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 绪论1、生理学与动物生理学的概念1 、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与其规律的一门科学。2 、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与其规律的一门科学。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容 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A. 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响和适应以与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捕食行为、逃离行为B. 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以与 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C.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与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又称为细胞生理学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其特

2、点1. 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与移植所要研究的器 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 实验。假饲实验特点:优点 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拟符合实际情况。缺点 应用围常受到限制。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适宜的手术和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2. 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特点:优点 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缺点 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的在体活动情况。4

3、、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与其特点1.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拟局限,持续时间较短。2. 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拟广泛,持续时间较长。3. 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外环境变化的调节。特点:适应围和作用围都比拟小。第二章 细胞的根本功能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液态相嵌模型1 、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液态、膜具流动性2、镶嵌蛋白质:a -螺旋或球形结构、

4、构型不同、功能不同3 、糖类在外表:与脂质或蛋白结合成糖脂、糖蛋白、成为抗原2、跨膜转运方式与其特点一、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二、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方式。特点: 1、顺浓度差、电位差,不耗能 2、需要膜蛋白的帮助 3、具有选择性 4 、通透性可改变。 可分为 通道转运、载体转运三、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由生物泵完成。特征: 1、逆电化学梯度 2 、耗能四、入胞和出胞:入胞:细菌、异物的去除,药物、大

5、分子营养物质的吸收。出胞:激素、神经递质、酶的分泌。3、兴奋、抑制、刺激、反响、兴奋性、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概念兴奋: 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的刺激后所 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响。抑制: 物质的活性程度或反响速率降低、停止、阻止或活性 完全丧失的现象。兴奋性: 是指活细胞,主要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响的能力。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外刺激: 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响的外 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反响: 有机体受到体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两侧的外正负的电位差。极化: 细胞是不良导体,膜的细胞液和膜外

6、的细胞间液都是 导电和电解质。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处于静息 状态时的电学模型,可视为膜负膜外正、电荷 均匀分布的闭合曲面电偶层, 此时膜外空间各点的电势为零。对整个细胞而言,对外不显电性,此时细胞所处的状4、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三要素 。态称为极化。 网络资源超极化:细胞膜的部电位向负方向开展, 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开展使膜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反极化:从OmV到+30mV即膜电位变成了正外负,称为反极化。复极化: 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称为超射。下降支指膜 电位从 +30mV 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 化。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 础上产生的可

7、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在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对时间变化率三个方面到达最小值。5、经典突触的结构、传递过程,神经肌肉突触传递。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轴突末梢的轴突膜;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间隙: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突触 间隙有粘多糖和糖蛋白。突触的传递过程1、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使突触前膜去极化,那么会引起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由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小体,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释放出来的神经递质经弥散很快到 达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特异受体相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的改变,使突触后膜发生相应电

8、变化。2、 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经总和后,便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3、 如果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提高了突触后膜对K+或 Cl-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 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经总和后,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呈现抑制效应。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当神经末梢处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立即引起接头前膜去极化,引起Ca2+勺通道开放,c由细胞外流入轴突末梢,大量囊泡向轴突膜的移动并促使 Ach的释放。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外表,并与其相应的受体

9、相结合时,会引起 Na+ K+通道开放,其总的结果是 Na+流,出现膜的去极化,便产生终板电位,随 着ACh的不断释放,终板电位不断总和,当到达阈电位水平时,就会引发整个肌细胞膜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同上 16、骨骼肌的微细结构与其收缩原理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是由大量的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它们平行排列,纵贯肌纤维全长,在一个细 胞中可达上千条之多。每条肌原纤维又被肌管所环绕,且其排列高度规那么有序。肌丝滑行理论当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Ca2与作为Ca2+受体的肌钙蛋白结合,引起了肌钙蛋白分子构象的某些改变,这种改变“传递给了原肌凝蛋

10、白,同时引起原肌凝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了某种扭转,其结 果是肌动蛋白的作用位点被暴露,横桥将会立即与之结合,横桥一旦与肌动蛋白结合,向M线方向移动,拖着细丝向粗丝的中央滑行,引起肌肉的收缩;同时横桥催化ATP水解。第三章 血液1、血液的生理功能1. 维持环境稳定; 2. 营养功能; 3. 运输功能; 4.参与体液调节; 5. 防御和保护功能;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含义与生理意义。晶体渗透压 定义 意义 胶体渗透压 定义 意义由晶体物构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1、维持细胞外水分平衡 2 、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由胶体构成的渗透压为胶体渗透压。1、维持血管外水分平衡 2 、保持正

11、常循环血量3、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白细胞 有颗粒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响。它在致敏物质作用下能释放组胺、肝素等,从而引起过敏反响。嗜酸性粒细胞: a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响中作用。b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响。嗜中性粒细胞:在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吞噬外来微生物与异物。无颗粒白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的功能与中性粒细胞很相似,但其吞噬能力很弱巨噬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和异物、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识别和消除衰老的细胞与 组织碎片。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淋巴细胞主要是参与体液免疫。4、机体血管的血液既能保证畅通流动,又

12、能防止渗血和出血。阐述其原因。如果小血管出血,主要依靠血管收缩和形成纤维蛋白凝块而止血;如果毛细血管出血,那么主要依靠血小板的修复而止血的。血 小板能释放一种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进血管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核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而血小板存在类 似于肌肉收缩蛋白系统,可导致血凝块回缩、血栓硬化,有利于止血过程。血小板含有多种与血凝有关的因子,并能吸附血浆中 多种凝血因子于外表。血管一旦破损,大量血小板粘附、聚集于破损部位,局部凝血因子浓度那么因此升高,促进并加速凝血过程。5、人类ABO血型系统的分类依据是什么?鉴定 ABO血型有何临床意义。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 A B、

13、AB 0四型。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 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 B凝集素;红细胞上只 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 A的凝集素;红细胞上 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 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 A、抗B凝集素; 红细胞上A 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 0型,其血清中抗 A、抗B凝集素皆有。6、简述血液凝固的过程与其机制。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凝血酶原的激活凝血酶原凝血酶第三步 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源性凝血途径:完全依赖于血浆的凝血因子就能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除血浆中凝血因子外,还需要由组织损伤所释放的凝血物质参与途径。第四章 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的概念。

14、说明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与其生理意义。心脏每收缩和舒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评价指标:心输出量2、心输出量的概念与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影响因素:a、每搏输出量:留神率不变时,每搏输出量增加,可使每分输出量增加;反之那么减少b、心率:在一定围,心率加快 ,那么心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反而使心输出量减少。因此,在心率适宜时,心输出量最大。3、心肌细胞有那些生理特性,与心脏机能有何联系?与骨骼肌比拟有何差异? 生理特性:兴奋性: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自律性:A、正常起博点与窦性心率B、潜在起搏点与异位节律:对于心脏的其他自律细胞,在正常时并不自动发生兴奋

15、,但其保持着自律的特性; 传导性:房室交界处的兴奋传导速度最慢,形成了一个时间延搁,称为房室延搁,其使心室收缩之前,有足够的时间 充盈血液,有利于射血。收缩性。4、简述心动周期中心脏所伴随的各种变化与相互联系。参考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单方向流动是怎样实现的?血液能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流动是因为有瓣膜。心脏中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是从心房流到心室;心室和动 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是从心室流向动脉;静脉血管中也有静脉瓣,使得血液能按照一定方向留回心脏。 动脉压力比拟高,心脏是怎样将血液射入动脉的?心脏接受静脉回流的血液后,心室肌收缩,使心室压力升高,当超过主动脉压力时,主动脉瓣开

16、放,心脏血液射入动脉。 压力很低的静脉血液是怎样返回心脏的?静脉血的压力低不影响它返回心脏,因为静脉血回心主要是依靠心脏的抽吸作用。而不是靠压力的。动脉血才是靠压力运行的。5、试述淋巴液生成与回流、淋巴循环生理意义。生理意义 :1 回收蛋白质 : 每天组织液中约有 75-200g 蛋白质由淋巴液回收到血液中,保持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在较低水平,有利于 毛细血管对组织液的重吸收。2运输脂肪:由小肠吸收的脂肪, 80 -90 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每天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总量约24L,其中约3L经淋巴循环回到血液中去。即一天中回流的淋巴液的量大约相当于全身

17、的血浆总量。4去除组织中的红细胞、 细菌与其它微粒: 这一机体防卫和屏障作用主要与淋巴结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和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响有关。6、分析影响动脉血压与静脉回流的因素。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 每博输出量:每博输出量增大,收缩压舒压收缩压上下反映了每博输出量的大小。2. 心率:心率加快时,舒压收缩压3. 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升高,舒压收缩压舒压上下反映了外周阻力的大小。4. 动脉管壁弹性:正常情况下 , 相对恒定的 ;动脉管壁发生硬化时,收缩压舒压使脉压增大。压下降第五章1 、名词解释:呼吸: 气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组成: 肺呼吸、气体运输、细胞呼吸胸负压: 指脏层胸膜与

18、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的压力。 在整个呼吸周期中, 它始终低于大气压, 故亦称“胸负压。肺泡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通气量VA与每分肺血流量Q之比 VA/Q。5. 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关系:正常情况下,是相适应的。异常情况大出血或患脓毒血症下,动脉血呼吸肺活量 : 一次最大吸气后从肺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氧解离曲线: 表示氧气压强和血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胸式呼吸: 由肋间肌舒收使肋骨和胸骨运动所产生的呼吸运动。 腹式呼吸 膈式呼吸 :由膈肌舒收引起的呼吸运动伴以腹壁的起 伏。血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 氧气量。 血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2、为什么

19、说膈肌的舒缩运动在肺通气中起重要作用? 膈肌收缩使膈顶下移增大胸廓的上下径,膈肌舒可缩小胸廓上下径可分别引起吸气和呼气3、什么叫胸压?胸压有什么特点 ?它是怎样形成的? 胸压:胸膜腔的压力。特点:胸压在呼吸过程中始终低于大气压,为负压 假设大气压为 0,那么胸压 = - 肺回缩力。 形成机理:胸膜壁层外表由于受到胸腔和肌肉的保护,作用于胸壁上的大气压影响不到胸膜腔。而胸膜腔脏层却受到两种相反力 量的影响;肺泡气体对脏层产生向外作用力和肺的弹性回缩力。4、呼吸膜由哪几层结构组成?有什么生理意义?至少包括 6 层:泡外表活性物质层、极薄的液体层、肺泡上皮细胞层 、间质层、 基膜层、 毛细血管皮层生

20、理意义: 1、降低外表力,减少吸气阻力; 2、调节外表力,稳定肺泡压; 3、减少肺泡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仅供参考5、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有哪些特点?1、反响快 可逆 不需酶的催化 受PQ的影响2、该反响是氧合,不是氧。3、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Q24、Hb与Q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 S形,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6、简述哺乳类动物 S型氧离曲线的重要生理意义。a. 氧离曲线的上段 特点:较平坦,说明 PQ2的变化对Hb氧饱度影响不大。意义:对于缺氧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b. 氧离曲线中下段 特点:较陡,当PQ稍降,便可迅速释放大量的 Q2意义:对于组织活动供氧十分有利。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1、名词解

21、释: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被分 解为结构简单、可以被动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过程。吸收: 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消化的分类: 1、机械消化: 又称物理性消化, 是指食物在消化道经消化道运动被研磨粉碎, 并与消化液混合形成食糜过程; 口腔消化。2、化学消化:利用消化液中各种消化酶将营养物质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胃和小肠。3、微生物消化 :由于微生物的作用,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被分解过程。反刍动物的 瘤胃和单胃 动物的大肠。 胆盐的肝肠循环 :胆盐和胆汁酸 排到小肠后,绝大多数可由 回肠末端粘膜 吸收入血,95%经过肝门静脉 回到肝脏再形成胆汁分泌

22、入肠, 胆盐在肝肠之间的 反复利用 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2、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2.自动节律性; 3.有较大的伸展性; 4.紧性收缩; 5. 对化学的,温度和牵拉刺激敏感,但对电刺激不敏感。3、胃液分泌的调节与其特点一、 刺激 胃酸分泌的因素: 1. 头期 胃液分泌 持续时间较长,分泌量大、酸度和消化力都较高 。2. 胃期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的 酸度很高,但胃蛋白酶含量却比头期胃液分泌少。3. 肠期胃液分泌:肠期胃液分泌的 量不大,消化力和持续时间都不如头期 。 二、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1. 盐酸 2. 脂肪 3. 高渗溶液4、胆汁的主要成份、生理作用与分泌调

23、节,胆结石的形成原因 成分:胆汁是一种具有苦味的有色粘样液体,由水分、无机盐钠、钾、钙等 、胆汁酸、胆固醇、胆色素、脂肪酸、卵磷脂等 作用:a能降低脂肪的外表力,形成微滴,从而增加脂肪酶的 作用面积。b 胆酸盐 是脂肪酶的辅酶, 增强脂肪酶的活性 ;c 为胰脂肪酶提 供适宜的 pH;d 胆盐还可以将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带到小肠上皮细胞 ,促进 脂肪消化产物的 吸收 。e 促进 脂溶性维生素 的吸收分泌调节:神经调节:食物 - 刺激胃和小肠迷走迷走反射肝胆汁的分泌和胆囊收缩胃泌素 释放体液调节:1 .胃泌素促进肝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促进肝胆汁分泌。刺激胃酸分泌刺激十二指肠粘膜释放 促胰液素n .促胰

24、液素:作用于胆管系统增加HC03的含量和水的分泌量,但不影响胆酸盐的分泌。山.胆囊收缩素:促进胆囊胆汁大量排放;刺激胆管上皮细胞,增加胆汁流量和HC03的分泌。IV. 胆酸盐 :促进 肝胆汁 的分泌胆结石形成原因:5、消化道各段的消化特点?6、消化道各段的吸收特点口腔和食管:不被吸收。胃:可吸收少量 水分和无机盐 。小肠:吸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胆盐和维生素B12;大肠:吸收 水分 和 少量盐类 ;7、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的吸收形式与吸收过程蛋白质 的吸收:经消化分解为 氨基酸 后, 几乎全部 被小肠吸收。氨基酸吸收是消耗能量的 主动过程, 载体和钠离子 参与,经 血液 途径

25、被吸收。此外,近年来,还发现了 二肽和三肽的转运系统。糖类:可被 小肠上部粘膜 迅速吸收。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有很大差异, 已糖的吸收很快,而 戊糖那么很慢。在已糖中, 半乳糖和葡 萄糖果糖甘露糖 最慢。单糖的吸收是消耗能量 主动 过程,它吸收与蛋白质相似。8、举例说明消化功能的整体性?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压调节1、排泄概念与其途径 生理学上将代终产物、摄入过多或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排泄器官而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1呼吸器官:排除CO和少量的水2. 消化器官:排出 肝脏代物 ;肠粘膜分泌 无机盐,经肠腔随粪便排出。3. 皮肤:通过 汗腺以汗液的形式排出局部 水、氨、少量的尿素和氯化钠

26、 等4. 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代产物 含氮化合物代物 、脂肪代产生的 非挥发性酸的盐 ,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2、尿的生成包括哪几个根本过程1. 肾小球的滤过; 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3、肾糖阈与葡萄糖吸收极限量,葡萄糖的重吸收特点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葡萄糖 血糖浓度. 此时,一局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 。正常值: 180mg/100ml。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尿葡萄糖排出量 刚能随血浆葡萄糖浓度升高而 平行增加时的肾小球葡萄糖滤过量。此时,全部肾小管 对葡萄糖的吸收均已达极限。正常值:男:375mg/min;女:300 mg/

27、min。葡萄糖的重吸收特点: 1 .肾小球滤过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在 近端小管 重吸收尤其是其前半段 。2. 机制:与Na+重吸收相伴联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3. 饱和现 象:近端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4、1、2、3、4、5、6、7、8、9、1、2、3、酸碱平衡的概念与其调节概念: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来调节体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与比例,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调节:主要依靠血液缓冲作用、肺呼吸作用和肾脏的排泄和重吸收作用来调节。第八章 神经系统影响 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的因素 纤维直径:纤维 粗,阻小,局部电流 大,传导 快 髓鞘:朗飞氏 结, 跳跃传导 温度:温度 高,代

28、 增强 神经 胶质细胞 的主要功能1、支持作用;2、 修复和再生作用; 3、绝缘和屏障作用; 4、营养性作用; 5、 摄取和分泌递质神经冲动传导兴奋的特征,反射中枢兴奋传递特征神经冲动传导兴奋的特征 :1. 生理完整性;2. 绝缘性:神经干中包含许多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但在传导兴奋冲动时,总是互不干扰;3. 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兴奋冲动均可沿纤维向两端传导;4. 相对不疲劳性:在适宜的条件下,连续高频的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和传导动作电位的幅度、数目、 速度等不变;5. 非递减性: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不管传播距离有多远,时间有多长,其动作电位的幅 度和速度,始终不变。产

29、生感觉的结构根底感受器 、 感觉传入路径 和大脑皮层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反射中枢兴奋传递特征:1. 单向传递;2. 中枢延搁:兴奋在中枢传递时所需时间较长现象称为中枢延搁;3. 总和;4. 后放:在一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继续发放冲动,这种现象称为后放。5. 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A 适宜刺激 :每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 特定形式 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 适宜刺激 。B 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能将 适宜刺激的能量 转化为 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 ,这种作用叫做换能作用。C 编码作用 :感受器能将刺激的 质和量等信息转移到 传入神经的电

30、信号系统 ,即神经冲动的序列中 ,这一过程称为编码作用。D 适应现象 :当感受器接受 长时间的持续 刺激时,其冲动发放频率将逐渐 下降 ,这种现象称为适应现象。 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A 特异投射系统 :由丘脑接替核 发出的纤维,以 点对点 的方式投射到 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主要机能是引起 特定感觉 ,并激发 大脑皮层 产生 传出神经冲动 。B 非特异投射系统 :指丘脑的 髓板核群弥散 地投射到 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 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作用普遍 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维持动物的 醒觉 。膝腱反射 与跟腱反射膝腱反射:叩击 膝关节下 的 股四头肌腱 ,使之发生反射性收缩,

31、这称为膝腱反射; 跟腱反射:叩击 跟腱 使那么 小腿腓肠肌 发生反射性的收缩,这称为跟腱反射。大脑皮层 运动区 功能特征A 对侧支配性 :一侧皮层主要支配对侧躯体肌肉,头面部肌肉除外B. 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刺激一定的部位,引起一定部位皮层的收缩。C. 从运动区的定位来看,总体安排是 倒置的:下肢代表区在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部肌肉代表区在底部头面部代表区 部的安排仍为正立而不倒置 。谈谈你对学习与记忆的认识第九章 分泌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分泌系统 :是由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的 分泌细胞 组成的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系统。由分泌腺 或散在分泌细胞 所分泌的 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经体液传递而发挥作用,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激素的分泌方式与其作用的一般特性 1远距分泌 :大多数激素经 血液运输至 远距离的靶组织 而发挥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2神经分泌 :体某些 神经细胞 ,除具有一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传导神经冲动等外,还兼有分泌激素 的特征,即它们能够把神经冲动 转变为由 激素中介的 化学信息,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分泌,亦简称神经分泌。3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 血液运输,仅通过 组织液扩散至邻近靶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