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伺服驱动产业的探讨_第1页
发展我国伺服驱动产业的探讨_第2页
发展我国伺服驱动产业的探讨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为数控机床的重要功能部件, 伺服驱动装置的特性一直是影响数控机床加工性能的重要指 标。围绕伺服驱动装置的动态特性与静态特性的提高, 近年来国内外发展了多种伺服驱动技 术。可以预见,随着高速切削、超精密加工、网络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具有网络接口的 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 直线伺服系统及高速电主轴等成为机床行业的关注热点, 并成为 伺服驱动系统的发展方向。一、交流永磁同步伺服驱动装置伺服驱动技术经过了直流伺服装置、 直流无刷伺服装置和交流永磁同步伺服驱动装置三 个阶段。随着现代制造业规模化生产对加工设备提出了高速度、高精度、高效率的要求,交 流永磁同步伺服驱动装置具有高响应、免维护 (无炭刷

2、、换向器等磨损元部件 )、高可靠性等 特点。 它采用微处理技术、 大功率高性能半导体功率器件技术、 电机永磁材料制造工艺和具 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成为工业领域实现自动化的基础技术之一。从 2005 年德国汉诺威展览会,可以看到伺服驱动装置的两个发展趋势:1. 全数字化全数字化是未来伺服驱动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数字化不仅包括伺服驱动内部控制的 数字化, 伺服驱动到数控系统接口的数字化, 而且还应该包括测量单元数字化。 因此伺服驱 动单元内部三环的全数字化、 现场总线连接接口、 编码器到伺服驱动的数字化连接接口, 是 全数字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微电子制造工艺的日益完善,采用新型高速微处理器,特别

3、是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技术,使运算速度呈几何级数上升。伺服驱动内部的三环控制(位置环 /速度环 /电流环)数字化是保证伺服驱动高响应、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重要前提。伺服驱动所有的控制运 算,都可由其内部的 DSP 完成,达到了伺服环路高速实时控制的要求。一些产品还将电机 控制的外围电路与 DSP 内核集成于一体,一些新的控制算法速度前馈、加速度前馈、低通 滤波、凹陷滤波等得以实现。伺服驱动传统的模拟量控制接口, 容易受到外部信号干扰, 传输距离短。 我国目前伺服 驱动装置上大量采用的脉冲式控制接口,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接口。 这种接口受脉冲频 率的限制, 不能满足高速、高精控制的要求。

4、而采用现场总线的数字化控制接口, 是伺服驱 动装置实现高速、 高精控制的必要条件。 因此, 近年来外国公司纷纷推出各自的数字接口协 议和标准, 如日本发那科公司推出串行伺服总线 (FSSB) ,德国西门子公司推出 Profibus-DP 总线,日本三菱推出 CC-link 总线,德国力施乐推出 SERCOS 总线。全数字化已经延伸到测量单元接口的数字化。 德国 HEIDENHAIN 将各种类型的编码器, 如绝对、 增量式和正余弦编码器的细分功能, 都统一到 EnDae2.2 编码器连接协议中。 细分 过程在编码器内部完成,再通过数字接口和伺服驱动连接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全数字化。2. 高性能表现

5、为高精度、高动态响应、高刚性、高过载能力、高可靠性、高电磁兼容性、高电网 适应能力、高性价比。在 2005 年汉诺威展览会上, 日本发那科推出了 HRV4 伺服控制控制技术。 伺服 HRV4 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 HRV3 的优点,具有如下特点:在任何时刻,均采用纳米层次的位置 指令,使用1600万/转的a i高分辨率的脉冲编码器,可以实现纳米精度的伺服控制;HRV4超高速伺服控制处理器,所控制的电机转速可以达到 60000r/min ; HRV4 控制算法,可使 得伺服电机的最大控制电流减少 50,并减少电机发热 17,因此,伺服驱动装置可以获 得更高的刚性和过载能力。各公司对伺服的动态特性更

6、加关注。如海德汉公司在 2005 年汉诺威展览会上,展示了 不同分辨率的编码器对扭矩脉动的影响, 揭示了提高编码器分辨率, 可以大大减少伺服驱动 的转矩脉动。电子电力技术的发展,使得伺服系统主电路功率元件的开关频率由25kHz提高到10kHz 以上,大功率绝缘栅门双极性晶体管 (IGBT) 和智能控制功率模块 (IPM) 等先进器件的 采用, 大大减少了伺服驱动器输出回路的功耗, 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平稳性, 降低了运 行噪音。这些不仅为交流伺服全数字化、 高速度、 高精度奠定了基础, 还使得交流伺服系统 趋于小型化。二、直接驱动技术 (Direct Drive)大推力直线伺服驱动装置、 大

7、转矩力矩伺服驱动装置与传统的螺旋传动方式相比, 直接 驱动技术最大特点是取消了电动机到移动/转动工作台之间的一切机械传动环节,即把机床进给传动链的长度缩短为零。 这种“零传动 ”方式,带来了螺旋传动方式无法达到的性能指标, 如加速度可达3g以上,为传统驱动装置的1020倍,进给速度是传统的 45倍。直接驱动技术是高速高精数控机床的理想驱动模式, 受到机床厂家的重视, 技术发展迅 速。近年来, 国际上几十家公司展出了直线电动机驱动的高速机床,一些制造厂商已将机床运动加速度提高到 23g ,快速移动速度提高到 150240m/min 。MAZAK公司将推出基于 直线伺服系统的超音速加工中心,切削速

8、度 8 马赫,主轴最高转速 80000r/min, 快速移动 速度500m/min,加速度6g。这标志着,以直线伺服为代表的第二代高速机床,已克服了直 线电机的发热、防护和成本高的缺点,逐步走向实用。2005 年底,作者参观了日本森精机的工厂,印象最深的是 :森精机的机床产品上已大量 使用自制的大转矩力矩伺服驱动装置。 与传统的蜗轮蜗杆传动相比, 大转矩力矩伺服驱动装 置使得机床的回转轴的结构大大简化,转台的转速大大提高,动态响应大大提高。三、高速电主轴电主轴是电动机与主轴融合在一起的产物。 它将主轴电动机的定子、 转子直接装入主轴 组件内部, 电动机的转子即为主轴的旋转部分, 由于取消了齿轮

9、变速箱的传动与电动机的连 接,实现了主轴系统的一体化、 “零传动 ”。因此,其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惯性小、动态 特性好等优点, 并可改善机床动平衡, 避免振动和噪声, 在超高速机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主轴的驱动一般使用矢量控制的变频技术。国外高速加工主轴转速一般在1200025000r/min, 最高达7000080000r/min。四、我国伺服驱动系统的现状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通过引进、 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又在国家 “七五 ”、“八 五”、“九五 ”期间对伺服驱动技术进行重大科技攻关,取得了一定成果。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曾花巨资引进西门子的伺服驱动技术。但由于

10、其引进的技术属淘 汰的落后技术, 自主的消化吸收没有突破, 导致没有实现产业化。 惨痛的历史教训使大家明 白了一个硬道理: 对于伺服驱动这样的战略高技术, 靠花钱引进根本办不到; 盲目效仿国外, 也只会落后挨打,受制于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走自主创新之路。华中科技大学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伺服驱动技术的发源地之一。“八五 ”期间,华中科技大学的自控系和电力系分别开始了伺服驱动的研发工作。1996 年,自控系与华中数控合作,共同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模拟数字混合式(电流环是模拟量 )交流伺服驱动和主轴驱动 (HSV-9系列),后来又开发了基于 DSP 的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装置 (HSV-16/18/20) 并

11、投入大批量生 产。到目前为止已累计生产销售 30000 多台,被评为国家攻关重大成果和国家重点新产品。 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与广州数控、 上海开通数控合作, 研制的伺服驱动技术也已实现产业化。北京航天数控公司生产的 DSCU 系列全数字伺服控制单元和 DSSU 系列全数字主轴控 制单元、北京凯奇数控设备成套有限公司生产的全数字伺服控制单元和全数字主轴控制单元 及电机也已经得到了大规模应用,进给伺服功率范围 20W 7.5kW ,主轴伺服功率范围 3.5kW 22kW ,可以满足企业实际需要。北京时光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 “全数字化交流伺服控制技术 ”,采用 32 位微处理器为基 础的系统级芯片和智

12、能化功率器件, 成功实现了对三相交流异步电机 (鼠笼式电动机) 的高 精度伺服控制。基于此项技术研制生产的 IMS 系列伺服控制器可通过编程方式,灵活、准 确地对电机的位置、转速、加速度和输出转矩实现高精度控制,其产品能广泛应用于机床、 电梯、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塑料机械、搬运机械、电动车及自动化生产线等各种领域,用 户反映良好。从 2003 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型数控系统从配用步进驱动装置,开始大规模改用伺服驱 动装置。中国人自主创新的伺服驱动技术为促使我国数控系统产业的升级, 立下了汗马功劳, 伺服驱动产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我国伺服驱动系统的产品性能、产品可靠性方面,与国外产品还存在一

13、定差距。 特别是在全数字化的高性能伺服驱动技术方面, 与国外名牌企业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已成为 制约我国发展中高档数控系统产业的 “瓶颈 ”问题。五、华中数控伺服产品和技术特色华中数控公司自成立以来, 一直与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在伺服产品的开发方 面紧密合作。率先在国内开发成功基于微处理器的 HSV-9 交流伺服驱动装置并批量生产和 销售。后来,承担国家 “十五 ”攻关项目 “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和交流主轴伺服控制系统的 研究开发与应用”、国家 十五” 863项目“EQ6110HEV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用电机及其控制 系统 ”、国家技术创新项目 “全数字智能化交流进给驱动单元 ”和中小

14、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高性 能伺服驱动系统工程化研究 ”等 7项国家级项目的研发任务。华中数控近年来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交流伺服驱动单元和交流伺服电机。HSV-16 系列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单元 作为一种新型产品,它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产品性能。驱动器的硬件环境为: 高性能马达控制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大规模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 (FPGA)+ 智能功率模块 (IPM); 操作简单、可靠性高、体积小巧、易于安装。具有自测试、自诊断功能,且对短路、 过流、过压、欠压、泵升、过热等多种故障情况具有完善的软、硬件保护功能。HSV-18D 系列全数字交流伺服进给驱动单元和主轴单元采用当今最

15、新技术设计,交流 380V 直接供电,可实现多种交流电机,包括交流永磁同 步电机、无刷直流电机、交流感应电机 (交流异步电机 )的转矩、速度、位置闭环或全闭环控 制。为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面对国内用户使用环境恶劣的现状, 华中数控的伺服驱动装置 的企业标准是按欧洲四级电磁兼容性的指标制订的,比国家标准(欧洲三级电磁兼容性 )的技术指标高出一倍。华中数控产品适用的电压范围达到±20 ,而国家标准要求的产品电压范围为+ 10%一15 %。交流伺服电机是数控系统关键部件之一。 过去主要靠进口, 不仅价格昂贵, 而且品种不 全,供货周期长。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系统技术改造也很困难,

16、电机成本、类型和供货期严重制约了数控系统产业的发展。为此,华中数控在 2000 年开始筹备自主研发交 流伺服电机系列, 投资组建了上海登奇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 GK6 、GK7 全系列永磁同步交流伺服电机和 GM7 系列交流伺服主轴。研制初期,大量参考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包括德国西门子、日本安川、三洋、松下等电 机的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用户需求和市场需要,于 2001 年自行成功研发出 GK6 系列交流 永磁同步伺服电机。 该系列电机采用定子冲片叠压外露结构, 无间隙直接散热; 采用超高内 禀娇顽力稀土永磁材料形成气隙磁场;自主研制的国内唯一的电机转子斜磁体整体充磁的生产工艺设备

17、,保证所生产的伺服电机无磁粘结、减少损耗,降低磁场振动和噪音, 具有更高 的性能。采用整体加工工艺,电机振动小、转动平稳。目前产品额定扭矩为0.61000Nm ,额定转速为 1000、1200、1500、2000、3000、6000r/min 。该系列电机的成功推出,为华 中数控和国内其他数控企业提供了性价比很高、供货及时、满足个性需求的伺服电机配套。在成功研制出交流伺服电机并市场化的基础上, 为了更全面地与数控机床配套, 于 2004 年研制开发了 GM7 系列交流变频主轴电机。目前产品额定功率为 2.2kW 100kW ,采用 F 级特殊绝缘结构,抗浪涌电流及电晕现象,寿命长,可靠性高;采

18、用内藏风道,定子冲片碟 压一体式结构, 散热效率高、体积紧凑; 采用整体加工工艺和高精度动平衡技术, 大大提高 了高速、高精和可靠性运行能力。华中数控研制的交流伺服电机和交流变频主轴电机, 品种在国内最齐全。 在产量上, 每 年翻番,已具备达年产2万台的能力。2006年,华中数控申报的国家发改委装备国产化”专项:全数字伺服驱动与电机的产业化,已通过了专家评审,公司拟投资7000 万元,新建10000m2 的伺服驱动和电机的生产厂,建成后拟达到年产 1 0万台套伺服驱动与电机的能 力。华中数控还根据市场需要, 开发了多种有专用伺服产品。 研制的大功率伺服驱动已用于 重庆某厂的摆式列车车厢平衡系统

19、。 研制的开关磁阻电机控制器应用于武汉市城市混合动力 电动公交车上 ;与德国某公司合作生产的工业缝纫机驱动系统已批量销售。GK6 、GM7 伺服输出扭矩达 1000Nm主轴电机已批量与我国某著名的注塑机生产厂家的全电动注塑机配套。的伺服驱动已用于鄂州机床厂开发的我国第一台电动螺旋压力。六、发展我国伺服产业驱动系统产业的建议作为数控机床的重要功能部件, 伺服驱动和伺服电机是影响数控系统性能的重要功能部件。伺服驱动和伺服电机的成本占到数控系统的总成本的1/23/4 ,因此,是否掌握自主的伺服驱动和伺服电机技术, 是决定一个数控系统厂的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伺服驱动涉及大功率强电控制, 是可靠

20、性的薄弱环节和瓶颈。 纵观国外成功的数控系统企业, 都有 自主的伺服驱动技术自我配套能力。 发展我国自主的伺服驱动技术和产业刻不容缓。建议如下:1. 大力加强伺服驱动装置的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在国家 863 计划、科技部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和国家 “十五 ”攻关成果基础上, 我国的伺 服驱动装置的控制平台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产品化攻关重点是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保证措 施、产品结构和系列化设计、大批量生产工艺研究,使产品能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满足市场急剧增长的需求,扩大国产伺服驱动装置的市场占有率。2. 开展高性能伺服驱动装置的性能测评和改进技术研究加大对伺服驱动装置测试手段的投入, 开展伺服驱动的性能测评, 以独立、 客观、科学、 实用的技术测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