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和原理lte中文版协议fdd36cln_第1页
技术和原理lte中文版协议fdd36cln_第2页
技术和原理lte中文版协议fdd36cln_第3页
技术和原理lte中文版协议fdd36cln_第4页
技术和原理lte中文版协议fdd36cln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通信标准类技术报告YDBXXLTEFDD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Uu 接术要求第 3 部分:物理信道复用和信道编码LTE FDD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Uu Interface Technical Requirement Part 3 :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200X XX XX通信标准化YD/T 18492009目次目前 123次I言II范围 .4444455666规范性术语、文件 .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3.2 缩略语.4 物理信道.4.1 上行.4.2 下行.5 信道

2、编码,复用和交织 .5.15.25.3参通用流程.上行传输信道和下行传输信道和. 20. 40. 61IYD/T 18492009前言YDBXX 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第 1 部分:物理层概述;第 2 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第 3 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第 4 部分:物理层过程第 5 部分:物理层测量第 6 部分:MAC 协议第 7 部分:RLC 协议第 8 部分:PDCP 协议第 9 部分:RRC 协议第 10 部分:UE 处于空闲模式下的过程第 11 部分:UE 无线接入能力术要求分为十一个部分:本部分是第3部分。YDBXX 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术要

3、求是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系列技术报告之一,该系列技术报告的结构和名称预计如下:a)b)YDBYDBXX 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无线接入部分总体技术要求XX 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接术要求第 1 部分:物理层概述;第 2 部分:物理信道和调制第 3 部分:物理层复用和信道编码第 4 部分:物理层过程第 5 部分:物理层测量第 6 部分:MAC 协议第 7 部分:RLC 协议第 8 部分:PDCP 协议第 9 部分:RRC 协议第 10 部分:UE 处于空闲模式下的过程第 11 部分:UE 无线接入能力c)YDB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X2接术要求第

4、1 部分:概述;第 2 部分:层 1第 3 部分:信令传输第 4 部分:应用协议第 5 部分:数据传输d)YDBXX 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S1接术要求 第 1 部分:概述; 第 2 部分:层 1 第 3 部分:信令传输IIYD/T 18492009 第 4 部分:应用协议 第 5 部分:数据传输为适应通信业发展对通信标准文件的需要,在工业和化部的统一安排下,对于技术展中,又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性文件引导其发展的领域,由通信标准化组织制定“通信标准类技通信标准化反映。术报告”,推荐有关方面参考采用。有关对本技术报告的建议和意见,向本部分由通信标准化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工业和化部电信、联合网络

5、通信技术、南京爱立信熊猫电信集团公限公、鼎桥通信公司、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中兴通讯司、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上海)、新邮通信、诺基亚、上海贝尔限公司、技术、普天产业天碁科技重庆重邮信科、展讯高科通信技术、视讯科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IIIYD/T 18492009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 接术要求 第X 部分:X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Uu 接口物理层的复用、信道编码和物理信道本部分适用于 TD-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等。2 规范性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而成为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

6、不适用于部分,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3 术语、缩略语3.1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1术语(Void)3.1.2定义(Void)3.1.3符号N DLRB下行带宽配置,为资源块1N UL上行带宽配置,为资源块1RBN PUSCHsymb一个子帧中承载PUSCH的SC-FDMA符号数N PUSCH-initialsymb在初始PUSCH传输子帧中承载PUSCH的SC-FDMA符号数N ULsymb一个上行时隙中SC-FDMA符号数NSRS一个子帧中用于SRS传输的SC-FDMA符号数(0或o

7、r1)3.2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BCH CDD CFI CPDCIBroadcast channel Cyclic Delay Diversity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yclic Prefix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广播信道循环延时分集格式指示循环前缀下行4YD/T 18492009DL-SCH FDD HI MCH PBCH PCFICH PCH PDCCH PDSCH PHICH PMCH PMI PRACH PUCCH PUSCH RACH RI SRS TPC TPMI UCIUL-SCHDownlink Sh

8、ared channel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HARQ indicatorMulticast channel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 Paging channel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下行共享信道频分复用 HARQ 指示多播信道物理广播信道物理格式指示信道寻呼信道物理下行信道Physical Physical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 HARQ indicator c

9、hannelMulticast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物理 HARQ 指示信道物理多播信道预编码矩阵指示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hysicalPhysical PhysicalRandomUplink UplinkAccess channel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信道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随机接入信道秩指示信号探测参考信号发送功率发射预编码矩阵指示上行上行共享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 Rank Indication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

10、ion Power Control Transmitted Precoding Matrix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plink Shared channelIndicator4 物理信道4.1 上行表 1 定义了上行传输信道和对应的物理信道的。表 2 定义了上行信道与对应的物理信道的。表 1表 25Control information)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上行(UCI)物理上行信道(PUC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传输信道(TrCH)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上行共享信道(UL-S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

11、USCH)随机接入信道(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YD/T 184920094.2 下行表 3 定义了下行传输对应的物理信道的。表 4 定义了下行信道与对应的物理信道的。表 3表 45 信道编码,复用和交织来自 MAC 层/向 MAC 层输出的数据和流经过编/解码,通过无线传输链路提供传输和服务。/从物信道编码方案是错误检测、错误纠正、速率匹配、交织以及传输信道或向物理信道理信道到传输信道或分离的组合方案。5.1 通用流程本节包含多条传输信道或5.1.1 CRC 计算类型的编码流程。CRC 计算单元的输入比特为 a0 , a1 , a2 , a3 ,.,aA-1 ,奇偶校验比特为

12、 p0 , p1 , p2 , p3 ,., pL-1 。入序列的长度,L 表示校验比特的数目。校验比特由以下循环生成多项式之一产生:A 是输D24 D24D16D23 D23D12D18D17D14D11D10D7D6D5D4D3-gCRC24A(D)=+ D + 1;D6D5- gCRC24B(D) =+ D +CRC 长度 L = 24。= 16。1,D5-gCRC16(D)=+ 1,CRC 长度 L8- gCRC8(D) = D +D7D4+ D + 1,CRCD3式长度 L =意 味+8。着 在编 码 以 系 统方进 行 。这GF(2) 中 , 多 项 式A+23 +aaDDA+22

13、 +.+被对应的长度为 24 的 CRC 生成01多 项 式gCRC24A(D)或gCRC24B(D)除时产生的余 数 为0 ; 多 项 式DA+15aA+14 +.+ aa被 gCRC16(D)除时产生的余数为01A+6 +.+ aA 70;而多项式a0数为 0。被 gCRC8(D)除产生的余16Control information)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格式指示(CFI)物理格式指示信道(PCFICH)HARQ 指示(HI)物理 HARQ 指示信道(PHICH)下行(DCI)物理下行信道(PDCCH)传输信道(TrCH)物理信道(Physical Channel)下

14、行共享信道(DL-S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广播信道(BCH)物理广播信道(PBCH)寻呼信道(PCH)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多播信道(MCH)物理多播信道(PMCH)YD/T 18492009附加 CRC 之后的比特序列表示为b0 ,b1 ,b2 ,b3 ,.,bB-1 ,这里 B= A+ L, ak 和 bk 的如下:bk = ak对于k= 0, 1, 2, , A-1= pk - Abk对于k= A, A+1, A+2,., A+L-15.1.2 码块分段和码块 CRC 添加输入码块分段单元的比特序列为b0 ,b1 ,b2 ,b3 ,.,bB-1 ,这里 B 0。如果

15、 B 大于最大码块大小 Z,则输入序列要进行分段操作,并且每个分段后的码块要被附上一个 L = 24 的 CRC 序列。最大码块大小为:-Z = 6144.如果下述计算的填充比特数目 F 不等于 0,则在第一个块的开始处添加填充序列。需要注意的是,如果 B 40,则在码块的开始处添加填充序列。在编码器的输入位置,将填充序列设置为空()。码块总数 C 根据如下计算得到:if B ZL = 0码块数目为: C = 1B = BElseL = 24码块数目为: C = B /(Z - L)B = B + C Lend if当 C 0 时,码块分段的输出比特为cr 0 ,cr1,cr 2 ,cr3 ,

16、.,cr (K -1) ,其中 rr中的比特数。每一个码块中比特数为(仅适用于 C 0 的情况):第一个分段大小: K + = 表 7 中满足 C K B 的最小 K 值if C = 1长度为 K + 的码块数目为C+ =1, K - = 0 , C- = 0else if C 1第二个分段大小为: K - = 在表 7 中满足 K K+ 的最大 K 值D K = K+ - K-为码块号,Kr是码块 r7YD/T 18492009- BC K+长度为 K 的分段数目为: C =-DK长度为 K + 的分段数目为: C+ = C - C-end if填充比特数目为: F = C+ K+ + C-

17、 K- - Bfork = 0 to F-1-填充比特=c0k for F0endk =s = forr = 0 to C-1 if r C-Kr = K -ElseKr = K +end ifwhile k 1根据 5.1.1 节,使用序列cr 0 , cr1 , cr 2 , cr 3 ,.,cr (K -L-1) 和生成多项式 gCRC24B(D)来计算 CRC 奇偶r校验比特 pr 0 , pr1 , pr 2 ,., pr (L-1) 。对于 CRC 计算,如果while k 0,则在编码器的输入时设 ck=0, k = 0,(F-1),并输出时设置 d (0) = ,= , k =

18、d (1)k = 0,(F-1)、kk0,(F-1)。输入 Turbo 编码器的比特表示为c0 ,c1 ,c2 ,c3 ,.,cK -1 ,第一个和第二个 8 状态子编码器的输出比特分别为 z0 , z1 , z2 , z3 ,.,zK -1 和 z0 , z1, z2 , z3 ,.,zK-1 。从 Turbo 码内交织器的输出比特表示为c0 , c1,.,cK -1 ,这些比特将输入第二个 8 状态子编码器。10YD/T 18492009xk第一个分支编码器zkck输出第二个分支编码器zk图 2 码率为 1/3 的 Turbo 编码器结构(虚线仅应用于 Turbo 编码的迫零处理)Turb

19、o 编码器的迫零处理5.1.3.2.2Turbo 编码的迫零处理通过从所有比特编码之后的移位寄存器反馈中获取尾比特来完成编码,尾比特在比特编码之后添加。前三个尾编码用于终止第一个编码器(图 2 中上面的那一个开关处于低端位置),此时第二个子编码器被禁用。最后三个尾比特用于终止第二个子编码器(图 2 中下面的那一个开关处于低端位置),此时第一个子编码器被禁用。那么,用于 Trellis Termination 的传输比特为:d (0)d (0)d (0)d (0)= z K +1= xK= zK +1= xK ,K +1,K +2,K +3Kd (1)d (1)= xK +2d (1)= xK

20、+2d (1)= z= zK +1K +2K ,K +3KK ,d (2)d (2)= z K +2d (2)= xd (2)= z= xK +1 ,K +1K +1 ,K +3K +2K,K +25.1.3.2.3Turbo 码内交织器输入 Turbo 码内交织器的比特表示为c0 ,c1 ,.,cK -1 ,其中 K 为输入比特的数目。Turbo 码内交织器的输出表示为c0 , c1,.,cK -1输入与输出比特的如下:11xkDDD输入Turbo编码内交织器输出ckDDDYD/T 18492009ci = cP(i ) , i=0, 1, (K-1)其中,输出序号 i 和输入序号P(i)

21、的P(i) = (f1 i + f2 i2 )mod K满足如下二次形式,即:参数 f1和 f2 取决于编码块大小 K,如表 7 所示表 7Turbo 码内交织器参数12YD/T 1849200913iKf1f 2iKf1f 2iKf1f 2iKf1f 22552951120671401423200111240248712494245110696115235721433264443204356729711845110446471651440911109812163976145339251212572718524482978146345645119268011205345629114100128

22、019924014735202572207885225446424758101358457336896112455472291181021344211252149364831322891047265648089180103371227123210112418457488911221043776103905849615762105144014960152384033112012128841063904363244133164107150449846154396837524814144171086152871481554032127625443568109409631641616021120635

23、602274201104160338464576659611116322510215842244326459218310415942883313460837761131696559541604352477408201922348676244123411417281279616144163513821200801151760271101624480233280222082752696561858211617922911216345443571422321611367067243252117182429114164460833748024224275671688218611818565711616

24、546723714625232855872704155441191888453541664736714442624029607372079120120192031120167480071120272483362747361399212119525961016848643715228256941221984185124169492839462292641748123201611342017049921272343027233687778425981242048316417150563921078800398032288193679816127102126217617113633296521272

25、2402094201745248113902YD/T 184920095.1.4 速率匹配5.1.4.1 Turbo 编码传输信道速率匹配比特流 d (0) 、d (1)Turbo 编码的传输信道的速率匹配以码块为进行,过程为:首先将三个kk及 d (2) 分别进行交织,然后进行比特收集,最后是循环缓存器的产生,如图 3 所示。每个码块的输出比k特的传输方式见 5.1.4.1.2 小节中描述。d (0)kekd (1)wkkd (2)k图 3 Turbo 编码的传输信道的速率匹配比特流 d (0) 根据 5.1.4.1.1 小节中定义的子块交织器进行进行交织,其对应的输出序列定义为kv(0)

26、,v(0) ,v(0) ,.,v(0), K 的定义见 5.1.4.1.1 小节。KP -1P012比特流 d (1) 根据小节 5.1.4.1.1 中定义的子块交织器进行交织, 其对应的输出序列定义为k子块交织器v(2)k子块交织器v(1)k子块交织器v(0)k818482391061282304253216175531241166353124812923683674441765376251336363202112083880137110130243226545617754404317037328218284896215112131249618146838336115848591229114

27、17955684386869282716418056324517640352214487944147118134268812750418156964590889602960135275214317218257608146899765912218358248918243376459490992651241372880293001845888323184443842348911008558418559524798921024316413930081571884640047961876080471029410881712041886144263480YD/T 18492009v(1) ,v(1) ,

28、v(1) ,.,v(1)。012KP -1比特流 d (2) 根据5.1.4.1.1 小节中定义的子块交织器进行交织, 其对应的输出序列定义为kv(2) ,v(2) ,v(2) ,.,v(2)。KP -1012用于传输的比特序列ek 的生成过程在小节 5.1.4.1.2 中给出。5.1.4.1.1子块交织器用 d (i) , d (i) , d (i) ,.,d (i)表示子块交织器的输入比特,D为比特数。子块交织器的输出比特序列生012D-1成过程为:= 32 为矩阵的列数,矩阵的各列序号从为 0, 1, 2, CTC-1。令CTCa)subblocksubblock阵的行数 RTCb)为满

29、足下式的最小的整数:subblockD ()TCCTCRsubblocksubblock矩阵的各行序号从上至下为0, 1, 2, RTC-1。subblock如果(R) D ,则在头部添加 N= (R- D)个虚比特(dummyTC CTCTC CTCc)subblocksubblockDsubblocksubblockbits),使得 yk = , k = 0, 1, ND 1。然后, y= d (i) (k = 0, 1, D-1),ND +kk)第 0 行第 0 列位置开始逐行写入比特序列 yk(从比特 y0 开始写)。(RTCCTC从矩阵subblocksubblocky0y1y2Ly

30、TCC-1subblockyyyLOLyCTCCTCCTC2CTC+1+2-1subblockMsubblockMsubblockMsubblockMyyyy-1) subblocksubblock(R-1)CTCTC(R-1)CTC+1(R-1)CTC+2TCTCsubblock subblock TCCTC(Rsubblocksubblocksubblocksubblock对于 d (0) 和d (1) :kk基于表 8 所示的 P( j)d)-1 的模式,进行矩阵的列间置换,其中 P(j)表示第 j 个变TCj0,1,.,Csubblock换列的原始列位置。进行列间置换后的(R)维矩阵为

31、:TC CTCsubblocksubblock15YD/T 18492009yP(0)yP(1)yP(2)LLOLyTCP(C-1)subblockyyyyP(0)+CTCP(1)+CTCP(2)+CTCsubblockMsubblockMsubblockMMyyyyP(0)+(R-1)CTCTCP(1)+(R-1)CTCTCP(2)+(R-1)CTCTCP(C-1)+(RTC-1)CTCTCsubblock subblocksubblocksubblocksubblocksubblocksubblocksubblocksubblock块交织器的输出是从列变换之后的(R)维矩阵中逐列读出的比特

32、序列。子块交TC CTCe)subblocksubblock织的输出比特表示为v(i) ,v(i) ,v(i) ,.,v(i),其中v(i) 对应于 y,v(i) 对应于 y,KP -10120P(0)1P(0)+CCCsubblock且 KP = (R)。TCCTCsubblocksubblock对于 d (2) :k用v(2) ,v(2) ,v(2) ,.,v(2)表示子块交织器的输出,其中v(2) = yf),同时KP -1p (k )012k ()+1mod KP k p (k)TCTC= P+Ck mod RsubblocksubblockTCR subblock 置换模式 P 的定

33、义见表 8。表 8 子块交织器列间置换模式5.1.4.1.2比特收集、选择及传输对应第 r 个码块的长度为 Kw = 3KP 的循环缓存器按如下方式生成:= v (0)wkK -1Pkfork=0,= v (1)wKK -1+2kkPfork=0,P+2k +1 = v (2)wKK -1kfork=0,PPNIR 表示传输块软缓存的比特长度,Ncb 表示第 r 个码块软缓存的比特长度。Ncb 的计算方式为16列数CTCsubblock列间置换模式subblock32YD/T 18492009 NIR N= min , K 对于 DL-SCH 和 PCH 传输信道-cbwC= KwNcb-对于

34、 UL-SCH 和 MCH 传输信道其中,C 为 5.1.2 小节中计算出的码块的数量,NIR 为=NsoftN K min(M)IR, MMIMODL_HARQlimit 其中Nsoft 为总的软信道比特数3。在 UE 被配置在文献2的 7.1 节所描述的传输模式 3、传输模式 4 或传输模式 8 下接收 PDSCH 传输时,KMIMO 取值为 2,其他情况下取值为 1。MDL_HARQ 为文献2第 7Mlimit 为常数 8。定义的最大下行 HARQ 进程数。E 表示第 r 个码块的速率匹配的输出序列长度,rvidx 表示该传输的冗余版本号(rvidx= 0, 1, 2 , 3),E -1

35、。速率匹配的输出序列表示为ek , k = 0,1,.,G 表示一个传输块的总的可用比特数。(NL Qm ),其中 Qm 在调制方式为 QPSK、16QAM、64QAM 时取值分别为 2、4、6。令G = G-当传输块到单层传输层时,NL 取值为 1,到 2 或 4 层传输层时,NL 取值为 2。-当传输块令g = Gmod C ,其中 C 为 5.1.2 小节中计算出的码块的数量,则 E 的计算为:if r C - g -1设置 E = NL Qm G / Celse设置 E = NL Qm G / Cend ifNcb令 k0 = R 2 rv+ 2 ,其中 RTCTCidx为 5.1.4

36、.1.1 小节中定义的矩阵行数。subblocksubblockTC8Rsubblock 速率匹配的输出序列ek 的计算为:设置 k = 0,j = 0 while k E w(k + j ) modN0cbif17YD/T 18492009= w(k + j ) modN0cbekk = k +1 end ifj = j +1 end while5.1.4.2 卷积编码的传输信道和的速率匹配比特流 d (0) ,d (1)d (2)卷积编码的传输信道和的速率匹配如图 4 所示三个和kkk各自的交织过程, 然后是比特收集,述。最后是循环缓冲器生成。传输的输出比特见 5.1.4.2.2 小节中的描dk虚拟循环缓冲器ekd (1)wk比特选择和修剪k比特收集dk图 4 卷积编码的传输信道和的速率匹配比特流 d (0) 根据 5.1.4.2.1 小节定义的子块交织器进行交织,其输出序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