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分析_第1页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分析_第2页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分析_第3页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分析_第4页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分析1楼旭明,孔令夷 (西安邮电学院 经济管理系,陕西 西安 710061摘 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陕西省农村剩余劳 动力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农村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分布不均衡是首要因素;而产业 结构的调整,科技的进步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最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 在障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剩余劳动力;三农问题;劳动力转移引言农民的问题一直是我国的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陈锡文 认为:“三农” 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而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是农村 劳动力就业不充

2、分。 吴敬琏认为:“三农” 问题说到底是因为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 人均占有资源少的问题。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目前“三农”问题的焦点。陕西省近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农民收入增加时,却同时面临另外一个尴尬的局 面,那就是陕西省农民的平均年纯收入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见图 1。 纯 收 入 /元 年份图 1 陕西省农民纯收入情况图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农村要致富,农民要增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键。本文试图通 过分析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以期为解决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文提供参考。1、剩余劳动力及相关概念劳动力:也称劳动力资源,是拥有劳动能力的人达到法定劳

3、动年龄之后,才能称作为劳动 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与人口资源、 人力资源是有区别, 人口资源只要具有生命活动力的人即可; 而人力资源则强调必须是拥有劳动能力的人,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 和,通常用一定范围内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 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人力资源。剩余劳动力:刘易斯曾经把剩余劳动力定义为边际产出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 2,刘易斯认为所谓剩余劳动力是指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与零的就业,即指如果从总就业者撤出一部 1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项目“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05JK090 作者简介:楼旭

4、明(1971- ,男,浙江浦江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西安邮电学院副教授。 孔令夷(1978- ,男,陕西西安人,喜安邮电学院助教。分劳动者而不会使总产量减少,那么被撤出的劳动者就是剩余劳动力,也有人称之为隐蔽性失 业或伪装性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当从农业部门中抽离出这部分劳动力而不会减少农业部门的产出,这部 分劳动力就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即一个是聚集 着大量资本和拥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工业部门,另一个是缺乏资金、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 门。他认为: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关键是资本家的利润投资,工业部门不 断

5、扩大生产, 就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最后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的工业部门去。 在刘易斯的理论中只强调工业部门的作用,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从农业向工业转移, 忽视了农业部门自身经济发展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特别是像我国有许多省份,其工 业实力还不够强大,为了加快农村剩余力的转移,应充分利用农业自身的消化能力。通过农业 产业的结构的调整,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在农业的部分内部消化。2、农村人口众多是剩余劳动力形成的直接原因2.1人口众多陕西省现有人口 3690万(截至 2003年 ,其中乡村人口 2770.6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据 2003年调查显示,陕

6、西省总就业人数为 1912万人,城镇为 515万人,乡村为 1397万。关于 陕西省各地区人口、农村人口及农村从业人口见表 1。表 1 2003年陕西省各地区总人口、农村人口和农村从业人口 单位:万人 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榆林市 总人口 716.58 83.98 367.13 483.91 533.94 208.80 336.79 农村人口 405.26 44.77 278.19 387.63 444.28 152.95 298.89 农村从业人口 221.69 24.75 142.92 210.99 239.21 67.60 134.16 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

7、 2004 ,中国统计出版社。从上表可以看出陕西省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未就业,存在很多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大量存在已成为陕西省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才能改 变陕西省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提高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的发展。2.2农村耕地的渐进性缺失陕西省常用耕地从 1995年的 3393.44千公顷下降到 2004年的 2795.52千公顷, 乡村人口由 1995年的 2791万下降到 2004年的 2783万,在这 10年间,耕地年均减少率为 2%,而农村人 口却几乎没有什么下降,见表 2。表 2 1995-2004年陕西常用耕地面积、人均数目及乡

8、村人口统计表年份(年末 耕地面积 (千公顷 人均占有耕地(公顷 乡村人口(万资料来源: 2005陕西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从表 2可知,土地面积的减少速度远快于乡村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均占有的耕地量从 1995年的 0.12公顷 /人下降到 2004年的 0.10公顷 /人, 人均土地的下降幅度为 16.7%。 使得农村劳动 力大量剩余,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显得非常迫切。2.3非农业就业比例较低2003年陕西省就业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 71.8%,第二产业为 13.9%,服务业就业比重占 15.5%,与 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了 4.7个百分点,第二和第三产

9、业的就业比 重分别上升了 3.3和 1.4个百分点,但就业比重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与其他地方相比还是偏高。 其结果是就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结构变化的步调不相协调, 2003年陕西省农业产值占整个社会 GDP 的 22.5%,但从事于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高达 71.8%,远超出了农业 GDP 的比重,与 2000年相比农业 GDP 下降比重快于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 0.8个百分点 5。由于农业具有明 显的季节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从农业转化劳动力会出现高度的密集性、分散性,导致农忙时 对劳动力的剧增和农闲时劳动力过剩的局面。2.4资源分布不均陕西的资源比较丰富,但土地资源和人口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

10、陕西南部水资源比较丰富, 但人均耕地面积却较少,陕北和关中人均可耕地较南部多,可相对水资源很欠缺。3、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剩余3.1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农业中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不少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 相对过剩, 农产品价格下跌, 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等。从深层次上分析,这种新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不高、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要 求在农业粗放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增长方式的同时,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保证 总量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突出质量和效益。 因此, 急需发展一些新

11、兴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产业, 但是由于新兴的产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陕西省农民大多素质较低。据 2003年对全省 2220户农村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 9来看,陕西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 质仍相对较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 8.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25.9%, 初中文化程度占 52.2%, 高中文化程度占 11.7%。 在农村劳动力中仅仅只有 12.3%的人接受过专 业技能培训,有 87.7%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劳动技能培训。从而导致了有活不能干,大多数人 只能从事传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新兴产业的用人需求,造成高素质农业 劳动人才短缺;另一方面

12、传统农业及农产品工业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劳动需求逐步下降,致 使一部分人无事可干,从而导致农业中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农村失业人员增多。3.2 农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投入自 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至 80年代末,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 挥,土地的收益率发生了质的飞跃,农民的收入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土地是 他们的一切。 但至 90年代初, 随着农民物质投入的增加, 农业生产出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的 效应,农村人均全年总收入增幅小于支出增幅,见表 3。表 3 2000年-2003年陕西省农村人均收入支出情况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

13、3年农村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元2040.86 2141.23 2261.57 2281.01平均每人全年总支出(元1917.76 2030.46 2252.71 2189.11资料来源:陕西省统计年鉴 2004 ,中国统计出版社从表 3可知,从 2001年到 2003年 4年间,农民平均每人年总收入增长了 11.7%,而这 4年间农民平均每人年总支出增长了 14.1%。农业报酬递减促使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便愈加突出,致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 长,成为农民家庭直接减收因素。不断减少的土地回报率使农民的收入逐年减少,有的地区甚 至仅能解决农民的

14、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更无法满足他们对生活质 量的追求,最终农民不得不从土地中游离出来,成为隐性失业者,开始走向城市以寻求回报率 更高的行业。3.3 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 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的进步, 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资本替代劳动 的现象, 如高效农药的使用、 良种的推广、 大型收割机的使用等都减少了农民的田间管理劳动, 使农业对活劳动的需求减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就业份额一直在下降:1978年农业劳动力就业率为 70.5%,到 1

15、991年下降至 59.7%,1997年降至 49.9%,这与我国不断增 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以使资本要素替代劳动是密不可分的。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障碍4.1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低阻碍了转移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普遍偏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比较差。有一部分人外出打工由 于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只能回家。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利用率较低降低,使得陕西省劳动力生 产能力的维护成本增加,从表 4中陕西省农村医疗情况可以反应出造成这种现状一部分原因。 表 4 1998-2004年陕西农村医疗点及医护人员数目统计表年份 行政村数 无医疗点村数 村卫生室 村医及卫生员 村卫生室覆盖率 1998年 %1999年

16、%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资料来源:陕西统计年鉴 (1999-2005 ,中国统计出版社从表 4中可以看出,陕西农村地区的医疗点的普及率不是很高,从 1998年到 2004年农村 医疗点的数目以及村卫生室覆盖率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仍较严 重(加之农村人口楼房入住率、自来水普及率低有的地方甚至几个村子才会有一个医生,且 医生本身的素质本身就不是很高,这些因素导致了陕西省人口整体健康水平的下降,增加了劳 动力生产能力的维护成本,制约了陕西省人力资源的开发。文化素质也较低。如上文所提, 2003年的抽样调查资料表明,陕西省农村劳动力

17、的文化 素质仍相对较低,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 8.5%,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25.9%, 初中文化程度占 52.2%,高中文化程度占 11.7%。在陕西省农村外出就业打工的人员中,初中 文化程度的占到 64.2%,小学占 16.8%, 14.0%为高中文化程度。掌握的专业技能较少。陕西省大多数农村劳动者多为体力型和经验型,在农村劳动力中仅 仅只有 12.3%的人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有 87.7%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劳动技能培训。从而导 致了有活不能干,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传统产业。这直接给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 很大的阻碍,影响了生产率的提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4.

18、2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2003年陕西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中, 兼营农业的占 30%, 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中 兼营非农业的占 17%。农村劳动力既想出去工作,但又不能脱离土地,不能脱离,则工作时间 和地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使得陕西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举步维艰。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在实 践中,要根据现实情况,针对各种不同的因素,采用多种手段,多管齐下,使陕西省剩余劳动 实现转移,使农民增收,为实现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参考文献:1 陈锡文 . 试析新阶段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J. 宏观经济研究, 2001 (11:12-20.2 吴敬琏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 J. 宏观经济研究, 2002 (6:6-9.3.刘易斯 . 二元经济论 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年 .4李心善.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思考 J. 农业经济问题,2002(12:P39-43.5美 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M. 上海三联书店, 1995年 .6郭梅军,原梅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问题初探.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 :23-26.The Analyses in Form of Surplus Labour Force in Shaanxi ProvinceLou Xuming, K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