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理学作业要求:红字标注的题是作业(作业题仅限于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不包 括填空题),作业在作业本上书面完成,在下周末班长收齐所有人的作业交到G楼409我的办公室。填空题中红字标注的题是考试复习题。 选择题没有勾出重点 题,考试题会在其中选取,选择题型 2种:单选A型题和多选X型题,其中单 选20题,多选5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2、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状态。3、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4、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二、填空
2、(作业不写)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机体进行的调节过程一般属于负反馈过程。3、机体对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 经调节起主导作用。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其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三、问答题1、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它有何生理意义?答:(1)概念:指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2)意义: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因为一方面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和细胞的新陈 代谢不断破坏内环境的稳态,另一方面通过机体的调节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内环境的稳态能为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各种理化条件,
3、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 应和生理功能正常进行,确保细胞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可以认为机体的一切调节 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若稳态被破坏,则必然引起人体发生病 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故稳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生命活动的一个最重 要的规律。2、机体对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相互之间关系怎样? 答:(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2)特点: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对全身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 基本过程是反射。 作用迅速、 准确 和短暂。体液调节:指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完成的调节。 缓慢、广泛和 持久。 须注意的是, 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
4、于神经系统的,其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 经系统的调节, 在这种情况下的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称为神经 -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 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 灵敏度较差。 自身调节是一种最基本的调控方式 ,作用较局限,可单独发挥作用,也可 在神经调节的主导作用和体液调节的密切配合下, 共同为实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发挥 各自应有的作用。 ( 3)关系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的 调控过程中 相辅相成、不可缺少 的三个环节。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液
5、态镶嵌模型:是关于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其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 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的蛋白质。2、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 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 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3、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 者是钠泵利用分解 ATP 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这种间接利用 ATP 能量的主动转 运过程。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
6、侧的电位 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6阈电位: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 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 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 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7、 兴奋-收缩耦联: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 耦联。8、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9、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10、极化: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
7、,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11、超极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 膜的超极化。12、 去极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 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13、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 复极化。二、填空题(作业不写)1、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以液态脂质的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2、体内靠单纯扩散进出细胞膜的物质较少,比较肯定的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分子;它们进出的量主要受该气体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影响。3、根据参与的膜蛋白的不同,
8、易化扩散可分为:由通道和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 散。4、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是原发性主动转运;在其物质转运过程中,是 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5、钠泵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 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了不均衡 离子分布。6 继发性主动转运可分为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两种形式;与其相应的转运体,称之为同向转运体和反向转运体7、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形成的,峰电位的上升支是 Na+快速内流形成的。8、 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 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也就是能够使膜
9、的静 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的强度。9、 横管系统的作用是将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电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纵管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对Ca2+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触发肌节的收缩和舒 张。每一条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三联管结构, 它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 位。10、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是等长收缩,这种收缩因无位移,而没有做功; 其作用是保持一定的肌张力,维持人体的位置和姿势。11、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其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三、问答题1、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1)本质: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
10、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 身具有ATP酶的活性,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2)作用: 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 Na+ 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 K+移入膜内,因而 形成和保持膜内高 K+和膜外高 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3)生理意义: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建立起一种势 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 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对维持细胞内pH值和Ca2+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影响
11、静息电位的数值。2、哪几种?答:方式可分为3类:(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较重要的转导途径有:受体-G 蛋白-AC (腺苷酸环化酶)途径和 受体-G蛋白-PLC (磷脂酶C)途径;G蛋白 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 特点是: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特点是:速度快、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3)酶耦 联受体介导 。与前两种不同的是 不需要 G- 蛋白的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各条信号 转导途径之间存在着 错综复杂的联系,形成所谓的信号网络或信号间的串话。3、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它们是怎样形成的?答:(1)静息电位:定义: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
12、的电 位差。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而对 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外液中Na+、Cl-浓度高;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 的平衡电位。(2)动作电位:定义: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 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 形成: A. 峰电位的上升支是Na+快速内流造成的,峰电位的下降支是 K+外流所致。B.后 电位形成:负后电位一般认为是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 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 时阻碍了 K+外流所致;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4、用阈
13、刺激 或阈上刺激 刺激神经干时产生的 动作电位幅度 有何不同 ?同样 的 两种刺激 分别刺激 单根神经纤维 时情况如何 ?答:(1)刺激神经干: 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产生的 动作电位幅度前者小于后 者。神经干是由多条神经纤维组成的, 记录的是复合动作电位。 不同神经纤维的 阈刺激不同, 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动作电位幅度增 大;当神经干中所有神经纤维都兴奋后, 再增大刺激强度, 动作电位也幅度不再 增加。( 2)单根神经纤维: 同样的两种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时产生的动作 电位幅度一样因为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 “全或无”的,膜电位达到阈电 位水平后, 膜内去
14、极化速度和幅度就不再决定于原刺激的大小, 而取决于细胞内 外Na+浓度差。5、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有何不同?答: (1)所需刺激强度不同 。局部电位是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的;而动作电 位的产生必须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2)膜反应性不同。 局部电位只引起少量的Na+通道开放,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 而动作电位发生时, 大量的Na+通道开放,出现一个较大的膜的去极化过程。(3)局部电位是等级性 的,而动作电位是 “全或无”的。( 4)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可以有 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动作电位有不应期,不能总和。(5)局部电位只能在局部形成电 紧张传播;而动作电位能沿细胞膜向周围
15、不衰减性传导(等幅、等速和等频)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的悬浮于 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二、填空题(作业不写)1、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五类。2、血液和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按其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 数字统一命名。3、 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和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都需要 Ca2+的参与。按始动因子的来源的不 同,凝血过程包括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两
16、条途径。4、 ABO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成 A、B、AB、O四种血型;Rh血型系统将 人类的血型分成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血型。三、问答题1、输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基本原则:“同型输血,异型慎输”。(一)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 血者的ABO血型相合;育龄期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Rh血型相 合。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 供血者的 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分别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前者为交叉配血的次 侧,后者为交互配血的主侧,因为主要应防止供者的红细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 抗体凝集。判断交叉配血的结果后应掌握以下原则:两侧均无凝集反应,可以
17、输血主侧凝集,不管次侧是否凝集,绝对不能输血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 可少量、缓慢输血(二)异型慎输:在病人需紧急输血而又无同血型的血液时,可考虑异型输血。异型输血的原则 是:输异型血时每次量应少,不能超过400ml。 速度应慢。输血中一旦发现输血反应现象,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紧急救治。第四章、血液循环、名词解释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2、每搏输出量:每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3、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即: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X100%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
18、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搏出 量与心率的乘积。5、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或静息 心指数(L/ (min -m2) )o6、期前收缩:正常心脏按照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和收缩。但在某些实验条件和病理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由此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7、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8、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亦即压强。9、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当心跳停止、血流暂停时,循环系统
19、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 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相同,这一压力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10、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大约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 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11、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12、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其数 值约等于舒张压加 1/3脉压。二、填空题(作业不写)1、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 、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内 环境稳态和完成血液的防御功能 等。2、左右心室(或左右心房)可以看成是一个功能合胞体;心肌的收缩表现为“全 或无
20、”的特点。3、心动周期常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起点;而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的活动周期4、在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在等容收缩期上升速度最快,在快速射血期达最咼值; 室内压在等容舒张期下降速度最快,在快速充盈期达最低值。5、 在等容舒张期,室内压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的压力急 剧下降,但心室容积不变。6对于心室肌来说,前负荷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后负荷是动脉血压。7、在前负荷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心肌后负荷,可使等容收缩期延长, 射血速度减慢,因此搏出量减少。8、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其中,不属 于心肌电生理特性的是收缩性。9、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由除极
21、和复极两个过程组成, 通常将此整个过程分为0、 1、2、3和4共五个时相。10、形成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外向电流是 K+离子外流,内向电流主要是Ca2+ 离子内流。11、心室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可依次分为有效 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12、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反应的舒张期开始之后。13、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0期除极的内向电流是由 Ca2+负载的,而快反应细胞0 期的除极是由Na+内流引起的。14、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化的两方面可能原因是内向电流逐渐增强和外向电流 逐渐减弱。15、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是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两种方
22、式实 现的。16、 由心房向心室的兴奋传递,在房室交界区突然减慢,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 搁。17、心电图的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QRS波群代表左右两心室 的去极化过程,T波反映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变化。18、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基本因素是足够的血量充盈(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和 心室射血,形成动脉血压的另一个因素是外周阻力,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起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19、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大小;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20、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21、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典型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它的生理意义在于对动脉血
23、压进行快速调节使之保持相对稳定。22、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是反映颈动脉窦内压力与主动脉血压之间关系的曲线,其特点为曲线的中间部分较陡,两端平坦,说明当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 脉压水平(100mmHg)的范围内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纠偏能力 最强。23、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效应主要是使呼吸加深加快;在低氧、窒息、失血、动脉 血压过低等情况下,则参与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4、调节冠脉血流量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三、问答题1、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简述产生各时相的离子机制。答:(1)主要特征: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时相(0期)和复极化时相(1、
24、2、3、4期);0期去极是由快钠通道开放形成的, 而且4期稳定,故为快反应非自律细胞。(2)各期离子基础:0期为Na+内流(快 通道);1期为K+外流(一过性);2期为C孑+ (及少量Na+)缓慢持久内流与 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使复极减慢形成平台;3期为K+迅速外流;4期(静息期) 是Na+ -K+泵开动及Ca2+- Na+交换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均衡分布得以恢复的 时期。2、简述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答:(1)周期性变化过程有效不应期: 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复极 化达一60mV这段时间内,即使给以超过阈值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引发动作电位 产生。相对不应期:
25、膜电位3期复极从60mV80mV期间内,兴奋性有 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须用阈上刺激才可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 超常期:膜 电位由一80mV恢复到一90mV之前的时间内,兴奋性高于正常,用阈下剌激也 能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2)生理意义:与钠通道的状态有。由于心肌的有效 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心室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 在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 能使心肌再次发生兴奋和收缩, 因此 心肌不会象骨骼肌那样发生强直收缩 ,从而 保证心脏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以实现其持久的泵血功能。3、试述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4 期自动去极化的形成机制及其意义。答:( 1)窦房结细胞 :属于慢反应自律细胞 。4
26、 期的自动去极是 由随时间而增长 的净内向电流引起,由IK、If和ICa-T三种离子电流组合成。IK通道:时间 依赖性的,在 3期复极达 40mV 时开始失活, K 的外向电流出现进行性衰减, 是窦房结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最重要的离子基础。If是一种进行性增强的 内向离子流(主要为Na+流),是细胞膜向复极化或超极化方向激活的离子流, 最大激活电位为-100mVICa-T T型钙通道:缓慢内向电流,阈电位约为一50mV, 在后半期起作用 。由于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高,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作为心脏 的起搏点控制心脏的节律性活动。 (2)浦肯野细胞 :属于快反应自律细胞 , 4期 自动去极较慢,离子
27、基础:If流(为主):随时间而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流(主要为Na+流),IK :逐渐衰减的外向K*离子流。二者共同作用使浦肯野细 胞的 4 期缓慢去极,当去极达 70mV 时,才能引起下一个动作电位, 在整体内 自律性不能表现出来,是潜在起搏点。4、试述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途径、特点及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答:(1)途径:窦房结f心房肌f房室交界f房室束f左、右束支f浦肯野纤维 一心室肌。(2)特点:心房肌的传导速度慢,约为0.4m/s, “优势传导通路” 的传导度快,因此窦房结的 兴奋几乎可同时到达左、 右心房,使两心房同步收缩 ; 房室交界传导性较差,速度很慢,每秒只有0.02m/s,因此在这
28、里兴奋在此产 生约0.1秒的延搁(房-室延搁);心室内传导组织传导速度很快,呈网状分布 的末梢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 4m/s,高于心室肌,这样房室交界传来的兴 奋可通过末梢浦肯野纤维网的传导, 迅速传至整个左、 右心室, 使之产生同步性 收缩。(3)兴奋通过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显著减慢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它保证了窦房结所产生的窦性起搏节律总是先使心房肌兴奋并收缩,经过较长时间(约 0.1 秒)后再引起心室肌兴奋和收缩。 形成了 心房收缩在先, 心室收缩在后, 避免了心房、 心室收缩重叠的现象, 发挥心房的初级泵和心室的主力泵作用 ,使 两者完成协调一致 的泵血功能 。5、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
29、的 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答:( 1)形成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两个基本条件 充足的循环血量 (循环系统平均 充盈压)和 心脏射血(每搏输出量,心率) ;另一个决定因素是 外周阻力 (主要 受小动脉、微动脉口径和血液粘滞度的影响) ;大动脉壁的弹性 对动脉血压起缓 冲作用。(2)形成过程:在心室射血期,心室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血 液流动,大部分用于对大动脉壁的扩张 ,即以势能形式暂时贮存。 在心舒期 , 大动脉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动能,使血液在心舒期继续向前流动, 从而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仍维持在一定水平。 故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 (第二心 脏作用 )对血压具有缓冲作用,使收
30、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并将心室的间断射血 变为持续的血液流动。同时,如果仅有心室射血, 而不存在外周阻力, 则心室收缩释放的能 量将全部表现为动能,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因而不能使动脉压升高。在机体内,外周阻力来源于血液向前流动时血流与血管壁的摩擦和血液内部的摩擦。 由于小 动脉、微动脉对血流有较高的阻力, 因此在心缩期内仅 1/3血液流至外周, 约 2/3 被暂时贮存于主动脉和大动脉内, 主动脉压也随着升高。 心室舒张时, 被扩张的 大动脉弹性回缩, 把贮存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 并使主动脉压在舒 张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3)影响因素: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
31、的变化不大时,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 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大小。 心率 :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 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 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加大时,舒 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大 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加大。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大动脉弹性 :它 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 当大动脉硬化时, 弹性贮器作用减弱, 收缩压升高而舒张 压降低,脉压增大。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 而血管容量改变
32、不能相应改变时,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一、名词解释1、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 (每分钟 )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正常约为19%。二、填空题(作业不写)1、尿生成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三个基本过程。2、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 (10.724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可保持 恒定,当动脉血压低于80mmHg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3、如果肾血浆流量加大,滤过平衡点就移向出球小动脉端,故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33、。4、 肾小囊超滤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中的相等。滤过的葡萄糖均在近端小管 被重吸收。5、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主要受醛固酮调节,水的重吸收主要受血管升压素调节。6 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的利尿称为渗透性利尿,大量饮清水引起的利尿称为水利尿。7、血管升压素可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8、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带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激素,可增加 K+排泄 和增加Na+的重吸收。三、问答题1、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答: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 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 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
34、 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 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 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小管上皮细胞可 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2、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答:(1)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 尿量增加 。原因:血液被稀释,血浆蛋 白浓度降低,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 肾小球滤过率随之 增加,尿量增多。另外,大量注射生理盐水,使血容量增加,肾血
35、浆流量增加,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 滤过平衡靠近出球小动脉端, 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也使尿量增多。 (2)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 尿量一般无 明显变化。 原因:通过消化道吸收入血,过程较为缓慢,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 压和血容量快速、明显的变化。因此,尿量变化不明显。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一、名词解释 1、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起信 息传递的作用。2、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 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
36、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 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5、突触的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 弱。6、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 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 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7、递质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一个神经元内,这种 现象称为递质共存。8、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称为
37、突触后抑制。9、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10、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 非特异投射系统。11、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 牵张反射。12、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 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13、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 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 象称为去大脑僵直。14、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 在皮层
38、某一局限区 域引出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诱发电位。15、优势半球:左侧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故称为优势半球。二、填空题(作业不写)1、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以 及温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4、神经对其所支配的组织能发挥功能性和营养性两方面的作用。5、经典的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的。6 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 Na+和K+的通透性增加,尤其是对Na+的通透 性增加,从而导致细胞膜的局
39、部去极化。7、IPSP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突触后膜对 Cl-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出 现超极化。8、突触可塑性有强直后增强、习惯化和敏感化、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压抑等形 式。9、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经典的突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和电突 触传递。10、突触后抑制有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形式。11、 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的一种抑制,突触后膜表现为超极化。12、突触传递的特征是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 _ 发放、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13、 丘脑是除嗅觉以外的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并能对感觉传入进行 初步的分析综合。丘脑的核团分为特异感觉接替核、联络核和非特异投射核 三大类。14、骨骼肌的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15、动物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后,出现抗重力肌紧张性亢进的现象,称 为肌紧张。16、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17、左侧半球在语词活动功能上占优势, 故称为优势半球;右侧半球在非语词性 认知功能上占优势。三、问答题1、试述突触传递的分类及过程?答:(1)分类: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2)过程:化学性突触:突 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老顾聘用合同范本
- 先付款后供货合同范本
- 保险投资合同范本
- 加工生产劳务合同范本
- 京东物流折扣合同范本
- 上门电缆转让合同范例
- epc装饰工程合同范本
- 代人取药兼职合同范本
- 不赊销合同范本模板
- 化肥销售协议合同范本
- 数字电子技术(武汉科技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武汉科技大学
- 综合应用能力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管理类A类)试题及解答参考
- 阿尔兹海默病的家庭护理
- bim技术课件教学课件
- 腹水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 单晶炉车间安全培训
-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中图版-2024-2025学年
- 护理核心制度测试题+参考答案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课件完整版)
- 《2023版CSCO卵巢癌诊疗指南》解读课件
- 【医院药品管理系统探析与设计(论文)100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