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男子优秀皮艇运动员途中划划桨技术与效果_省略__兼谈双机_第1页
国内男子优秀皮艇运动员途中划划桨技术与效果_省略__兼谈双机_第2页
国内男子优秀皮艇运动员途中划划桨技术与效果_省略__兼谈双机_第3页
国内男子优秀皮艇运动员途中划划桨技术与效果_省略__兼谈双机_第4页
国内男子优秀皮艇运动员途中划划桨技术与效果_省略__兼谈双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章编号:1000-677X(200611-0062-05体育科学 2006年(第26卷第11期CHINA SPORT SCIENCE Vol .26,No .11,62-66,2006.国内男子优秀皮艇运动员途中划划桨技术与效果的研究兼谈双机同步二维摄像法和皮艇专项分析系统Research on the Stroke Effect of Our Elite Flatwater Kayak Paddler s Technique on the Midway in Two -Dimensional Motion System of Two Synchronous Cameras李晓浦1,魏文仪1

2、,裘艺2LI Xiao -pu 1,WEI Wen-yi 1,QIU Yi2摘要:采用双机同步二维摄像法对参加2005年全运会预选赛的12名男子优秀运动员在500m 单人艇比赛时的途中划过程进行了现场拍摄,并且运用自行研发并与摄像方法相适应的皮艇运动专项解析软件对所拍的图像资料进行解析。运用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途中划的划桨技术,拟揭示国内单人皮艇500m 优秀运动员途中划的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特征,以期从理论和解析数据两方面探究提高途中划划桨效果的皮艇技术的改进方向。结论:双机同步二维摄像方法和专项分析系统使用效果良好;根据拉桨过程中桨获得推进力的主要来源,整个拉桨阶段可分为入水升力推进时相、阻

3、力推进时相和出水升力推进时相;拉桨时艇速的变化特征是分析划桨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随速度的提高,后拉划距减小;最大艇速出现时刻前移和速度下降率增大,阻力作用于艇和桨的相对时间延长;在出水升力推进时相,减小划桨的水平速度,加大垂直速度,加大出水角,将更有利于提高艇速和划桨效果。关键词:皮艇;运动学分析;划桨;效果;专项技术Abstract :By using the tw o -dimensional mo tio n sy stem o f tw o sy nchr ono us camer as ,this papermade video camer a at site on twelv e

4、elite male athletes w ho par ticipat ed in k-1500m pr eliminar y mat ch o f 2005N atio nal G ames and analyzed o n it using t he self -made special soft war e .T hro ughusing t he method of theor etical and statistica l analy sis ,the author ana ly zed the str oke technique o n the midw ay and po in

5、ted o ut the kinematical cha racter istics of t echnical mot ion.T he main purpose w as to ex plor e how to im pr ov e the str oke effect.It co ncluded that t he special analysis system and tw o -dimensional mo tio n system of tw o synchro no us camer as w or ks w ell ,and pullphase is div ided into

6、 pro pulsion phase o f lift mode a nd r esistance mo de.It is found that alo ng w ith the incr easing kay ak speed,t he st ro ke distance in the back pull phase shor tens and mo ves ahead to t he t ime point o f the most kay ak speed and the r ate o f descending speed increases w hich pro lo ng t he

7、 dur atio n of resistance actio n on kay ak and oar.T he kay ak speed and str oke effect w ill be impro ved to decrease oar s ho rizo ntal kay ak speed a nd increase o ar s ver tical kay ak speed a nd increase o ar s ang le of part ing w ater .Key words :kay ak ;k inesiological analy sis ;str ok e e

8、f f ect ;str oke techniq ue中图分类号:G861.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6-06-08;修订日期:2006-08-24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T0901。作者简介:李晓浦(1964-,男,甘肃平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物力学,E -m ail:lixiaopu93 。作者单位:1.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系,上海200438;2.江西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061.Sh angh ai U nivers ity of Sport ,200438,China ;2.Jiangxi Ins titute of S por t S ci

9、ence,Nanchang 330006,Chin a.1前言静水皮艇运动是一项运用无支点双叶桨,以合理的技术,左右交替划水推动皮艇前进的分道竞速性项目。依传统的项群理论,皮艇被认为是属于体能主导类、周期性的耐力项目。由于皮艇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高强度耐力且与不同距离比赛相适应的有氧与无氧代谢能力1,因而,目前我国训练的重点主要倾斜在体能的训练上,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体能。然而,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技术的不足日益凸现,技术研究的缺乏成为成绩和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制约。造成对技术研究较为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乃是受到研究方法的局限。目前,在皮艇技术的研究中,通常采用的录像分析方法有四种

10、,1应用所谓的动点跟踪扫瞄拍摄技术,它适合于分段计算艇速、桨频和划距,以获得全程的速度结构;2采用定点平面摄像技术,由于皮艇船体较长且运动范围较大,拍摄结果将导致人体的成像较小,后期的解析误差偏大,故而此方法也只用于对运动幅度较大的环节或位置点描述性的研究上2;3定点平面跟踪扫瞄摄像技术,由于定标过程复杂,难度大,使得在正式比赛现场几乎不可操作,同时,理论分析测量误差也很大3;4是定点立体摄像测量方法,用此方法研究皮艇技术时,有着与二维定点摄像同样的局限性,因此应用该方法对皮艇技术分析多在荡桨池中以及非正式比赛条件下进行4,5,或者也只进行速度、频率和划距等宏观运动学指标的探讨6,7。基于以上

11、两方面的原因,皮艇技术研究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训练的实际需求,直接影响有关学者与业界人士近几年所积极倡导的加强“提高一桨效果”的训练目的8。为此,积极开展皮艇技术的定量分析研究和建立相应的技术训练理论已经成为皮艇体能技能科学训练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图采用自行设计的能适用于正式比赛现场的双机同步二维摄像方法,对皮艇技术进行定量分析,拟揭示国内单人皮艇500m优秀运动员途中划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寻求提高途中划桨效果的途径,以期为皮艇技术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和客观的数据支持。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参加十运会皮划艇预选赛暨2005年全国皮划艇锦标赛的国内男子优秀皮艇运动员。有选择地拍摄了50

12、0m项目中预赛、半决赛和决赛赛次中部分男子优秀运动员一个复桨的技术动作,解析了12人,其中健将4名,一级运动员8名。2.2研究方法2.2.1双机同步二维摄像及其数字化解析采用两台So ny DCR-T RV20E摄像机(速度50fps,快门速度1/250s在310m320m处对途中划一个复桨(两桨周期动作进行双机同步二维拍摄,两机主光轴垂直于运动航道且它们之间的高度差小于50cm,其中一机进行主体为艇体的定点定焦拍摄,取景范围宽度在1315m之间,另一机进行主体为人体的微角度的定点跟踪扫瞄拍摄,取景范围宽度在5.27m之间,扫描的角度围绕定点定焦摄像机主光轴不超过±4°。两

13、机到拍摄体的垂直距离为55120m(对应与不同的航道。由于采用的是微角度扫描拍摄的方法,近似认为扫描机的主光轴垂直于运动平面,理论分析,扫描摄像机主光轴偏离定点摄像机主光轴的微角度所造成的误差小于3,以艇长为拍摄对象,扫描摄像机主光轴偏离定点摄像机主光轴4°所造成的实际误差小于1/400,定点摄像机主光轴偏离运动平面同样角度所造成的实际误差小于1/200。因此定标时,两机均以艇长为各自的比例尺,选取艇标上特定点为扫瞄拍摄机的参考点。解析度可至少提高2倍以上(取决于扫描拍摄技术。两机同步的方法为外同步,即在两镜头下边缘安置发光二极管,用遥控器激励二极管发光在同步拍摄的画面上留下红光标记

14、。该摄像方法结合了定点定焦摄像和定点扫描摄像技术两方的优点,解决了皮艇实际现场拍摄操作性复杂困难的问题,减小了解析误差,提高了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使皮艇技术分析在定量方面的研究深入了一步。结合新的摄像方法,开发了皮艇技术专用解析分析软件。该软件具有以下特点:1利用两台摄像机同步二维的图像资料及点的复合运动原理,进行动、静参考系数据的合成,提高了人体运动技术细节的解析精度;2利用桨长和握桨点间距数据所得到的桨的分段比例,能解析出入水桨叶桨尖在水下的位置;3根据人体左右对称与人体左右肩运动反对称性假设以及运动员的肩宽测量(或统计数据,能估算运动员划桨时肩轴转角变化这一重要的三维运动学特征;4

15、利用Concept皮艇测功仪提供的艇速水阻力曲线,可估算一桨的划桨功率这一动力学特征;5提供了大量与皮艇划桨技术紧密相关的专项技术数据,其中包括空间特征值36个,时间特征值29个,时空特征值20个和18个能量学特征值。2.2.2理论分析方法根据数字化解析所得到的定量数据(主要是运动学数据,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及流体力学理论对划桨推进力作定性分析。2.2.3数据的统计处理统计学分析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运动员按艇速分成两组,即相对快速组(6人和慢速组(6人,比较两组的艇速差异性,另一种是按单人单次(12人一组统计,探讨影响划桨效果的因素和艇速变化特征及两者的关系。全部统计计算在SP SS11.5软件

16、包上进行。2.2.4数据的时间标准化由于研究对象单桨技术过程时间的不同,为了使各种参数、技术动作特征值、标志点的时刻值具有可比性,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标准化的处理:以入水水平点为时间参考记为0%时刻,取一单桨过程的时间为100%,确定所研究各种指标的特征值出现的时刻百分值,然后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2.2.5技术动作阶段的划分和标志点参考裘艺9具有动作技术分析意义的动作阶段划分法,将单桨周期动作划分为5个标志点和4个阶段。在纵平面内观察,5个标志点分别为入水水平点:即将入水的桨叶在人体前方,桨杆处于水平时的位点,入水点:桨尖接触水时的位点,垂直点:桨杆与水面垂直时的位点,出水点:桨尖最后接触水

17、面进入空中时的位点,出水水平点:刚出水的桨叶在人体后方,桨杆处于水平时的位点,该点也是紧接下一单桨即对侧单桨的入水水平点。4个阶段分别为前回阶段:桨从入水水平点到入水点;前拉阶段:桨从入水点到垂直点;后拉阶段:桨从垂直点到出水点;后回阶段:桨从出水点到出水水平点。因此,水中拉桨阶段和空中回桨阶段分别由两阶段构成:即拉桨阶段=前拉阶段+后拉阶段;回桨阶段=前回阶段+后回阶段。3结果与讨论3.1艇速、桨速的基本特征及划桨效果的理论分析3.1.1艇速的基本特征艇速是指艇体的水平速度。一次单桨中,艇速是波动的(图1。在拉桨阶段,艇速呈增加继而减小趋势;空中回桨时,艇速基本上呈缓降趋势(躯干的俯仰运动,

18、快速下桨等因素对艇速存在一定影响。艇速最小值出现在回桨阶段(大致在桨入水或在这稍微之前;艇速最大值大约出现在一桨周期的2/3时刻(表1。从图1中可以看出,慢速组前拉桨艇速上升趋势较快速组缓慢,最大速度出现的时刻约在后拉桨的中程,之后艇速下降速率相对较小;而快速组在桨插入水中不久(约在前拉桨的1/3处,艇速近乎匀加速的增大,最大速度约出现在后拉桨的前1/3时刻,而后,速度开始下降,下降率较慢速组大,意味着在桨出水时,艇速较最大速度的下降值李晓浦,等:国内男子优秀皮艇运动员途中划划桨技术与效果的研究比慢速组要大。从艇速的这些细微的变化中,可以得到以下的提示和启示:1后拉阶段并不象前人所定义为的“动

19、力”阶段那样,能使艇速得以不断的提高,最终在桨出水时达到最大;2 为分析提高划桨效果提供了思维的空间。(a快速组运动员平均艇速曲线;(b慢速组运动员平均艇速曲线图1不同组别艇速曲线表1各个标志点和艇速最大值的标准化时间一览表(%(n =12桨入水水平点时刻桨入水点时刻桨垂直点时刻艇速最大值时刻桨出水点时刻桨出水水平点时刻X 021.846.565.886.6100S2.9 1.6 6.5 1.3皮艇在划进的过程中,只有在拉桨的时候,人艇系统才有可能获得推进力,以提高艇速。因此,划桨时艇速的变化是分析划桨效果的主要窗口。从理论上说,划桨时应使艇速尽快加速至与运动员体能(力量,速度与耐力相适应的最

20、大速度,并尽可能的保持这一速度到拉桨结束。3.1.2划桨过程中的桨叶绝对速度及划桨效果的理论分析观察划桨过程中桨叶的速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分析划桨时如何获得较为理想的推进力以提高划桨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使用自行开发的皮艇专用运动解析软件,可以得到桨尖在水中的运动速度,它可以近似的代表桨叶的速度。在拉桨的过程中,桨叶的速度变化特征如图2所示。桨零水平速度时点1, 桨零水平速度时点2图2桨叶标准化绝对速度从图中可以看出,桨叶在入水后和出水前的一段时间里( 和 其水平速度为正值,表明桨叶的水平速度还是向前的。如果只是简单粗糙地用水平速度分析作用于桨叶上的水阻力(方向向后,那么,桨叶上的水阻力对

21、皮艇而言提供的是阻力。这初步表明,在整个拉桨过程中,水作用于桨叶上的水阻力不完全能给人艇系统始终提供推进力。为了更全面地分析水作用于桨叶上的力,图3给出了桨叶在拉桨过程中与不同时间点位的合速度(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矢量和矢量图,以对水作用于桨叶上的力作较为全面的分析。从图3中可以看出,桨叶的速度并不与桨叶轴线垂直,像图3中所示那样,它们之间的夹角 称为攻角。水作用于桨叶上的水动力可分解为一个阻力和一个升力, 阻力与桨叶速度相反,升力与速度方向垂直,在目前图中所示的特定情况下,升力偏向于皮艇运动方向。图3桨叶在水中不同位置时的速度矢量阻力和升力的一般计算公式如下:F D =C D p A v 2

22、/2F L =C L p A v 2/2式中F D 为阻力,F L 为升力;p 为水的密度;A 为桨叶的横截面积;v 为桨叶相对于水的运动速度;C D 为阻力系数;C L 为升力系数,它们与桨叶的形状有关,且随攻角而变化,一般攻角接近90°时阻力系数变大,适宜的较小攻角临界攻角(视桨叶的水动力特性情况下,升力系数达到最大。如图2所示,从入水点到 时点,水阻力的水平方向投影为负,而水升力的水平方向投影为正,因此,必须加大升力才能使两者的水平合力成为人艇系统的推进力,这一时相可称为入水升力推进时相或入水阶段;从 时点以后开始,水阻力和水升力将同时产生推进力,并且水阻力的推进作用将很快占据

23、主要地位,可以称这一时相为阻力推进时相;从 时点到出水点点位的这段时相与桨入水的时相是一样的,差别仅仅是入水的时相桨叶的垂直速度向下,而该时相的垂直速度向上,同样将它称为出水升力推进时相或出水阶段。在前后两个升力推进时相中,为了提高升力的推进作用,一方面要控制桨叶相对于水流的攻角,使之处于能产生最大升力的临界攻角附近;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桨叶的垂直速度,也即需要分别加大插桨和提桨的速度。本研究测试数据表明,顶级优秀运动员有明显的插桨意识,并且插桨时机掌握较好,几乎在入水时刻垂直速度明显增加并达到最大,如刘××在桨入水时,垂直速度由桨在入水水平位的3.9m/s 增加至4.9m/s

24、 。但也有部分运动员插桨意识不强,垂直速度没有明显的增加,或者插桨时机掌握不好,在桨未入水以前垂直速度已经达到了最大,而在桨入水时垂直速度反而有所下降。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快速提桨出水的意识与插桨意识相比,还普遍不太强烈,向上垂直速度的增加还只能说是拉桨跟随动作的自然结果,因此,在后拉桨的后程,艇速必然出现有明显的下降,这有待于今后在训练中进一步加强。为了充分发挥拉桨过程中间的阻力推进时相的推进作用,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增加这一时相在整个拉桨时间内的时体育科学2006年(第26卷第11期间比例;另一方面,在技术上更为重要的是应设法以相对适宜的较慢的水平负(向后速度拉桨,从而延长此段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距离

25、,即业内人士所说的不要“破水”,提高划桨效果。综上对划桨时桨速和水作用于桨上的水动力的分析,为了增大阻力推进时相的作用,在入水和出水前后建议采用以对侧臂快速推桨为主的拉桨方式,这有利于缩短升力推进时相,同时适当配合躯干和肩部动作加强插桨和提桨的力度。在中间阻力推进时相,特别是桨过了垂直位后,建议以同侧臂用适宜的速度拉桨的拉桨方式,这有利于增加这一时相拉桨的时间和距离。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有关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中,将前拉桨定义为“抓水”阶段,后拉桨定义为“动力”阶段9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如此定义对拉桨技术有误导影响,不利于对拉桨技术的精细琢磨。3.2入水拉桨同侧臂肘关节的运动模式综观所有

26、研究对象,在拉桨时其同侧臂肘关节的运动形式可以划分为两类,如图4所示。(a图表示在桨于垂直位以前,肘关节角度基本保持不变,表明在桨于垂直位以前,是以对侧臂推桨为主辅以转肩实现拉桨。这种运动形式以刘××等为代表。(b图表示在整个一桨过程中,肘关节均逐渐在屈曲,表明对侧臂推桨与同侧臂的拉桨不分主次,同步进行,这种运动形式以周×等为代表。根据上述3.1节中的分析,本文认为,第一种的拉桨形式将更为有效一些。3.3划桨效果和划桨技术运动学特征的相关分析在同样的艇速和同样的频率下,划距越大技术越好,这一点被业界普遍认可,尽管划桨效果涉及内容较多,但为使问题具有可研究性,本文选

27、择艇的划距作为评价划桨效果的分析指标,对一些涉及与划桨效果较密切的划桨技术运动学特征指标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所得统计结果列在表2 之中。(a桨垂直前肘关节角基本不变;(b一桨中肘关节角逐渐减小图4拉桨时同侧臂肘关节运动模式表2相关指标第1组显示,平均艇速与运动成绩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提示运动员在途中划中相对较多地运用了该桨艇速,和该桨艇速在全过程中相对占优的意义,同时显示,途中划艇速的大小基本决定了全程的运动成绩,因而,本文认为,途中划技术在皮艇技术分析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表2划桨效果研究指标的相关性一览表(r=相关系数,P=显著性水平,n=12组数相关研究指标统计指标组数相关研究指标统计指标

28、r P r P1单桨平均艇速-0.8550.0012出入水角余角之和-0.7620.004全程运动成绩单桨划距3入水点到 的标准化时间-0.4520.1404 到出水点标准化时间-0.4920.101入水角出水角5桨尖入水绝对水平速度-0.5710.0476单桨平均艇速0.5900.043入水角单桨频率7单桨划距-0.9360.0008单桨平均艇速-0.7000.011单桨频率后拉划距9单桨平均艇速-0.5520.05110单桨平均艇速0.6550.022最大艇速出现标准时间艇速下降率11单桨划距-0.7890.00212单桨划距-0.8520.000拉桨标准化时间拉桨划距与单桨划距比3.3.

29、1划桨幅度与桨入水角和出水角的关系与其以桨入水角和出水角指标反映划桨幅度的大小,不如以其反映出入水阶段的攻角更为客观有效。划桨幅度定义为出入水点相对艇的水平距离,桨入水角和出水角的定义是在出入水点桨杆与水平面小于90°的夹角。目前,一些人认为,出入水角是反映划桨幅度大小的指标,出入水角小,划桨幅度大,减小出入水角,可以提高划桨工作距离。相对艇而言似乎是合理的,但这只是一个静态的观点,研究结果显示,出入水角度小造成从入水点到 时点和 时点到出水点的时间延长,即阻力时间延长,同时不利于水升力推进力的加大,不但没有使有效划幅增加,反而使划距减小(表2,相关指标第2、3、4组。在入水阶段,技

30、术上要求桨叶垂直速度较大,水平速度较小,合速度的大小主要依赖于垂直速度,而合速度的方向主要依赖于水平速度。在入水点,将叶入水水平速度与入水角相关的数据(相关指标5组表明,随桨叶水平速度的增大,合速度的方向与坐标垂直轴的夹角增大,桨叶轴与垂直轴的夹角也增大,相应地入水角也减小,这些技术的变化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适宜的攻角入水以获取入水阶段良好的抓水效果。桨的入水角理应是间接反映在相应速度下,调节桨轴使入水升力推进时相平均攻角逼近临界攻角,进而形成理想的升阻比以产生较大的推进力的有效指标,出水升力推进时相也类似。因此,将出入水角作为反映划桨幅度的大小有效指李晓浦,等:国内男子优秀皮艇运动员途中划

31、划桨技术与效果的研究标并不完全恰当。该指标就个体来说可能反映了划桨幅度,但却不能反映出划桨效果的有效幅度,桨出入水点相对艇的水平距离与出入水角的相关系数很小,也佐证了这一点。3.3.2随艇速的提高桨频和划距的变化特征一般而言,以提高桨频,降低划距的方法提高艇速,相对容易实现,这种方式主要依赖于运动员快速释放的体能,而以提高桨频的同时不降低划距或少降低划距的方式提高艇速,由于涉及到能量节约、动作效率最大化以及依据自身体能特点形成的特定技术风格,技术含量高,在要求提高艇速的同时比较难以实现。根据表2相关指标6、7组艇速、桨频和划距相互关系分析可知,我国多数运动员提高速度多是采用大幅提高桨频的桨频和

32、划距组合方式,而此种方式有效划距缩短量较大,而有效划距的缩小,主要是后拉阶段划距的缩小(表2相关指标8组,表明我国运动员以高桨频方式,提高艇速的技术,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重点在后拉阶段。3.3.3高艇速时,艇速下降率是影响划距的首要因素划距等于艇速与时间的乘积,如若消除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即进行时间标准化后,则划距只与艇速的累积值成正比。划桨效果的实质就是追求高艇速的同时不降低艇的划距值,若降低了划距则认为划桨效果不佳或认为在此艇速下技术存在着不足。图1是两组不同艇速的曲线图,快速组的平均艇速和最大艇速值均大于慢速组相应的指标,而划距却小于慢速组的划距,划桨效果慢速组好于快速组,本文认为,保持低

33、艇速的速度特征是实现在高艇速下,维持或提高划桨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艇速特征如何随艇速的变化而变化的?为此定义艇速下降率指标:艇速下降率=(最大艇速值-出水时艇速值/最大艇速值该指标反映了在出现最大艇速后的拉桨阶段中阻力和回桨初始的艇速大小。表2相关指标9组数据显示艇速最大值出现的时刻标准化时间值明显提前,而最大艇速值的保持时间却不足,并且艇速下降率随艇速的提高而增大(表2相关指标10组,从而使拉桨段划距减小。此结果也明确地显示了我国优秀运动员在提高艇速时,动作结构存在着非合理性的变化,艇速最大时刻出现前移同时,在拉桨阶段的后1/3时间段,艇速急剧变小,表明在该段艇桨受到的阻力加大和阻力作用时

34、间延长,该阻力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由于艇与水相向运动时产生的阻力,二是桨在水中时对艇的阻力,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都相互印证了这一点;同时,艇速下降率的增大也造成了出水点艇速的急剧减小,使得回桨艇速减低,回桨划距减小。本文的研究对象又多依赖于延长回桨标准化时间,增加回桨划距(表2相关指标11、12组,致使整个划距降低,虽然这样的技术变化使最大艇速增加,但划桨效果却降低,显然不是提高划桨效果的技术优化方向。4结论1.针对皮艇项目特点所自行设计的集定点定焦和定点微角度扫描方法优点于一起的双机同步二维拍摄方法,解析度可提高2倍以上,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适合于正式比赛现场的拍摄,适用于一些大运动

35、范围运动的项目的研究,如划艇、赛艇等。结合新方法自主开发的皮艇技术解析分析系统具有专业性突出的特点,多次调试修改,实际验证运行良好,无须二次计算即可获得皮艇技术分析特征值以及相应的数字图像,对科学训练实际具有量化的参考作用。2.拉桨时观察和分析艇速变化特征是分析划桨效果的重要依据。使艇速最大时刻出现前移的同时,延长高艇速运行时间,保持出桨时的相对较高的艇速是评价技术的艇速依据。3.拉桨阶段可以桨产生推进力的主要原理,分为入水升力推进时相,阻力推进时相和出水升力推进时相三个时相,这样划分给制定拉桨技术提供了思维的空间。整个拉桨阶段,包括后拉阶段对人艇系统并非都能起推进作用,划桨效果主要取决于拉桨

36、技术;应根据拉桨时的不同时相升力推进时相和阻力推进时相制定相应的拉桨技术。可用桨入水角和出水角指标判断出入水阶段的攻角的大小,保持适宜的攻角,提高升力时相推进力,以提高划桨效果。4.运动员提高艇速主要采用提高桨频方式,随艇速的提高,有效划距减小量较大,特别是降低了后拉阶段的划距,最大艇速值出现时刻提前,出水时艇速下降较多,拉桨阶段艇和桨所受阻力相对时间延长,从而降低了划桨效果。5.通过加大回桨时间的百分比和回桨划距的百分比来提高划距的方式是否可取;在拉桨时,以肘关节的运动形式划分的两类的技术,哪一类更有利于提高划桨效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6.重点改进出水升力推进时相的技术动作:减小桨的水平速度

37、,加大垂直速度,加大出水角,将更有利于提高艇速和划桨效果。参考文献:1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M ANN R V,J T KEARNEY.A Biomechanical Analys is of theOlympic-style Flatw ater Kayak S trok eJ.M ed Sci S ports E xe, 1980,(12:183-188.3卢德明,王云德,严波涛,等.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4BAKER J,RAT H D,SANDERS R,et al.A T hre

38、e Dimen sionalAnalysis of M ale and Fem ale Elite Sprint Kayak PaddlersC.Proceedings of th e XVII In ternational Sympos ium on Biome-ch anics in Sports,Perth,W es tern Australia:th e XVII Int S ym Biomechanics S ports,1999.5R YOSHIZAW A,M AE,N FU JII,e t al.A T hree-dimentionalAnalysis of Hand-rolli

39、ng in KayakingC.Book of Ab stracts for Int S ociety of Biom echan icsth Congres s,ET H Z rich, Sw itzerland:L aboratory for Biom echan ics,Z rich,Sw itzerland, 2001.6KENDAL S J,S ANDERS R H.T he Techn iqu e of Elite Fl-atw ater Kayak Paddlers using th e W ing PaddleJ.Int J Sport Biom ech,1992,8(3:23

40、3-250.7S ANDERS R H,KENDAL S J.A Des cription of Olymp icFlatw ater Kayak Stroke T echniqueJ.Au J Sci M ed Sport, 1992,24(1:25-30.8刘爱杰,袁守龙,曹景伟,等.我国皮划艇训练的科学化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11:831-834.9裘艺,魏文仪,刘爱杰,等.国际大赛中男女皮艇运动员划桨节奏的比较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3:54-59.10(美安迪托若.余克望译.皮划艇大全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1981.(下转第74页体育科学2006

41、年(第26卷第11期体育科学 2006 年( 第 26 卷 第 11 期 Physiol , 1997, 82: 1760-1764. 10 V A LER IA CRIS TIN A , O LG A M A R IA . N ut rit ional St at us of Brazilian E lit e S w immers J . Int J Sport N ut Exe M et ab, 2004, 14: 81-94. 11 DA V IS S E, DW Y ER G B, REE D K , et al . Preliminary Inves t igat ion: t h

42、e Impact of t he N CA A Wrest lin g Weight Certi ficat ion Program on Weight Cut t ing J . J St ren gth Cond Res, 2002, 16( 2 : 305-307. 12 DEG O U T TE F, J OU A N EL P, FIL A IR E E . Energy D em and s during a Ju do M at ch an d R ecovery J . Br J S por ts M ed, 2003, 37: 245-249. 13 FIL A IR E E

43、 , M A SO F, D EGO U TT E F, et al. Food R es tr ict ion, Perf ormance , Psychological S t at e and Lipidi c Profil e in J udo A t hlet es J . In t J Sport s M ed, 2001, 22: 1-6. 14 匡晶, 袁海平, 史仍 飞, 等. 摔跤运动员 冬训里大负荷训 练期间 若干生化 及免疫指标的监 测研究 J . 体育科学, 2006, 26( 5 : 37-40. 15 史仍飞, 袁海平, 周 成林, 等. 女子摔跤 运动员减重训练

44、 期营养 水平及 血液 生 化指 标 变化 J . 上 海 体育 学 院学 报, 2006, 30 ( 3 : 45-48. 16 冯连世, 冯美云, 冯炜权. 优秀运动 员身体机能评 定方法 M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17 郭子渊, 洪雷, 蒋华 社, 等. 应用血清酶 监控散打运动员 赛前训 练 J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5, 24( 1 : 103-105. 18 张漓, 魏良忠, 洪志 强, 等. 中国古典式 摔跤赛前训练的 生化特 点及机能评定 J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21( 2 : 200-202. 19 封飞虎, 刘勇. 古典 式青年摔

45、跤运动 员大强度训练 期部分生化 指标的监测研究 J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9( 2 : 55-58. ( 上接第 56 页 41 袁 浩龙, 周培培. 冠心 病患者行为类 型、 应激、 情绪与血 脂改变 相关性研究 J . 健康心理学, 1996, 4( 3 : 168-170. 42 D A YS C V , BU LLER K M , D A Y T A . N euroendocrin R espons es t o an Emot ional St ress or J . Eur J N euuro Sci, 1999, 11( 7 : 2312-2322. 43 H

46、A CK N EY A C , PEA R M A N S N , N O W A CK I J . Phys iol Profil es of O vert rained and St ale A th 1et es : A R eview J . A ppl Sport Psy, 1990, 2: 21-33. 44 TS K A SK I A . Eff ect of A cut e Sw im ming Exer cise on S erum an d T iss ue Lipid Peroxide and Tis sue S O D A ct ivit ies in R at C .

47、 Bull et in of Physical Fitness Research Institute, 1990, 76, 43. 45 BEXT O N W H , HER O N W, S CO TT T H . Ef fect s of D ecreased V ar iat ion in t he Sensory Envir on ment J . Can adian J Psy, 1954, 8: 70-76. 46 张力为, 梁展鹏. 运动员的生活满 意感: 个人自尊与集体自尊的 贡献 J . 心理学报, 2002, 34( 2 : 160-167. ( 上接第 66 页 11 ( 匈 克萨巴 桑托. 许四海 译. 皮划艇运动 M . 北京: 中国皮 划艇协会, 1996. 12 KE A RN EY J, K LEIN L, M A N N R . Elemen ts of St yle: A nalys is of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