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昆虫的外部形态2_第1页
第一章_昆虫的外部形态2_第2页
第一章_昆虫的外部形态2_第3页
第一章_昆虫的外部形态2_第4页
第一章_昆虫的外部形态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一、体躯的一般构造1、头向:与头部的方向一致, 与体躯纵轴相平行。 2、尾向:与尾部的方向一致,也与体躯纵轴相平行,但与头向相反。 3、基部:靠近虫体的部分 4、端部:远离虫体的部分 5、背向:向着虫体背面的方向,背向朝上。 6、腹向:向着虫体腹面的方向,腹向朝下。 昆虫体躯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称为1个体节(segment或somite) 有些体节的侧面着生有成对和分节的附肢 (appendage) 昆虫的体壁常常硬化,形成骨片 体节之间仍然存在着未经骨化的柔软的节间膜(intersegmental membrane) 昆虫的体节分别集合形成负有不同功能的3个体段

2、(tagmata),即头部、胸部和腹部头部、胸部和腹部。二、昆虫的头部 头部体壁硬化形成坚硬的头壳 口器 触角 单眼、复眼 头部是昆虫的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1、头部的分节 2、头部的变化及其适应头部的变化及其适应 3、头部的附属器官 1) 触角:触角是昆虫头部的第1对附肢。除原尾目昆虫无触角以及高等双翅目和膜翅目幼虫的触角退化外,大多数昆虫都具有1对触角。 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基部向端部基部向端部通常可分为柄节、梗节和柄节、梗节和鞭节鞭节3部分 触角的类型: 蝗虫 线状触角线状触角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第一、二节稍大外,其余各节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变细。 雄性蚊子: 环毛状触角环毛状触角

3、除基部两节外,每节具有一圈细毛,近基部的毛较长 。蛾类:羽毛状:羽毛状触角触角双栉齿状(羽状):鞭节各亚节向两边突出成细枝状,很象鸟的羽毛 蝉: 刚毛状触角刚毛状触角触角很短,基部的一、二节较大,其余的节突然缩小,细似刚毛 白蚁:念珠状触角:念珠状触角鞭节由近似圆珠形的小节组成,大小一致,象一串念珠。 锯齿状触角锯齿状触角:鞭节各亚节的端部一角向一边突出,象一个锯条 。栉齿状触角栉齿状触角:鞭节各亚节向一边突出很长,形如梳子。 蜜蜂 膝状触角膝状触角膝状(肘状):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在柄节和梗节之间成肘状或膝状弯曲。 家蝇 具芒状触角具芒状触角具芒状:触角很短,鞭节

4、仅一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根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为触角芒。触角芒有的光滑,有的具毛或呈羽状。 金龟甲 鳃叶状触角鳃叶状触角鳃叶状:端部数节扩大成片状,可以开合,状似鱼鳃。 蝶类 棒状触角棒状触角棒状(球杆状):触角细长,近端部的数节膨大如椭圆球状。 触角功能:v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v触角还有其它用处v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v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v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v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2)单眼、复眼: 3) 昆虫的口器: 口器(mouthparts)是昆虫的取食器官 最典型的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上唇、上颚、下颚、

5、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 取食固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口器 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虹吸式口器和舐吸式口器 吸食植物体内的汁液或吸食动物体液和血液的刺吸式口器和锉吸式口器 兼食固体和液体两种食物的嚼吸式口器。蝗虫:咀嚼式口器蝗虫:咀嚼式口器 蝉:刺吸式口器蝉:刺吸式口器吸食动物血液和植物体内的汁液 蝶类:虹吸式口器蝶类:虹吸式口器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虹吸式口器家蝇口器舐吸氏 鳞翅目幼虫的口器:鳞翅目幼虫的口器: 其口器属于变异咀嚼式口器,取食固体食物 吐丝器(fusulus) 昆虫的口器类型不同,为害方式也不同,因此采用防治害虫的方法也就不同 了解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知道害虫的为害

6、方式,而且对于正确选用农药及合理施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熟悉害虫的口器类型与被害特征后,即使害虫已经离开寄主,也可以根据被害状大致判明害虫的类别。 咀嚼式口器的昆虫:v蝗虫、粘虫等咬食叶片、茎秆,造成寄主植物残缺不全,甚至把庄稼吃成光秆v叶甲等将叶片咬成许多孔洞,或仅剥食叶肉而留下叶脉v有的吐丝缀叶潜居其中为害,如卷叶蛾、螟蛾;有的蛀入树干边材或木质部,蛀成各种形状的“隧道”,如天牛、吉丁虫等v对于这些害虫一般采用胃毒剂(stomach poison)或触杀剂(contact poison)进行防治。 刺吸式口器的昆虫:v蝽、叶蝉等为害的植物,外表没有显著的残缺与破损,但造成生理伤害v倍蚜、瘿蜂等

7、为害的植物,叶面隆起,形成虫瘿v蝉、蚧类等为害的植物也可形成畸形的丛生枝条v蚜虫、飞虱等传播植物病害,如小麦的黄矮、丛矮等病毒v对于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一般使用内吸杀虫剂(systemicinsecticide) 虹吸式口器的昆虫:v吸食暴露在植物体外表的液体,根据这一习性可将胃毒剂制成液体毒饵,使其吸食后中毒,如目前常用的糖酒醋诱杀液等。 4、昆虫的头式: 下口式下口式 口器向下,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大致垂直,称为下口式(hypognathous)。如:蝗虫、鳞翅目幼虫 前口式前口式 口器向前,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钝角或近于平行,称前口式(prognathous)。如:捕食性及钻蛀性昆虫步甲、

8、潜叶蛾幼虫等 后口式后口式 口器向后,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锐角,称为后口式(opisthognathous)。如:刺吸式口器昆虫蝉、蝽象等。 不同的头式,反映了昆虫的取食方式不同,利用头式可以区分昆虫的类别。三、昆虫的胸部 胸部(thorax)是昆虫的第2体段,位于头部之后。在胸部和头部之间有一膜质环,称为颈(cervicum),颈通常缩入前胸内。 昆虫胸部有前胸、中胸和后胸3个体节组成 每一胸节各有1对足 中、后胸通常还各有1对翅。 1、胸部的一般构造:在有翅昆虫中,胸部因要承受足和翅的强大肌肉的牵引力,所以各胸节常常高度骨化,形成发达的背板、腹板和侧板。 2、胸足每个昆虫胸足从基部到端部

9、都是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几部分组成。 胸足的类型步行足步行足(步甲)是昆虫中最普通的一类胸足。一般比较细长,适于步行。跳跃足跳跃足(蝗虫后足)腿节特别发达,肌肉多,胚节细长而健壮,末端距发达。多为后足所特化,用于跳跃。开掘足开掘足(蝼蛄前足)形状扁平,粗壮而坚硬。胫节外缘具坚硬的齿,状似钉钯,适于掘土。捕捉足捕捉足(螳螂前足)基节通常特别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其内,形似铡刀,用以捕捉猎物。有的腿节和胫节还有刺列,以抓紧猎物,防止逃脱。携粉足携粉足(蜜蜂后足)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构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篮”游泳足游泳足(龙虱后足)多见于水生昆虫的中、后足,呈扁平状,生

10、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抱握足抱握足(雄性龙虱前足)其前足第13跗节特别膨大,其上生有吸盘状构造,在交配时用以抱持雌虫身体。 3、翅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翔的动物,也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翅的类群。 翅的获得不仅扩大了昆虫活动和分布的范围,也加强了昆虫活动的速度,使昆虫在觅食、求偶、寻找产卵和越冬越夏场所以及逃避敌害等多方面获得了优越和竞争能力,是昆虫纲成为最繁荣的生物类群的重要条件。 翅的类型膜翅膜翅(membranous wing):其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复翅复翅(tegmina):其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多可见,但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后翅上,有保护作用。复翅复翅

11、(蝗虫前翅)鞘翅鞘翅(金龟前翅)鞘翅鞘翅(elytron):其质地坚硬如角质,不司飞翔作用,用以保护体背和后翅。半鞘翅半鞘翅(蝽象前翅)半翅鞘半翅鞘(hemielytron):其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膜质部的翅脉清晰可见。鳞翅鳞翅(蝶类、蛾类)鳞翅鳞翅(lepidotic wing):其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有密集的鳞片 毛翅毛翅(石蛾)毛翅毛翅(piliferous wing):其质地也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一层较稀疏的毛。缨翅缨翅(蓟马)缨翅缨翅(fringed wing):其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毛。 平衡棒平衡棒(家蝇后翅)平衡棒平衡棒(halter):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形似小棍棒状,无飞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躯平衡的作用。 图:昆虫翅的适应与变化 A,B克格伦岛上翅不发达的蝇;C.一种翼蛾的翅; D一种旌蛉的翅 翅的连锁 贴接连锁硕蝽翅连锁 翅脉v纵脉是从翅基部伸向翅边缘的脉;v横脉是两条纵脉之间的短脉。 三、昆虫的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