性质AB=B_A,AB=B_A.(AB)C=A_(BC),(AB)C=A_(BC).A(BC)=(AB) _(AC),A(BC)=(AB) _(AC).AB_

12、A,AB_B,A_AB,B_AB.A=_,A=_.若AB,则AB=_,AB=_.CU(CU A)=_,CUU= _,CU=_.二、课本知识理解1. 若AB,则包括AB 和A=B两种情况,正确区分子集与真子集概念是解题的关键.2. 写一个集合的子集时,按子集中元素个数的多少,以一定的顺序来写不易发生重复和遗漏现象.3. 两个集合相等时,其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与顺序无关,但要注意检验,排除与集合元素互异性或与已知矛盾的情况.4. 分析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时,通常借助于数轴,利用数轴分析法,将各个集合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形定数,还要注意验证端点值,做到准确无误,一般含“=”用实心点表示,不含“=”用空

13、心点表示5. 要注意并集定义中的“AB”是由集合A和集合B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必须保证不重不漏.6. 深刻领会“或”的内涵:并集语言中的“或”与生活用语中的“或”的含义是不同的,生活语言中的“或”是“或此”“或彼”只取其一,并不兼存,而并集中的“或”则是“或此”“或彼”“或此彼”,可兼有.7. 交集是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不能说它们没有交集,而应说交集为空集.8. 全集是相对于研究的问题而言的,如果我们只在整数范围内研究问题,则Z为全集,而当问题扩展到实数集时,则R为全集,这时就不是全集9. 求一个集合的补集的前提是这个集合是全集的子集10. 在解答集合的交

14、、并运算时,常会遇到,或等这类问题,解答时应充分利用交集、并集的有关性质,准确转换条件,有时也借助于数轴分析处理,另外还要注意“空集”这一隐含条件三、基础能力自测1.集合0,1的子集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空集没有子集;任何集合至少有两个子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若 A,则AA0个 B.1个 C.2个 D.3个3.用适当的符号填空.(,=)_ _; _4.若集合A中元素的个数为5个,则它所有子集的个数为_个,真子集的个数为_个.5.写出集合A=的所有子集.6.集合A=1,2,4,B=2,3,6,则AB=( )A1,2,2,3,4,6 B.1,

15、2,3,4,6 C2 D.1,2,3,4,67.集合A=1,2,集合B=(1,2),则AB= ( )A.1,2 B.(1,2) C. D.1,2,(1,2)8.集合A=,B=.若AB=0,1,2,4,16,则的值为( )A0 B.1 C.2 D.49.已知全集U=,A=,则CUA=_.10.已知全集U=0,1,2,且CUA=2,则A=_.11.设集合A=,集合B=,求AB,AB. 四、典型例题精讲精练例1.写出满足 A 的所有集合A.练1.若 A ,写出所有集合A.例2:若,求的值.练2.已知集合A=求实数的值.例3.已知集合A=求实数的取值范围.练3.已知不等式成立时,不等式也成立,求实数的

16、取值范围.例4.若集合A=,B=,求AB,AB.练4已知集合M=, N=3,求MN , MN.例5.已知全集U,集合A=1,3,5,7,CUA=2,4,6, CUB=1,4,6,求集合B.练5.设集合A=求集合CR(AB).例6.设集合A=-2,B=,若AB=B,求的值.练6.已知全集U=,若A=,CUA=5,求的值.五、课堂练习题组A组1.如果,那么正确的结论是( )A0 B.0 A C.0 D. 2.集合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A.5 B.6 C.7 D.83.下列关系中正确的个数为( ) 0 0; 0,1A.1 B.2 C.3 D.4US T F 4.集合,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个数为( )A

17、. B. C. D. 5.集合U、S、T、F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关系错误的有_.S U; F T; S T; S F; S F; F U.6.已知集合求实数组成的集合M,并写出M的所有子集。B组1.已知集合A=1,3,5,7,9,B=0,3,6,9,12,则AB= ( )A3,5 B.3,6 C.3,7 D.3,92.已知集合A=B=,则AB=( )IBA A B. C. D. 3.如图所示,I是全集,A,B是I的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AAB B.B(CIA) C.AB D.A(CIA)4.满足1,3A=1,3,5的集合A有_个.5.已知集合A=B=且AB=R,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18、_.6.已知集合A=1,3,5, B =1,2,若AB=1,2,3,5,求及AB.7.学校举办运动会时,高一(1)班共有28名同学参加比赛,有15人参加游泳比赛,有8人参加田径比赛,有14人参加球类比赛,同时参加游泳比赛和田径比赛的有3人,同时参加游泳比赛和球类比赛的有3人,没有人同时参加三项比赛,问同时参加田径和球类比赛的有多少人,只参加游泳一项比赛的有多少人?第二节 函数及其表示第三课时:函数的概念一、课本知识梳理1.函数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A中的_,在集合B中都有_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_.2.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9、: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其中叫做自变量,_叫做函数的定义域;_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_.值域是_的子集.3.函数的三要素:_.4.区间:设4.1满足不等式的实数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作_;4.2满足不等式或的实数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记作_;4.3满足不等式的实数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作_.其中实数表示区间的两端点5函数定义域的求法:5.1已知函数解析式时,求函数的定义域遵循以下原则:5.1.1如果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_;5.1.2如果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_;5.1.3如果是偶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_;5.1.4如果,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_;5.1.5如果是由几个

20、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使_的实数的集合.5.2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详见例题)5.3在实际应用问题中,定义域要复合实际生活需要。6值域61在函数中,与_叫做函数的值域,显然,值域是由_和_决定的。6.2求函数值域的几种方法:(在听课的时候,学生自备稿纸做好详细的笔记)二、课本知识理解1. 函数的概念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函数通常就是描述一个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例如物体的运动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之间的关系2. 从函数的定义可以看出,函数是定义在两个非空的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两个数集都是非空集合,否则,就不能在两个集合之间建立函数关系3. 判断一个对应关系是否是函

21、数,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判断,即、必须是非空数集;中任何一个元素在中必须有元素与其对应;中任一元素中必须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4. 讨论函数问题时,要保持定义域优先的原则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要先求定义域,若定义域不同,则不相等;若定义域相同,再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若解析式相等,则相等,否则不相等5. 求定义域问题可以归纳为解不等式问题,如果一个函数需要几个限制条件时,那么定义域为解各限制条件所得的范围的交集,利用数轴便于问题的解决;6. 求定义域时不应化简解析式;7. 定义域是一个集合,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若用区间表示数集,不能用“或”连接,而应用并集符号“”连接.8. 求函数的值域的问题首先必须明

22、确两点:一是值域的概念,即对于定义域A上的函数,其值域是指集合;二是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对应关系相同,而定义域不同,其值域肯定不同.三、基础能力自测1. 已知A=,B=1,2,3,则对应关系是否为A到B的函数?_2. 函数是同一个函数吗?_.3. 已知_.4. 已知_.5. 满足不等式的实数的集合用区间表示为_.6.已知.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函数值域中的每一个数在定义域中一定只有一个数与之对应B.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可以是空集 C.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一定是数集D.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确定后,函数的对应关系也就确定了.8.函数的定义域是 ( )AR B. C. D.9.设 ( )A

23、1 B.-1 C.-3 D.7 10.函数的值域为_.11.若的定义域为1,3,则的定义域为_.12.试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1);(2).四、典型例题精讲精练例1.下列对应关系是否为A到B的函数?(1).A=R, B=;(2).A=Z, B=Z, ;(3).A=R,B=Z,;(4).A=-1,1, B=0, .练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1)A=0, 1, -1, 2, -2,B=0, 1, 4,对应关系;(2)A=B=R,对应关系;(3)A=0,1,2,3,B=0,1,对应关系.例2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1)(2);(3)(4).练2.

24、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否表示相等函数?(1);(2);(3).例3.已知练3.已知函数分别例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2)练4.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2).例5.(1)若的定义域为1,3,则的定义域为_.(2)若的定义域为1,3,则的定义域为_.练5.(1)若的定义域为-1,2,则的定义域为_.(2)若的定义域为-1,2,则的定义域为_.例6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 (2).练6.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 (2).五、课堂练习题组A组1.与函数为同一函数的是 ( )A. B. C. D. 2.已知为 ( )A0 B.8 C.12 D.363.已知 ( )A0 B.1 C.

25、2 D.34.已知_.5.把满足下列集合用区间表示出来.(1) _. (2) _.(3) _. (4) _.(5) _. (6)= _.6.已知函数(1)当(2)(3)求B组1.函数的定义域为 ( )A.(-,2 B.(-,1 C. (-,+) D.无法确定2.函数的值域为 ( )A.-1,+) B.0, +) C. (-,0 D. (-,-1 3.已知 ( )A(-2,1) B.(-3,0) C.(-1,2) D.(0,3)4.函数的定义域为_.5.若的定义域为-2,3),则它的值域为_.6.已知函数(1)求(2)若第四课时:函数的表示方法一、课本知识梳理1. 函数的表示方法有三种:_、_、

26、_.1.1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叫做_.1.2用图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叫做_.1.3列出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叫做_.1.4一般地,作函数的图像主要有三步:_、_、_.2. 分段函数:2.1有些函数在它的定义中,对于自变量的不同取值范围,对应关系不同,这样的函数称为_,其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_,其值域是各段值域的_.2.2分段函数的图像应该_来作,特别注意区间端点处对应点的实虚之分.3.对含有绝对值的函数,要作出其图像,应首先根据绝对值的定义_,将函数转化为_,然后再作图.4.映射定义:一般地,我们有: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照某个确定

27、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A中的_,在集合B中都有_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它的三要素是_、_、_.二、课本知识理解1.求函数的解析式实际上就是寻找函数三要素中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在已知自变量和函数值的条件下求对应关系,其常用的方法为待定系数法和换元法。2.当已知函数的类型时,可设出其函数解析式,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当不知函数类型时,一般可采用换元法,但要注意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变化。3.另外,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还有配凑法、解方程组法等。4.分段函数求值,一定要注意所给自变量的值所在的范围,代入相应的解析式求得;若已知函数值求自变量则要考虑分段讨论求值。5.含有多层“”的问题,要

28、按照“由里到外”的顺序,层层处理。6.图像法是表示函数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情况,便于数形结合求解问题7.一般地,作函数图像主要有三步:列表、描点、连线.作图时一般应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再在定义域内化简函数解析式(可能有的要表示为分段函数),再列表描出图像,并在画图象的同时注意一些关键点,如与坐标轴的交点、分段函数的区间端点等.8.映射是由两个非空集合A、B以及它们的对应关系所确定的,其中A、B是非空的,可以是数集,也可以是点集或其他集合,A、B是有先后顺序的,A到B的映射与B到A的映射一般是截然不同的,即对应关系具有方向性.9.在映射中,集合A的“任一元素”,在集

29、合B中都有“唯一”的对应元素,不会出现一对多的情况,只能是“多对一”或“一对一”形式.三、基础能力自测1. 已知_.2. 已知_.3. 已知_.4. 对于上题中的分段函数,若_.5. 已知_.6.已知是二次函数,且满足求的解析式 .7.下列图形中,不可能是函数的图象的是 ( ) 8.已知 ( )A有最小值-,无最大值; B.有最小值,最大值1;C.有最小值1,最大值; D.无最小值和最大值.9.在映射 则与中的元素(-1,2)相对应的B中的元素为_.10.设集合A=1,2,3,B=0,1,试问:从A到B的映射共有几个?_.11.已知函数的值有正有负,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_.12.已知函数,(1)

30、画出函数的图像;(2)根据已知条件分别求的值.四、典型例题精讲精练例1.求下列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函数是一次函数,且(2)已知练1.求下列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函数是过原点的二次函数,且(2)已知例2.已知函数,求练2.函数中,若的值.例3.已知练3.已知例4.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 (2) 练4.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 (2).例5.用分段函数的形式表示下列函数并画出函数的图象.(1); (2).练5.已知,(1)用分段函数的形式表示该函数;(2)画出该函数的图像;(3)写出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例6.直线和函数的图像可能有几个交点?练6.(1)直线和函数可能有几个交点?(2

31、)若有一个直线,则它与函数的图像的交点个数为多少?五、课堂练习题组A组1函数( )A可能无数 B.只有一个 C.至多一个 D.至少一个2.已知 ( )A B. C. D. 3.已知( )A0 B.1 C.2 D.34.已知( ) A B. C. D.5.已知与分别由下表给出 1234324212344321那么_.A1 B.2 C.3 D.46已知的值.B组1.已知集合,则从到B的映射的有 ( )个个个个2.在下列图中,与的图象只可能是 ( )AxyOBxyOODxyOCxy3.设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若A=-2,0,2,则AB = ( )A0 B.2 C.0,2 D.-2,04.设是集合A

32、到集合B的映射,则与B中元素4相对应的A中的元素为_.5.已知A=0,1,B=-1,0,1,是从A到B映射的对应关系,则满足的映射有_个.6.某城市出租车按如下方法收费:起步价8元,可行3km(含3km),3km到10km(含10km)每走1km加价1.5元,10km后每走1km加价0.8元,某人坐该城市的出租车走了20km,他应交费多少元?第三节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五课时:函数的单调性一、课本知识梳理1.增函数和减函数概念: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对于函数的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若当时,都有,则说在这个区间上是_;若当,则说在这个区间上是_. 单调性与单调区间:若函数y

33、=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就说函数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_,这一区间叫做函数的_.此时也说函数是这一区间上的单调函数.3.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是_的,减函数的图象是_的.4.最大值: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1)对于任意的I,都是_;(2)存在_,使得_.那么,我们称M是函数的最大值.5.最小值: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1)对于任意的I,都是_;(2)存在_,使得_。那么,我们称M是函数的最小值.二、课本知识理解1. 函数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有的函数在一些区间上是增函数,而在另一些区间上不是增函

34、数.例如函数,当0,+)时是增函数,当(-,0)时是减函数.叙述函数单调性时不能脱离区间.2.根据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是:设,是给定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且;作差,并将此差式变形(要注意变形的程度);判断的正负(要注意说理的充分性);根据的符号确定其增减性.3.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常见方法有:(1)定义法:这是证明或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常用方法;(2)图像法:根据函数图像的升降进行判断;(3)直接法:运用已有的结论,直接得到函数的单调性.4.函数的最值:(1)对于一个函数来说,其值域是确定的,但它不一定有最值,如函数,如果有最值,则最值一定是值域中的一个元素;(2)若函数在闭区间上是减函数,则上

35、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3)若函数在闭区间上是增函数,则上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三、基础能力自测1.函数的单调性为 ( )A减函数 B. 增函数 C .先减后增 D .先增后减2.函数在R上是减函数,则有 ( )A B. C. D.3.若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是增函数,则( )A. B. C. D.4.函数的最小值是_.5. 二次函数在_上是减函数,最大值为_,最小值为_.6.证明在R上是减函数.四、典型例题精讲精练例1.证明函数在(0,1)上为减函数.练1.证明函数在0,+)上为增函数.例2.画出函数的图像,并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练2.画出函数的图像,并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例3.求函数在0,2上的

36、最值.练3.求函数在2,4上的最值.五、课堂练习题组1.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2)上是增函数的是 ( )A. B. C. D. 2. 若函数是区间上的增函数,也是区间上的增函数,则在区间上( )A.必为增函数 B.必为减函数 C.可能为增函数 D.不是增函数3.已知函数在R上是增函数,若,则 ( )A.; B.C. D.4. 根据图象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增区间 ;减区间_. y -3 0 1 3 x5. 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则的值为_.6.设二次函数(1)若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求实数的值以及函数的最值;(2)若函数在区间内是增函数,求的范围.第六课时:函数的奇偶性一、课本

37、知识梳理1.函数奇偶性的概念1.1偶函数:如果对于函数,都有_,那么函数就叫做偶函数.1.2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都有_,那么函数就叫做奇函数.2.奇、偶函数的图像2.1偶函数的图像关于_对称.2.2奇函数的图像关于_对称.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_对称,所以判断函数的奇、偶性要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对称.二、课本知识理解1.函数按奇偶性分类可以分为:奇函数、偶函数、即奇且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一般有如下的方法:(1)定义法:若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若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进一步判断,从而确定奇偶性;(2)图象法:若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为奇函数;若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则函数为偶函数。(3)另外还有如下性质可判断函数奇偶性:偶函数的和、差、积、商(分母不为0)仍为偶函数;奇函数的和、差仍为奇函数;奇(偶)数个奇函数的积、商为奇(偶)函数;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积为奇函数等等.三、基础能力自测1. 下列四个结论:偶函数的图象一定与轴相交;奇函数的图象一定通过原点;偶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奇函数一定没有对称轴;偶函数一定没有对称中心;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个个个个2.函数的奇偶性为 ( )A.奇函数 B.偶函数 C.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非奇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