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实践报告_第1页
博物院实践报告_第2页
博物院实践报告_第3页
博物院实践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京博物院社会实践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我们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期间,XX学院实践部组织我们参观了南京博物院,这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体会。参加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南京的历史发展的了解,同时也知道了南京的一些文化和风俗,同时更让我赞叹的是南京的高速发展,参加这次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次活动会让我们亲身感受到南京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古代南京、近代南京和南京民族文化展,我深深感到,无论古代、近代、现代、乃至解放后,直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南京都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史前文化、民风民俗,所有的出土文物,都说明南京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是一脉相通的,南京人民,南京文

2、化界正在大力挖掘、整理和展示既有古老的文化底蕴,有具有现代气息的南京。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第二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它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全国重点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整个大殿雄伟壮观,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其结构部分按营造法式设计建造,细部和装饰兼采唐宋遗风。南京博物院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

3、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民族民俗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杭州、开封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六大文化古都。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南京之名始于明

4、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等名。明成祖时国都北迁,应天府改称南京。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清朝称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称南京至今。公元前1100年左右,南京属西周贵族周章的封地句吴。春秋战国时,吴国、越国、楚国先后占有过南京地区。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 年),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筑冶城,开办了官营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此地遂被称为冶城山或冶山。周元王四年(前472年), 越王勾践灭吴后,派大臣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秦淮河南岸筑越城,又名范蠡城。这是南京最早的古城,据此,南京建城2400多年。越城范围很小, 城周长942米。但地理位置重要,控制秦淮河入长江

5、的孔道,越王以此作为攻楚的根据地。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夺越地, 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南京遂有“金陵”之称。南京地区出土的金爰、蚊鼻钱、铜砝码等,反映了楚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秦始皇三十七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属鄣郡。秦始皇南巡时经丹阳(今江宁县小丹阳镇),到钱唐(今杭州)和会稽(今绍兴),开驰道以通丹徒,来回都路过南京。南京与境外的 通衢大道自此开通。公元211年, 吴国孙权由武昌迁来这里建都,改名为建业,并在石头山楚国金陵邑旧地筑 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有“石城虎踞”之称。 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

6、年(313年),为避司马邺之讳,改建邺为建康。 建武元年(317年), 司马睿偏安江左,建立东晋。以建康为都。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史称南朝。 东晋改建的建康都城和宫城,布局仿魏晋洛阳城,基础仍为建邺城,自后南朝无大改动。据建康实录 记:“城周廿里十九步”,宫城“周约八里”,初皆以土墙竹篱为之,东晋末始部分用砖,自南齐建元二年( 480年)正式建都墙始用砖。梁天监十年(511年),又增建第三重宫城。像这样有三重城的宫城,在城市发展 史上尚属罕见,应与当时政治动荡、皇室惶恐不安有关。 南朝时期,建康仍为冶铸中民,此时冶铁技术提高,创造了生熟铁混合冶炼法。东晋时,因

7、冶铸业的迅速 发展,造成城市污染,被迫将坐落在市区冶城的冶炼工场迁到县东南3.5公里的地方。 南朝的建康,商业繁荣。“大市百余”个,市场名目繁多,且专业分工,一些商品有专门的市场。商品有三吴地区的粮食、丝帛、青瓷、纸张,长江中游来的铜铁矿石,海外的香料、珍宝等等。建康文化事业兴盛,城市设有儒学、玄学、文学、史学4所学馆,培养人才。南朝时期的几部著名文史传世之作,均成书于建康。如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南梁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 刘宋范晔后汉书、斐松之三国志注、南齐沈约四书、南梁萧子显南齐书等。宋泰始元年(46 5年), 在今朝天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总明观,出现了祖冲

8、之、葛洪、范缜、王羲之、顾恺之、法显等文化名人。分布于南京及其附近计33处六朝墓前石刻,以石兽居多,风格独特,既体现生动优雅的风格,又流露出六朝繁华颓废的气息。 南朝的建康,纸醉金迷,畸形发展。在方圆20公里的区域内,聚居着28万户,若按每户5口计算,竟超过1 40万人,相当于现在南京人口的一半。 建康是当时佛教中心,梵刹林立,释子成行。钟磬之声,不绝于耳。南史·郭祖深传有“都下佛寺500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的记载。唐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589年,隋文帝灭陈后荡平建康城邑,摧毁六朝宫苑, 在石头城置蒋州。唐

9、代,置蒋州为升州。 北宋时称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为建康府,为抗金前线。岳飞、韩世忠曾在此抗金。金兵 于1130年火烧建康城,城内建筑大都化为灰烬。 南京地区的再度繁荣是在明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改称南京。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 中心。明代的南京城,可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大城。其外郭城周长60公里,18个城门。内城周长33.7公里,城墙平均高1421米,基宽14米。开13座城门。以聚宝门(今中华门)最大。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明代两京之一,府部犹存,地位重要。南京丝织业、造船业、印刷出版业居全国首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多为今下关三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