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点_第1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_第2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_第3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_第4页
古代汉语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 字典和辞书等工具书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有哪三方面的用途?(一) 查检字音和字义。(二) 查检词语和典故。(三) 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二、 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哪三种?各有什么利弊?(一) 主要有以下三种:1. 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2.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部首检字法)3. 按号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二) 以上三种汉字排列法各有利弊:1. 音序法迅速方便,但不明读音或读音不标准都无法顺利查检。2. 部首法不存在上述缺点,但有的字究竟归于哪一部首,不易确定。汉字简化后,笔画变化很大,其中有些字的归类还没有一致的意见。3. 号码法也有问题,有些角的归类

2、只能凭死记,如果不常用,容易忘记。三、 对王本和郭本所列之字典、辞书及语言学著作逐一进行分析。(一) 说文解字1. 东汉许慎著。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公元121年定稿。2. 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一部杰出的语言文字学著作。3. 全书分15卷,第15卷为叙目,每卷分上、下。4. 收正篆9353个,重文1163个,总收10516个。5. 首创部首编字法,分540部。6. 最大特色:以形释义。7. 清人王筠著说文释例,对全书体例作了总结归纳。8. 其部首排例体例:1) 始一终亥。2) 据形系联,形近的部首挨着排。3) 据义系联。形既远,则取诸义,或以义相引,或以

3、类相蒙。4) 先独体部首,再同体重叠部首。5) 先正体,后反体,倒体。6)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部叙对说文540部先后相承的意义有专门的解释。9. 列字体例1) 按所反映事物的虚实远近排列,先实后虚,先近后远。无虚实远近可言的,则按义训之好恶。2) 以事物本来的顺序排。3) 以义联属。4) 与部首字相对或相反的字列在该部末尾。5) 以某字为部首而实非某类事物之字列在该部之末。6) 组成双音节的两个字排列在一起。10. 说解体例1) 释义:界说、描写、区分、沟通、互训、声训、互文错见等方法。2) 释形:以六书为据;(1) 象形字:象形、象形、象之形(2) 指事字:象之形、从某从某(3) 会意字:从某

4、从某、从某某(4) 形声字:从某,某声、从某,某省声、从某省,声、从某从某,某亦声3) 释音:(1) 形声字:从某声(2) 其它:读若某、读又若、读之若、读与某同、读若某同4) 附上该正篆的重文:古文、籀文、奇字、或体5) 阙:表示对某个字的字形、字音或字义不明白,反映了实事求是的作风。11. 原本失传,世所通行是徐铉校定本大徐本;番禺陈昌治据孙星衍刻本改为一篆一行本,大字印许书原文, 以双行小字印徐铉校注及反切;1963年中华书局将陈昌治刻本影印出版,于每篆之首增加楷体,卷末附新编的“部首”“正文”“别体字”三个检字索引。(二) 说文解字注1. 清段玉裁著。2. 王念孙序曰:盖千七百年来无此

5、作矣3. 贡献:1) 以声训发明许意2) 以经证字3) 善推本义,也讲引申义、假借义、后起义4) 同义词辨析5) 补正删校,归纳许书条例,阐发语言理论4. 局限:1) 有时极力维护2) 有时妄加擅改3) 滥谈引申(三) 说文通训定声1. 清朱骏声著2. 三部分内容:1) 说文:以许说为宗,补充举例2) 通训:讲转注(即词义引申)、假借(通假)朱书中最精彩最重要的内容3) 定声:以上古韵文的用韵来证明一个字的古韵。同韵相押为古韵,邻韵相押为转音。(四) 康熙字典1. 张玉书、陈廷敬奉敕编纂。2. 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3. 以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为基础。4. 字头按部首排列,分

6、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为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为上中下三卷。笔画少的部首排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画数目排列。5. 全书收字47035个。6. 这部字典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如果这个字有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其解释字义主要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已的看法。她解释字音和字义也引用古注。(1) 其缺点和错误还是很多的。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证,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四、 谈谈古代汉语的代词。郭本P319-335(一) 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1) 吾:魏晋以前不做宾语(魏晋以后可以),否定句中可作。例

7、:不吾知也。2) 朕:秦始皇以前可以用于一般人。2. 第二人称:汝、尔、而、若、乃1) 女、尔、若:用于主、宾、定语。2) 而、乃:只作定语,偶尔作主语,绝不作宾语。3. 第三人称:其、厥、之、他(严格来说,先秦无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其”、“之”可看作。)1) 其:定语;作用相当于名词后面加“之”。例:其名为鲲。“其名”等于“鱼之名”;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其出”相当于“师之出”。(这句的其必须认为是定语而不是主语。)2) 之:宾语。3) 厥:定语。4) 他:上古为指示代词,唐代开始才作第三人称。5) 现代汉语用第三人称作主语的地方,古代有两种表达方法:(1) 重复前面出现的名词:献诸

8、子罕,子罕弗受。(2) 省略主语: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丈人)则行矣。4. 表人称的复数:1) 古代人称无单复之别:齐师伐我;若皆罢去归矣!2) 第一、第二人称后可加“侪”、“属”、“曹”等字,相当于“这班人”、“这些人”。5. 用谦称(或自称其名:文倦于事。)代第一人称,用尊称(或称人之字:今少卿抱不测之罪。)代替第二人称。6. 古汉语人称代词比现代用得少的原因:1) 古汉语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2) 谦称和尊称较多,代替了人称代词。(二) 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彼1. 此、是、彼:可以指人、事、物。例:此(这人)谁也?彼(那个人)哉!彼哉!2. 彼

9、:很少情况下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译作“他”、“他们”,她到底不是正式的人称代词。例:彼,丈夫也;彼且奚适也?3. 之:表泛指,用来作定语或宾语。例:之子于归;姜氏欲之。4. 其:指示一定的人或物,相当于“这个”、“那个”。例: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5. 夫:表远指,指示性轻,不必译出;有时放在结构比较复杂的宾语之前,仍是指示代词。例: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乃哥夫“长铗归来”者也。6. 若:作定语。例:君子哉若人;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7. 然、尔:作谓语。译为:这样、如此、那样。8. 焉:1) 特殊指示代词,既是指示代词,又具有语气词的性质。2) 不仅用来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还

10、经常用于叙述句的句尾表示停顿,后面一般不加别的语气词。3) 其所指代的范围和方面,常与人物或处所有关。4) 一般放在不及物动词之后。5) 在有些句子里,成为纯粹的语气词。例: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9. 诸:“之”与“乎”或“于”的合音。(三) 疑问代词1. 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1) 谁: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2) 孰:(1) 用于选择句,不能作宾语。例:天下之害孰为大?(2) 与“谁”用法相同。例:孰为夫子?(3) 孰与:凝固格式,相当于“何如”,用来于比较。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2. 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相当于“什么”。1) 何:作谓语、宾语、状语(

11、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定语2) 胡、曷、奚:常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例:子奚哭之悲也?曷足以美之?3) 奚:还可用于宾语,表事物或处所。例:奚冠?彼且奚适也?4) 胡、曷:用于宾语,主要见于“胡为”、“曷为”,表示“为什么”。3. 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相当于“哪里”。1) 用于状语,表反问。例:恶施不慈!且焉置土石?2) 用于宾语:则吾将安仰?彼且恶乎待哉?其之焉往?(四) 无定代词(五) 特殊代词五、 举例说明“或”与“莫”用法的不同。郭本P328-329三十四、 简述古注的发展概况,并列举历代之成就。(一) 两汉时期:1. 开创于西汉:1) 统治确立,“罢黜百家,

12、独尊儒术”,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典;2) 先秦典籍经秦火劫难,亟待整理;3) 先秦至汉,文字语言发生了较大变化,先秦典籍文字艰深,其古音古义不易为人通晓;4) 西汉经济的发展。2. 两汉注释古书以解经为目的,以经部典籍为对象。3. 古文学派(朴学、汉学)与今文学派之分1) 前者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2) 后者好阐发“微言大义”。4. 注家: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两汉经学之大成,郑学)、高诱、王逸等(二) 三国时期1. 学术受挫。2. 注家:王肃、韦昭等3. 王肃治学不分今文、古文,兼收并蓄,当时列为学官,世称“王学”。(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古书注

13、释继续发展,“王学”与“郑学”之争不断。2. 南北朝时,北方崇尚“郑学”,重训诂章句;南方会采二学,兼采玄学,注书借机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大谈性命哲理。例:郭象的庄子注。3. 南北朝时玄学盛行,佛教大兴。在清谈和讲经风习影响下,“义疏”开始出现。4. 这一时期,注释范围更加拓宽,经、史、子、集各部古书均有注释,且扩大到了小学著作。(四) 隋朝:刘炫。(五) 唐代1. 继两汉以后又一个高峰,注书进一步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 经注方面,孔颖达奉敕对前代义疏加以整理。3. 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疏,亦叫“正义”。4. 唐人义疏代表了唐代注释的最高成就,她解释字词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遵守“疏

14、不破注”的原则。(六) 宋代1. 成就总的来说不及前代。2. 宋代理学盛行,学者注书,摒弃汉唐作风,常常利用注释来发挥自已的政治、哲学思想。3. 朱熹成就最大。(七) 清代1. 摆脱宋明理学束缚,重振汉学,建立了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开辟了“因声明义、以义证音”的新路。2. 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大为盛行,一些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注解风格也为之一变。继承朴学传统,以求实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对历代典籍及汉唐旧注进行认真地考证,重视从材料出发,给众多古书作精审而详尽的新的注释。3. 清人的注释,有的考证过于繁琐,堆砌材料,不切实用,是最大的缺点。例:刘宝楠论语正义。4. 清代有的学者还

15、以读书札记的方式,对古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加以研究。5. 清代也是小学的黄金时代,注释和疏证小学著作的名家很多。6. 清代有的学者还开创性地从事经籍训诂材料的纂集工作。例:阮元经籍纂诂7. 清代学者在校勘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例: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八) 历代古注成就一览表:时期作者著作备注汉代毛亨毛诗诂训传经注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伪尚书传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魏晋南北朝王弼老子注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何晏论语集解裴骃史记集解史记三家注之一韦昭国语注裴松之三国志注考核史料郭象庄子注张湛列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16、郦道元水经注郭璞 尔雅注方言注小学著作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九经义疏十三经注疏之九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司马贞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之二,考证人名地名和考核史实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杨荀子注成玄英庄子疏伊知章管子注李善文选注详于对原文典故来源和词语出处的考证,备受推崇宋代邢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十三经注疏之四孙(shì)孟子疏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清代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梁玉绳史记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慎韩非子

17、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王念孙读书杂志读书札记的方式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小学的黄金时代郝懿行尔雅义疏邵晋涵尔雅正义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戴震方言疏证 王念孙 广雅疏证阮元经籍纂诂三十五、 试述古书的读音问题。郭本P1075-1083(一) 古代诗歌韵文的读音1. 批判叶音说2. 建立古今语音不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语音。3. 我们学习古音知识,决不是为了用古音诵读古诗文,而是为了学习古今语音演变的对应关系,了解古代韵文用韵的时代特点。(二) 假借字的问题(在下面几题中论述)(三) 破读的问题1. 破读: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

18、法。后一种读音是前一种读音演变而来的。例子见郭本P1079-1080,必考,必看。2. 破读不同与假借:假借字与本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而破读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历史的联系。3. 产生的客观原因1) 词义引申和词性分化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词义不断引申,词性不断分化。某个字(词)产生新的意义和新的语法作用之后,为了区别于原来的意义和语法作用,于是要求在读音上表示出差异来。2) 是一种音变构词手段。4. 表现:1) 破读音主要是声调,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2) 去声是我们认识古书中破读音的重要线索。3) 破读大约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大量出

19、现。4) 圈发之法5. 古今破读音的关系1) 破读音是客观存在的,许多词的破读音和本音分别一直沿用到现代。例:美好、爱好;法度、揣度;难易、灾难;作为、为了。2) 现代口语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破读。例:相沿、河沿(yàn);猪圈、圈(jun)点。3) 古书中注明的破读音有许多没有保留下来的原因:(1) 由于破读义不再在口语里使用而消失。例:“麾”的指挥义消失,其破读“huì”亦消失。(2) 主要原因是汉语语音系统的变化:A. 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韵、调的发展趋于简化,许多原来有异读的字音,现代只保留下单一的读法,没有本音与破读音的区别。例如:“易”字的变易义,本读入声,容易

20、义,破读去声,由于入声韵尾的消失,入声调转变为平、上、去三声(入派三声)的结果。“足、食、乞”同类。B. 由于浊声母清化,特别是全浊声母变去声,原来有本音上声和破读去声的区别的都读成去声了。例:“近”是群母,形容词本读上声,动词破读去声,现代群母清化都读去声。“上、下、坐、涕、饭、断”同类。6. 如何对待古书中注明的破读音1) 那些已经进入现代汉语的口语或书面语中,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一般字典或词典里也都注明她的读音的破读,自然应当去学习她、掌握她。2) 对那些由于语音变化等原因,没有保存在现代汉语里的破读,则不必特别加以区分,就照现代习惯读音去读。3) 如果要学习并研究古汉语,则应该了解历

21、史上的破读。这有利我们辨析词义,加深对古书的理解。(四) 古书中特殊词语的读音问题1.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往往遇到一些字(词)注的音和这些字的一般常见读音不同;2. 这些具有特殊读音的词语在古书中并不少见,而多是一些古代的国名、族名、地名和人名姓氏等。例子见郭本P1082-1083,必看。3. 这些特殊读音相沿已久1) 有的是保存古代的读音。例:“番禺”的“番”读pn。2) 有的则是外族语的对音。例:“单于”读作chányú。3) 有的可能是古方言词语。4. 我们的态度1) 流传下来,收录在一般字典、词典中的读音我们应当按传统读音去读。2) 现代已改为一般读音的,不必遵从旧

22、读。例:“叶公好龙”的“叶”读yè。第三部分 古代汉语填空题1. 早期的音序排列法有(按注音字母)、(按平上去入四声)、(一百零六韵)等。2. 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高诱)、(王逸)等。3. 汉唐人注释古书,一般着重在(训释字句)、(加注读音)方面。训释字句常用的办法是(释字)、(串讲)和(章句)。4. 译事三难:(信)、(达)、(雅)。5. 历史散文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种体裁。6. 说理文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其最重要的体裁有(论)、(说)、(辩)、(原)等。7. 奏议是臣下给皇帝的书

23、信、报告,包括(奏)、(议)、(书)、(疏)、(表)、(状)、(封事)、(答刂 子)等。8. 诏令是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命令,包括(策书)、(制书)、(诏书)、(戒敕)等。9. 用来表示上下尊卑关系的文书还有(教)和( )二类。10. 碑志包括(碑铭)和(墓志铭)。11. 哀祭包括(哀辞)、(祭文)、(诔)等。12. 引用的类别有(引言)、(引事)、(引文)三种。13. 古今语音的差别表现在(声)、(韵)、(调)三方面。14. 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15. 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16.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17. 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曹丕燕歌行)。

24、18. 隔句押韵的最早的七言诗是(鲍照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19. “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是(沈约)和(谢月兆)。20. 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21. 词和近体诗在形式上的主要区别是(长短句)和(平仄变化)。第二部分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时间上看,指“五四”以前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大致来说她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另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2. 文言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3. 古白话 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

25、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书面语。4. 反切法 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合成被注字音。5. 直音法 用同音字来注音。6. 叶音法 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确立古今语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的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的地方,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当时称之。7. 俗字 解放前出版的字典辞书里所谓的“俗字”,是后起的异体字。她们大都是早期的简化字,不但在上古的书里不出现,在中古以后的书里也是罕见的,一般多用作手写体。8. 展转为他训 即词义引申。9. 引申义 词义从一点(本义)出发,沿着不同方向,向相关方面延伸而产生的一系列新义。10

26、. 平水韵 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成为“平水韵”。唐以后直到近代,人们作近体诗时,仍按“平水韵”。11. 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12. 词义的更替 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之后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13. 词类的活用 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她的基本功能,而具备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14. 使动 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即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15. 递系结构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兼语结构。16. 意动 指谓语动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