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208撇捺的笔势_第1页
黄简讲书法:208撇捺的笔势_第2页
黄简讲书法:208撇捺的笔势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简讲书法:208撇捺的笔势一捺208捺的笔势5. 捺笔的走势横竖的笔势讲过了,是平直两个方向。撇捺是两根斜线,7号位的撇也讲过了, 这堂课讲9号位的捺,也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所有在9号方向,或者说在8-6号位之间的笔画,都可以归之为捺笔。这样一 来就有一个角度问题,有些捺笔比较平,有些捺笔比较直,所以古语说“直捺为磔,平 捺为波”。明代张绅法书通释说:“磔者,波也。而谓之磔者,微直曰磔,横曰波 耳。”在这之前,已有人这样区分“磔”和“波”,“波磔”连用,成为一个捺笔的 代称。“永”字八法中的捺称为“磔”,这应该算是“微直”的捺。我们以前讲 过,“磔”就是有开张的意思,把它放平了,就是

2、波。照张绅的分法,6号位是横,3号位是策,横下的一笔就是波。如果走9号方向, 捺笔的头抬起来了,就是磔。这只是粗浅的分法,实际上一捺的走势没有这样简单。用一个统计的方法,先来看看王羲之真行草书中,捺笔有多少种走势,然后再下结论。先看王羲之兰亭序:“春、舍、今”收尾不尖。“大、次、乂” 9号位的 “磔”。“之、足”,接近6号位的“波”。“春”字一捺,看中线,这是向上仰的一根弧线,挫笔断尾收。注意,我们现在看大圈。起笔、收笔的动作是小圈,不是重点。“舍”字一长捺,露锋起笔两面换,这一段先不计,只取中段大圈,也是弧线上仰。这种写法,王羲之行书中很多。现在很多人意念中 捺笔应该有一个很尖锐的尾巴,其实

3、不然,如这个“今”字。“大”字,捺的起笔看不清,因为和前面的一撇重迭。但行笔很清楚,是9号位的直线,揭笔收尾,尖尾巴现暂不计,三级课程“裹束” 时讲小圈的作用。“次”字一样,最后一笔捺中线也是9号位直线。“又”字一捺,去头去尾,中 线是略为有弧形的一条线,9号位。第一个“之”字的捺笔就不同了,去除一头一尾的节点,中线是上仰的弧线,因为放得平,和6号位非常接近。照张绅的说法,这就是一 个“波” 了。第二个“之”字,中线近于直线,略有一点点下覆,接近于6号位的一 横。看起来很平,所以也是“波”。第三个“之”字最后一捺,是下覆的弧线,方向在6和9之间。它比前面那个 比较弯,弧度也比较大。“足”字最后

4、一个平捺,两面换起笔,顿笔收尾。如果去两头节点,中线基本6 号位,放得很平。所以照以前古人简单的分法,捺笔一是“磔”,另一个是波”。再来看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收藏的王羲之行穰帖。这个帖只有十五个字, 但非常精采。“人、决”这两个字的捺,都是弧线,9号位覆势,在草书中常见这样的写法, 是磔还是波呢?在日本东京的王羲之丧乱帖,这是行书作品。“丧”字的最后一捺,9号位下覆,弧线。“哀”字,这最后一捺非常漂亮,处理手法 极其大胆,差不多就是半个顺时针内向圈。“荼”,捺笔近于直线,挫笔收,给人速度 很快、很爽利的感觉。看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捺笔的写法。“咏”字,完全直线,一点都不弯曲。挫笔收断尾,标准9号线

5、。在智永真草 千字文中,这种捺笔很多,不是偶然的。看“深”字,最后一捺也是这样写的。“欲”字,看这个捺笔中线,也是是9号位的直线。还有“谈”字,这个捺笔跟前面差不多。也就是说,智永那时候写一捺,未必是用战行的。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捺笔的写法很多,不光有直的,还有与王羲差不多的写 法,不多举例了。见“聆”字。6. 捺笔分类:下图是那些字例中的捺笔走势,集中布置在这里。如果整理一下,可以分成三 组。第一组走势是上仰的弧线,基本方向是9号位。越向下越平,最下面这一根黄 色的捺,接近于6号位。中间这一组是直线,都是9号方向。第三组是往下覆的弧线, 最上面那一根接近于6号方向;越往下越接近于9号位,不过这是

6、弧线。这三组捺笔中很多就是角度不同。为了避免繁琐,我们不会给角度不同的线各 起一个名字。把捺笔这3组线条简化一下,就是这个图。9号方向在中间,这就是永字八法“磔势”的方向。智永写这一磔有时就是走直线。当到张旭重新解释永字八法,规定这一捺要“战行”,这只是笔法 动作。跟屋漏痕的写法相同,但方向还是9号位。古人说“策直为磔”,中间这一走 势称其为“磔势”,还是符合古人的习惯。接下来,9号位两边各有一根弧线,一根下覆,一根上仰,各叫什么名呢?波、 戈、磔。清代钱泳书学有一句话:“至东京汉安以后,渐有戈法波势,各立面目,陈 遵、蔡邕,自成一体,乂谓之汉隶。”汉安指东汉顺帝刘保的笫四个年号,汉安元年 就

7、是公元142年。我在初级课程28课中讲过,隶书前期捺笔经常有直线,姿态很简 单。从王次仲创造楷法以后,就有了波势。见两个“人”字。所谓“波势”,就是好像水面的波浪那样起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覆势,用于 横笔或横放的捺笔;一种是直捺,往往用于“戈”字的中间。所以下覆的弧线,可以 统称为“波”;上仰的弧线,可以统称为“戈”。见乙瑛碑“六、是、戒”三 字。钱咏说东汉顺帝之后“渐有戈法波势”,所指就是这两条弧线。“戈”是走9号方向的弧线。完整的“戈”字有四笔,中间的弧线是主要的一 笔。今后讲解复合笔势“戈”法再作分析。见“载”字。“悲”字“心”底中间这 一笔,古人乂称为“横戈势”,就是把“戈”这条弧线

8、横过来放置了,但上仰的走势 没有改变。这样一来,捺笔三条线的名称就全了。9号位中间这条是磔势,智永有时候会 把它写成直线,张旭永字八法规定要用战行写。磔势两边有两条弧线,往下覆的弧线 是波势,波势有时候会放得很平。往上仰的弧线是戈势,兰亭序“永”字的捺笔 走戈势也很好看。为什么我在前面说,古人所谓“直捺为磔,平捺为波”是粗浅的分法呢?看这两 个“之”字,最后捺笔以前都称为“波”,其实这两条弧线是不同的,一个上仰,一个 下覆,实在应该有两个名称才对。现在一个叫“戈势”,一个叫“波势”,这样就分 得很清楚了。7. 捺的化势7. 1漫游鱼元代李溥光雪庵字要先把永字八法的磔势改名为“金刀”,然后画出一

9、个 “游鱼”。他说:“金刀一磔惟化一,游鱼上水神如戟。”这两个笔势在冯 武书法正传中有插图,一望而知,这两个就是“直捺为磔,平捺为波”,只是换了 “金刀、游鱼”这些新名字。这个例子一开,到后代就很热闹了。“金刀”又化出 “鸣鸭”、“石眼腹势”等。“游鱼” 乂化出“漫游鱼、游鱼三折腰”等等。反正 你可以化,我也可以化。其实那些新笔势都是差不多的。元代书法三昧说:“縱波:及友尺反愛;橫波:還之遠趣連;縱戈:代成哉載 茂;橫戈:心必恐恕悲。”此书已经区分“纵波”和“横波”,“纵戈”和“横戈”, 还举出字例加以说明。所以我的意思,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名字。捺笔三个笔势,只要 转动角度,就会产生“纵波、横波

10、、纵戈、横戈”等等。所以这三个笔势已经包括 捺笔所有的走势了。只有一个情况例外。“随”字最后一捺笔,好像屋漏痕那样。其实是连续写横 波和横戈,那怎么称呼呢?叫它横波、横戈都不大对,叫屋漏痕也有点牵强。古人有 一个笔势叫“漫游鱼”,我觉得很不错。其实严格地说,它是近于“游鱼三折腰”那 个笔势,详细考证我这里不讲了。我们就称它为“漫游鱼”,有点诗意。7. 2击石波上面都是讲弧线的,捺笔有没有折线写的呢?好像点的笔势,曲抱势是弧线,打 点势是折线,这样写出来就有两种形状。传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这篇文章说:“若欲学草书,乂有别 法。须缓询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这是说

11、草 书点画相连起伏,经常有波势。“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石波者,缺波也。”照文章的意思来看,“缺波”就是少用波势,甚 至没有“波势”。这就是“击石波”。你玩过石片削水游戏吗?把一片小石头在水面上削过去,它就会弹跳儿次,一次 比一次低,最后沉入水中。古代贵族饮酒时,常做这种游戏,以弹跳次数多少为胜负, 击石波就是取意于此。击石波:在章草中很常见,中线是折线,实际是用了 “九用”中的按锋和揭笔两 个动作写成的。这不是一波三折,是一波两折。等于石片击水时一次弹跳。见苏轼 “定”字,为最典型的击石波。注意后代有人用“激”石波代替“击”石波,说一捺收笔处缺了一块,这就是“缺波

12、”。他们以王羲之兰亭序中“欣”字为例。这样理解是不对的。7. 3翻捺势和柳叶势点的笔势中有一个翻捺势,乂称瓜种势。这就是捺笔收尾不出锋,顿笔回收。 我举王羲之兰亭序“感”字为例。完整的捺,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这也是一般人心H中的捺。但捺笔 也有比较短的。上图左面是磔,右下一个就是翻捺势,右上一个是柳叶势。有些著作 称这两个笔势是点,不算捺笔;有些著作称之为长点,或者短捺。其实拉长一些就是捺,缩短一些就是点,没有矛盾。看它们的中线,柳叶势是波,翻捺势是戈,一看中线就容易理解了。举例:柳叶 势四个例字。如这两个“足”和“之”字的捺,就是柳叶势。“外”字最后一笔,究竟是点 呢,还是捺呢?你就叫它柳叶势好了。本节要点:捺笔乂称波磔的来历。三种基本走势:磔、波、戈。化势:漫游鱼、击石波、柳叶势和翻捺势。复习思考:“战行”写磔势,结果是否一定是波浪那样的曲线,有没有可能还是直线呢?(曲线)有没有直接用一横替代一捺的悄况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