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实施规划_第1页
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实施规划_第2页
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实施规划_第3页
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实施规划_第4页
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实施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实施规划第一章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的基本问题1. 基本情况1.1 受灾特征绵阳市处于川西高山峡谷松潘雅安地震带上,属于四川省四大地质灾害高易发地区之一。“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绵阳市遭受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是灾区损失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全市受灾面积 20412平方公里,受灾乡镇286个,受灾人口521.6万人,173万户。因灾死亡21963人,失踪7795人,重伤102567 人,轻伤61851人;失去住所91.2万户,共254.41万人无家可归,临时安置31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5%。(1)地震强度烈度高根据国家地震局的测算,地震震级达里氏8.0级,最

2、大烈度达11度,均超过唐山大地震。(2)受灾范围广根据国家地震局2008年6月9日的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报告,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关于汶川地震范围评估结果,按照地震造成的房屋建(构)筑物破坏程度、人员伤亡情况、地震地质灾害规模、震害指数等指标划分四个等级的灾区:极重灾区、重灾区和受灾区。绵阳市属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范围,其中,极重灾区包括:北川县、平武县、安县和江油市等4县市,占市域总面积的64;重灾区包括:涪城区、游仙区、梓潼县、盐亭县和三台县等5县区,占市域总面积的 36。(3)灾损严重绵阳全市直接经济损失合计2978.4亿元,其中仅城镇房屋一项倒塌或损毁面积约628万平方米,农村房屋倒塌或损毁

3、面积约5844万平方米。严重破坏的房屋住宅面积9399万平方米。1.2 突出问题(1)住房大量损毁,农村住房损毁尤为严重城镇居民住房全毁628万平方米,严重受损2443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472亿元。乡村住房全毁约为5844万平方米,严重受损6956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973亿元。(2)公共服务设施均有受损,村镇教育设施损毁严重卫生系统房屋损坏面积157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9亿多元。公共文化设施房屋损坏面积40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体育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8亿元。灾损校舍面积647万平方米,损坏面高达78% ,倒塌校舍面积53万平方米;村镇级教育设施的损毁率达到80以上。

4、(3)城乡基础设施大量破坏,村镇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多条山区生命线道路严重损毁,干线公路损毁498公里,农村公路损毁6066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20多亿元;城市桥梁损毁254座。北川、江油、平武等区县的山区道路损毁率达85。地震导致水库受损597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城市排水管道损毁2875千米,城市燃气管道损毁1448千米,市政道路损毁593公里,村镇基础设施损毁尤为严重。(4)城乡生产性设施损毁严重全市受灾工矿企业2410户,直接财产损失120多亿元,其中生产设施损失65亿元;乡村农业受灾粮食作物面积92.8万亩,损失产量15.4万吨;经济作物受灾面积79.2万亩,损失产量15.4万吨;仅农业

5、生产大棚一项损毁552万平方米。农业产业直接经济损失47亿元,灭失耕地20.9万亩。(5)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使灾区灾情进一步扩大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累计达到800亿元,相当于绵阳市当年GDP(或财政收入)的1.7倍。初步估计全市受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数目将达到4000处左右。诱发地质灾害及新增引发地质灾害加大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断交通,地质灾害体对人民生命及财产形成了新的威胁。总之,地质灾害及其所产生的次生灾害极为突出,大量已经产生和今后不断产生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将严重影响灾区群众的安置、异地重建区的选址以及下一步的恢复重建。因此,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地震引发的次生崩塌

6、、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且已显得异常紧迫和必要。表:绵阳市受灾区县的灾前社会经济基本情况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人)户数(万户)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万人)GDP(万元)人均GDP(元)北川县2869164.5612.75%2.04944175901.063安县140450.2117.2414.99%7.533521597013.722江油市272087.3229.2623.93%23.9399253111366.59平武县597418.685.6212.74%2.381151436163.972盐亭县164560.3319.6513.54%8.172774314598.

7、558梓潼县143937.9912.9418.43%72910008075三台县2661145.7842.6811.81%17.216335264345.768市区1570118.9539.4451.86%59.38216103818873.69合计18843492.82158.4524.48%120.6446262459387.292资料来源: 2007绵阳市统计年鉴 表:绵阳市受灾区县城乡建设损失(单位:万元)城市房屋损失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损失镇乡房屋损失镇乡基础设施损失农村房屋损失城乡建设总损失北川县4001002305401031319332881.94472661安县536264184

8、1543352685.38117861.51542966江油市783258368391.5388072210697平武县10788012690020167223310490265盐亭县5147626083652086285.5991004三台县980007725528151034610.781975531.1梓潼县4348529992321153614712122市区472080410654339728464资料来源:各县市上报材料 2. 极重灾区基本情况2.1 北川县20个乡镇全部受灾,其中曲山镇、禹里乡、漩坪乡、陈家坝乡等4乡镇均遭遇毁灭性损毁,擂鼓镇、墩上乡、坝底乡、桂溪乡4个乡镇遭受严

9、重损毁;禹里乡、漩坪乡则遭遇地震与堰塞湖水灾双重作用损毁。死亡比例高达977.8人/万人,转移安置比例8625.0人/万人;房屋损毁15.1万间,地质次生灾害崩塌988处/万平方公里,全县直接经济损失共计585亿元。2.2 平武县平武县25个乡镇75%以上较重受灾,其中南坝乡遭遇严重损毁。死亡比例52.5人/万人,万人转移安置比例9946.5人/万人;房屋损毁57.6万间,地质次生灾害崩塌457处/万平方公里,全县直接经济损失金额约380亿元。2.3 安县20个乡镇全部受灾,其中高川乡、千佛镇、雎水乡、沸水乡、桑枣乡、晓坝乡、永安镇7个乡镇均遭受严重损毁,其中高川乡、千佛镇损毁程度最高,房屋损

10、毁率高达90%以上;死亡比例161.2人/万人,转移安置比例9542.7人/万人;房屋损毁16.9万间,地质次生灾害崩塌335处/万平方公里;工农商等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共计43亿元,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50.4亿元,全县直接经济损失400亿元。2.4 江油市江油市50%以上的乡镇受灾,其中雁门镇、马角镇、遭受严重损毁,房屋损毁率70%以上;死亡比例4.5人/万人,转移安置比例5523.9人/万人,房屋损毁75.8万间,由于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崩塌224处/万平方公里,县域房屋与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43.1亿元。表:极重灾区基本情况区/县名崩塌等次生灾害(处/万平方公里)死亡比例(人/万人)转

11、移安置比例(人/万人)倒塌及严重损毁房屋(万间)绵阳市北川县988977.88625.015.1平武县457161.29946.516.9安县33552.59542.757.6江油市2244.55523.975.8备注:上表中转移人口大于本县实际人口,可能与灾害发生时辖区流动人口有关。来源:民政部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3. 震灾对城镇体系的影响3.1 从地质安全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城镇、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绵阳市西北部属于四川省四大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之一的川西高山峡谷易发区的范围之内。该范围内的松潘雅安地震带上存在着多条活动断裂带,据统计近百年来,区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23次,且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

12、。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本地区极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并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延续时间长,部分灾害久治不愈,甚至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治理不可行等特点。因此绵阳市的城镇、产业布局对地震和地质灾害作出合理的避让是极为必要的。其中龙门山沿线和前龙门山以北中高山区将是本次规划调整的重点。龙门山沿线是本次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这既包括了地震灾害的严重侵袭,还包括大量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长期威胁。在这一地区,规划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对灾损严重且地质条件恶劣的城乡居民点和产业进行重新布局。前龙门山以北中高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构造断裂发育,也是本次地震的极重灾区;脆弱的山

13、区生命线体系,不仅在本次地震中造成救灾的困难和灾损的扩大,也是未来影响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这一地区,规划调整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控制城镇规模,促进山区减灾、脱贫、生态和工程移民政策的实施,缓解山区的资源环境压力。3.2 区划调整和受灾人口的迁移,将推动城镇体系的完善与调整绵阳作为“5.12”大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城市,受灾人口的迁移和安置将是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山区人口的疏解和平原人口的增加将是主导趋势;尤其以北川县为代表的山区城镇与乡村,其受灾人口的迁移必将导致城镇规模、布局和等级的调整完善。北川新县城的异地选址重建以及所带来的北川、安县行政区划调整,将

14、对绵阳市的发展格局和城镇体系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转变发展模式,解决人地关系,走集聚发展道路,也将成为城镇发展的总体战略。在综合考虑城镇发展资源及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在吸纳人口和聚集产业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提升县域中心城镇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基层主体作用,重点培育具有旅游和矿产资源的小城镇,在改善山区人民生活条件方面发挥特殊作用,是城镇体系调整的主要方向。3.3 极重灾区的村庄体系亟待优化调整极重灾区的乡村遭灾损严重,这既包括了各级道路的严重损毁,乡村居民点房屋的大量倒塌,也包括了耕地、林地等农民生产资料的大规模破坏甚至是灭失。极重灾区的农村居民点大多处在高山深谷地区,交通

15、不畅,生产生活的恢复面临着比城镇更为严峻的局面。以规避地质灾害和实现农村长期持续发展为原则对村庄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任务,包括实现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完善乡村道路网络,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等。第二章 灾后恢复重建目标与任务4. 基本原则(1)尊重科学,突出重点以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为前提,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科学制定灾后城镇体系规划,重点解决人口迁移和安置、城镇布局、建设用地规模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问题。(2)因地制宜、分区指导充分考虑高山高原地区、中山深谷地区和平坝浅丘地区的发展条件,对于不同地区城镇提出有针对性的重建策略和建设指引。(3)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人口分布

16、、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灾后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4)传承文化、突出特色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物质资料的同时,要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恢复和延续,抢救自然人文遗产,将城镇建设建立在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基础之上。(5)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在恢复重建灾区城镇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适当提高建设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5. 规划目标按照国家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优化城乡发展空间格局,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配套的城镇体系;整体提升人居环境,建设

1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6. 推进策略:“恢复城镇功能、优化发展格局、提升整体实力”6.1 恢复城镇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在地质安全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调整山区与平原区的发展策略,以优化完善城镇体系为目标,制定城镇体系恢复重建分区指导;采取不同方式,落实灾区群众,特别是极重灾区农民的人口迁移和安置,推动生态移民、防灾移民的实施;确定异地迁建与原地重建城镇的人口、用地规模和建设标准,调整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尽快重建、修复损毁的城镇住房、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恢复城镇功能,全面恢复受灾群众的生活和生产。6.2 优化发展格局坚持区域统筹,通过强化成德绵发展主轴,提升绵阳市

18、区域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四川北部中心城市的作用,推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南(充)区域协调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强化平原地区的人口与产业集聚,扩大主城区的规模,增强其要素集聚与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其发展主导的地位;提升发展条件好的县级中心城镇职能,完善区域性基础设施,优化城乡经济发展格局。6.3 提升整体实力坚持又好又快,转变发展模式,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构筑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城镇体系;保护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实现城市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整体提升。7. 主要任务(1) 落实人口安置具体方案,提出严重受灾地区需要搬迁的县城、

19、镇(乡)的选址方案; (2) 提出市域城镇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结构;(3) 确定重建城镇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4) 明确恢复重建工作重点与需求,制定分类分区建设指引;(5) 提出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内容;(6) 提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要求;(7) 提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城镇特色创造策略;(8) 提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修复策略;(9) 指导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与新农村规划编制。8. 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第526号令)(3)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4)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5)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20、展十一五规划(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等国家规范标准(7)政府正式发布的灾害范围评估报告、灾害损失评估报告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报告等9.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绵阳市行政辖区全境。其中极重灾区为北川、安县、平武和江油等4个县市,重灾区为涪城、游仙、三台、盐亭和梓潼等5个区县;极重灾区为本次恢复重建的重点,涪城区、游仙区以及三台是本次规划中优化调整、重点发展地区。第三章 发展条件评价10. 地质适宜性评价10.1 地质适宜性分区根据对地质构造及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及危害性、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本着尊重科学、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将绵阳

21、市辖区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地质适宜性分为四类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适宜性差区、不适宜区。图:绵阳市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1)适宜区分布于龙门山以南盆地及河谷平坝(除属地质灾害中易发区的绵阳市区及盐亭部分地区以外),地形起伏不大,无全新世活动断裂分布,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地层较均匀,场地环境地质条件较简单、稳定性良好。该区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约占整个绵阳市域面积的39.5%。(2)基本适宜区分布于前龙门南侧狭长的山前丘陵地段、木皮白马牧羊场一带、绵阳市区及盐亭部分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构造较复杂,属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层均匀性差,地下水动态变化大,场地环境地质条件较复杂、稳定性中等。该区

22、面积约2430平方公里,约占绵阳市域面积的12%。(3)适宜性差区分布于前龙门山以北中高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构造断裂发育,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5.12”地震引发了更多、更大规模地质灾害及隐患。地下水分布受岩性及构造控制,富水性极不均匀,大多数地段地下水贫乏,场地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稳定性差。该区面积约9821平方公里,约占绵阳市域面积的48.5%。(4)不适宜区全新世活动断裂带(含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缝)及按规范应避让全新世活动断裂的范围,为不适宜区。该地区场地动力地质作用强烈、稳定性差。主要分布于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县断裂)、擂鼓断裂、虎牙断裂及避让区域,附

23、图绵阳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地质适宜性分区图中将绵阳市域范围内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带用红色双实线(一粗一细)进行了标识。全新世活动断裂避让范围应按抗震设计规范第条规定确定,必要时应由地震部门进行专题研究。10.2 灾后重建建设要求(1)总体原则绵阳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和工程建设应尽量选择适宜区,适当扩大该地区人口规模;适度选择基本适宜区,适度控制该地区人口规模;尽量不选择适宜性差区,缩减该地区人口规模;不应在不适宜区内进行城镇布局和工程建设。当需在基本适宜区或适宜性差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应按要求进行专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地区视情况选择避让或采取治理措施,并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及工程

24、建设规模。在建成后,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在适宜区进行建设,也需要由地震部门对绵阳市域范围进行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评价,完成整个市域的地震小区划工作,重新确定建筑场地的设防烈度及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2)居民点撤并搬迁及异地重建建议表: 灾后不适宜原地重建或扩大规模的乡镇一览表乡镇所属县不 适 宜 原 因建 议曲山镇北川县处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带上、场地稳定性极差,地质灾害隐患大。原地异址重建陈家坝北川县处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带上、场地稳定性极差,地质灾害隐患大。原地异址重建漩坪北川县震后地质灾害隐患大,受洪水、堰塞湖威胁大。原地异址重建开坪北川县震后地质灾害隐患大,用地局

25、促,无发展空间。本乡内异地重建马槽北川县震后地质灾害隐患大,用地局促,无发展空间。原地缩小规模青片北川县震后地质灾害隐患大,用地局促,无发展空间。原地异址重建擂鼓镇北川县处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带边缘、场地稳定性差,地质灾害隐患较大。维持原有规模晓坝安县处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带上,地质灾害隐患较大。原地异址重建雎水安县处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带边缘、场地稳定性差。控制规模,与断裂带保持安全距离,提高设防烈度。墩上北川县震后地质灾害隐患大,用地局促,无发展空间。就近重建茶坪安县处于全新世活动断裂上盘、场地稳定性极差,震后受地质灾害破坏严重,地质灾害隐患大。原地异址重建平通平武县处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带边缘、场地稳定

26、性差。缩小规模,与断裂带保持安全距离,提高设防烈度。南坝平武县处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带上盘、场地稳定性极差。维持原有规模,与断裂带保持安全距离,提高设防烈度。大新乡梓潼县地质滑坡、岩石崩塌,大新场镇地处深丘,位于半山腰,地质构造复杂,交通极不便利,离县城45公里,生态环境一般,人居环境较并差。距离县城较远 ,道路较差;山体有滑坡;人居环境较差;场镇位于半山腰,落差过大(地势);场地扁窄。功能性搬迁,新址建设必须符合抗震设计等级要求,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环境优美,适宜人居,交通便利,水源供给充沛,有水库一座,武引二期穿境而过。枫顺乡江油市地质环境条件差、灾害频发,用地局促,无发展空间。原地控制规模重建

27、注:表中“乡镇”一栏指镇政府或乡政府所在地1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综合区域内地质灾害、自然地形、社会经济发展等条件,对灾区城镇建设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分为高山高原区、中山深谷区和平坝浅丘区,作为城镇体系重建规划和空间管制的重要基础。发展条件分区应以乡镇行政区为基本单位。11.1 高山高原区包括北川、平武、安县县域局部地区,土地面积6100平方公里,约占市域面积30%左右,灾前人口约27万人,人口密度约44.2人/平方公里。北川西北部和平武西南部的高山高原区,人口密度较小,自然环境敏感,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并且对外交通联系不便,城镇综合防灾能力较弱,灾害救援保障率不高,少数地区还存在贫困

28、问题,因此实行生态、扶贫、减灾等移民政策势在必行。11.2 中山深谷区包括北川、平武、安县、江油县域局部地区西部山区。土地面积约5080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25%。灾前人口约105万,人口密度约205人/平方公里。中山深谷区是地质灾害高度危险区,但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企业和资源加工企业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并集聚较多人口。该区受到地质灾害的长期威胁,在本次地震中的人员和经济受到很大损失,产业布局与地质灾害威胁是该区主要矛盾。11.3 平坝浅丘区其它区县位于平坝浅丘地区,土地面积9200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45%。灾前人口规模约470万人,人口密度520人/平方公里。平坝浅丘区人口密集,交通发达

29、,城镇建设条件好。该区受地质灾害的影响较小,本次地震中人员、经济损失相对较小。但区内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小,农业的人地矛盾较大,提高土地承载力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第四章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重点与实施内容12. 受灾人口迁移与安置12.1 迁移安置的原则人口转移安置事关重大,必须审慎处理,应坚持原地安置为主,转移安置为辅的原则。经地震灾损和地质灾害评估后,受次生灾害威胁较小,且经过工程措施治理具备重建安全条件的城镇或村庄的受灾人口,应采取原地安置方式。经过评估,确需转移的灾区人口,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控制人口转移安置的规模,采取分阶段、分散转移的多种方式,妥善处理转移人口的安置问题。(2)人口

30、转移应坚持城乡统筹,以在行政区内转移为主,县城和市(州)中心城市等城镇地区是转移人口的主要安置地。(3)按照中央关于省市对口支援灾区的部署,有计划向省内其他地区和省外转移部分受灾人口。(4)从生态保护和扶贫的要求出发,逐步引导灾区人口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山区向平原地区分散转移,以达到降低山区人口密度的长远发展目标。12.2 需要迁移安置的人口来源需要迁移安置的人口主要包括在本次地震灾害中:(1)因乡镇异地重建而需要迁移安置的人口。(2)因农村居民点撤并需要迁移安置的人口。(3)因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丧失需要迁移安置的农村人口。需要迁移安置的人口还包括受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威胁的

31、人口以及其他山区生态、扶贫、减灾、工程等移民。12.3 迁移安置人口的去向(1)优先鼓励迁移安置人口向绵阳中心城区及其周边产业和生活组团聚集。(2)县域迁移安置人口以本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大力促进人口向包括北川新县城、安州区花荄镇和江油中心城等县域中心城市聚集。综合判断县域内乡镇的发展潜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对资源富集、区位优越并具有一定建设基础的地区可允许承接本镇内的农村转移人口。(3)允许少量的跨省迁移,对口支援省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定向招工、教育移民等方式吸纳部分安置人口。(4)尽量减少农村人口以“农转农”的方式跨村组安置。只在土地条件许可、农民主动要求、接收农村同意的情况下允许实施。12.4

32、 迁移安置人口的规模北川、安县、平武、江油这四个受灾最为严重的县市需要迁移安置的人口总量约5-6万人。其中:北川县约3.5万、安县约1.6万,平武和江油各0.5万人。13. 恢复重建城镇分类13.1 恢复重建的城镇分类与标准城镇灾后重建主要分为原地重建和异地迁建两类。原地重建指用于重建的城镇建设用地在本级行政区范围(如县城的选址不超出本县行政范围,镇区的选址不超出本镇的行政范围,以此类推),分为原地原址重建和原地异址重建两种情况;异地迁建则指跨出本级行政区择址新建,一般要涉及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并。根据受灾损毁程度、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城镇体系特征等三个方面,确定恢复重建的城镇分类标准。其

33、中,地质条件包括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威胁;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指合理的人口容量和建设规模;城镇体系特征包括城镇职能类型与规模等级、交通区位条件、综合经济实力与发展前景等方面。(1)原地重建乡镇在本次震灾中一般性破坏的城镇,应在本行政区内,按照已批准的原有规划,原地原址重建。中度和严重破坏的城镇,原则上在本行政区内,按照已批准的原有规划,原地原址恢复重建;如地质条件不允许,应首先在本行政区内就近进行选址,并修编原有规划,原地异址新建。(2)异地迁建乡镇异地迁建城镇应满足以下两项条件之一。1)地震及次生灾害破坏迁建城镇受地震严重损毁及地质次生灾害的长期严重威胁,现有工程技术难以

34、修复,应进行迁建。2)保障基本生存条件迁建农田、林地等生产资料灭失,无法恢复,且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重建和维护成本极高的城镇(乡村),应进行迁建。(3)重建标准根据乡镇的规划目标和发展需求,将重建乡镇再细分为恢复重建、压缩规模重建、提升重建。恢复重建的城镇维持城镇原有发展规模不变;压缩规模重建的城镇受地震与地质灾害威胁,须压缩原有规模进行重建;提升重建的城镇根据未来城镇体系调整及完善的要求,以提升城镇功能或扩大城镇规模为主。13.2 恢复重建乡镇分类经上述分类标准确定的绵阳市域内需要进行原地异址重建或异地迁建的乡镇主要都集中在受灾严重的北川、安县。其中原地异址重建中缩小规模的有漩坪乡、陈家坝乡、

35、曲山镇;维持原有规模的有北川的开坪乡、墩上乡和北川的香泉乡、安县的晓坝镇。优化提升的有北川异地重建新县城;北川新县城建议迁建至安昌东南,行政区划作出适当调整。表:绵阳市需搬迁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原地异址重建缩小规模陈家坝乡、曲山镇、维持原有规模开坪乡、漩坪乡、香泉乡、坝底乡优化提升晓坝镇、响岩镇异地迁建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北川新县城(含安昌镇)撤并注:(1)北川县城建议迁建至安昌东南,行政区划作出适当调整,曲山镇建议在地质博物馆建立之前,保留镇建制,在行政区内异地选址。 (2)最终的搬迁重建乡镇名录应以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为准。(1)平武县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平武县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大

36、类小类乡镇名原地原址重建缩小规模平通、水观乡维持原有规模南坝镇、水晶镇、大桥、木皮乡、木座乡、泗耳乡、虎牙乡、黄羊关乡、阔达乡、土城乡、锁江乡、徐塘乡、平南乡、大印、豆叩镇、水田、旧堡、坝子乡、高村乡优化提升龙安镇、古城镇、白马原地异址重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响岩镇异地迁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撤并(2)北川县恢复重建乡镇分类安置分类分类建设模式乡镇名称原地原址重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片口乡、桃龙乡、白坭乡、都坝乡、贯岭乡、通口镇、擂鼓镇、永安镇、小坝乡优化提升桂溪乡、白什乡、安昌镇原地异址重建缩小规模陈家坝乡、曲山镇维持原有规模开坪乡、漩坪乡、香泉乡、坝底乡优化提升异地迁建缩小

37、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新县城(含安昌镇)撤并(3)安县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安县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安置分类分类建设模式乡镇名称原地原址重建缩小规模千佛镇、高川乡维持原有规模河清镇、永河镇、清泉镇、宝林镇、乐兴镇、兴仁乡、迎新乡、塔水镇、秀水镇、优化提升花荄镇、界牌镇、桑枣镇、雎水镇、沸水镇、黄土镇原地异址重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晓坝镇异地迁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撤并(4)江油市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江油市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大类小类乡镇名原地原址重建缩小规模含增镇,枫顺乡维持原有规模小溪坝镇,永胜镇,双河镇,河口镇,东兴乡,方水乡,八一乡,义新乡,新兴乡,新春乡,含增、东安乡,重兴

38、乡,云集乡,敬元乡,六合乡,香水乡,石元乡,铜星乡,西屏乡优化提升武都镇,青莲镇,厚坝镇,九岭镇,大堰乡,贯山乡,文胜乡,大康镇,新安镇,战旗镇,中坝镇雁门镇,二郎庙,马角镇,龙凤镇,重华镇,太平镇原地异址重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异地迁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撤并(5)梓橦县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梓橦县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大类小类乡镇名原地原址重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卧龙、玛瑙、白云、东石、三泉、宏仁、双峰、交泰、石台、马迎、定远、宝石、双板、拳龙、仙鹅、二洞、建兴、小垭、演武、金龙场、仙峰、文兴、大新乡优化提升文昌、长卿、许州、黎雅、仁和、观义、自强、马鸣、石牛原地异址重建缩小规模

39、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异地迁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撤并(6)三台县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三台县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大类小类乡镇名原地原址重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金石镇、富顺镇、新生镇、古井镇、建平镇、景福镇、灵兴镇、老马乡、忠孝、建中乡、永明镇、安居镇、东塔镇、新德镇、秋林镇、百顷镇、中新镇、三元镇、立新镇、黎曙镇、八洞镇、中太镇、建设镇、龙树镇、鲁班镇、紫河镇、郪江镇、石安镇、光辉镇,永新镇、柳池镇、万安镇、前锋镇、乐加乡、幸福乡、金鼓乡、双胜乡、争胜乡、高堰乡、里程乡、宝泉乡、菊河乡、广利乡、协和乡、双乐乡、曙光乡、上新乡、进都乡、下新乡、云同乡、断石乡、玉林乡、凯河镇优化提升潼川镇,芦

40、溪镇,西平镇(含凯河镇)、塔山镇、观桥镇、乐安镇、刘营镇、花园镇、新鲁镇、北坝镇原地异址重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异地迁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撤并(7)盐亭县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盐亭县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大类小类乡镇名原地原址重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黄甸、金孔、高灯、林农、八角、巨龙、安家、黑坪、毛公、黄溪、龙泉、冯河、宗海、茶亭、石牛庙、双碑、来龙、三元、榉溪、折弓、永泰、洗泽、剑河、金安、林山、新农、两岔河、大兴、五龙优化提升富驿、玉龙、柏梓、两河、金鸡、麻秧原地异址重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异地迁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撤并(8)绵阳市区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绵阳市

41、区恢复重建乡镇分类表大类小类乡镇名原地原址重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塘汛、东林、云凤、建华、太平、凤凰、朝真、观太、东宣、梓棉、白蝉、街子优化提升吴家镇、杨家镇、丰谷镇、龙门镇、磨家镇、河边镇、永兴镇、玉皇镇、关帝镇、石洞乡、城郊乡、青义镇、石塘镇、新皂镇、游仙镇、小枧沟镇、石马镇、魏城、新桥、忠兴、刘家、柏林、石板、徐家、玉河原地异址重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异地迁建缩小规模维持原有规模优化提升撤并14. 产业布局调整14.1 绵阳市产业布局调整原则(1)龙门山山脉沿山地带的北川、安县、江油、平武的重要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应充分尊重单位意愿,给予必要

42、的政策照顾并鼓励向中心城区及周边产业园区集中布局。充分发挥这类单位的技术优势,促进其发展壮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2)企业重建应符合灾后产业政策,鼓励重建与技术升级改造同步进行。(3)确保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灾区环境安全条件。位于生态敏感地区、对生态破坏较大的工矿企业原则上不再重建,应关闭或向重建产业集中区迁建。矿山开采等必须在矿源周边布局的企业,应严格控制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产加工部门应向重建产业集中区转移。(4)对迁移人口集聚地区的实行产业扶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规模,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对人口转移安置的支撑作用。(5)充分利用绵阳中心城区的技术

43、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新设和扩大现有各级产业集聚区等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军转民产业和高科技农产品加工业,主动推进灾区产业升级。(6)设立专门产业区,鼓励对口援建省市将具体产业项目引入产业区,实施项目援建。14.2 灾后重建产业集中区布局重建产业集中区应主要布局在成德绵发展轴沿线,积极争取设立绵阳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升重建产业的发展水平。表:县级以上主要重建产业集中区 县(市、区)名称重建产业集中区建设用地规模(平方公里)主要产业涪城区城郊乡金家林片区3.0机械加工、汽车零部件、电子新皂镇2.0工业产品物流、军转民工业、新型材料青义镇2.0西科大产业园石塘镇2.0长虹配套产业龙门镇1

44、.5农产品物流丰谷镇1.5电子、机械加工、化工游仙区游仙经济试验区6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整车及零配件石马工业集中发展区5新材料、机械、电子小枧沟工业园2化工、新材料、建材新桥中小企业工业园1食品加工、机械魏城农副产品加工区1农副产品深加工平武县土城工业集中发展区1 高载能工业,水电县城及古城工业集中发展区1 食品加工业,高载能工业,生态环保型加工业南坝工业集中发展区216选冶工业, 加工业(中密度板厂)安县无江油市工业园区20.73机械、冶金、建材龙凤工业集中区1.5化工梓潼县无北川县对口支援产业园区3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盐亭县无三台县芦溪-花园工业集中区6轻纺、食品、机械、精细化工、新型建材

45、县城内工业园区8.78轻纺、食品、机械、精细化工、新型建材14.3 灾区迁建企业灾区部分企业地震损失极大、受到次生灾害的严重威胁或已经不具备建设用地、交通等发展条件,应进行异地迁建。新选址地区应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不单独设立独立工矿区,充分发挥重点企业迁建对构建合理城镇体系的引导作用和对相关配套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带动作用。表:重点迁建企业统计表区县企业名称原址新址意向涪城区高水蔬菜市场长虹大道龙门农产品物流园双汇食品西山路新皂镇丰谷酒业御营坝龙门镇九岭村绵阳卷烟厂御营坝新皂镇游仙区飞鹏皮业有限公司剑南路97号石马镇绵阳市美瑞纺织有限公司绵山路34号小枧沟镇或三台卢溪工业园四川东材科技集团有限责

46、任公司东兴路6号小枧沟镇平武县无无无安县无无无江油市中国第一航天集团燃气涡轮研究院江油市大康镇仁家坝江油市中心城区攀钢长城特殊钢三分厂江油市含增镇江油市中心城区梓潼县无无无北川县无无无盐亭县无无无三台县康尔达公司北坝三台县城工业集中区固锐公司北坝三台县城工业集中区欧亚木业公司北坝三台县城工业集中区浙江水晶公司北坝三台县城工业集中区15. 城镇体系优化15.1 恢复重建中的战略机遇(1)国家政策扶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明确提出“国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并积极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条例也明确了国家各部门扶持灾区恢复重建的要求。国家恢复重建规

47、划中也明确提出适度扩大成德绵中心城市的规模,这为绵阳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促进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行业主管部门及对口省市的支持国家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积极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绵阳市可以积极争取如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引导性政策,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国家实行省对口县的定向扶持政策,各省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的热情极高。通过设立专门产业园区,促进对口省市转移扶持的产业布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4)吸引境外投资地震大大增强了绵阳的国际知名度,牵动了全球华人的心。这为绵阳市吸引外资,争取台商企业入驻创造了条件。(5)本地产业空间布局调整 安县、平武、江油等山前地带的重要企业和科研机构将进行搬迁,这

48、为绵阳产业布局调整提供了契机。15.2 城镇空间格局优化灾后恢复重建中,绵阳市城镇空间格局的优化应打破行政单元的限制,统筹市域内的区域和城乡发展。对灾情严重的北川、平武、安县以及江油部分地区的乡镇、人口、产业进行必要的跨县安置和转移。同时,绵阳中心城区的发展必须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加以考虑。绵阳中心城区不仅是成德绵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还是川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区域发展重心。做大做强绵阳中心城区,是成德绵城镇密集区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辐射广大川北地区,带动地区发展的外部需求。综合考虑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绵阳市城镇的发展需求,结合四川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在编)的相关要求,绵阳市域的空间结构调整为“一

49、核、三轴、多带,圈层发展”。(1)“一核”。即,以绵阳中心城区为中心,围绕其发展的城镇密集区。主要包括,绵阳城区、江油城区、未来的安州新区以及联系紧密的周边城镇。规划结合安州新区的成立,做大做强绵阳中心城区,并联合江油城区共同构筑成人口、城镇和产业密集,成片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成德绵城镇密集带”北段的核心节点。(2)“三轴”。分别为成德绵城镇密集带主轴、成德绵密集带东轴和成德绵密集带西轴。成德绵产业城镇密集带主轴是在充分利用绵阳市现有的产业集群和城镇连绵发展等优势的基础上,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促进人口、产业向该区域内聚集。并借助重建机会,进一步优化产业和城镇空间布局

50、,吸引搬迁企业落户本区域,由此带动一批重点镇的成长,进而加强发展轴线地区对周边腹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德绵密集带东轴是山前地区产业调整和人口疏散的主要承接平台,是成德绵发展轴的内涵和空间层次的丰富和延伸,也是促进区域整体空间结构优化的战略性地区。三台、盐亭等沿轴线上的重要城镇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并与绵江安城镇发展核心区相协调,有重点地集聚发展。成德绵密集带西轴是成青公路沿线城镇,协调发展,格局优化的重点地区。规划以北川新县城和安州区为中心,因地制宜地对原有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承接部分山区的产业和人口转移。(3)“双带”。为北部山区生态旅游发展带和南部浅丘城镇发展带。

51、北部山区生态旅游发展带。绵(阳)北(川)通道、绵(阳)平(武)通道和北(川)平(武)通道以生态旅游及生态农业发展为主要功能,通过加强垂直于成德绵城镇发展主轴的横向交通联系,加强成青公路的建设,构筑三条联络成德绵地区、中山深谷区与高山高原区的联系通道;由此,将绵阳市旅游资源纳入区域性旅游资源,并提高危险多发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和安全性,增强其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促进重灾区的恢复和重建。 南部浅丘城镇发展带。依托绵三高等级公路和绵遂高速,联接绵阳、芦溪、刘营、三台、灵兴、三台、中新等众多城镇,并向南延伸至遂宁、重庆;打通江油、梓橦至盐亭的交通联系。其中,绵三公路是联系绵阳与重庆的重要通道,具有重

52、要的战略意义,发展该公路沿线上的重要城镇,是未来区域振兴的重点。而绵遂高速公路的贯通对于南部城镇发展带发展则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4)圈层发展。以绵阳中心城区为核心进行圈层式发展,形成以绵阳城区为核心,三台、江油、北川新县城为紧密圈层的由密渐疏的城镇发展区。图: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空间结构15.3 等级规模结构调整以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和重点中心镇,促进人口、产业集聚发展为目标:(1)促进人口向绵阳中心城市及北川新县城、江油等城镇密集区集聚。做强做大绵阳市区,提高江油市的规模。建议推动安县撤县设安州区,三台撤县设市的工作。(2)提高三台、盐亭、梓橦县城的规模,增强要素集聚和区域带动作用。(

53、3)调整山区人地关系紧张、受灾严重、次生灾害高发的北川、平武、江油和安县的山区乡镇规模,促进人口向条件较好的绵阳市区和东部中心城镇迁移。(4)因地制宜地调整平坝浅丘地区的人口规模小、布局分散的乡镇,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集聚。(5)合理确定异地迁建乡镇的人口规模。图: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城镇规模调整15.4 人口与用地规模在绵阳市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基础上,对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做出适当的调整。 规划调整为:2010年绵阳市总人口540万,城镇化水平46.3%,城镇总人口约250万人。相比绵阳市已编的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将2010年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了4.3%,增加了25万城镇人口。新增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绵阳中心城区、江油市区、三台县城、北川新县城以及其他重点中心镇。规划建议2020年绵阳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调整为148万人,用地规模调整为145平方公里。表:2010年绵阳市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等级城镇数(个)总规模(万人)城镇名称与人口规模一级>50万1110绵阳中心城区(涪城、游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