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保护攻坚战_第1页
三江源生态保护攻坚战_第2页
三江源生态保护攻坚战_第3页
三江源生态保护攻坚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江源生态保护攻坚战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     三江源仅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就有扎陵湖、鄂陵湖、玛多湖、黄河源区岗纳格玛错、依然错、多尔改错,以及著名的约古宗列沼泽、星星海沼泽,著名的岗钦等雪山冰川。这里还集中分布着大量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生态危机步步紧逼     然

2、而,如今的三江源却有着美丽背后的哀愁:放眼望去,翠绿的山坡上随处可见或大或小的沙圈;驻足观察,草地上布满了鼠洞;长江上游的河水混浊不清    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为何退化?业内人士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最根本的自然因素。与30年前相比,高原上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20.5摄氏度,除了造成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沼泽旱化外,还导致高原多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状态,由此引发草场严重退化、土地冻融性沙化和荒漠化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的冰川和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专家介绍:冰川水是三江源地区的重要补给水源,但当前冰川正在急剧退化。仅在1993年1

3、995年三年间,冰川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就导致冰川融水量减少7亿立方米以上,其后情况还在发展。冻土也在继续退化,现在比上世纪90年代减少了一成,约16万平方公里。     在全国湖泊最多的“千湖之县”玛多县,原有的4000多个大小湖泊现在只剩下2000个。原先这一地区没有沙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大片沙漠。在卡日曲、扎曲、约古宗列曲及扎、鄂两湖一带,原有的高寒草原化草甸,如今大部分已变得干黄而稀疏。从整体上看,三江源已有5060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同上世纪5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50。     由于水源减少,湿

4、地萎缩,加上放牧、垦殖和采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三江源地区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三江源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44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11,其中长江、黄河、澜沧江各为1万、1.55万和0.87万平方公里。据悉,沙化土地每年向长江和黄河输送的泥沙就达1亿吨,在长江源沱沱河一带至通天河流域更加严重,当地牧民说:“沱沱河早先是清清的,现在变浑了,水也少多了。”     三江源湿地的整体萎缩和退化,还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中科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称约有近1520的动物物种受到严重生态威胁,各类植物也在逆向演变。此外,日益猖獗的鼠害也给三江源地

5、区雪上加霜,青海林业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三江源地区的鼠害面积已达3.24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总面积的10.34。三、全省灾区人居环境的总体规划与建设对策  1、“重建家园”与全省人居环境优化 (1)背景:“二元化”的人居环境发展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人居环境的发展一直存在比较严重的“二元化”特征,即城市和乡村无论在资源投入方式、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在社会发展政策及人们的认识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目前,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较快,城乡之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但是黑龙江省由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发展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二元化”特征有进一步扩

6、大的趋势。 寒地、边境、资源型是黑龙江省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背景和主要特点。黑龙江省开发比较晚,自然经济的特征相对全国其它地区较弱。全省大规模的开发始于本世纪初,建国之后黑龙江省人居环境伴随着以煤炭、森林、石油、土地等国土资源大规模开发和以重型机械工业为重点的生产力布局而迅速发展。较快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资源型城市的崛起是80年代以前黑龙江省人居环境发展主要特征。80年代以来,沿边、沿江的开放开发使黑龙江省的口岸城市发展迅速,同时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乡村人居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目前黑龙江省人居环境的宏观发展已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乡村城市化即逐步减小人居环境发展的“二元化”特征,成为本阶段人居环境

7、发展的最重要任务。 从本次洪灾造成的损失也可以较为明显地表现出“二元化”特征的影响。受灾地区多数为以农牧业为主,资本赋存量低的地域,大、中城市的防洪能力明显高于乡村地区。可见,促进乡村城市化是目前重建家园工作中重要的目标之一。 (2)“点轴”模式开发的沿江城镇体系布局 黑龙江省的生产力布局是以铁路为主干轴,以大中城市为“增长极”的较为典型的“点一轴”开发模式。从实践来看,“点轴”开发模式仍然是我国及黑龙江省目前发展阶段行之有效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长江作为我国的“黄金水道”,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生产力布局重点地域,其开发、开放的步伐正日益加快,浦东的大力开发、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三峡工程开工等重

8、大决策均是围绕这一“黄金水道”展开的。 黑龙江省是长江以北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但是限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条件、国际政治格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良好通航条件的嫩江、松花江、界河黑龙江、乌苏里江以及牡丹江、呼兰河等中小河流均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堪称黑龙江省“黄金水道”的嫩江、松花江的开发程度仍然很低,“江海联运”等对外开放的功能仍需进一步加强。另外,从本次洪灾中也明显暴露了黑龙江省沿江防洪等设施的薄弱。 从促进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出发,黑龙江省各江河的开发宜采用“点轴”开发模式。 “点”的开发重点是加强沿江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嫩江、肇源、木兰、通

9、河、方正、依兰、汤原、桦川、绥滨、富锦、同江、抚远、呼玛、逊克、嘉荫、饶河等重点城镇的建设,使其成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应促进沿江的乡村城镇化进程,坚决贯彻省政府关于“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方针,将沿江各市县中散乱分布的“点”逐渐整理,使之发展成为城镇型或具有城镇生活特征的社会经济增长极。 “轴”的开发不能简单地采用一般“交通轴”的开发模式,应将航运、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旅游开发等统筹考虑。“轴”的水域开发应首先保护航运的通畅和沿江各级城镇的用水,加强对水域中的各类建、构筑物的有效管理,避免沿长江出现的桥梁无序建设的状况以及水域的严重污染。“轴”的陆域

10、开发首先要处理好“两条线”(即防洪大堤)和“两大片”(即大堤两岸的平原)之间的关系。陆域中首先必须留出足够的湿地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行洪的需要,必须修筑相应的防洪设施以保证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安全。陆域的利用特别是城镇居民点的建设应体现集约性的原则,同时应保护和建设“两条线”和“两大片”的景观,以利于沿江的旅游开发。 “点”和“轴”的开发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前黑龙江省重建家园工作中应处理好“点”和“轴”发展关系。近期应利用重建的契机优化区域人居环境中居民点体系的布局,加快灾区的城镇化进程,同时应逐年加强沿江防洪设施,搬迁规划行洪区内各类建筑物等不利于防洪的设施。 2、科学规划布局

11、灾区居民点 灾区居民点的重建规划布局,应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并以此为契机,通过大规模的迁建,解决基础设施欠帐和诸多人居环境的发展问题,运用“五定”综合集成方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1)规划方法 灾区居民点的重建应遵循“五定”综合集成方法:定性,即科学认识居民点在区域内的地位和其承担的职能;定量,在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居民点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定位,正确选择居民点的位置,使之既能满足灾民生活方式的延续与转化又能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条件;定景,明确居民点的景观定位,使之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体现现代化方向;定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灾后重建家园的各项措施,为迅速建设高质

12、量的人居环境提供依据。 (2)分类控制类型 总的来讲,灾区居民点应重新规划。过去那种自发的、零散的、不择地理条件修建起来的农舍,必须重新组合;居民点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防灾能力;居民点体系要参照不同等级的洪水位,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护环境统筹安排,综合治理,要在保障当地防洪、分洪、蓄洪的前提下确定其层次、结构、规模和布局。 根据受灾居民点的不同位置和特点,其恢复重建可分为四类控制: 将分散的自然村、中心村集约成为新的集镇。这是一种特殊的城镇化过程。为满足行洪需要,同时也为灾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应积极推荐这种控制类型。洪灾使农民失去了部分土地,其就业、生活来源成

13、为基本要求。受灾地区一般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第二、三产业基础薄弱,所以这种特殊形态下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题a、生活方式的逐步城镇化,应随着集镇工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平浣行洪;b、在新建集镇,人均用地既要考虑到过渡型生活方式的影响,适当照顾农民的生活来源,包括庭院经济的发展,又要本首生态保护的思想,尽量减小对现有植被土地的占用;c、在集镇结构、组团结构、住宅开发等各方面应强调城镇化特征,为集镇未来真正的城镇化和加强生活方式的引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d、做好工业结构的培植和镇区内生产结构的调整工作,扶持乡镇工业的发展,在技术,政治方面给以支持,改善区域交通结构。 依托现有城镇,将水淹区居民

14、向高处迁移。这种控制类型本着为居民负责,为城镇未来发展负责的原则,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设想一种较理想的,具有可行性的滨江水淹区的未来形态、功能模式,并通过一系列相应的引导,激励政策,逐步实施,促进城镇的整体复兴,为城镇现代化提供良好基础。 自然村就近向高岗地区迁移。这种情况虽然与村镇建设的指导思想有矛盾,但一些实际问题也须加以考虑。第一,如果向中心村或集镇搬迁,原有土地等的归属就会产生某些变化,由于耕作、养值业习惯等原因,会给农民造成诸多不便;第二,集中后农民耕作的往返距离加大,增加了劳作时间管理成本;第三,土地所有权的变更会产生一些肥沃程度,面积等方面的差异,很难避免矛盾。基于以上原因,部分灾

15、民不愿向较远的中心村或集镇集中,宁愿选择就近高岗地区。这种情况,应尽量说服引导,同时应注重各居民点与中心集镇的交通设施改造。这种控制类型应坚决避免零散建设,可以做为临时越冬和近期的建设形式。从长远发展看,这种控制类型应为下一步集中规划建设创造条件。 异地安置。黑龙江省开发较晚,相对于其它省区可利用的“四荒”用地较多,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另外,国营农场等部门的特殊体制也为异地安置提供了条件。异地安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做好被安置灾民的思想工作,其次要安排好他们的生活。更重要的一点是异地安置中的资源一切必须符合生态环境的治理的要求,不能以破坏生态的代价进行灾民安置。 (3)加强农房建

16、设管理 本次洪灾造成了184.1万间房屋的损毁,倒塌房屋86.17万间,其中90%以上为农村房屋。农村房屋多为分散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房屋没有设计,只凭业主口头授意由工匠施工。不少农民在建房中重量不重质,基础浅埋,主体单薄,使用的材料和构件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工匠在建造楼房中仍保持建造平房的传统方法,使砖墙不仅强度低而且稳定性也很差。 灾后重建中房屋建设应注意以下问题: 新建住宅特别要重视质量,应从基础、结构、材料等多方面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业化,加快建设进度。应杜绝只顾量而不顾质,必须保证房屋结构的安全和具有良好的坚固性。 村镇建设群中,应有适当比例集中、高大的避洪建筑物,如学校、医院、影剧院、工厂、仓库等,最好是平顶的,洪灾时可以作为临时避难所,而且这些建筑物的外墙要有防火爬梯,水灾时人能沿爬梯爬上屋顶求生。 要提高灾区居民点基础设施的安全度。洪区居民点的供水、供电、通讯、供粮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