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专业面试》历年真题_第1页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专业面试》历年真题_第2页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专业面试》历年真题_第3页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专业面试》历年真题_第4页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专业面试》历年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专业面试历年真题19 简答题(江南博哥)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播放关于彩虹传说的动画,提出“为什么天空中会有彩虹呢?”,引出课题。环节二:新课讲授1.光的色散提出问题:牛顿是怎样让太阳光色散的呢?出示三棱镜让同学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同学讨论回答:透明的,有三条棱。演示实验: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节,另一边用白屏承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在黑板上画示意图,播放色散图片。得出结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会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色的光屏来承接,在白色光屏上就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

2、、绿、蓝、靛、紫。共同总结:我们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叫做色散。提出问题:根据光路可逆原理,被分解出来的七种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让学生讨论:七种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会复合成白光。提出问题:阳光可以分解为七种单色光,但我们看到大自然的色彩远比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来得丰富多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引导学生回答:一些色光混合后会产生许多丰富多彩的颜色。问题:白光色散后的各种色光混合后又复合成了白光,那么七种单色光中的任意两种或几种混合后又将得到什么颜色呢?阳光可以分解为七种单色光,但我们看到大自然的色彩

3、远比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来得丰富多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些色光混合后会产生许多丰富多彩的颜色。问题:白光色散后的各种色光混合后又复合成了白光,那么七种单色光中的任意两种或几种混合后又将得到什么颜色呢?引出色光混合。2.色光的混合学生观看色光混合视频。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讨论,教师进行总结:人们发现,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光拥有三原色,颜料也拥有三原色吗?引出颜料也有三原色:红、黄、蓝,拿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混合也可以得到各种颜色的颜料。它跟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扩展:彩色电视机的制成原理

4、。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就会观察到这一现象了。环节三:巩固提高提出问题:雨后的彩虹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下雨过后,有很多小水滴,由于重力的作用,它的下半部分较大,上半部分较小。水滴像三棱镜,太阳光经水滴后也会发生色散,空中有很多水滴聚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在雨过天晴会看到彩虹。环节四:小结作业总结本堂课内容,在课后尝试去寻找关于看不见的光的知识,下节课一起学习分享。【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红色的光照到绿色的衣服上,是什么颜色?【参考答案】黑色。因为白色反射所有色光,黑色吸收所有

5、色光,其他颜色只反射对应颜色色光,绿色会吸收红色色光,所以看起来是黑色。2.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2)通过演示实验,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20 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从生活走向物理:借助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还能挂重物?为什么能将玻璃杯里的饮料吸到嘴里?”随后展示一段视频:在铁桶内放少量的水,用火加热,沸腾之后把口堵住,然后浇上冷水,看到了什么现象?借此提

6、出问题:“在覆杯实验中大气压可以托住杯中的水,在这里大气压可以将铁桶压扁,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引出课题大气压强。环节二:新课教学大气压的测量(由于水银有毒,所以该实验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进行。)视频中展示:长约1m长的玻璃管内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玻璃管的端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松开手指,管内的水银液面开始下降,下降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的水银高度差不多为760mm。如果将玻璃管处于倾斜状态,水银面也不会再下降,管内外水银柱液面的高度还是760mm,如下图所示:环节三:巩固提高(1)学生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得大气压强76cm汞柱,他又向水银槽里注入水银,使槽内水银面上升了1

7、cm,则竖直放置在槽里的玻璃管内的水银面上升了_1cm_,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为_76cm_。(2)测量大气压强可以采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进行。如果测量时是通过在管中注入水进行的,则管的长度应是(D)A、1米左右 B、0.76米 C、与管的粗细无关,管长10米 D、大于10米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作业:思考: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大约每升高12米,大气压强降低1毫米汞柱高。某气压计在山脚下,测得大气压强为750毫米汞柱高,已知该山的高度为1236米,则在山顶上气压计的示数为多少?合多少帕斯卡?【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简述钢笔吸墨水的原理。【参考

8、答案】钢笔放进墨水里面,这时候皮囊和外界气压是一样的。但是皮囊本身有个弹性形变,也就是它有自身的弹力,这个弹力可以使它自身回复到原来的样子。于是皮囊内部的体积开始变大,但是空气并没有增多,所以皮囊内部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就小于外界的气压了。接着由于这种气压差,外界大气压就把墨水压进了皮囊内部。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测量大气压强,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1 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

9、入新课课件展示雷电、高压标志图。 你想知道雷电有多强大吗?雷电的电压能达到多高?这个标志什么意思?环节二:新课讲授【实验演示1】水果电池可以使一排发光二极管发光。如果使用导线代替水果,此时二极管可以发光吗?演示实验,提问:水果在此相当于电路中哪个组成部分?学生观察实验。根据认知可能回答水果在此电路中相当于电源,提供电能。【演示实验2】小灯泡发光时,电路中一定有电流通过,电路中先后接入一节和两节干电池时,观察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学生观察发现电路用一节干电池时,灯泡较暗;用两节干电池时,灯泡较亮。教师点拨:电流的强弱与电源电压有关。要让一段电路中有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的租用就是

10、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通常用字母U表示电压,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当电压较高时,常用千伏(kV)作单位;电压较低时,常用毫伏(mV)作单位,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答辩题目解析】1.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电压表的外部结构,学生不难得出两个量程0-3V、0-15V、分度值分别是0.1V、0.5V,接着设置了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读数,请说一下这样设置的意图?【参考答案】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是因为:这一部分虽然是重点,但因为学生前边已有对电流表读数熟练掌握的基础,对电压表的读数更是不难掌握,加以巩固练习更进一步夯

11、实了基础。因此我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2.为什么完成电压表读数,紧接着让学生马上回忆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参考答案】本环节这样设计是因为采用对比法让学生进一步进行理解记忆,不但能帮助理解本节内容还能回忆旧知识。做到前后知识的衔接和进一步理解。22 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复习电阻的概念以及作用:在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提出问题:既然电阻有大小,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引出课题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环节二:新课教学大气压的测量猜想与假设:由物质存在导体和绝缘体猜想电阻的大

12、小可能与材料有关;用电流类比水流猜想电阻可能与导体的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别采取两组金属导体。1.探究电阻的大小是否跟导线的长度有关选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将他们接入电路中,观察电流表的示数。比较流过长短不同的镍铬合金丝电流的大小。 2.探究电阻大小是否跟导线的粗细有关选用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他们接入电路中,观察电流表的示数。比较流过粗细不同的镍铬合金丝电流的大小。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分析与论证:实验中学生发现,长的镍铬合金丝中电流较小,这表明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有关。还发现较细

13、的镍铬合金丝中电流较小,这表明导体的电阻还跟它的横截面积有关。得出结论:同种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同种材料、长度相同的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环节三:巩固提高铁比铜便宜,为什么家庭电路中用铜导线而不用铁导线?铁的电阻大,导电性差,在传输过程中损失的电能多;铜的电阻小,导电性好,在传输过程中损失的电能少。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了解到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同种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导体,长度越

14、长,电阻越大。同种材料、长度相同的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作业:课后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见材料的导电性能的大小,并进行排序。【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1.请简述电阻定律。【参考答案】导体的电阻R跟它的长度L、电阻率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这个规律就叫电阻定律。公式为。2.本节课你采用的是复习导入,你还能不能想到别的导入方法?【参考答案】还可以采用实验导入。连接一个电路,由电源、开关,小灯泡和一段铜丝组成,闭合开关,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再将铜丝换成与其外形完全一致的铁丝,闭合开关,再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与之前的进行比较,发现亮度不一样。因为铜丝和铁丝的电阻不一样。引出课题:

15、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3 简答题试讲题目1.题目:杠杆原理2.内容: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则要描述具体实验过程。(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3)要求适当板书。答辩题目1.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2.这堂课中学生必须会的技能有哪些?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引入学生在小时候常玩的跷跷板进行导入。向学生提问:如果叫你们举起你的同桌,你们能举起来吗?为什么在我们小时候玩的跷跷板中,我们可以比较轻松的把同桌翘起来呢?让学生思考,并继续提出,阿基米德曾经说出豪言壮语“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他说这句话的依据

16、是什么?教师点评后提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原理-杠杆。环节二:新课讲授司马迁在史记.荆轲列传中就记载祖先在建造咸阳宫时,就利用硬木棒搬动巨大石块,像这样的木棒,以及我们生活中大家经常用到的用筷子夹菜,用剪刀剪纸就是在使用杠杆。从而引出杠杆的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并在所画的撬动石头示意图的基础上紧接着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1.在概念建立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在画力臂的方法是什么?教师在点评小组代表回答后,进行归纳总结画力臂的方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

17、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提出力臂常用虚线画出。2.提出问题,在使用过程中,杠杆的平衡状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那么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平衡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作出假设,可能两两边重物相等时,可能力臂与力之间存在某种数量关系时等。实验验证:让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设计实验,展开实验探究。提示学生自行阅读书上的实验探究,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达到平衡。再改变动力F1和动力臂L1,相应调整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并完成课本表格。3.归纳总结,探

18、究后,由多个小组汇报小组探究结果,教师对探究结果进行相应的总结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用数学表达式表达为F1 L1=F2 L2环节三:巩固提高比比看: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展开,看哪个小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最多的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组比赛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生活中的杠杆有很多,小朋友玩的跷跷板,拔钉子用的羊角锤,划船用的船桨。从而顺势引出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的概念,总结出其中的特点。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的收获有哪些,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掌握情况。作业:课后分别收集生活中的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有哪些,并且

19、尝试着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下节课一起和同学们分享。【板书设计】杠杆原理一、杠杆的概念二、杠杆的平衡条件:F1 L1=F2 L2三、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答辩题目解析】1.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参考答案】(1)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2)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3)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2.这堂课中学生必须会的技能有哪些?【参考答案】首先是作图技能,会画力和力臂;其次是区分各种杠杆的能力,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最后是计算技能,能够通过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24 简答题试

20、讲题目1.题目:光的折射2.内容:3.基本要求:(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2)有实验要有教师演示;(3)教学环节中要有学生互动。答辩题目1.请解释一下为什么坐在船中的人用叉子插鱼需要往看到的鱼的下方插?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播放“海市蜃楼”视频,以及观察空碗中的硬币,在逐渐注入水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环节二:新课讲授1.启发:不加水的时候看不到硬币,加入水之后逐渐的能看到硬币,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光在水中和空气中传播时有什么特点?学生进行猜想教师演示:用激光笔斜射入装有水的透明水槽中,发现光线发生了偏折,由此引出:光的折射概念以及各物理名称:光从一种介

21、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师从不同方向分别斜射入水中,学生观察现象,也可让学生上台进行尝试,结合光的反射,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光的折射有哪些特点?学生进行类比猜测。实验探究:鉴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可见度不大,安排为分组实验,分组探究内容:1.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的规律2.探究光从玻璃进入空气时的折射规律3.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对于实验做以下几点要求:(1)认真观察光进入另一介质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如果改变方向,是向界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2)实验时,应至少改变三次入射光线的方向,每次都让学生说

22、明入射光线怎样改变了,使学生注意观察水中折射光线的方向。(3)关于折射光路可逆性的探究,可以请学生先猜想,并用光路图把自己的猜想表达出来,然后设计实验。可启发学生借助玻璃砖的两次折射设计实验,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让学生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图标出,总结出光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3.师生总结归纳:(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环节三:巩固提高1.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光路的是( 丙 )。【答辩题目解析】1.请解释一下为什

23、么坐在船中的人用叉子插鱼需要往看到的鱼的下方插?【参考答案】在水中的鱼之所以能够被人看到,是因为鱼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眼,但是在进入人眼的过程中从水进入空气,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人看到的鱼的像呈现在鱼的上方,也就是真实的鱼在看到的鱼的下方,所以要往下插。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知识与技能:掌握光的折射定律。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现象,理解光的折射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神奇的应用,激发对光学的兴趣。25 简答题试讲题目1.题目:内能2.内容:概念: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之和称之为物体的内能

24、。一切物体都有内能,零摄氏度不代表内能为零。零度的冰和水内能不同是因为体积不同。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机械能是描述物体机械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它包括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弹性势能三部分。内能是取决于物体的温度、体积以及分子数量的一种能量,只考虑自身因素。联系:都属于能量,单位都是焦耳。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3)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试讲内容的拓展延伸。答辩题目1.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区别于联系?2.内能的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你用什么方法讲解内能概念的?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演示实验(如图),可观察到: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

25、,试管中出现白气。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提问:内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学生思考。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是动能呢?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学生回忆并回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变而具有的能量;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的概念。注:建立内能的概念,认识内能包含的量。提问:内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由哪些影响因素?内

26、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屏幕展示对比。(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分子动能,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物体内有大量的分子,宏观上只研究一个分子的能量没有实际价值,我们类比机械能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所有分子的能量。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内能也是能的一种形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时间所具有的能。)【小组讨论】观察:温度越高,物体分子运动越激烈。讨论:一定质量的某物体的内能大小和什么有关呢?结论: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此外,内能还跟物体的体积、状态有关。质量

27、相同的100水蒸气的内能大于100水的内能。【学生思考】物体的温度变化,它的内能就发生了改变。要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些办法?做一做,找一根粗铁丝,想办法使它的温度升高从而内能增加。看看谁的办法多。讨论并实践提高铁丝温度的方法。提出使铁丝温度升高的方法有:用火焰加热、太阳晒、用手搓、用手捂、踩在脚下用力拉、用铁锤不断敲击、反复弯折。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改变物体内能办法有做功和热传递;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经过分析,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本质。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

28、的。环节三:巩固提高【例】关于内能,正确的说法是( )A、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B、一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C、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D、物体的机械能加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环节四:小结作业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大小不仅和物体温度有关,还和质量,物态、体积等因素有关;2.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板书设计】内能一、内能:内能的定义内能的特点二、改变内能的方法【答辩题目解析】1.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区别于联系?【参考答案】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一个特殊情况,当存

29、在分子浓度差的时候,由于分子热运动的作用,分子会自发的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流动,当分子浓度均匀了,扩散现象就会停止了,但分子内部依旧存在分子热运动。2.内能的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你用什么方法讲解内能概念的?【参考答案】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考虑到内能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所以我首先复习机械能的概念,在这里为后面内能概念的建立做了一定的铺垫。在真正讲解内能概念的时候,我把内能和机械能进行对比,因为我们知道物体的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这节课物体的内能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组成。所以内能和机械能的概念有相似的地方,把他们进行对比,学生在机械能这一旧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的把概念迁移到内能上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内能

30、的概念。类比的方法,也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方法。26 简答题试讲题目1.题目:比热容2.内容: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则要描述具体实验过程。(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3)要求适当板书。(4)注意结合生活实际。答辩题目1.比热容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解释?2.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电视台当天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观察省内各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提出问题: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并揭示本

31、课课题。环节二:新课探究(一)提出问题并猜想让学生回忆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烧热水的经历。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老师积极参与其中,最后找代表发言,并分析得出结论:1.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2.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教师再顺势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物质吸收的热量就相同呢?还有没有其他影响因素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还可能和物质的种类有关。(二)制定计划并进行实验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食用油。提出问题:怎样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学生讨论

32、得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加热时间相同,则物质吸收热量相同。此时,教师应该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此时,影响因素有加热时间、温度升高多少、物质的种类,多个因素影响时,向学生渗透控制变化法的思想。明确基本思想之后,让学生以物理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到讨论中,适时进行指导和说明,最后确定实验方案:(三)分析并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相同质量的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物质吸收热量不同,不同物质吸收热量还和他本身有关,进而引出比热容的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他的质量与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同时,对于比热容相关的知识进行说

33、明,如单位、符号表示,并强调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环节三:巩固练习1.熟悉教材中的不同物质比热容表格;2.根据书中表格,解释导入中问题: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学生根据实验中的内容,以及比热容表格分析:沿海地区靠近海,水的比热容较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小。水就起了一个空调的作用所以沿海地区的温差小。内地因为远离海洋,主要是沙石。其比热容较小,所以易升温也易降温。环节四:小结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可以用物质比热容解释的?【板书设计】比热容实验:1、相同质量,升高相同温度2、相同质量,加热相同时间结论:比热容定义:符号表示:单位:【答辩题目解析】1.比热容在生活中常见的现

34、象解释?【参考答案】答:比热容的应用在生活中很常见,例如内地地区的昼夜温差要比沿海地区的温差大的多,就是因为谁的比热容较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的变化较小;又如加热相同质量的水和油,油的温度升高的比水快,也是由于油的比热容比水大。2.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参考答案】答: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其中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比热容的知识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但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尤其是要理解好他是物质特有的一种属性,因此在利用实验让学生深刻直观的感受了比热容的意义后,再列举

35、生活中常见的不同现象进行理解和分析,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引用能力。27 简答题试讲题目1.题目:浮力2.内容: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如果试讲内容有实验,则要描述具体实验过程。(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3)要求适当板书。(4)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试讲内容的拓展延伸。答辩题目1.本课的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出重点的?2.请简述热气球的原理。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用长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来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

36、上的。环节二:新课讲授【提出问题】教师出示一些列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诸如大黄鸭、轮船、潜水艇等,提出问题: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做出假设。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知识储备,学生可能会回答: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按照学生的合理假设,引导学生思考要探究浮力大小与这些因素是否有关,相应的需要用到哪些器材,按照什么步骤进行才能严谨的探究所假设的因素是否正确。指导并完善学生的回答,得出实验的设计方案:1.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酒精的量筒各1个、细线。2.实验步骤:

37、【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一部分浸入量筒的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并记录在表格1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4)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并记录在表格1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记录在表格1中。【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38、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2中;(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2中;(4)沿竖直方向用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酒精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填入表格2中;(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填入表格2中。3.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表格1 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再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观点,最后教

39、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最终结论:根据表1中的实验数据,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根据表2中的实验数据,可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环节三:巩固提高【例题】小明将重为3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2N和1.8N,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_N;从图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有关。环节四:小结作业1.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数据的分析等,在全班分享感悟与体会,为此次实验做一次小结。2.有人猜想:“浸没在液体中

40、的固体所受的浮力可能跟固体的形状有关”。请同学课下为检验这个猜想设计一个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表格等,下节课交流。【板书设计】28 简答题试讲题目1.题目:惯性2.内容:3.基本要求:(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2)要有适当板书;(3)有与生活联系的实例;答辩题目1.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举几个例子?2.本节课你采用的是情景导入,你还能不能想到别的导入方法?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视频播放人们在坐公交车时的视频,学生会发现在公交车停止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向前倾倒。提问学生产生此现象的原因,由此引出一切物体所具有的性质惯性。

41、引出课题惯性。环节二:新课教学1.惯性:复习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猜想到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一直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一直运动下去。提出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2.分析现象大屏幕播放两段视频:(1)如图所示,拨动簧片,把小球与支座之间的金属片弹出时,小球并没有随金属片飞出。(2)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前倾;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身体会向后仰。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原因,教师巡视指导。分析结果:(1)金属片被弹出时,

42、上面的金属球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不会随金属片飞出。(2)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的脚已经随车停止运动,而身体上部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身体会前倾;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的脚已随车开始运动,而身体的上部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因此身体会向后仰。3.联系生活(1)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物体的惯性。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后,飞身一跃,利用自身的惯性,在空中继续前进,以提高成绩;锤子的锤头变松了,人们常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因为锤柄突然停止时,锤头由于惯性会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头就会牢牢地套在锤柄上了。(2)惯性有时也给人们带来危害,需要防范。交通工具必须配备刹车系统,以免造

43、成危险。环节三:巩固提高为什么不允许客车和货车超载?物体的惯性只与其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客车和货车超载更加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本节课提出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并对物体的惯性进行分析。作业:课后搜集一些生活中惯性带来的好处和坏处。【板书设计】惯性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2.惯性只与质量有关。【答辩题目解析】1.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举几个例子?【参考答案】有些实例要防止惯性带来的伤害。如:乘车时要系安全带防止紧急刹车或者突然停

44、下时,人会向前倾;交通工具必须配置上合格的刹车系统,以免造成危险;你骑自行车下坡,往往会采取刹车使下坡速度慢下来保证安全等。2.本节课你采用的是情景导入,你还能不能想到别的导入方法?【参考答案】还可以采用复习导入。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知识,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让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能够导致的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课题:惯性。29 简答题试讲题目1.题目:平面镜成像规律2.内容:3.基本要求:(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2)要有适当板书;(3)有与生活联系的实例;答辩题目1.本课的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难点的?2.实验器材的选取中,为什

45、么要选择薄的玻璃板?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1:情境导入【问题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环节2:进入新课,建立概念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作出猜想:物比像大;物与像等大;物比像小。设计实验: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实验方案: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

46、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记录数据】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垂直环节3:巩固提升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环节4: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到家里观察自己家里的平面镜是否符合实验结论。【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二、猜想假设 :物比像

47、小,物比像大,物与像等大三、进行实验:四、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垂直【答辩题目解析】1.本课的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难点的?【参考答案】我这节课的难点是器材的选择和方案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他们根据平时照镜子的经验,选取相应的器材,同时我针对平面镜的特点,无法验证物与像的大小以及距离,从而提出使用玻璃板。在方案的设计方面,我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实验的目的,从而得到我们要记录的数据,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实验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2.实验器材的选取中,为什么要选

48、择薄的玻璃板?【参考答案】选择玻璃板是为了能观察物与像之间的关系,如果选择厚的玻璃板,则可能会出现两个像的情况,会影响观察,所以选择薄的玻璃板。30 简答题试讲题目1.题目:升华与凝华2.内容:3.基本要求:(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2)要有适当板书;(3)有与生活联系的实例;答辩题目1.物态变化有哪几种?分别是吸热还是放热呢?2.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古人认为霜是从天上降落的,故而称为霜降。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你能用曾经学过的物态变化解释吗?还有没有其他物态变化呢?由此引出本节课题升

49、华和凝华。环节2:新课讲授教师出示新旧两只白炽灯灯泡,请学生观察、对比两个灯丝的粗细。学生观察后发现旧灯泡中的灯丝较细一些。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了的灯丝会变细呢?【生成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交流,一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灯泡在使用时,温度较高,使得钨丝在高温下熔化,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也可能是灯丝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为了进一步得出结论,教师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进盖子后放入热水中,请学生观察瓶中有何变化,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固态的碘没有经过熔化过程,而直接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再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来,放入凉水中,碘蒸气没有经过液化而直接变为固态的碘。由学

50、生总结实验现象: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教师明确概念: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深化理解】结合实验过程当中的现象:试管放入热水中时碘发生升华现象,将试管放入冷水中时碘发生凝华现象,请学生说一说升华和凝华的吸放热情况,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并请学生小组讨论并解释“霜降”和用久的灯丝会变细的生活现象: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秋天地面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华形成细微的冰晶。白炽灯用久了,灯丝会变细是因为在灯泡使用时,温度较高,钨丝升华,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所以灯丝变细。环节3

51、:巩固提高教师多媒体展示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请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完成物态转化关系图。环节4: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堂课所学知识点。作业:联系生活,找一找升华和凝华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四、板书设计升华和凝华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31 简答题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5日 下午 山东青岛崂山区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液体的压强2.内容:3.基本要求:(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3)讲解要涉及液体内部压强决定因素的探究过程;答辩题目1.液体压强的大小导出过程?2.请简述本

52、节课的三维目标?参考解析: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运用演示实验导入,将装有红色液体的水瓶的不同地区扎漏,让学生观察不同高度或同一高度不同地方的孔流出的水流有何不同。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提问:液体压强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而引入本堂课的内容。环节二:新课讲授1.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压强处处都相等;同一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 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参考分组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过程:将探头放入盛水的容器中,保持探头深度不变,改变探头方向;改变探头的深度,观察液体压强的变化与深度的关系;更换密度不同的液体,看液

53、体压强变化与不同液体密度的关系。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指导,注意学生实验的安全。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结论。2.液体内部压强决定因素结合实验结论讲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关系。3.教师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试着进行实验。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作业:预习下一节液体压强的大小。【板书设计】液体的压强一、探究实验二、液体内

54、部压强1.同一深度,各个方向都相等;2.深度越深,压强越大;3.密度越大,压强越大。【答辩题目解析】1.液体压强的大小导出过程?32 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家庭中常见的一些家电,并提问他们的使用方法,在使用中有没有安全隐患?在用电中遇到突发状况应该怎么办?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安全用电。环节二:建立概念【案例再现】在PPT中呈现出一些由于没有遵循安全用电规则而发生的惨案的案例,通过观看提问:1.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正确的用电方式是什么?在用电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四人一组分享交流感受和体会,以及自己的一些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补充并讲解安全用电原则,结合正面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安全用电的意识: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更换灯泡、搬动电器前应断开电源开关;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保险装置、插座、导线、家用电器等达到使用寿命应及时更换。【学生讨论】播放云层间、云层与大地之间的电压的产生及危害、建筑物顶层安装避雷针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