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工程学_第1页
土地利用工程学_第2页
土地利用工程学_第3页
土地利用工程学_第4页
土地利用工程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第一节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概述一、土地利用工程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工程规划是在国土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与评价,制定土地利用目标,划分土地利用分区,明确土地利用方向,落实土地利用工程项目,指导土地利用工程活动所做的总体安排。按照土地利用方向,土地利用工程规划类型有: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保护规划等。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1)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是实现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重要措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属于宏观控制规划,它制定的土地利用内容必须通过专项规划进行深化、细化和完善,它制定的土地利用

2、目标必须通过专项规划逐步分解落实。(2) 有利于土地持续利用。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制约土地利用的因素较多,如旱地、风害、洪水、霜冻等,使区域内土地退化或利用率低下,引起水土流失、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工程活动,能够提高土地质量,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构筑起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使区域土地得到持续利用。(3) 规范土地利用活动。编制土地利用工程规划,明确土地利用工程的方向、重点,有利于科学指导和规范土地利用工程活动,有助于抑制土地利用工程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和短期行为,对促进土地利用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二、土地利用工程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 指导思想 编制

3、土地利用工程规划要以国土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等基本国策;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工程的技术水平;要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增加农用地、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确保国土规划目标的实现12. 编制原则 我国土地利用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切实保护盒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以土地整治为重点;坚持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土地数量、土地质量和生态管护相统一;坚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

4、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结合。三、土地利用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程序土地利用工程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才能达到其规划目的。1. 准备工作(1) 组织领导。成立协调机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落实经费,协调部门关系,解决规划中的重大问题,审查规划方案;成立技术机构,负责规划的编制工作。(2) 人员培训。规划编制人员必须熟悉土地整理规划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因此在规划编制之前应对规划编制人员进行相关培训。(3) 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又称工作方案,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工作内容、人员配备、工作经费等。工作内容一般包括规划的目的、任务、范围、期限和工作步骤。(

5、4) 制定技术方案。2.调查分析(1)收集资料。自然条件资料主要包括: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植被、自然灾害等资料;自然资源资料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景观资源的类型、分布、利用情况和存在问题;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风俗习惯等;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土地污染等资料,以及规划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情况;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调查资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资料,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土地利用程度及效益、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土地权属状况;相关规定和标准包括: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区划

6、、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以及农业、林业、牧业、交通、水利、环保、旅游、城乡建设部门的相关规划和标准。(2)资料整理与补充调查。在收集到的资料中,由于资料形成时间不同,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使用单位等可能不同,需要对其进行统一处理,使资料在横向和纵向上具有可比性。同时对资料的合法性、可靠性、真实性进行检查,剔除掉不符合要求的资料。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收集不全所需资料,或者资料陈旧,应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如土壤资料大都是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已形成了20年以上,与现实情况差异较大,对规划的指导作用较差甚至误导规划,因此需要进行补充调查或重新调查。地形资料往往形成的时间较早

7、,在土地整理中,特别是土地复垦、山地整理中需要重新进行地形补测或重测土地利用方面的资料必须利用最新资料,如果进行了变更调查可直接利用,如果变更调查不及时或未进行变更调查的,必须进行变更调查。并对规划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条件等进行分析,找出对土地利用的有利和限制因素,通过对已完成的土地利用工程的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土地利用工程规划提供依据。 (3)拟订土地利用工程规划供选方案。供选方案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数量和布局;各类工程布局;预期投资和效益;实施规划的政策。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技术、经济条件,结合社会需求,提出不同的规划目标,据此制订不同的

8、规划方案。(4)协调论证。供选方案出台后,应对各方案进行论证,进行评价比较,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在不违背国土划和相关规划的基础上,调整规划方案,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综合效益较好的方案最为推荐方案。(5)确定规划方案。规划推荐方案形成后,广泛征求各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修改完善后,报规划领导小组审定,行程规划方案。(6)规划评审。为保证土地利用工程工程规划成果质量,应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评审内容主要包括: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政策;是否符合实际;规划目标的可行性;方案、指标的合理性;土地利用工程是否切合实际;规划投资估算和预期效益评价依据是否充分,方法是否科学;规划文本和说明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论述是

9、否清楚;规划图件内容是否全面,编绘方法是否正确并符合采用基础资料是否翔实可靠。补充调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是否正确,等等。(7) 规划实施。规划方案批准后,进行规划方案的详细投资预算,并编制土地利用工程规划预算报告。结合规划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水平对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第二节 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工程规划编制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工程现状、潜力、投入和效益进行全方面分析和评价,明确存在的问题。一、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是对区域土地的利用情况、自然、经济属性等进行综合调查,调查某种特定用途下的土地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能力、利用潜力等,为土地利用评价做好前期工

10、作。因此,土地利用调查实质就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基础设施等调查。1. 农用地利用状况调查(1)调查因素。(a)气候因素: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积温、无霜期、太阳辐射、风速、日照百分率、干燥度等。(b)地质与地貌因素:地貌因素,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程度,山地丘陵和阶地的相对高度、宽度和切割状况,平原的微地形变化,等等。(c)成土因素:母质、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土层厚度、表土砾质、有机质、腐殖质层厚度与贮量、障碍层出现的深度、水分状况、pH、盐渍度、养分元素等。(d)水资源因素: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开采量、排灌能力、水利设施、河流水位与流量、季节变化、水质、地表水积水情况、地下水埋藏深度

11、、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等。(e)生物因素: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主要是了解调查区内植被群落、农作物、森林及人工草地的概貌,找出能反映该区特点的优势群落和了解作物的品种、生长状况、密度、时间、管理情况等。(f)社会经济因素:生产管理水平、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率、闲置土地比率、土地产出增加量、基础设施完备程度、投资能力、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g)生态因素: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质地貌环境、农药肥料的输入对土壤和水质的影响(破坏、污染情况等)、水土流失情况、土地沙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2)调查方法。 (a)全面调查: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调查、农用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资料为基础,采用问卷、实地抽样等方

12、法,调查、收集各县(市)土地利用的基础资料。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调查、农用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县(市)侍实施程的土地利用状况。 (b)分区调查:在项目区及辐射范围内,依据地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划出若干个类型区,分区一般不打破乡(镇)行政区界线。在各类型区内,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典型调查。 全面凋查、分区调查应相互补充和验证。同时,可以采用其他调查分析方法。2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调查 建没用地利用状况涉及各类建设用地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环境质量的优劣度、交通便利度、人口密度、繁华度、建筑物的#积率和利用率、各项建设用地内部

13、土地闲置率、是否适宜整理、整理难易程度、限制性、投入规模等多项指标的调查。当前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土地利用工程工作的重点之一。调查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因素,除了需要调查前面所提到的因素,还应考虑:产权关系、宅基地占地情况、村庄中的闲散土地数量、建筑容积率等。3度弃地复垦潜力因素调查 在对废弃地复垦潜力因素凋查中,其调查对象为:露天采矿、挖沙取土、烧制砖瓦、工程建设等挖损地;地下采矿、生产建设挖空后形成的地表塌陷地;排放废石、废渣、矸石、尾矿、粉煤灰和垃圾等压占地;各种污染损毁地;自然灾害女毁地和其他可复垦的废弃地等。根据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确定其主要调查对象。根据乡(镇)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按图斑

14、对废弃地进行调查(已计入土地整理范围的废弃地不予以调查)。主要调查废弃地的面积、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坡度、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是否适宜复垦、土源情况、区位状况、交通条件等,可以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待复垦的废弃地类型及其特性,增删参评因素。通过收集整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资料,了解乡(镇)待复垦废弃地的数量及分布。以乡(镇)为单元,采用问卷、抽样等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若干典型,对各种不同待复垦废弃地类型的成因、限制因素、可复垦条件、可复垦成的用地类型(如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民用或工业建筑用地、文化娱乐用地等)、复垦难易度、复垦率、整治工程投资规

15、模、复垦成效等进行重点调查,并可根据实际需耍,对待复垦废弃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工作。4未利用地开发情况调查 在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因素调查中,其调查对象为:宜农荒草地(目前尚未利用的、树木郁闭度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的土地);宜农盐碱地、裸土地(目前尚未利用的或难以利用的、 一般只生长天然耐盐植物和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荒滩地(可开发利用的宜农滩涂地);其他未利用宜农土地。根据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按图斑对各类未利用地进行调查(已计入土地整理范围的未利用地应不予以调查)。按调查未利用地的面积、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坡度、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及是否适宜开发,以及可开发为农用地

16、的面积。此外,还要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和未利用土地的特性,开展适宜性评价。二、土地利用评价土地利用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的关键,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的基础。根据对地区土地整理潜力因素的调查和地区客观发展情况,对可利用土地数量与质量作出科学的认识、比较、鉴定和划分等级等,直接为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结构调整提供科学决策。土地利用水平直接影响增加有效农用地的面积。在土地利用分析中往往选择不同的方,会得到不同的利用水平。(一)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1and suitability)评价就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社会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它对农林牧渔的

17、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土适宜性程度和限制性强度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它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言的 土地适宜性评价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要了解土地评价单元对一定土地用途要求的土地条件的满足程度,因此就需要知道土地本身的性质;使土地利用应达到该用途所要求基本土地条件;要了解土地的性质是否满足一定土地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就需要将土地的性质与土地的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相比较;通过一定的标准确定土地性质与土地用途所要求的土地条件比较之后,进行土地对该用途的适宜性分类。 1明确土地评价单元 (1)土地评价单元的选择。在明确了评价对象和目的之后,首先是确定土地评价单元。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可

18、有多种选择,如可选择土地类型制图单元、土地资源类型单元、土壤制图单元、土地资源调查地块、地理网络等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根据土地资源质量均一性、评价的目的、评价完成的期限、评价的精度要求以及评价的工作量大小等具体选择合适的评价单元。 (2)评价单元土地特性和土地质量的确定。土地特性(1and characteristic)是一种可度量或测定的土地属性。例如,土壤质地、坡度、降雨量、有效水容量、植被的生长量等。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依据是由构成土地的各要素的组合性质(土地性质)在平面上的变异土地性,土地质在每一单元内是均一的。土地的性质很多,常见的土地性质按构成要素分为:(a)土地的气候性质:主要有

19、日照时数、空气的温(湿)度、降水量及其分布、灾气候条件(霜冻、冰雹)等。 (b)土地的水文性质:主要有潜水位、渍水情况、淹水情况。(c)土地的土壤性质:主要包括土壤质地、土壤水分性质、土壤厚度、壤pH、土壤养分等。 (d)土地的地质、地貌性质:主要包括坡度、海拔高度、坡长、地质构造、坡型、岩石种类、相对地形起伏等。(e)土地的动植物特点:如植被型类、动植物的地方性病及及传染病、危险性动物等。(f)社会经济条件:如区域人口数量、教育情况、人的生活习惯、经济水平、交通通达度、技术水平等。土地质量是由土地组成决定的,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是多种土地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可供比较的土地特征。如土地的土壤侵蚀模

20、数是坡度、坡长、降水量及强度、地表覆盖状况等多种土地性质的综合结果。因此,土地评价中要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种类,就要先收集与土地质量有关的土地性质,再提取或估计土地质量。其提取或估计方法有三种:一是根据一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如用土地的坡度估计土地质量中机械化的可能性(表2-1);二是用一组土地性质中的某一种起主要限制性作用的土地性质估计土地质量,如要确定土地养分的有效性时,可用最缺的一种元素去估计土地质量养分的有效性;三是综合多种土地性质估计土地质量。表2-1 土地质量评定实例对农业机械化的限制性土地性质对农业机械化的限制性分级S1S2S3N坡度()20地表裸岩或巨砾分布面积(%)

21、15表土含石量(%)20重粘土无少量多极多注:分级指标仅为示意之用,具体分级标准应是实际而定。评价表的编制是评价中关键的一步,难度很大,它涉及S1与S2、S2与S3、S3与N之间界限的确定,多采用经验法、极限条件或运算法进行。2确定土地利用对土地条件的要求 土地利用实质上是对土地功能的使用,土地利用有多种目标、类型、方式以及不同的效果,土地利用过程中也会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有利或不利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大类分为农业土地利用、牧业土地利用、林业土地刊用、交通土地利用等。土地利用方式包括单一方式的土地利用、多用途的土地利用和复式土地利用等。无论是土地利用大类或是具体的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要达到

22、土地利用的目的(农业生产要收获粮食,畜牧业生产要给人类提供肉、蛋和奶,建筑用地中要求土地具有一定的承载力等),就要求土地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土地利用的目的才能达到。欲使土地利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则要求土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叫做土地用途要求。土地利用不同则土地用途要求也就有异,如农业用地中,棉花、玉米、水稻的全生育期内所要求的土地条件就有较大的差异。表2-2列出了几种农作锈对土遗条件的一般要求。FAO将旱作土地评价中常见的土地用途要求分为四大类。见表23。表2-2 几种农作物适地条件参考作物全生长期(d)生长温度要求(最佳范围,)开花日常要求专门的气候约束条件和要求土壤要求对盐渍化的敏感性生育期水

23、分要求(mm)对供水的敏感性水稻90-15022-30(18-35)短/中等对霜敏感,凉温引起不能育穗;喜好有微小的昼夜温差喜好渗漏损失低的粘重土壤;对氧不足有高度忍耐性;pH5.56.0中等敏感450700高小麦春小麦100-130冬小麦180-25010-20(10-25)中等/长春小麦:对霜敏感;冬小麦:冬眠期间可抗御霜(高于-18),冬眠期后对霜敏感喜好中等质地;对高地下水位有相对忍耐性;pH6.0-8.0中等忍耐450700中-高(春小麦1.15,冬小麦1.0)玉米100-140以上24-30(15-35)中等/短对霜敏感,发芽温度大于10;冷温会影响成熟良好排水和通气,地下水位深,

24、无渍水;pH5.0-7.0中等敏感500-900高(1.25)棉花150-18020-30(16-35)短/中等对霜敏感;棉铃发育时要求气温27-30(18-38)深厚、中等至粘重质地土壤;pH5.5-8.0;最佳pH7.0-8.0可忍受700-1300中-低(0.85)大豆100-13020-25(18-30)短/中等对霜敏感;某些品种开花时要求温度高于24除砂质土壤外的土壤上均可种植;pH6.0-6.5中等忍耐450-700中-低(0.85)花生90-14022-28(18-33)中等对霜敏感;发芽温度大于20良好排水、松散、中等质地的土壤;pH5.5-7.0中等敏感500-700低(0.

25、7)表2-3旱作农业用地的一般土地用途要求及其类型(FAO,1983)A作物生长需求(生态需求)B:作物生长的管理要求C:自然保护作用D:土地改良要求A1能量(辐射、作物生长要求的光周期)B1:土壤耕性C1:侵蚀控制D1:排水要求(条件)A2:温度(总需求,临界期要求)B2:机械化可能性C2:土地酸化、盐碱化、贫瘠化、沙化等的控制D2:提高土壤肥力的肥料效应A3:水分B3:整地的难易A4:氧气状况B4:影响收获物储存和加工条件A5:氧分有效性B5:影响生产时间的条件A6:扎根条件B6:交通条件A7:持根性和种子萌发条件B7:经济管理的规模A8:空气温度(湿度)B8:位置A9:影响成熟条件B9:

26、劳力A10:气候灾害(霜、暴雨、冰雹)B10:资金A11:可溶性盐分A12:土壤毒害A13:害虫及疾病A14:洪水3.匹配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质量 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对土地条件的要求确定之后,就可将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对土地条件的要求相比较。 狭义地讲,匹配就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的 过程。通过匹配,可以了解到一定的土地评价单元所具有的土地质量对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 用途要求满足或吻合程度的有关信息,这一信息是进行土地在现实或当前条件下的土地适宜性分类基础。通常情况下,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时,土地的质

27、量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土地用途要求。在这种情形下,为了使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要求基本吻合或吻合,第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向或降低土地用途要求(降低土地利用的目的),如要求玉米生产达7 500kg/hm2时,其土地要求水肥条件较高,如果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水分有效性及养分有效性不能满足7 500kg/hm2玉米的要求时,可以通过降低土地利用的目的,以达到相吻合;第二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改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使之与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吻合。在狭义匹配的基础上,为了使土地利崩的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尽可能相适应而进行的土地利用的调整或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质量改良的过程则

28、叫做广义的匹配。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往往很多(表2-2和表2-3),因此如果要将一定土地利用的全部土地用途要求同时与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比较,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为了使匹配工作方便,可按土地用途要求的种类,分别与土地评价单元的有关土地质量进行比较,最后再根据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对一定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满足的程度综合给出该土地评价单元对一定利用的总体适宜性,见图2-1.图2-1 农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匹配程序4.划分土地适宜类与等级 土地适宜性评价有其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多方面的土地用途要求,每个方面的土地用途要求又有强、中、弱之分。通过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

29、一定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的比较,只得到该土地利用对每一具体的土地用途要求的吻合情况的信息,而不清楚土地对一定利用是否适宜及适宜性程度如何,即还没有将土地利用对各方面土地用途要求的满足程度进行综合。为此,就需对土地进行适宜性分类。土地适宜性分类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土地对一定用途适宜与否以及适宜程度高低。根据土地适宜性分类中,是否采用量化的标准可将土地适宜性分为两类:(1)定性土地适宜性分类。它只是根据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的吻合情况,定性地大致说明土地对一定的利用是高度的适宜、中等的适宜、勉强的适宜或不适宜。(2)定量土地适宜性分类。它是用量化的方法,如指数法、评分

30、法等方法,采用量的指标定量地说明土地对一定的利用是高度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或不适宜。5.提交评价成果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成果,主要包括适宜性评价报告和相关图件。评价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说明,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描述,土地单元上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管理说明,环境影响说明,土地利用替代方案的社会经济可行性分析等。相关图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相关土地资源要素图、土地适宜性分类图、土地适宜性等级图等。6.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 未利用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是农、林和牧业进一步开发和发展的物质来源。评价未利用地对农、林或牧业的适宜性与限制性,阐明未利用地的数量、开

31、发利用方向和潜力是推进地区发展的重要依据。根据对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因素调查结果,说明地区未利用地的资源总量、主要类型及其数量、分布状况、分布状况的主要制约条件(如地质地貌条件、社会条件等)、开发难易程度等。采用土地适宜性|平价系统(表2-4)来对末利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表2-4 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系统适宜类适宜等标准宜农类A一等地A对耕作无限制或限制斟素小,此类土地质量好、坡度小、土层较厚、水分热量条件好、不需改造或略加改造便开垦,开垦后宜建成基本农田,正常利用条件下可取得较高产量,不会对当地或附近地区造成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影响二等地A对耕作有一定限制,土地质量中等,需采取一定改造

32、措施才能)f垦和建设成基本农田,或需一定的保护措施以防产生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不良后果三等地A对耕作有较大限制,土地质量差,需采取大力改造措施才能开垦和建设成基本农田,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才能进行农业生产,否则易发生土壤退化,影响当地和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宜林类F一等地F最适于林木生长的土地,无明显限制冈素,在更新或造林时只需采取一般的技术措施可获得产量高、质量好的林木二等地F一般适于林术生长的土地,受地形、土壤或水分等因素的限制,但限制性相对一等宜制地较大,造林时技术要求高,生长的林木质量中等三等地F林业生长有一定困难的土地,地形、土壤、水分等因素限制性大,造林时要有一定的鞋良措旋林木产量

33、较低宜牧类P一等地P牧草产量高、质量好、水资源充足,易建设成基本牧场二等地P一般适于牧畜饲养放牧的土地,生长的牧草产量较低、质量较差,草场轻度退化,但水土条件较好,恢复较容易三等地P勉强适于牲畜饲养放牧的土地,生长的牧草产量低、质量差,草场退化,需大力投入进行改造,利用困难不宜类N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那开发利用土地未利用地的限制因素及限制强度它决定开发所需要的改良措施和难易程度。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由未利用地适宜类(宜农类A、宜林类F、宜牧类P和不宜类N)和未利用地适宜等两级组成其中,未利用地适宜等包括在适宵类的范围内,是进一步反映未利用地的适宜程度和生产潜力高低。适宜等的划分可按农、林

34、、牧各分三等。按照表2-4的标准再采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如采用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主宜性评价法对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进行评价。首先,结合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因素调查成果获取每块土地的评价指标信息然后对未利用地的气候、地形、母质、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尤其要找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主导限制因素及其限制强度,按照土地利用潜力调查与评价的原则对比分析未利用土地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预测不同开发利用方式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下的技术可行性及其程度最终确定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等级。(二)土地可垦性评价破坏土地的复垦存在可垦或不可垦以及复垦工程难易程度不同的问

35、题。在我国土地复垦工作中由于许多工程未进行可垦性分析或可垦性分析不足,使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带有强烈主观性,造成复垦工程失败或效益低下的例子屡见不鲜。在某些地方由于缺乏沉陷预计出现了复垦后二次塌陷,复垦的土地再次沉入水中。如此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严重响了政府形象。所以,在复垦规划前,开展系统的可垦性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1可垦性分析的主要作用 科学地确定复垦区域的先后顺序和复垦后土地的利用方向。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区域或专项土地复垦规划服务;可垦性分析结果是确立复垦项目立项与否依据;可垦性分析结果是选择复垦技术工艺的基础,例如,对未稳定的区域可安排在复垦的最后工期内,也可设定特殊的工序和工程措施进

36、行复垦。所以,依据可垦性分析可有效地选择适宜的复垦技术。2可垦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a)选定评价单元:利用破坏现状图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其优点在于评价单元的界限在地面上与地块分布完全一致,便于评价成果的运用。(b)选定评价单元可垦性分析的主导因素集A,并对因素赋权重P。由于土地复垦区土地破坏程度不均一,采矿作业对土地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而任何一种复垦工程措施都具有特定的应用范围,同时考虑土地复垦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选定可垦性分析的主导因素集为A=破坏程度,土地稳定性分析,工程手段适宜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主导因素的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c)根据实地调查,对每一评价单元的主导因索进行评价。(d)对

37、每一评价单元进行可垦性综合分析。(e)基于每一评价单元的可垦性评价结果,确定待复垦区的综合可垦性分析结果(S)3复垦区可垦性分析 (l)土地破坏机制分析。采矿土地破坏由多种地质采矿因素引起,其形式和程度受两方面影响:一是矿产资源的赋存条件,二是矿产开采的人为条件。(a)井工开采:开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规模的不同将导致呈现不同的破坏特征。采矿土地破坏机制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开采沉陷区岩石、土壤特性分析,塌陷区的土壤理化特性及生物特性,尾矿的地球化学特性,潜在的含肥量,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活性有机质);沉陷盆地积水及附近水源的水质分析;沉陷地充填复垦的承载力分析。通过承载力试验和充填物料的特性分析

38、,决定相应充填措施。(b)霹天开采:采矿的破坏是使原有的土体和岩层经过剧烈的扰动混合后,被松散堆置在内外排土场,形成3035以上的陡坡,很容易受到集中的暴雨径流和侵蚀,产生剧烈的水土流失。边坡不仅受本身产生的径流影响,也受平盘汇流倾斜的影响,产生面蚀和沟蚀,更严重的发生坡面混石流、崩塌或滑坡现象。对露天矿破坏机制的分析应调查堆积物组成结构、堆积形状、边坡角度、坡向,降水量和强度,侵蚀模数,土壤盐分含量,岩土污染程度,为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对土地破坏机制的分析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内容;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内容外,还应包括对复垦区其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破坏土地利用现状、矿产开采状况等的分析,从而摸清

39、待复垦土地的数量、分布、复垦潜力等,为规划提供依据。(2)土地破坏程度的分类评价。采矿破坏土地的复垦方向多是农业用途,因此选择评价 因素应以农业限制因子为主。包括地表积水状况、坡度、地下水埋深、排灌设施破坏状况、 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含量等。由于水平地域之间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因此应以采矿前相 应地段作为对照。因有关指标的模糊性,评价开采沉陷破坏程度可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步骤如下:首 先,建立因素集、权重集和评价集;其次,建立隶属函数,求模糊关系矩阵;第三,进行模 糊综合评判;第四,用最大隶属度法处理评价指标。4土地稳定性分析 土地稳定性分析是对待复垦区域的安全性进行科学论证,是可垦 性分析的

40、关键。鉴于土地复垦对象破坏原因和形态的多样性、破坏过程的动态性,对土地稳 定性分析的要求也不同。井工开采地区,主要对采矿塌陷地进行稳沉性分析,即在开采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 开采沉陷理论和预计方法进行稳沉性评价,主要方法步骤是:(1)调查采矿情况:确定正在开采和将开采的区域和开采工作面,收集有关地质采矿资 料和开采计划。(2)采矿塌陷预计模型及参数的选取:依据当地岩移观测资料和国内相似矿区岩移观测 资料分析,选用概率积分法进行沉陷预计。地表沉陷的预计内容包括预计地表特定位置的 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的最大值;预计沿地表下沉盆地的走向和倾向主断 面上的移动和变形分布;预计地表下沉盆

41、地内任意点的下沉值及该点沿指定方向的倾斜、曲 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扭曲和剪应变值;预计多工作面开采时,对地表移动变形的综合影响。采石场复垦、尾矿地复垦和露天矿排土场复垦,土地稳定性分析就是评价各种边坡的稳定性。依据边坡的稳定性确定复垦工程采取的边坡整治措施。5. 环境影响评价 复垦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广,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各方面。由于各种复垦手段和复垦方案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应分别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复垦工程对各环境银子的影响性质,和不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复垦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对项目有可能造成的生态风险做出预测。评价内容包括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固体废弃物、污

42、染物排放等。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6.工程适宜性评价 由于复垦需要工程手段的介入,进行各种复垦手段的适宜性评价是可垦性分析的一项特色内容。7. 评价单元课肯性分析 根据上述对评价单元土地破坏程度、土地稳定性、工程适宜性和环境影响的评价结果(表2-5),采用加权求和法对评价单元的可垦性进行综合分析。表2-5 可垦性评价参评因子赋值表参评因子100-7575-5050-2525-0破坏程度无明显破坏轻度破坏稍加改良可以利用中度破坏重度破坏稳定性预测已全部稳定未稳定,但沉陷预计3.0m环境影响有利影响或无有害还影响轻度有害中度有害重度有害工程适宜性完全满足某项或多项工程实施条件经过前期准

43、备,可以满足施工条件可以采用某项施工措施,但成本高无法采用任何工程措施8.待复垦区可垦性的综合分析 根据评价单元的可垦性综合分析结果,利用式(2-1)计算待复垦区的可垦性: (2-1)式中:S-待复垦区可垦性综合分析值 Pi-评价单元i的可垦性分析值 N-评价单元数(三)土地利用潜力评价1.农用地利用评价 首先要对农用地用地结构进行综合描述与分析。按农用地利用现状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其现状,即各用地类型及面积;分析各农用地地区分布差异;指出农用地利用特点与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农用地用地结构的演化。(1)农用地整理潜力估算方法: a=S/S (i=1,2,其中n为坡度级别的个数)adi=Adi-A

44、bi(i=1,2,n;其中n为坡度级别个数)式中adi典型样区新增耕地系数,%Adi典型样区沟渠、道路、林网、旧次、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典型样区面积的比例(各坡度级别样区分别计算)%;Abi设定的与典型样区同坡度类型去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等面积之和占耕地区面积的比例,%Si与典型样区同坡度级别的待整理耕地区面积,hm2(2)分析与评价(a)条件分析: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条件,阐明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通过分析以往土地利用活动的实际效果,总结经验,明确存在的问题。(b)潜力评价:根据调查结果,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

45、和预算土地利用潜力的类型、级别、数量和分布。(c)供需分析:依据土地利用条件分析和潜力评价结果,重点分析规划期内可实现的土地利用潜力,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土地供需状况分析。(d)分析测算: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依据调查分析结果,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能投入规模等因素,分析测算增加耕地系数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2.建设用地利用评价(1)在调查分析县域范围内农村宅基用地总规模的基础上,参照村镇建设标准和当地宅基标准,通过对人口高峰年人口数量和当时的城镇化水平的预测、预算各县(市)人口高峰年合理的农村宅基地用地总规模。(2)通过对比现状和人口高峰年农村宅基地用地

46、规模,依据调查分析结果,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能投入规模等因素,分析测算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3)分析预算方法:式中:Qt-规划农村人口总数,人Qo-现状农村人口总数,人r人口自然增长率t-规划期,年;-人口机械变动量Si-规划农村宅基地用地面积,hm2B-规划人均用地(参照村镇建设标准和当地宅基地标准,并通过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农民收入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和农村建房周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调查,分析农村居民点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人/m2-可挖掘土地面积,hm2So-现状农村居民点面积,hm2St-规划农村居民点面积;hm23.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 加强对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

47、,能够为有的放矢地指导废弃地复垦工作提供可行的、科学的依据: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依据调查、评价结果,考虑社会经济、科学水平和可能投入规模等因素,分析测算可复垦土地的面积。根据各县(市)废弃地复垦潜力调查与分析测算的结果,将县(市)的废弃地复垦潜力汇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依据调查分析得出的废弃地可复垦面积,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划分废弃地复垦潜力等级。通过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系统对待复垦废弃地进行评价。以待复垦废弃地的适宜程度为依据,评价其在同一类土地中可复垦土地质量的高低,根据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和调查废弃地潜力因素情况制定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第三章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行性

48、研究第一节 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行性研究概述一、可行性研究的概念与作用 “可行性研究”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可行性研究是指决策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部分析论证工作,包括方案构想、机会分析、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狭义的可行性研究是指决策构想基本明确的情况下,针对一个具体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是指在进行项目投资、工程建设之前的准备性研究工作,它直接作为决策的基本依据。可行性研究室整个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周期中的第一个环节,是经济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决策程序和手段,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确定项目和编制设计文件的依据。1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没前对拟建项

49、目从 本条件、技术、资金、效益、管理等方面进行的详尽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证,通过多方案比 较为项目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下一步初步设计的最重要的依据,可行性研究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项目的成败。在项目投资决策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投资决策从技术经济方面提供科学 依据,是保证建设项目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科学手段。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决策的依据。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以及效益如何,受到社会、经济、自然、技术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有助于分析和认识这些因素,并依据分析论证的结果提出可靠的

50、和合理的建议,从而为项目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2)筹集资金的依据。部分地方或公司投资土地利用工程项目涉及银行贷款筹措资金问题银行在接受项目建设贷款请求时,需要对项目贷款进行分析评估。银行决定是否贷款的依据,通常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其评估意见。(3)开展规划设计的依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项目的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方案等都有一个较为详细地说明,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得到审批后,可以作为项目规划设计的依据。(4)签订有关合同、协议的依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者与其他单位进行谈判,签订项目规划设计合同、项目投资合同、工程承包合同、设备订货合同和原材料供应合同等的重要依据。(5)建立项目组

51、织的依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般必须对项目组织机构的设置、项目组织管理、劳动定员的配备方案及其培训、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说明。因此,可行性研究可作为项目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及劳动定员的依据。(6)申请施工许可的依据。土地利用工程项目涉及面广,建设过程中往往涉及许多部门的雨雾范围。为确保项目施下的顺利进行,在准备阶段,可行性报告可以作为施工的重要依据。2.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划分 可行性研究是一个由粗到细的分析研究过程,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1)投资机会研究:一般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越,地区性规划、经济建设方针、建设任务和技术经济政策,通过对内然资源和市场的调查

52、、预测,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提出项曰投资建议。(2)初步可行性研究:是介于投资机会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的中间阶段,其目的是对项目进行初步评估、广泛分析、筛选方案确定项目的选择依据和标准,进一步分析和判断项目是否具有生命力(3)详细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前期的最重要阶段,一般可行性研究就是指这一阶段,需要对研究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技术经济论证,提供项目所需的各种依据,并做出全面、详细、完整的经济评价,并列出不同方案,从中选出最优方案。二、可行性研究的步骤(1)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主要是提供项目建设的意向,讨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范围,熟悉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项目业主的目标。 (2)实地调查与技术经济

53、研究:调查项目区土地利用状况,勘测项目区边界,清查农田基础设施和地上附着物状况;技术经济研究主要包括项目的建设依据,项目的地点、规模,项目的基础设施条件,新增耕地潜力,对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的贡献率,亩均投资量,新增耕地的单位投资量等。 (3)提供可选方案:通过分析项目的各个不同方面,编制不同方案。由熟悉政策、懂工程技术的咨询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制订方案,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推荐最优方案。 (4)对最优方案进行详细研究:对初选的最优方案应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做出项目的经济财务分析和评价。最优方案应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资金筹措有保障。 (5)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相关规划、

54、技术标准和相关基础资料,按照工作深度(分为选定、基本选定),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建设目标与标准、规划方案、资金筹措方案及其效益分析。三、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由综合说明,项目背景,项目区概况,项目分析,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项目建成后土地利用结构,士地权属调整方案,实施措施与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投资估算,效益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附件组成。 1综合说明 (1)列出项目名称。 (2)说明项目类型。土地利用工程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3)说明项目性质。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的性质可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土地开发

55、整理、土地开发复垦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土地治理,士地防护工程、土地整治工程、新农村建设等。 (4)概述项目建设规模。 (5)说明项同区的位置和范围。项目区的位置即项目建设地点,用所在县、乡(镇),村或土地使用权属单位表示;项目区范围用四至或绛纬度坐标表示。 (6)概述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和项目区的地貌类型。 (7)概述项日区土地权属状况(土地所有权、使用权)。 (8)概述项日新增农用地与建没用地面积及新增比例。 (9)说明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0)简要说明现状土地质量状况及工程施工后土地质量变化情况。 (11)从新增地、预期建设效果、预期土地质量和景观生态效果等方面说明建设目标。 (12)概

56、述项目建设工期。 (13)概述项目估算投资。 2项目背景 (1)项目所在县简况。简述项目的地理位置、自然与社会经济情况及土地利用情况。 (2)顶目提出的缘由。从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分析论证项目提出的缘由主要涉及: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用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工程,改善生产条件;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简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相关规划、技术标准、相关基础资料等。 3项目区概况 (1)自然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