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统计学练习册答案计算题_第1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练习册答案计算题_第2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练习册答案计算题_第3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练习册答案计算题_第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练习册答案计算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练习题 第二章企业人力资源数量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例题 1:连续登记的(与练 P12-1 同类) (注意:不能数错天数)尾-头+1 某公司人数登记如下: 111 日 1222 日 2330 日 610 人 612 人 620 人 11 日 11 日 8 日 af61011612116208614人 T11118 例题 2:间隔相等的 第四章生活日分配统计 例题 1:(练习册 P23-1)某建筑公司 2000 年 10 月份有节日 3 天,公假 8 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 8 小时, 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 900 人,其它情况如下: 计量单位工日 项目 合计 缺勤工日 30

2、0 停工工日 100 非生产工日 80 加班工日 40 停工被利用工日 40 解: (1)日历工日数=900X31=27900 日 公假工日数=11X900=9900 日 制度工日数=日历工日数公假工日数 =27900-9900 =18000 日 出勤工日数=制度工作时间一缺勤工作时间 =17700 日 缺勤工日数=300 日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月平均:a 某公司去年第四季度职工人数如下表。 (与练 P12-2 同类) 日期: 10、 1 人数: 865 865a2 872 890 a 4 1 11、112、1 872890 879 -2-878人 今年 1、1 879 例题 3:间隔不相等

3、(接上例) (与练 P13-3 同类) 日期 1、13、319、1 10、3112、31 人数:9050 1008040 间隔: 3 个月 5 个月 2 个月 2 个月 90 50100 1005 8040 2 2 73.75(人)74 人 =出勤时间一非生产时间一停工时间+停工被利用时间 =17700-80-100+40 =17560 日 全部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加班加点时间 =17560+40 =17600 日 (2)出勤率=17700/18000=98.33% 出勤时间利用率=17560/17700=99.2% 加班加点比重=40/17600=0.28%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

4、=17560/18000=97.6%第六章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统计 练习 1.标准实物量(练习册 P36-1)计算劳动生产率标准实物量指标:列表: () 含氨量% 折算系数 标准实物量=2.8462 15 5.4 7.520.04吨 n-(吨) 2.因素分析:(练习册 21 硫酸鼠 2.821 21 1 2.80 P36-2)某造纸厂的统 5.4 46.20 2.2 11.88 计资料如下: 氨水 7.5 15 0.71 5.36 合计 15.70 20.04 报告期 日期 工人数 日期 工人数 1-5 607 1-10 600 6-11 609 11-15 605 12-17 610 1

5、6-21 608 18-22 615 22-28 610 23-25 610 29-31 607 26-30 610 - 指标 报告期 初 实际工作小时数 111020 113256 涂料印刷纸产量 1098 907.5 要求:(1)分别计算报告期、基期的平均人数 (2)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工人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3)分析时劳动生产率变动与工人人均工作小时数变动对月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解: (1)基期和报告期平均职工人数 6055608661076073 =605 人 1,098”q1180% 610T1 a1f1 607560966106615561036105 f1 =610 人

6、 6009 报告期生产率: (2)分析劳动生产率变动及职工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资料: ;报告期 初 产品产量 Q(吨) 1098 907.5 平均职工人数(人) 610 605 劳动生产率(吨/人) 1.8 1.5 列关系式(依题意) 产品产量=劳动生产率 X 平均职工人数 Q=qXT Q1qiqTiq。1 Q0q0T0qTiqT0 Qi-Q0=1098-907.5=190.5 吨 即报告期产量比基期产量提高了 20.99%,绝对数增加了 190.5 吨。 其中,由于劳动生产率变动总产量提高了: qiTi10981098 120% q0Tl1.5610915 1098-915=183 吨

7、说明劳动生产率指数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 20%,使产量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 183 吨。 由于职工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qTi915 100.83% q0T0907.5 915-907.5=7.5 吨 说明由于职工人数指数报告期比基期提高 0.83%,使总产量提高 0.83%,绝对数为 7.5 吨 总结:乘法关系:120.99%=120%X100.83% 总和关系;190.5 吨=183 吨+7.5 吨 说明: (3)分析时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工人人均工作小时数变动对月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资料: 报告期 相 实际工作小时数(时) 111020 113256 产品产量(吨) 1098 907.5 平

8、均职工人数(人) 610 605 小时劳动生产率(吨/时) 0.0989 0.00801 人均工作小时 T(时) 182 187.2 月劳动生产率 1.8 1.5 月劳动生产率=小时劳动生产率 X职工平均工作小时数基期生产率: q() 907.50 605 150% qiT q0T0 1098 907.5 120.99% Q=qXT Q1qiTi Q0q0T0 qiTiqoTi 菽q0T0 qj0.00989i82i.8 i23.28% q010.0080ii82i.46 i.8-i.46=0.34 q。1i.46 -97.33% qT0i.50 i.46i.5=0.04 i20.00%=i2

9、3.28%X97.33% 0.3=0.34+(0.04) 说明: 3.因素分析:某机器制造厂有下列统计资料:练习册 P36-3 指标 报告期 初 总产值(万元) 742.5 696.8 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人) 2700 2600 生产工人平均人数(人) 2000 2080 实际工作工时数(工时) 362000 370240 (D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及全部职工人数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 (2)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及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3)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时劳动生产率指数与工人平均每人工作小时数指数之间的关系; (4)分析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可节约的劳

10、动力数量。 解: (D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及全部职工人数的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 依题意,列关系式:总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 X全部职工人数 Q=qXT QqiTiqiTiqTi Q0q0T0q0TiqT0 指标 报告期 全员劳动生产率 q 0.275 万元/人 0.268 万元/人 平均人数 T 2,700 2,600 产值(万元)Q 742.50 696.80 总产值指数 qTi742.50 i06.56% qT0696.80 EqiTi-Eq0T0=742.50-696.80=45.70 万元/人 说明:总产值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 6.59%,绝对数增加 45.70 万元。 q 全员劳动生

11、产率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Qii.8 Q0i.5 i20.00% q/i742.50742.50 102.61% q0Tl0.2682,700723.60 EqiTi-Eq0Ti=742.50723.60=18.90 万元 说明由于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报告期比基期提高 2.61%,使总产值增加 18.90 万元。 T职工平均人数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 q0T10.2682,700723.605% 103.85% q0T0696.80696.80 Eq0T1-Eq0T0=723.60-696.80=26.80 万元/人 说明:由于职工平均人数报告期比基期增加 3.85%,使总产值提高 26.80 万元 综

12、合说明: 106.56%=102.61%X103.85% (+45.70)万元=(+18.90)万元+(+26.80)万元 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 2.61%,使总产值增加 18.90 万元/人;另一方面,由于职工平均人数增加 3.85%,使总产值提高 26.80 万元/人。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全厂总产值提高 6.59%,绝对数增 力口 45.70 万元。 (2)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及生产工人占全员劳动生产率比重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x生产工人在全部职工中的比重指数 Q=qXT Q1 Q0 列表: 指标 报告期 初 总产值

13、(万元) 742.50 696.8 全部职工人数 2,700 2600 生产工人人数 2,000 2080 生产工人比重 T 0.74 0.80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q 0.371 万元/人 0.335 力兀/人 全员劳动生产率 Q 0.275 万元/人 0.268 力兀/人 亚经5102.61% q0T00.268 Eq1T1-Eq0T0=0.2750.268=0.007 万元/人 说明: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 2.61%,绝对数增加 0.007 万元/人。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丁 0.3710.74040.371 110.75% q0T10.3350.74040.335 Eq1T1-

14、Eq0T1=0.371X0.74040.335X0.7404=0.0267 万元/人 说明:由于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提高 10.75%,使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 T生产工人比重指数变动对产值的影响 q0T00.3350.800.268qXq/qT1 q0TqT1qT。 2jq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变动对 0.0267 万元/人。 q0T10.3350.7404 0.2479 汇 q0Ti汇 q0T0=0.0199 万元/人 说明,由于生产工人比重指数下降 7.50%,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下降 0.0201 万元/人。 综合说明: 102.61%=110.75%X92.59%

15、 0.007=+0.0267-0.0199(单位:万元/人) 18.90=73.17-54.27(单位: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提高 2.61%,绝对数提高 0.007 万元/人,产值增加 18.90 万元。是因为:一,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提高 10.75%,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报告期比基期提高 0.0267 万元/人, 产值增加 73.17 万元;二,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报告期比基期降低 7.41%,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报告期比 基期降低 0.0199 万元/人,产值降低 54.27 万元。 (3)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时劳动生产率指数与工人平均每人工作小时数之间的关系

16、 工人劳动生产率=时劳动生产率 x 人均工作小时数 Q=qXT 2q/q-q0T1 Q0q0T0q0Tlq0T0 列表: 指标 报告期 初 生产工人平均人数 2,000 2,080 总产值(力兀) 742.50 696.80 实际工作工时(工时) 362,000 370,240 时劳动生产率力兀/人 q 0.002051 0.001882 人均工作小时数 T 181 178 工人劳动生产率力兀/人 Q 0.375 0.335 处0371110.75% q0T00.335 Eq1T1-Eq0T0=0.371-0.335=0.036 万元/人=360 元/人 报告期工人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 10.

17、75%,绝对数增加 0.036 万元/人,受到时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工作小 时数两个因素影响。 q 时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工人劳动生产率 Q 的影响 0.002051181 0.001882181 Eq1T1-Eq0T1=0.002051X1810.001882X181 =0.030589 万元/人=305.89 元/人 由于时劳动生产率提高 8.93%,使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增加 T人均工作小时数变动对工人劳动生产率 Q的影响 0.001882181 0.001882178 Eq0T1Eq0T0=56.46 元/人 由于人均工作小时数提高 1.69%,使工人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增加 56.4

18、6 元/人 综合说明:110.75%=108.93%X101.69% 360=305.89+56.46qX qT1 108.93% 305.89 元/人。 qT1 q。 101.69% (4)分析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可带来的劳动力节约量 劳动力节约量=型:报告期人数=74丝2000=216人 基期劳动生产率0.335 4.因素分析、平均数的三种指数形式 某铁矿的统计资料如下:练习册 P36-4 铁矿 n-(吨) 平均工人数(人) 平均生产率 指数 报告期Q1 基期QO 报告期TI 基期TO 报告期q1 期期qo q/ /q。 甲 1064 730 1400 1000 0.76 0.73 10

19、4.11% 乙 420 748 600 1100 0.7 0.68 102.94% 全矿 1484 1478 2000 2100 0.742 0.704 105.4% (1)计算各铁矿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及全铁矿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总指数,说明各铁矿劳动 生产率变动与全厂劳动生产率变动有无差异 (2)如果有差异,应如何分析之(或直接问三种指数形式)? (3)分析全矿劳动生产率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 (1):劳动生产率总产量 甲厂劳动生产率=1064 吨/1400 人=0.76 吨/人; 甲厂报告期劳动生产率太平甲厂劳动生产率指数 甲厂基期力动生厂率舟 =(1064+420)吨/(1400

20、+600)人=0.742 吨/人 全铁矿劳动生产率指数2线105.4% 4.11%和 2.94%,和全厂劳动生产率提高 5.4%有差异。 (2):劳动生产率的三种指数形式 这说明全矿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 5.4%,全矿劳动生产率水平报告期比基期增加了 0.038 吨/人 (0.742-0.704),全矿总产量增加(0.742-0.704)X2000=76 吨。 qX 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0742103.78% qT10.715 0.76 , 104.11% 0.73 乙厂劳动生产率 =420 吨/600 人=0.7 吨/人 乙厂劳动生产率指数 乙厂报告期劳动生产率水平 乙厂基期劳动生产率水平

21、 07102.94%0.68 全铁矿劳动生产率 甲、乙厂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 全铁矿劳动生产率可变指数 亚 T1 qT T0 0742105.4% 0.704 这说明由于两厂劳动生产率水平平均提高了 3.78%,使全矿劳动生产率水平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 (0.742-0.715)=0.027 吨/人,全矿总产量增加了(0.742-0.715)X2000=54 吨。 q0Ti 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一匚0715101.59% q0T00.704 T0 这说明甲、乙两车间人员比重的变化,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 1.6%,绝对数增加了(0.715-0.704)=0.011 吨/人,全矿总产量增加了(

22、0.715-0.704)X2000=22 吨。 综合分析: 105.40%=103.78%101.59% 0.038 吨/人=0.027 吨/人+0.011 吨/人 76 吨=54 吨+22 吨 (3):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对总产值的影响 总产值=劳动生产率 x平均职工人数 即Q qT Q1皿 q11q”q1T1_0.742200010540% Q0q0T0 q。1qT0qT0.7042000甲、乙两车间劳动生产率水平分别 0.74220000.704200076吨 提高了 4.11%和 2.94%,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 5.4%,从而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绝对数增加了 0.038 吨/人

23、。总产量增加 76 吨。 5.因素分析练习册 P38-5 某企业的统计资料如下: 指标 报告期 初 产值(亿元) 5.4 亿元 5 亿元 平均人数 2,000 2,100 固定资产原值(亿兀) 1.1 亿元 1 亿元 要求:分析企业劳动者技术装备程度的变动及固定资产利用程度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列表: 指标 报告期 固资利用程度指标 q 4.90 5 劳动者装备程度 T 0.00055 亿元/人 0.00048 亿元/人 劳动生产率 Q 0.0027 亿元/人 0.0024 亿元/人 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利用指标 X劳动者技术装备程度指标 Q=qXT 亚0.0027112.50%q

24、0T00.0024 EqiTi-EqoTo=0.00270.0024=0.0003 亿元/人 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提高 12.50%,绝对数增加 0.0003 亿元/人,是受到固定资产利用程度指标和 劳动者装备程度两个因素影响。 q 固资利用程度指标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EqiTi-Eq0Ti=0.0027-0.00275=-0.00005 亿元/人 分析:由于固定资产利用程度下降 i.80%,使生产率下降 T劳动者装备程度变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q。150.000550.00275 ii4.58% qT00.00240.0024 Eq0Ti-Eq0T0=0.002750.0024=0.00

25、035 亿元/人 分析:由于劳动者装备程度提高 i4.58%,使生产率提高 0.00035 亿元/人。 综合说明:以上三个指数的关系为: ii2.50%=98.20%Xii4.58% +(0.0003)亿元=(0.00005 亿元)+(+0.00035 亿元) 分析: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利用程度下降 i.80%,使生产率下降 0.00005 亿元/人;另一方面,由于劳动 者装备程度提高 i4.58%,使生产率提高 0.00035 亿元/人。 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全厂劳动生产率提高 i2.50%,绝对数增加 0.0003 亿元/人。 6。相关分析练习册 P36-6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与企

26、业人均技术装备程度资料如下:练习册 P39-6 年 份 i 2 3 4 5 6 7 8 9 i0 ii i2 i3 i4 X 2.8 2.8 3 2.9 3.4 3.9 4 4.8 4.9 5.2 5.4 5.5 6.2 7 Y 6.7 6.9 7.2 7.3 8.4 8.8 9.i 9.8 i0.6 ii.7 ii.i i2.8 i2.i i2.4 X年设备能力(千瓦/人)丫劳动生产率(吨/人) (i)计算年设备能力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并判定其相关程度; (2)建立以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并指出回归方程斜率的经济意义 (3)设备能力为 6.5 千瓦/人时,劳动生产率是多少? 解:

27、 X6i.8 固定资产利用指标 总产值 固定资产平均原值 吧 q0T1 0.0027 50.00055 0.0027 0.00275 98.20% 0.00005 亿元/人。 XY632.iiYi34.9 2 X296.8 Y2i360.95 6i8.8 Xi4 Yi34.9i4 4.4i (2)求解回归方程yabx b也三1.53 Lxx5.71 (3) y2.891.536.512.84千元/人即当新建企业年设备能力为 6.5 千瓦/人时,劳动生产率为 12.84 7:某厂生产某种产品有如下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产量(千件) 3 4 5 4 5 6 4 单位产品人工成本

28、(元/件) 75 74 73 72 71 70 73 (1)计算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相关系数。 (2)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并指出产量每增加 1 千件时,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平均变化了多少 (3)如果产量水平为 8 千件时,估计单位产品人工成本。 (1)确定相关系数 (1)相关系数: Lxx Lyy Lxy 21212 x2x296.861,8223.98 n14 21212 y2y1360.95134.9261.1 n14 11 xy-xy632.1161.8134.936.2 Lxy36.62 LxxLyy23.9861.1 0.96 高度相关 (2)回归方程: yabx Lxy3

29、6.2b1.5271.53 Lxx23.98 yabx2.891.53x aybxybx9.641.534.412.89 斜率的经济意义:年设备能力提高 1 千瓦/人,则劳动生产率提高 1.53 千元/人。 Lxx(32425242526242) (3454564) 143137.29 5.71 Lyy(752 742732722712702732)(75747372717073) 17.71 Lxy(375474573472571670473) (3454564)(75747372717073)rLxy 7LxxLYY =22412249.718.71 8.71 ,5.7117.71 0.8

30、7 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相关系数为-0.87。说明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为高度负相关。 aybxybx72.57(1.53)(4.43)79.35y79.351.53x 斜率表示产量每增加 1 千件时,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平均减少 1.53 元。 (3)预测:y1.53879.3567.11 如果产量水平为 8 千件时,估计单位产品人工成本为 67.11 元。 8.某厂生产某种产品有如下资料(2001 年考题): 月份 1 2 3 4 5 6 产量(千件) 2 3 4 3 4 5 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元/件) 73 72 71 73 69 68 (1)计算产量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的相关系数。 (2

31、)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并指出产量每增加 1 千件时,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平均变化了多少 Lxx5.5 Lyy22 Lxy10 10 r0.91 ,5.5*22 10 b1.82 5.5 ay(1.82)*x77.37 y77.371.82x 9.(2001 考题)某企业 1999 年 9 月份甲车间在册人数为 19 日 1000 人,1021 日 1300 人,2230 日 1267 人,其它资料如下: 产量(吨) 平均人数(人) 劳动生产率(吨/人) 8 月 Q0 9 月 Q1 8 月 T0 9 月 T1 8 月 9 月 甲 10000 7200 2000 1200 5 6 乙 400

32、0 9000 1000 1800 4 5 全厂 14010 16200 3000 3000 4.67 5.4 分析:(1)计算表中所缺指标,并填入表中; (2)根据上表计算结果,分析各车间及全厂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3)计算全厂劳动生产率的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及分子分母差额; 115.63%=122.73%X94.29%0.73=1-0.27 (4)综合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平均人数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节约的劳动力数量。 115.72%=115.63%X100.07%2200=2190+10 10.(2004 年考题 20 分)下表为某企业资料,请根据资料进行如下计算

33、分析: (1)月劳动生产率指数以及月劳动生产率水平绝对增加数(3)如果产量水平为 6 千件时,估计单位产品人工成本。 x21 y426 x279 y230268 xy1481 (2)小时劳动生产率指数 (3)工作日长度指数 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资料 基期 报告期 小时劳动生产举(件/人) 10 12 工作日长度(工时) 7.2 7.6 日劳动生产率(件/人) 72 91.2 工作月长度(工日) 22 23 月劳动生产率(件/人) 1584 2097.6 标准答案(考试时要按这种格式写): (1)月劳动生产率指数=2097.6=132.4%(3 分) 1584 127623 (2)小时劳动生产率指数

34、=12/. 23=120%(3 分) 107.623 107623 (3)工作日长度指数=10.o23=105.6%(3分) 107.223 107223一 (4)工作月长度指数=107.223104.5%(3 分) 107.222 (5)以上各指数对月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影响 由于月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32.4%,使月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绝对数增加了 2097.61584=513.6 件/人(1.5 分) 由于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20%,使月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的绝对数增加了 2097.6-1748=349.6 件/ 人(1.5 分) 由于工作日长度指数增加了 5.6%,使月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

35、的绝对数增加了 1748-1656=92 件/人 (1.5 分) 由于工作月长度增加了 4.5%,使月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了 1656-1584=72 件/人(1.5 分) 上述四种指数的关系为: 132.4%=120%X105%X104.5%(1 分) 劳动生产率水平绝对数的关系为: 513.6(件/人)=349.6(件/人)+92(件/人)+72(件/人)(1 分) .11.下表为某企业资料,请根据资料进行如下计算分析: (4)工作月长度指数 (5)以上各指数对月劳动生产率指数的影响 单位 基期 报告期 工业总产值 万元 5000 9000 全部职工人数 人 2000 3000

36、 基本生产工人人数 人 1620 2564 生产工人人数 人 1800 2850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5 3 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3.09 3.51 基本生产工人占生产工人比重 90% 89.96% 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 90% 95% (1)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绝对增加数;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基本生 产工人占生产工人比重指数;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以上各指数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的影响 (2)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和生产工人占全员的比重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解答: (1)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X基本生产

37、工人占生产工人比重指数 X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 aQGWeia0ble1a0b0C1 a0b0C0a0b1cla0130Ga0b0c0 3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3=120% 2.5 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绝对数=2.99971622.6407758=0.3589404 万元/人=3589.40 元/人基本生产工人占生产工人比重指数 3.0989.96%95%2.6407758,-=9996% 3.0990%95%2.64195 绝对数=2.64077582.64195=0.0011742 万元/人=11.74 元/人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 3.0990%95%2.64195人 -=10

38、5.68% 绝对数=2.64195-2.5=0.14195 万元/人=1419.5 元/人 120%=113.59%X99.96%X105.68% 5000 元/人3589.4 元/人11.74 元/人+1419.5 元/人(原因是四舍五入) 报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了 20%,绝对数增加了 5000 元/人。其中,由于基本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指数提高了 13.93%,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 3589.4 元/人;由于基本生产工人占生产工 人比重指数降低了 0.04%,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减少 11.74 元/人;由于生产工人占全员比 重指数提高 5.68%

39、,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比基期绝对数增加 1419.5 元/人。3.5189.96%95% 3.0989.96%95% 29997162 2.9997162=113.59% 2.6407758 3.0990%90% 2.5 单位 基期 报告期 全员劳动生产率 力兀 2.5 3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力兀/人 2.78 3.16 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 90% 95%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 X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 3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120% 2.5 绝对数 32.5=0.5 万元/人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3.1695%=/02=113.67% 2.7895%2.641

40、 绝对数 3.002-2.641=0.36 万元/人 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2.7895%=空41105.56% 2.7890%2.5 绝对数:2.6412.5=0.14 万元/人 120%=113.67%X105.56% 0.5 万元/人=0.36 万元/人+0.14 万元/人 说明:报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基期提高 20%。绝对数增加 0.5 万元/人。其中,由于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 数提高 13.67%,使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 0.36 万元/人;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指数提高 5.56%,使全员 劳动生产率绝对数增加 0.14 万元/人。 第七章劳动定额统计 练习册 P452. 产品名

41、称 工时定额 (工时/件) 实际产品产量 (件) 实际消耗工时 甲 3 6,000 15,800 乙 4 3,000 9,600 丙 8 4,800 39,600 合计 13,800 65,000 (1).3 种产品的定额完成情况: (2) 产品甲定额完成程度 (合格品数量废品数量)(基本定额追加定额) 实耗工时总数 100% 6,0003xccc,18,000 -100%-113.92% 15,80015,800 3,000412,000 广品乙100%125% 9,6009,600 例 1: 某企业 2000 年 10 月份有 31 天,工假 8 天,节日 3 天,采取一班制,每班 8 小

42、时,其他资料如下: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 T 人 150 合格品 Q 件 9,000 非工人过失造成的废品 Q1 件 170 基本工时定额 Tn 工时/件 2 追加工时定额 Tn 工时/件 0.50 缺勤工时 T2 工时 1,560 停工工时 T3 工时 1,124 停工被利用工时 工时 500 加班加点工时 工时 1,000 非生产工时 T4 工时 470 分析要求: 制度内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时数、全部实际工作工时数。 分析该企业 10 月份工时的利用情况。 分析该企业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和工时利用不充分对劳动定额的影响。 解答:1、 制度内工时数产品丙 4

43、,8008 39,600 100% 38,400 39,600 96.97% (2).3 种产品定额的综合完成情况:产品甲定额的综合完成程度 实耗工时总数 合格品数量基本定额工时/ 停工工时总数非生产工时总数缺勤工时总数100% 6,000318,000 100%:113.92% 15,80015,800 产品乙=125% 产品丙=96.97% =(日历工时公休)X8 小时 X150 人 =(3183)X8X150 人 =160 小时 X150 人 =24,000(工时) 出勤工时数=制度-缺勤 =24,000-1,560 =22,440 制度内实际工时数 =公历公休缺勤停工+停工被利用非生产

44、 =22,440-1,124+500-470 21,346 100%95.12% 22,440 =93.50%X95.12% =88.94% (合格品数量废品数量)追加定额废品数量基本定额 实耗工时总数 9,0000.51700.51702.04,50085340 100%- 22,34622,346 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 -100% 实耗工时总数停工工时总数非生产工时总数缺勤工时总数 9,0002.018,000 -100%170.59%22,3461,1244701,56025,500 说明:(参 P174) 上述计算说明,从企业整体考察,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 80.55%,如果将不必要的

45、工时损失和占用的 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劳动定额综合的完成程度仅为 70.59%,远没有达到现行劳动定额规定的要求。但=21,346 全部实际工作工时数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加点 =21,346+1,000 =22,346 出勤率出勤工时 制度工时 22,440 100%-100%93.50% 24,000 出勤时间利用率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 出勤工时 100%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 =出勤率 x 出勤时间利用率 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 (合格品数量废品数量)(基本定额追加定额) 实耗工时总数 100% (9,000170)(20.5) 22,346 9,1702.5 100% 22,34

46、6 100% 22.925 100%102.59% 22,346 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 指标 合格品数量 基本定额 实耗工时总数 100% 9,0002.0 100% 22,346 80.55% C.企业劳动条件失常 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100% 任252204%D.以企业全部工时消耗为基础的劳 22,346 合格品数量基本定额工时 8,0002.0” 100% 17,680 从企业生产工人的技术状况和劳动能力看,可完成 1.0259 个定额工时任务。 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 102.59%,即:生产工人实际工作一个小时, 企业与生产工人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劳

47、动条件不正常,损失了 4,925 个定额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 22.04%, 2.由于出勤率偏低,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缺勤工时合计为 3,154 小时,制度 工作时间利用率仅此为 88.94%。 1. 2. 综上所述,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 减少停工工时,在停工工时中,提高利用率,以减少停工工时中的损失时间。 减少缺勤工时,提高出勤率,那么就不用加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例题 列表: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合格品 Q1 件 8,000 非工人过失造成的废品 -1 Q1 件 160 基本工时定额 Tn 工时/件 2.00 追加工时定额 Tn 工时/件 0.50 实耗

48、工时 T1 工时 17,680 停工工时 T2 工时 1,224 非生产工时 T3 工时 440 缺勤工时 T4 工时 1,456 (合格品数量废品数量)(基本定额 追加定额) D. 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 实耗工时总数 100% (8,000160)(20.5) 17,680 100% 20,400 17,680 8,1602.5 100% 17,680 100%115.38% 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 合格品数量基本定额 实耗工时总数 .企业劳动条件失常 增耗工时占实耗工时的比重 (合格品数量 废品数量)追加定额废品数量基本定额 实耗工时总数 100% (8,000160)0.51602.0

49、4,0803204,400 100%100% 17,68017,68017,680 24.89% .以企业全部工时消耗为基础 的劳动定额综合完成程度 合格品数量基本定额工时 实耗工时总数停工工时总数非生产工时总数缺勤工时总数 100% (即:制度工作日) 90.50% 8,0002.0c,16,000 ,100%-76.92%17,6801,2244401,45620,800 说明:(参 P174) 上述计算说明,从企业整体考察,企业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 90.50%,如果将不必要的工时损失和 占用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企业劳动定额综合的完成程度仅为 76.92%,远没有达到现行劳动定额规定的要

50、求。但从企业生产工人的技术状况和劳动能力看,劳动定额完成程度为 115.38%,即:生产工人实际工作一 个小时,可完成 1.1538 个定额工时任务。 企业与生产工人的劳动定额完成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分析如下: 1 .由于劳动条件不正常,损失了 4,400 个定额工时,使企业劳动定额少完成 24.89% 2 .由于出勤率偏低,劳动时间利用不充分,停工时间、非生产时间、缺勤工时合计为 3,120 小时,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仅此为% 综上所述,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 1 .减少停工工时,在停工工时中,提高利用率,以减少停工工时中的损失时间。 2 .减少缺勤工时,提高出勤率,那么就不用加班,可以提高工

51、作效率。 第九章劳动报酬统计 1.例 2(2004 考题)某企业职工工资情况如下表所示,请分析企业工资总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的原因。 某企业职工工资情况 单位 报告期 初 指数 绝对增减额 工资总额 2520 2000 126% +520 职工平均人数 人 4200 4000 105% +200 职工平均工资 元 600 500 120 +100 答案及计分标准(共 10 分): 企业工资总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 26%(1 分) 增长绝对额为 520 千元,这是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都增长的综合作用结果。(2 分) 由于职工人数增加了 200 人,使工资总额增加了 200X500=100 千元(1

52、分),使工资总额提高了 100/2000 X100%=5%(1 分) 由于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 100 元,所以工资总额增加了 100X4200=420 千元(1 分),工资总额增长了 420/2000=21%(1 分) 工资总额的增长是职工人数增长和平均工资增长的综合作用结果: 126%=105%X120%(1 分) +520 千元=+100+420(1 分) 26%=5%+21%(1 分) 附:计算过程 工资总额=平均工资 X平均职工人数 Q1qXqT Q0q0T1q0T0 由于职工人数增长使工资总额增长 相对数:50。42。=105% 5004000 105%-100%=5% 绝对数:50

53、0(42004000)=100千元 2.例_2(02 年考题) 资料 总产值(万元) 平均人数(人) 劳动生产率 Q0 Q1 T0 T1 q 甲车间 400 720 80 120 乙车间 480 400 160 100 全厂 880 1120 240 220 1计算各车间及全厂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生产率增减量,并说明车间劳动生产率变动是否与全厂劳动生产率变动存在差异; 2车间劳动生产率与全厂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应如何正确分析全厂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试分析之。 138.69%=103.87%X133.51% (5.093.67)=(5.094.9)+(4.93.67) 3分析全厂劳动生

54、产率的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 127.27%=138.72%X91.75% 240=312.6-72.6 区(2001 年) 职工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间存在密切关系: (1)如何研究分析企业或部门职工工资水平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之间的关系? (2)如何对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进行分析?我国 1999 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是 8543 元, 7669 元,1999 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 98.6%,试分析之。 1999 年实际工资水平=8543=8664.30元 98.6%、工资总额绝对增长额: 工资总额相对增长数: Q1Q025202000520千元 520 2000 =26% 相对数:

55、6004200 5004200 =120% 120%-100%=20% 由于平均工资增长使工资总额增长 绝对数:(600-500)4200=420 千元 1998 年为 如何对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进行分析?假定我国 2000 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是 9543 元, 费价格总指数为 98.6%,1999 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 7669 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 100%,之。 答: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受制于物价水平,即取决于货币购买力的高低,购买力高低可以用物价指数来描述。 实际一 我们可以用实际工资指数来分析实际工资水平的变 实际工资指数=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 、报告期物价水平基

56、期物价水平 2000 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 9543 元,1999 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 7669 元,所以国有企业平均 工资 2000 年比 1999 年提高 24.44%。 货币工资指数=耳*匕资=蟠=124.44%(3 分) 基期货币工资 7669 由于 2000 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 98.6%,比 1999 年降低了 1.4%,所以 2000 年国有企业职工实际工资水 (劳动生产率提高 25%,劳动生产率提高 25%,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的幅度低于工资增长的幅度)分析企业费用的相对超支额 =平均每个职工工资节约或超支额 X报告期企业职工平均人数 =0.45(万元/人)X3300

57、(人)=1485 万元 企业工资费用增加 1485 万元,因此企业产出经济效益每人降低 0.45 万元,企业降低 1485 万元。 6_某企业工资总额和利税总额资料如下: 2001 年 2002 年 指数 居民消 试分析 (3 分) (3 分) 平是:实际工资水平= 货币工资9543 1999 年实际工资水平是 26.20%。 物价指数 7669 元, 9678.50元(3分) 98.6% 所以从实际工资来看,2000 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比 1999 年提高了 9678.5 98.6%7669 从绝对额来看, 货币工资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水平的影响,实际工资水平报告期比基期提高了元就是物价指

58、数降低的 1.4%结果。(5 分) 5.某企业劳动者生产率及职工工资资料如下: 126.20%(3分) 1874(9543-7669)元,而从实际工资来看,由于受到物价 2009.5(9678.50-7669)元,多出来的 135.5(2009.5-1874) 2000 年 2001 年 指数 产值(万元) 36000 49500 137.5% 职工人数(人) 3000 3300 110% 年平均工资(万兀) 3 4.2 140% 年劳动生产率(万兀/人) 12 15 125% 平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 0.25 0.28 112% (1)分析平均支付每个职工工资的节约或超支额 (2)分析企

59、业费用的相对节约额 分析平均支付每个职工工资的节约或超支额 =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 x报告期劳动生产率) 基期劳动生产率 =4.2-(3X15)=4.2-3.75=0.45 万元 12 报告期支付给职工的平均工资超支 0.45 万元/人。 工资总额(白兀) i5300 22900 149.67% 利税总额(元) 5i90200 i9i69800 369.34% 百元工资实现利税(元) 339.23 837.ii 246.77% 企业实现利税总额=百元工资实现利税效益 X 工资总额(百元) Q=qxt Qiqiti汕 Q0qotiqoto Qi Q i9i69800 5i90200 36

60、9.34% qiti qti 837.ii22900 339.2322900 246.77% (837.ii339.23)22900ii40i452 qti qt0 339.2322900 339.23i5300 i49.67% 339.23(22900i5300)2578i48 分析: 13979600=ii40i452+2578i48 369.34%=246.77%Xi46.67% 报告期企业实现利税总额比基期增加 i39600 元,增长 269.34%,其中,百元工资实现利税效益增长 146.77%,使企业实现利税总额报告期比基期增加 ii40i452 元,工资总额增长 49.67%,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