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传播第五讲传统生活方式讲义(Word)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5/9f450b25-2a4b-4a2f-9c9d-88e60e030f77/9f450b25-2a4b-4a2f-9c9d-88e60e030f771.gif)
![中国文化与传播第五讲传统生活方式讲义(Word)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5/9f450b25-2a4b-4a2f-9c9d-88e60e030f77/9f450b25-2a4b-4a2f-9c9d-88e60e030f772.gif)
![中国文化与传播第五讲传统生活方式讲义(Word)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5/9f450b25-2a4b-4a2f-9c9d-88e60e030f77/9f450b25-2a4b-4a2f-9c9d-88e60e030f773.gif)
![中国文化与传播第五讲传统生活方式讲义(Word)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5/9f450b25-2a4b-4a2f-9c9d-88e60e030f77/9f450b25-2a4b-4a2f-9c9d-88e60e030f774.gif)
![中国文化与传播第五讲传统生活方式讲义(Word)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5/9f450b25-2a4b-4a2f-9c9d-88e60e030f77/9f450b25-2a4b-4a2f-9c9d-88e60e030f7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化与传播 201211第五讲 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一 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精神意义1 中国古代社会融礼乐生活于日常生活之中(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唐君毅) 中国古代文化直接来自古人实际的劳动经验、政治生活中。儒家主张人之圣贤之道来源于日常生活。一切人生活动都有礼乐的目的。饮食、衣服、男女居室、劳动生产之活动都有自身价值,而不仅仅是谋生工具。 中国人的精神专注于平凡的生活,使日常生活美化、艺术化,使之含文化意味。文必附乎质,质必显乎文。日常生活为质,精神文化生活为文。文质相丽而不相离,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故中国之艺术精神,初表现于器物、舆服、宫室,而不表现于庙宇之建筑。中国文学不始于史诗戏剧,而
2、始于诗经中劳动人民之歌咏。中国数千年民间之日常生活,颇含礼乐文化之意义,并与其劳动生产之生活相结合。2 中国人在自然界之农业生活与其精神含义 人类精神文化形态受劳动谋生的精神活动的影响。中国人的农业生活和游牧者、商人不一样。游牧者以人力服牛马之力驯养动物,喜迁徙,逐水草而居,精神豪爽而壮阔。商业之事,则重财货盈亏之计算,又要冒险投机,远至异域,以逐来日之利。所以商人有理智,可以为了将来牺牲现在。游牧与商业,都让人的精神超越现实所在之环境,而向外追求,以有所取得与征服。培养征服自然、组织安排事务的能力,把握未来。 中国数千年民间生活以农业为主,农业生活靠天吃饭,以得到具体的粮食作物实物为目的。所
3、以容易养成安于现实的向内的自尽其力的精神。并且容易有“天人相应”的意识。农业生活对人的最大启示就是使人生在世界上有实在感。植物固定在土壤里自然生长,赞天地之化育。农业生活使人直接觉得自然世界和人们的内心需求相应,人可以对天地万物都有情。同时,人们逐渐了解日月星辰天体运行的秩序,夏小正、月令一类的书说明一年各月节气、自然动植物、人的行为应该如何与自然配合。自然又可以与音律配合。所以自然、时序都有审美价值。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竹外桃花三两枝,
4、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 春日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1 / 1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甫山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5、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花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3 节日民俗的精神意义 在中国民间生活中,一日之昏晨,一月之初一、十五,都应该祭神。过年过节是民间大事。清明扫墓到郊野,不忘其亲。五月初五到水边划龙舟,纪念屈原忠君爱国。七月乞巧,望牛郎织女星,培养人天长地
6、久的爱情意识。七月秋祭,在家中祭奠亲人,和清明扫墓相对。八月中秋赏月,使人神智清明,象征人生之圆满团圆。九月九日上山登高,意在避人间之灾害,使人有高临超越的阔大胸襟。过年守岁,以人之精神的清醒,支持到一年的最后,迎新年的万象更新。 人除了天地日月,终朝相接,举头便见之外,在节日的时候分别至郊外、至水边,望星,望月,登山,守岁,对自然表示亲情,表现爱先祖、爱国、爱家、爱亲人之情。所以中国人过节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和时节之运行、宇宙之音乐相呼应。4 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的精神含义 中国人重视家庭道德。孝悌之情出自于人生的责任感。同时也增加人生的意味与享受。古人以父母在不敢言老为训,使人常保赤
7、子之心。兄弟之友爱使个体生命向横面展开,是个体道德的开始。孟子以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为人生之一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中国人对男女之爱、子女之爱都有一种节制。尤其重视夫妇母子之爱,与孝悌相配合。诗经“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中国婚姻制度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不相识而订婚,三媒六娉,百年好合。中国古人重爱而敬。诗经说:“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古代夫妇以君卿相称,充满敬意。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孝慈之道,通于政治、
8、社会人际关系。君王之爱民如父母之爱子。臣子之事君如子之事父。天下人只相友皆当如兄弟。家庭之意识扩大为社会之意识。5 日常生活中之礼乐意味 中国人随节气而生活,饮食和嗜好也富有礼乐的意味。西方人饮食重营养,中国人重调味之美。孟子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国人最能知饮食之味,烹调技术之高,食物种类之多,世界无能匹敌。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第一章以饮食为证中用中华饮食养生的例子,来印证建国方略让革命者与大众“知之惟艰”的事实。孙先生认为饮食也是一门艺术:“夫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礼记说礼起于饮食,今中国人之饮食合桌而食,以通食者间之
9、情。中国之饮,酒外有茶,茶味隽永,清人神智,非酒所及。自周公作酒诰后,古人之饮酒重在以之成礼。在周公看来,商纣之亡国,与夏桀亡国有极为相似的历史原因,那就是酗酒丧德。中国人善于过日常生活,不像西方人喜欢旅行,到异国他乡创辟新环境,寻求生命的新意义。中国哲人、文人游历名山大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在人生际遇不通之时才求得山水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国人能在最平凡的环境中感受欢欣。陶渊明“即事多所欣”,生机洋溢,生趣盎然,自然不需要远至异国他乡开辟新境。使日常生活充满礼乐意味。孔子:“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由于中
10、国人生命中无“预定之成型(prepared pattern)”,所以能观照领略一切生活而不厌。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生活之艺术特别阐述中国人最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性、趣味性。二 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男耕女织 夫唱妇随 男主外女主内 丰衣足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心之忧矣,聊以行国 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一) 服饰习俗服饰习俗是经济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首先在服饰等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服饰既具有保护身体的功能,也
11、是一种装饰和文化的象征。有实用的价值,表现个人、地方、民族群体的日常审美趣味和一定社会的伦理观念。 新书(西汉 贾谊):“奇服文章一等上下而差贵贱,是以高下异、则名号异,则权力异,则事势异”衣着服饰有明尊卑、别贵贱的特殊功用,“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十分明显。1 古代服饰颜色等级:中国历代的服饰色彩与五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服饰色彩始终以正色为尊,注重衣色之纯。五种正色白、青、黑、赤、黄源于五行金、木、水、火、土。历代所崇尚的颜色各异,檀弓记载:“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赤”,史记殷本纪也记述商汤:“易服色,尚白。”因此,夏崇尚黑,商崇尚白,周崇尚赤。据史书记载,之后
12、的秦崇尚黑,汉崇尚赤,唐崇尚黄。礼记王藻云“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没有穿着正色衣服不能进入公门。秦朝尚水德,于是黑色便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郊祀之服皆以袀玄”,皇帝也经常是 “玄衣绛裳”,即黑色上衣和深红色下衣,以黑色为主调。与之相对应,秦汉时通常以“白衣”指代没有社会身份的人,也称为白丁。白衣即没有任何装饰的衣服,其穿着者主要是农民。春秋繁露服制中有“散民不敢服杂彩”。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记载,汉成帝微服私行,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穿“白衣”。中国历代有很多关于服装颜色和等级的规定。隋炀帝规定“贵贱异等,杂用五色”,没有特别规定皇帝常服的服色。到了唐初,以黄袍衫、折上头巾等为皇帝常服
13、,后来逐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此后,黄色就成了皇帝御用的颜色,成为皇帝王权的象征。据清史稿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清代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衣服的色彩上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在朝廷上,唐朝开始以袍服色彩区分官员等级:贞观四年规定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宋舆服志关于文武官员服饰色彩的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 对于特殊职业和普通百姓的服饰颜色,从唐代开始也有了一些具体的规定。隋代规定士兵服色为黄色,与一般民众服色相同。到了唐代前期,黑色成了士兵的主要服色。为了防止一般民众与士兵的
14、颜色相混淆,唐代宗广德二年和文宗开成元年政府两次颁布法令禁止百姓穿黑色衣服,违者会被处罚。用区别不同的衣服颜色来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2 中国服饰习俗的特点:实用性。原料、做工经久耐穿,规格、式样舒适合体,方便生产及其生活,适应气候冷暖等等。观赏性。服饰的外观符合审美的要求。如服装款式与穿着场合的和谐、色彩和花纹的匀称、鞋帽和衣裤的协调等等。礼仪性。服饰还是一种社会伦理观念的象征。如各地区、各民族的婚丧嫁娶服饰,都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古代皇家、官员的服装都有定制。不可逾越等级。信仰性。是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在服饰习俗上的标志。如宗教神职人员的服饰即各具特征,如佛教的袈裟、念珠、禅杖等。道教的冠服
15、(道巾、道冠、法衣、道靴)等。3 汉族发式的变迁早在先秦时代,对于发式就有不少明确的习惯和规定。如小孩出生满三个月,请人为他修剪头发,男孩修剪后的头发,在顶上盘成一左一右两个结,女孩则是盘成一个结;或者男孩发结在左,女孩发结在后,以示区别。 在成长过程中男女都要蓄发。待头发长了,紧挨后脑扎成一束,让头发披散在后面,这种发式叫做“总发”;若扎成一左一右两束,从两侧垂下,则称“总角”。前额的头发则自然垂至眉毛。这都是未成年的发式。 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先将束在一起的头发在头顶盘绕成髻,再用一块黑色的帛包住发髻,然后加冠。不过冠是贵族男子的特权,一般平民无资格享用。他们只是束发盘
16、髻,然后用头巾将发髻罩住,这种头巾又称”头衣”,或叫”帻zé”,可一直盖到前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留全发、贵族戴冠、平民戴巾是那时中原男子的打扮,至于远离中原被称作“四夷”的地区,则或披发、削发,又各有自已的风俗。 直到明末,汉族男子的发式并无显著变化。此间胆敢对于这种千年一贯的形成有所突破的,是历代的一些狂人隐士。他们散发、露发,甚至披发被面,遮掩身体,但只是为了显示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而且人数极少。 清朝初年汉人被迫遵从满人的发式,前顶剃光,后脑梳单辫,这种发式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 古代妇女的发式变化繁多: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表示已经成人,可以许聘出嫁了。成年妇女
17、的头发也是盘在头顶,用帛包好,然后插笄固定。平时居家则挽发成髻,不用巾簪。贵族妇女的笄、簪很讲究,大多镶有珠玉,后来簪演变成钗,造形装饰更为繁多。普通妇女一般只用骨制、竹制甚至荆条制成的笄钗。拥有一头秀发是妇女的骄傲。妇女发式历代都有变化,各式各样的发髻又往往由宫廷中贵妇人首创。较著名的,如东汉曾风行高髻、大髻,还有一种”倭堕髻”,就象妇女摔落马下以后保留的发髻式样,偏斜于一侧,故又称“堕马髻”。晋代有“撷子髻”、“双髻”、“盘髻”等等。4 文身文身是指在身体上刺画有色的图案或花纹。这种习俗也产生很早。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古人解释说:越俗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
18、之。 及至后代,文身则主要视为一种美的装饰。如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列举了不少这样的例子,唐代称为“青”。 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唐代民间特别流行刺青, 当时称为“札青、点青、肤札、镂身”刺的内容有各种图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附:古代的衣的构成1.头衣头衣又称元服。元的本义既是头。加元服就是行冠礼。 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有很大的区别。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冠: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2.体衣裘:皮衣,毛向外。国君和贵族穿狐皮的裘。犬羊之裘是庶人穿的。 袍:絮了乱麻或旧丝棉的长衣。带:古人的上衣外面要系带。布:读书
19、人未做官时穿的常服用布制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读书人的代称。古代的下衣有裳、绔。 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绔:也写作袴,裤子。纨绔是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致的生绢,后来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务正业者。3.足衣 履: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鞋。用草编制的称草屦,草鞋又称躧,又写作蹝、屣。草鞋为贱物,所以古人常以脱屣、弃屣比喻事情之容易或对人事看得很轻。4.佩饰 佩饰环:重要的佩玉。其形为环,当中的空心直径与四周玉的宽度相 等。环佩多指妇女的佩饰。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 佩环空归月夜魂。” 玦:重要的佩玉。即环缺了一块。玦的名称来源于决,而其形状 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常用来寓义
20、决、断之义。二) 饮食习俗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非常浓厚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一系列的饮食习惯和禁忌,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提炼,流传至今,形成了特有的中国饮食礼仪文化。1 古代食物的构成1)主食 五谷:黍、稷、麦、菽、麻。麻算作谷类,是因为麻子也是充饥之物。 六谷:黍、稷、麦、菽、麻,再加上稻。 黍:即黍子,又叫黄米。 稷:小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稷是最重要的粮食。稷是五谷之长,所以谷神也叫稷。2)肉食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最重要,狗肉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牲:牛、羊、豕。三牲齐备叫太牢,只用牛羊叫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礼。 牛:农业生产的工具。 羊:较普通的肉食。羔肉美于大羊。
21、豕:又称彘,豚是小猪,又写作豘。豚肉胜于大猪。狗:古人喜欢吃狗肉。屠狗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历代达官贵人都极重视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无不厌饱。古代的吃法多种多样。如: 炙-烤肉。燔也是烤。郑玄说:“柔者炙之,干者燔之。” 脍:细切的鱼和肉。3)酒和调料 尚书有“酒诰”篇,为周成王告诫殷的遗民以纣为鉴, 不要沉湎于酒。殷商酒器种类也极多,当时的饮酒风气非常盛。古代的酒不是烈性的,一般都是米酒。古代烹饪的调料: 古代调味不用糖,甘甜之味用梅。易溶的蔗糖大约唐代才有, 原来的糖其实是今之麦芽糖,难以入菜,唐人以前糖称饴。 到宋代时糖才是蔗糖。4)食器和饮食习惯 上古的炊具 鼎:用来煮肉或盛肉的青铜容器,常
22、用来煮全牲,所以比较大,有圆腹三足和方腹四足两种,腹下烧火,鼎口有耳,便于抬举。 鬲:用来煮粥,其形近鼎,三足空,与腹相通,为的是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 镬:圆形大腑,无足。因为鼎受火过烈容易使足部损害, 所以镬作为煮肉器更为常用。古有汤镬酷刑,将人扔入镬内就 汤煮而死,谓之烹。 甑:蒸饭的工具,像今天的笼屉。甑放在鬲上,鬲中置水,上下部合为一套就叫甑,也有的甑是做成一个整体的。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2 古代对食物的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
23、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 意思是:粮食不满足精,切肉不满足细。粮食陈和变味,鱼烂和肉腐,不吃。颜色变,不吃。气味变,不吃。烹饪不当,不吃。不时新,不吃。肉切得不正,不吃。酱料不适当,不吃。肉虽然多,不使它超过米面的量。只酒没限量,不到醉乱。买来的酒和市场的肉干,不吃。不撤去姜食,不多吃。 礼记·曲礼中记载了古代上菜置食的总体次序:“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处末,酒浆处右。”意思是:大凡上菜的礼节,炒菜(指小块的鱼肉)放在右边,煮
24、熟的大块肉放在左边;干菜放在左边,汤菜放在右边;切细和烧烤的鱼肉放的远些,醋、酱等调味品放在近处;葱等佐料放在远处,酒水等饮料则放在右手方便触及的地方。3 筵席中的座次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清代学者凌廷堪在他的礼学名著礼经释例 中确切地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的说法。 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座次的形式,就属于室内礼节活动的形式。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范增朝南
25、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刘邦朝北而坐,又卑于范增;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位次最低的。4 餐桌细节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在餐厅请客时尤其需要注意,以免弄得宾主不欢。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说翻鱼;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春秋时,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刺客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但专诸平时无机会接近吴王僚。得悉僚爱吃炙鱼,专诸就去拜太和公为师。炙鱼手艺学成后,专诸乘公子光请吴王僚到家里吃饭之机,做好一条整鱼,藏匕首于鱼腹,在上菜时,取出匕首,刺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自此,凡宴宾客,都需把鱼腹对
26、着主客,以示善意。 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古时又称“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有讲究的。握筷姿势应规范,一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用餐时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筷子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 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不要用筷子叉取食物放进嘴里,不要用筷子去推动碗、盘和杯子。有事暂时离席,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在席间说话的时候,不要把筷子当道具,随意乱舞;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碟桌面、用筷子指点
27、他人。每次用完筷子要轻轻地放下,不要发出响声。5 用筷禁忌三长两短: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三长两短”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击盏敲盅:即吃饭的时候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盆。因为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用筷子敲打碗盆就犯忌讳。 迷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属于缺乏教养。
28、当众上香: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是大不敬。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所以把筷子插在碗里是绝对不可的。 落地惊神: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横置筷子: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筷架或碟子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这种横筷的礼仪古已有之。横筷礼一般用于平辈或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小辈为了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必须等长者先横筷后才可跟着这么做。三)古代的住 安居乐业 古代住宅最外面是大门,门外有屏,叫萧墙,今称照壁。后代据此称内讧为萧墙
29、之祸。 周代大门一般是三开间,中间是明间,为门,左右各一间为塾。门内为庭,即院子。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 都建在高台之上。 最前面的是堂,堂东西两面墙叫序。堂靠庭的一边有两根柱子,称东楹和西楹。堂的作用是活动和待客行礼的地方。堂的正面没有墙,堂前有两个阶梯,称东阶和西阶。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堂边叫廉,廉必直,所以后来说廉正、廉洁。四)古代的行1.车马 战国以前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驾的车。马车不但平时用载人载物,还是战争中的主要工具。车马在古代文献中是经常连在一起。 古代驾车以四马为常,以驷为单位计数车辆。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 (铃)锵锵。”也有驾两匹马的,叫做骈。驾三匹马的叫做骖。 也有驾六匹马的。古代驾车人在车厢正中或左边。2步行 古代士大夫外出是不步行的。孔子在他不做官以后还说: “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但是人总得走路,而士大夫们的走路就有跟多的规矩,成为礼的一个部分。 古人对走路的动作分辨得很细,“行”、“步”、“趋”、“走”的所指: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研究古代的衣食住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读书日活动方案6篇
-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江油市太白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 2025年工程项目策划安全生产合作协议书
- 2025年自动抄表系统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工程机械部件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众筹平台项目融资合同
- 2025年养殖园区合作经营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农村邮政服务合同样本
- 2025年不锈钢产品质量保证合同
- 2025年麦田房产策划交易保证金协议书
- 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 2024年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方案偏离处理措施
- (2024年)剪映入门教程课件
- 《宠物饲养》课程标准
- 快餐品牌全案推广方案
- IT总监年终述职报告
- 环境卫生整治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 口腔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1
- 2024年同等学力英语真题解析
- 2023年中考英语二轮复习:动词的时态(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