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诗歌意象研究_第1页
卢照邻诗歌意象研究_第2页
卢照邻诗歌意象研究_第3页
卢照邻诗歌意象研究_第4页
卢照邻诗歌意象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卢照邻诗歌意象研究A Research of the imagery of Lu Zhaolins poems 姓 名 钱力行 学 号 10101750117 班 级 2011级3班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导师姓名 彭国忠 职 称 教授 二一五年五月目 录摘要IAbstractII引言1一、诗歌中的地名类意象 3(一)地名间的牵系与映带3(二)地名中的情感指示与文化意蕴5二、诗歌中的典故类意象7(一)现实与浪漫并存的人物类意象7(二)不拘一格的事典、语典类意象9三、物象与情感意绪间的密切对应11(一)含蓄意象与孤独情怀11(二)美好意象与幻灭虚无感12余论:卢照邻诗歌意象中的自我本位意识14参考

2、文献16致 谢1817 / 22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摘要卢照邻诗歌意象十分丰富。首先,他诗歌中有很多地名充当意象,一些地名存在着相互的牵系和映带,编织出某种情思和意境,令它们从地理坐标升格为意象,还有些地名本身就指示了某些情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其次,卢照邻诗歌富于使事用典,其中一些历史人物意象反映了现实层面的人生矛盾,而神话人物则代表着卢照邻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两者均折射出了现实的荒凉。事典、语典类意象的运用则比较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同一事典在不同作品中表达含义多样,有时会衍生出了作者独创的派生意义。语典类意象大量化用自楚辞,作者在原句的形式内容上有所加工,形成自我体验的融注。另外,卢照邻诗歌

3、中的一些物象特点与诗句的情感特质密切对应,某些含蓄的意象传递了孤独的情怀,而又有一些字面意义美好的意象却折射出了诗人幻灭的心境。卢照邻的自我本位意识在他的诗歌意象中十分强烈,具体表现为自我动作对意象活动的参与,以及诗歌中自喻意象的突出。这种鲜明的自我意识体现了卢照邻的自尊自怜,或许是他对现实压抑的反抗。关键词:卢照邻;意象;地名;典故;孤独;幻灭;自我本位意识Abstract The imagery of Lu Zhaolins poems is very rich. First of all, there are a lot of place names as the images in h

4、is poems. Some places echo other places. It makes thes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upgraded to images. Other places indicate some emotion, or have a certain cultural implication. Secondly, there are many allusions as the images in Lu Zhaolins poems. Some historical characters in allusions reflect the

5、practical contradictions in life, while some mythical figures represent Lu Zhaolins vision of an ideal world. Both of them reflect the desolate reality. Story allusions and language allusions are flexible and varied. The same story allusion expresses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poems. Sometimes

6、it can derive the author original meaning. Many language allusions adopt the sentences from Chu Ci. The poet treated the original content with the art process, forming the experience of his own. In addition,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jects in Lu Zhaolins poems decide the emotion showed in poems.

7、 Some implied images express poets solitude, while some images seem happy convey poets disillusionment. Lu Zhaolins selfish departmental consciousness is very strong in The imagery of his poems. It shows that the poets actions get involved in the behaviors of images. It also shows that the self-expl

8、anatory images are very outstanding in the poems. The selfish departmental consciousness expresses Lu Zhaolins self-respect and self-pity. Perhaps it reflects his resistance against the depression in reality.Key words: Lu Zhaolin; images; place names; allusions; solitude; disillusionment; selfish de

9、partmental consciousness引言“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历代论家广泛关注。从唐代至清代,各论家对卢照邻的评价一方面主要在于他作品的体裁词采、气格风骨,如清代陈仅竹林答问有:“卢升之出入风、骚,气格遒古。” (清)王士祯等著、周维德笺注.诗问四种M.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338页.吴乔围炉诗话卷二:“卢照邻咏古诗似子美。” (清)吴乔著.围炉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页.另一方面的评价则将重点聚焦于“四杰”这样一个文学群体,论争的焦点也主要是“四杰”的作品赏析比较,卢照邻以“王、杨、卢、骆”、“初唐四子”、“垂拱四子”

10、对于卢照邻的评价中,重点放在“四杰”群体上的占据了绝大多数,如刘熙载艺概卷二:“唐初四子沿陈、隋之旧,故虽才力回绝,不免致人异议。”参见(清)刘熙载著.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7页. 又如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唐七言歌行,垂拱四子,词极藻艳,然未脱梁、陈也。”参见(明)胡应麟著.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7页.等群体符号出现,个体意义相对来说较为单薄。当代针对卢照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其一是以卢照邻为中心视角,对“四杰”进行解读,这类研究有的关注于王、杨、卢、骆之间的交游酬唱和座次排名,如王明好初唐四杰交游考论以卢照邻为中心 王明好.初唐四杰交游考论

11、以卢照邻为中心J.小说评论.2011年第2期:第115-118页.,有的着重于分析“四杰”文学创作的异同,如道坂昭广试论初唐四杰笔下的陶渊明形象以卢照邻为中心 道坂昭广.试论初唐四杰笔下的陶渊明形象以卢照邻为中心J.唐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225-236页.、张春梅“四杰”七言歌行艺术特点分析以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为例 张春梅.“四杰”七言歌行艺术特点分析以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为例J.大众文艺.2008年第11期:第108-109页.、曲景毅卢照邻骆宾王七言歌行之比较 曲景毅.卢照邻骆宾王七言歌行之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

12、第2期:第71-73页.,还有的则重在探讨“四杰”的文学主张和文学理论,如王明好试论“初唐四杰”的批判以卢照邻为中心 王明好.试论“初唐四杰”的批判以卢照邻为中心J.小说评论.2013年第5期:第70-73页.。上述研究以卢照邻的实际创作或文学理论为重心,辐射至“四杰”全体或个别成员,探索彼此间的关系纽带,建构了一种网络化的研究模式,形成了卢照邻研究的新思路。另一方面的研究则侧重于卢照邻个人,卢照邻的个体形象相对而言更为鲜明。任国绪是首位对卢照邻集进行编年笺注的学者,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 (唐)卢照邻著、任国绪笺注.卢照邻集编年笺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除依据底本进行考订

13、笺注,还将卢照邻的作品系年整理,并附录了佚文补阙、史书传记、相关遗事,可谓比较全面。而后祝尚书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都各有创获(唐)卢照邻著、祝尚书笺注.卢照邻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唐)卢照邻著、李云逸校注.卢照邻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本文出现的卢照邻作品例句全部引自祝尚书笺注2011年版,数量较多,故之后脚注中出现者均略注为“卢照邻集笺注M”。,祝尚书补充了传记资料和作者年谱,增加了著录题跋和诸家评论,李云逸则在任、祝两位的研究基础上,对诸家评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以上三本笺注均是研究卢照邻的重要著作。有关卢照邻的研究论文角度也颇为

14、多样化,任国绪、祝尚书、李云逸、葛晓音等均著文对卢照邻的生平经历进行考据 参见任国绪.卢照邻生平事迹新考J.文学遗产.1985年第2期:第51-56页、任国绪.卢照邻生平行迹再考J.唐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70-78页、祝尚书.卢照邻生平事迹新考商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第34-38、52页、李云逸.关于卢照邻生平的若干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第24-31页、葛晓音.关于卢照邻生平的若干问题J.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第68-73页.,互有质疑和自我反复论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外,江琼硕士论文卢照邻骈文研究 江琼.卢照邻骈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中

15、国古代文学,2006年.、对卢照邻骈文的内容、特色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林大志卢照邻骚体文学创作简论、王兵散议卢照邻的骚体文等研究探讨了卢照邻骚赋在形式和思想内容上对楚辞的化用和继承 参见林大志.卢照邻骚体文学创作简论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243-248页、王兵.散议卢照邻的骚体文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94-97页.。部分论文还将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美学思想和赏析术语融入研究,丰富了卢照邻作品的研究面,使研究视角更为多元化。本文将从卢照邻诗歌入手,来探讨卢照邻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卢照邻文学创作中的意象运用相当繁复绵密,首先,生平丰富的游历以及其它一些原因,让他的诗歌

16、反复出现了一些地名类意象,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形象隐喻。其次,某些历史、神话人物多次出现于卢照邻笔下,蕴藉了他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寄托,而各种使事用典层出不穷,灵活多样,使其诗歌的典故类意象十分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个别论文同样涉及到了卢照邻的意象运用研究 研究卢照邻作品意象的论文有谢久娟浅析卢照邻诗歌的意象(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余林波从卢照邻作品意象看其情志(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却相对来说比较泛泛,铺叙多于深析,关注点大多停留在某些比较直观的自然意象、情绪字眼上,缺乏深入的名物考证和归纳分析,对于诗人生平和意象运用的联系,有非常多的宏观理解和表述,雷同于我

17、们对卢照邻其人、其作的固有认识。故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卢照邻笔下的各类意象进行详细的整理和解读,旨在揭示卢照邻诗歌创作意象运用的某些不一样的规律,挖掘其诗歌意象背后更多独特的意义,并进一步审视诗人的人格心态和审美倾向。一、诗歌中的地名类意象卢照邻诗歌中地名较为丰富,地名成为意象的情况,一种是地名与地名间组成“地名群落”,在相互的牵连呼应下形成整体意义,这些地名一般是真实存在的地理方位,有着记录行踪或标示方位的作用。另一种则是地名本身具有情感意蕴和文化色彩,主要功能在于维系情感记忆、烘托诗意情境,标记指示方位的作用并不是非常显著。(1) 地名间的牵系与映带有几种地名在卢照邻诗歌中出现频次

18、较高:其一是以“长安”为代表的京畿地区地名,或是用以指代长安城的长安标志性地点,比如“京洛”、“关东”、“榆关”、“渭桥”、“灞池”等;其二是一些蜀地地名,如“锦里”、“九折”、“巫山”、“岷山”等;其三是一系列边塞地名,如“云中”、“阴山”、“祁连”、“萧关”等;最后则是“北燕”、“北地”、“蓟北”等指代故乡的地理名称。上述地名均是具体的地理坐标。由于与其它地名彼此连属,相互映带,这些地理称谓构成了一种地名组合,呈现出特定的情思和意境,从而上升至意象的高度。地名组合的形式首先表现在作品句式中地名的连续、密集出现,这种特点在卢照邻的边塞诗中较为常见,如: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五营屯北地,万乘

19、出西河。(上之回)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战城南) 卢照邻集笺注M,第108、112页.如果说同一联诗中上下句均出现地名,只是为了诗句对仗工整的需要,无法说明这种连续性的特点,那么同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均包含地名,且两联相连,则足以达到地名密集呈现的效果。这些地名甫一出场便奠定了整篇诗歌昂扬苍劲、骨气遒高的边塞气息,突出了戎马峥嵘的军旅氛围。上之回一诗中的地名均有其特殊的历史、地理意义,汉书·武帝纪引应劭:“(回中)有险阻,萧关在其北。”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5页.元和郡县图志卷三载:“始皇分三十六郡,属北地

20、郡,即义渠旧地也。” (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页.又汉书·地理志下:“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18页.由此可知,诗中的“回中”、“萧关”、“北地”、“西河”等地,或是历史重镇,或是险要之地。这些地名均在线性诗句中紧密地排列呈现,恰如诗句中的一个个重音,为诗歌增添了饱满厚重的边塞情调。在各种边塞风物的辅助下,这条“地名链”引导视线穿越过一个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边关要地,不啻于是一幅意境雄浑的塞外军事长卷。诗歌中的塞外地名不再是“流水账”式的名词罗列,而是成为卢照邻摄

21、取镜头时的重要对象。随着俯瞰的视角将一个地名切换至另一个地名,空间上的广度被一点点拉伸,勾勒出广袤辽阔的边塞幅员,诗歌气势便一路高歌猛进,诗中的豪情壮志也逐渐地丰满、生动起来。除了边塞诗,一些自述生平行踪的诗歌也采用了大量地名连用的句式,如“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赠益府群君) 卢照邻集笺注M,第73页.,诗中诗人以飞禽自喻,点明自己家乡祖籍是燕赵之地,宦游至蜀地,在蜀地抑郁不得,孤苦无栖的境遇。另如失群雁诗:三秋北地雪皑皑,万里南翔渡海来。欲随石燕沉湘水,试逐铜乌绕帝台。帝台银阙距金塘,中间鹂鹭已成行。先过上苑传书信,暂下中洲戏稻粱。 同上,第76页.相较于边塞诗中

22、地名区域类型单一,欠缺一定的行踪顺序,自述生平的作品地名跨越幅域更广,记录游踪的顺序线索更强。“北地”当喻指卢照邻的故乡,“南”标志着卢照邻平生的游踪所向,“湘水”可能是借湘水石燕之典概括性指代早年漂泊的宦游所经 初学记:“庾仲雍湘州记曰:零陵山有石燕,遇雨则飞,雨止化为石也。”见(唐)徐坚等著.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页.,而“帝台”、“上苑”、“中洲”等指代京城的地理指示则象征他初入长安之际一段短暂的仕宦干谒经历。游踪之地的铺排表现出卢照邻丰富的宦游经历,也道出了他此生常为风尘客的无限感慨。同其边塞诗中的地名一样,由于连续出现,地名与地名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勾连的关系,这

23、些地名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成为了传递诗歌意绪的某种媒介,而地名的意象化也在这种环环相接的牵系连属中得以实现。当两个或两组地名同时呈现,相互对照,便形成了感知上的强烈落差,这也是在卢照邻诗歌中比较常见的: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早度分水岭)关山悲蜀道,花鸟忆秦川。(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地咽绵川冷,云凝剑阁寒。倘遇忠孝所,为道忆长安。(大剑送别刘右史)輶轩遵上国,仙珮下灵关。(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一赴清泥道,空思玄灞游。(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 卢照邻集笺注M,第54、65、133、140、154页.“蜀道”与“长安”、“灵关”与“上国”、“蜀道”与“秦川”、“青泥”与“玄灞”

24、等地名形成了一组组鲜明的对比,前者是蜀地地名,象征着漂泊和放逐,后者则指代京城长安,是政治中心、皇权所在。“长安”是一种情结,意味着士人的仕途坦达、抱负实现、故交相聚和安逸荣华,因此“长安”也成为人们思念和神往的对象。反之,蜀地则象征着政治命运的失意和人生轨迹的不顺。卢照邻曾三次入蜀,除第二次入蜀情况难以考证外,其余两次均由长安入蜀,第一次约是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以刑拘获释之身入蜀,第三次则约在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赴蜀任新都尉,职位低下,蜀地也成为了他的伤心之地 据祝尚书卢照邻年谱,详见卢照邻集笺注M,第593-597页.。这些诗作大多以离别为创作契机,或是友人离蜀回京,或自己离京赴蜀

25、,因此长安也象征了友人相对乐观的境遇,而蜀地则象征着自身欲得未得的悲酸。与此同时,长安也承载着种种往日记忆和理想初心,在文人士子心目中具有轴心般的地位,存在着凝聚各方视线的向心力,而各种蜀地地名,无一例外,成为远望、追忆长安的视线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系列的京洛地名见证了卢照邻的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而各种蜀地地名则承担了他仕途上的挫败、痛苦、绝望。两个地名情绪色彩虽有不同,但互有地理和感知意义上的承接和回环,剪不断理还乱,造成了两者间难以消弭的牵系羁绊,产生了深深的阅读落差感,从而也赋予了这些地名更为复杂的情感因素,使它们不再是客观的地理现象,而是渗透着主体意识的心象,达到了化意于象的表达效

26、果。(2) 地名中的情感指示与文化意蕴有一些地名,并未与其它地名产生相互映带的效果,但本身就具有超越字面的特殊含义。这类地名不同于一般的地理方位指示,沾染了某种主观情绪,具有深隐的言外之意,符合“立意于象”的取象原则 论衡·乱龙篇:“土龙与木主同,虽之非真,示当感动,立意于象。”参见(汉)王充著.论衡M.上海:大中书局,1933年版,第23页.,升格至了意象的范畴。在挽诗同崔录事哭郑员外一诗中有“梁山送夫子,湘水吊王孙”句 卢照邻集笺注M,第171页.,据祝尚书笺注,本诗应作于长安,“梁山”、“湘水”显然亦非实指的地名。“梁山”即梁父,又称梁甫,是泰山下的一座小山。水经注卷二十四引开

27、山图:“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甫主死。” (北魏)郦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88页.又,乐府诗集卷四十一梁甫吟题解:“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05页.古代传说中,“梁山”召唤人死后魂魄,是主掌死亡之地,而梁甫吟为乐府曲调名,是哀婉凄恻的葬歌,因此诗中“梁山”喻指郑员外魂之所归。同样,“湘水”也有哀悼之意。贾谊吊屈原赋有:“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 (汉)贾谊著.贾谊集M.上海: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209页.与“梁山”一样,滚滚

28、湘水也寄托了绵绵哀思,从原有地名字面中抽离出特有的意义,成为一种诗歌的意象。有些地名虽有指代方位的功能,但并非旨在表明具体精确的地理坐标,而更偏向于发挥一种抒发情感的辅助功能。如乐府旧题诗明月引中“荆南兮赵北,碣石兮潇湘”句 卢照邻集笺注M,第93页.,“荆南”、“赵北”、“碣石”、“潇湘”均是地理方位的泛指,“荆南”与“赵北”泛指南、北,谓其地域悬隔,而“碣石”与“潇湘”亦是指代南北之隔。“碣石”为北方山名,汉书·地理志下中“右北平郡·骊成县(今河北乐亭县)”条:“大揭石山在县西南。”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24页.与之

29、相对的“潇湘”,即南方的湘水。“潇湘”、“碣石”对举,除了揭示地理上的差距、跨度,更倾向于一种文化色彩的演绎。碣石山在汉末时已逐渐沉入海底,成为一段古代传说,喻示着沧海桑田的宏大变迁和人事代谢的此消彼长。曹操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45页.,卢照邻也有其它以“碣石”入作的诗句,如“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横戈碣石,倚剑浮津”等句 卢照邻集笺注M,第107、196页.,无不洋溢着一种慷慨豪迈或壮志难酬的情绪基调。湘水则与湘妃的神话故事息息相关,水经注·湘水注:“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

30、浦。潇者,水清深也。” (北魏)郦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93页.与同崔录事哭郑员外中的哀悼之情相近,二妃殉情化神的传说也给湘水平添了一丝哀怨缱绻的伤感气息。明月引中,“碣石”之悲慨与“潇湘”之哀柔,不仅代表了一南一北的地理方位,更蕴含了天涯海角共沐明月清辉,同感离怨别苦的普世情怀。地名的文化色彩被特别提炼出来,赋之以更为深刻的象征和情思,进而便也完成了地名的诗意化、意象化。卢照邻笔下有些地名的初衷是指示具体地理,但这些地名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从中可以窥知作者的某些意绪。如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籞宿花初满,章台柳尚飞” 卢照邻集笺注M,

31、第142页.,“籞宿”和“章台”均指代长安。“籞宿”是古代帝王的禁苑,三辅黄图卷四载:“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 何清谷撰.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1页.“籞宿”不仅代表长安这一地理方位,更突出了长安的政治属性,强调了帝都的盛世图景和皇权森严。而“章台”是汉代长安街名,多秦楼楚馆,汉书·张敞传:“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史驱,自以便面拊马。”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22页.在诗中,“章台”是以汉称唐,指风流享乐之事,代表了长安的冶游文化。卢照邻于蜀道中追

32、忆长安,表明上忆的是“籞宿”之花和“章台”之柳,实际上牵挂的是都城的巍巍王气和烟柳繁华。“籞宿”和“章台”代表了长安城中难忘的仕途生涯和欢乐岁月,当卢照邻回望长安,这些在他心目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地名仍是一片温柔繁华、风雅优游的记忆,不因他的失意而有所改变,不失为一种以乐衬哀。这些地名在指示地理的同时,兼有表达地域文化特征的作用,而这些文化特征又映射了诗人内心幽微的情感倾向和记忆归属,最终让这些地名成为诗篇中富有文化意蕴深厚的意象。2、 诗歌中的典故类意象卢照邻诗歌多使事用典,一些典故多次出现于不同篇目,蕴含了卢照邻一定的心理寄托或思想倾向。有时候卢照邻诗歌典故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突出,独立成为一

33、种精神象征,人物的言行反而成了一种修饰性的依附,这时候典故类意象就衍生为人物类意象,主要有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其次则是事典和语典类意象,这类意象中,事典类意象有着一典多用的现象,运用方式比较灵活,而语典类意象则在保留原句部分元素的基础上有自我加工,收获了新意。(1) 现实与浪漫并存的人物类意象卢照邻笔下诗歌多用典故,一些事典中的故事性不强,甚至没有,而典故中的人物性情特点又比较饱满,当言及该人物,人们便会自主联想起该人物的言行事迹,唤起对该人物某种恒定的固有印象,该人物也便成为了抒情时的渲染工具,或是言志时的理论根据,达到了人物形象的意象化。扬雄是卢照邻作品中出现次数较多、形象较为生动的历史人

34、物,他在诗歌中的形象、意义也比较凝固。扬雄的意义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落魄书生的形象示人,重在突出其清贫高洁、潜心著述,如长安古意“寂寂寞寞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卢照邻集笺注M,第1、86页.。诗歌花了大量笔墨描写长安城的各色权贵显宦、舞姬游女、少年游侠,让人应接不暇,堆叠出一派浮世绘般的京华印象,诗歌末尾清冷寂寞的扬子居与长安城各色光怪陆离之象形成鲜明比照,反衬出扬雄的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第二类意义则侧重于展现扬雄渊博的才华学识。如同崔录事哭郑员外:“凤词凌汉阁,龟辩罩周园。” 卢照邻集笺注M,第171页.西京杂记卷二载:“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 (晋)

35、葛洪撰.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凤词”应指扬雄所著太玄。虽然该诗句并未出现扬雄本名,但诗句旨在赞扬逝者郑员外生前学问深厚,堪比扬雄,主要意义指向为扬雄的才学卓著,而非太玄一书,重点突出的还是“扬雄”这一人物意象。两种扬雄的形象里,邈然高蹈的清贫儒者主要以一种精神偶像的面貌出现于卢照邻诗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扬雄清简生活和高尚情操的深深追慕,这是他的切身寄托。另一类则主要通过对扬雄才学上的推崇,来表示对他人文才的奉扬,其中的真性情相对前一种形象意义来说略显单薄。如果说卢照邻诗歌中的历史人物主要用来寄托某种品格,所围绕的还是穷困与通达、高尚与卑贱、出世与入世等现实层面的

36、矛盾,那么他诗中的神话传说人物则更多地代表着他渴望羽化登仙,回归绝对自由的一面。在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中,卢照邻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倘遇鸾将鹤,谁论貂与蝉!” 卢照邻集笺注M,第65页.另一首羁卧山中,有:“倘遇浮丘鹤,飘飖凌太清。” 同上,第156页.貂、蝉指公卿冠上饰物,指代高官显爵;“鸾将鹤”、“浮丘鹤”在诗中并非指仙人坐骑,而是指代乘鸾、鹤的仙人。列仙传曰:“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住山,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

37、嵩高首焉。” (汉)刘向撰.列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24页.在排律过东山谷口中,出现了另一位神话人物“赤松子”:“多谢青谿客,去去赤松游。” 卢照邻集笺注M,第161页.赤松子同样是传说中的道教神仙,列仙传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汉)刘向撰.列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据任国绪推测,本诗作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是染疾后之作,而前面两首作品同样作于卢照邻后期染疾前后,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据推断创作于染病前夕 参见任国绪卢照邻集编年笺注M,第87、1

38、93-194页.,羁卧山中则显然晚年卧病山中所作。在晚年,道教思想深入卢照邻内心,道教神仙凭风而行,自由自在的形象成为他心灵上聊以赖藉的依靠,他不仅崇拜仙人,而且强烈渴望达到成仙的境地。与历史人物的现实感不同,神话人物的出现已然意味着人生的出路将沿着修仙成道的方向去寻找。尽管这些带有游仙色彩的诗句作着乐观洒脱状,却也难免在追求解脱的路上踯躅地回望现实。上面二诗,都含着对王子晋、浮丘公等神仙遨游太虚的仰慕钦羡之情,两摘句均以“倘遇”开端,随之是“视功名如浮云”或“逍遥自在,无待无求”的结论。既是“倘遇”,则说明现实是“未遇”的,便也无法做到视功名若浮云,无法获得逍遥自在。诗句字面表征是理想之“倘

39、遇”,而实际上却观照出现实之“不遇”,神话人物所象征的这般美好愿景和理想境界最终还是虚无缥缈的。相比历史人物意象寓意现实的直截了当,神话人物所表现出的自由浪漫只是与现实的荒凉隔着一层薄薄的纱。(2) 不拘一格的事典、语典类意象有些典故在卢照邻诗歌中比较常见,同一典故在他不同的诗歌中发散为不同表达意义,有时也会衍化出一些派生意义,可谓“同象异意”。如庄子·逍遥游开篇鲲鹏南徙的典故,在送梓州高参军还京中有:“北游君似智,南飞我异禽。” 卢照邻集笺注M,第132页.“南飞我异禽”是“我异南飞禽”的倒装。诗句喻自己滞留蜀地,仕宦不遇,不同于鹏鸟的高举振六翮。在这里大鹏南飞成为前程远大的象征,

40、意义就比较常见。同崔录事哭郑员外“已陪东岳驾,将逝北冥鲲” 同上,第171页.,句中鲲鹏也指亡者的前程不可限量。另外酬张少府柬之中有“鹏飞俱望昔,蠖曲共悲今” 同上,第157页. ,“鹏飞”婉指凌云壮志。而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一诗中,诗人感喟自己由京入蜀,有“思北长依驭,图南每丧群”之句 同上,第68-69页.,谓己离开伙伴南行入蜀,寂寞万分,非常思念北面长安。在这里卢照邻反用大鹏图南之典,将它与自身经历巧妙融合,“图南”之举失去了原典中的磅礴大气,变成令人委顿之事,由此抒发诗人悲愤无奈之情。这一意义虽是作者原创,却并不突兀,反而相当贴合卢照邻南行的经历和诗作的旨意。同一典故,衍化出了“前

41、程远大”和“凌云壮志”和“身不由己”三种意义,堪称一典多用,其中前两种意义比较固定常见,而最后种意义则是卢照邻根据创作需求自我创造的,显示了他对典故的灵活驾驭,使诗作达到了典故意义多样化的特别效果。至于语典类意象,卢照邻的诗句大量化用了楚辞句。由于体裁和创作需要的不同,句子形式上产生了变动。有别于一味地照搬原句,这更多地是对楚辞句子进行兴象提炼,所以在原句被加工改造后,卢照邻仍能将它们妥帖安放到自己的诗句中,融于所处作品的整体意境里。这样的诗句有:1、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明月引) 化用自: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2、 倘遇浮丘鹤,飘飖凌太清。(羁卧

42、山中) 化用自: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赤霄而凌太清。(九叹·远游)3、 桂树可淹留。(过东山谷口) 化用自:攀援桂枝兮聊淹留。(招隐士) 卢照邻句见于卢照邻集笺注M,第93、156、161页. 楚辞句见于(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309、233页.从引用语典的内容上来看,这些语典出处之作大多是抒发士之不遇,情感基调哀伤失意,与楚辞原句字面意义大体相似,但这并不意味这些化用之句不具个人烙印,这种个人的烙印体现在诗句的意象中。以明月引为例,诗歌首句“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以洞庭秋波起兴,点出萧瑟秋景,唤起诗人的忧思离愁,激发了他对思妇君

43、王、胡边北地各种哀怨情状的联翩浮想。该诗似作于卢照邻早年游学江南时,“洞庭”是眼前实实在在的一汪湖泊,诗中洞庭秋景应具有纪行的实感,而湘夫人的情节是虚构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纯粹的造境,但卢照邻保留了原句句意,将这虚构情境与自己的真实感知衔接起来,把造境化为写境,融入了现实背景,堪称浑然天成。在形式方面,除了改变句式,使之契合全诗,还在具体的意象细节上进行了加工。首先是隐去原句“秋风”之“秋”,而换以“鸿雁”意象。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盲风至看,鸿雁来。” 鲁同群注评.礼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鸿雁南飞本就标志着秋天到来,“鸿雁”意象更兼有孤独

44、游子思念家乡之意,与湘夫人思君不来的主旨相比,这带有更多卢照邻的个人印记。其次则是以“风瑟瑟”代替“袅袅秋风”,将原句“木叶下”略去,增加“野苍苍”这样的宏观视野。原句的“木叶下”与“袅袅秋风”呼应,具有动态之美,描写角度细腻,画面典丽精致,衬托了湘夫人的缠绵哀怨。而明月引中,“风瑟瑟”简洁大气地表现了秋风阵阵的萧瑟景象,“野苍苍”体现了秋光广袤,视角苍茫而宏大,诗境辽阔,颇似泼墨写意,十分贴合天涯游子极目一眺心茫然的凄凉感,同时也为后面诗中纵横飞驰的悬想提供了发挥空间。因此,虽是语典化用,卢照邻却巧妙地将个人体验融汇灌注其中,进行带有自我风格的编织加工,并抹去了化用后的生涩痕迹,酝酿出了自己

45、的味道。三、物象与情感意绪间的密切对应卢照邻诗中常有某个或某类物象反复出现于不同的诗篇,成为裹挟情思的意象。当这些意象类型、气质相近似,在诗篇中的作用比较相同时,它们反映出的意绪情感特质也比较一致,使得一类“象”密切对应了一种“意”。有时通过这种对应关系,也能够看出诗人的某种心理或审美倾向。(一)含蓄意象与孤独情怀卢照邻的一些诗歌整体用情节制,这主要体现于意象的含蓄。尤其是诗歌结尾处,有某个冲淡或低沉的意象来进行收束,使情绪得到控制。这份宁静平和的情绪中,往往渗透着诗人孤独的情怀。首先是“星鬓”意象:劳歌欲有和,星鬓已将垂。(和王奭秋夜有所思)耿耿离忧积,空令星鬓侵。(赠益府裴录事)安知倦游子

46、,两鬓渐如丝。(山行寄刘李二参军) 卢照邻集笺注M,第60、72、148页.“星鬓”指头发花白,在诗歌表达中婉指一种原因或结果。无论是和王奭秋夜有所思中的行将迟暮、无力相和,山行寄刘李二参军中对颠沛生活的厌倦,还是赠益府裴录事中的思君令人老,“星鬓”都是一种对枯寂生活的心照不宣。“星鬓”意味着失去青春、欢乐和知己,离开美好事物,留下了自己孤独落寞的黯然背景。“星鬓”意象无疑为卢照邻的赠答送别诗蒙上了一层含蓄哀婉的色彩,令诗境为之一沉,成为整体诗篇的一枚低音、重音、定音。其次比较显著的是一组以自然风物为主体的意象。相比“星鬓”意象表现出的沧桑低沉,这组自然景物是轻盈悠旷的,但仍不免沾染上诗人孤独

47、暗淡的情怀: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送梓州高参军还京)欲叙他乡别,幽谷有绵蛮。(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回顾长安道,关山起夕霏。(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 同上,第132、140、142页.白云、绵蛮、夕霏等山乡田野常见之物,其中,“白云”漂泊无依,往往被用来象征游子别情。诗人送友人还京,此情此境正如同白云所象征的离情,又可指诗人向往自由之初心。诗人自由而孤独的形象通过“白云”意象跃然纸上。“绵蛮”意象同样蕴含深意。该词出自诗经·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阿。”毛传释“绵蛮”为“小鸟貌” 参见(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3页.,朱熹集传认为是鸟声

48、 (宋)朱熹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0页.,两种意义均符合“幽谷有绵蛮”的整体句意。诗人欲叙别情,却被幽幽绵蛮声打断思绪,正因孤独,清脆鸟鸣格外扣动心弦,而绵蛮之声的介入,又反过来让诗人阻滞了诗人倾诉离情。除此之外,“绵蛮”还有另一重含义。朱熹诗集传说这是“微贱劳苦,而思有所托者,为鸟言以自比也” 同上.,绵蛮篇以“绵蛮”起兴,随后有“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等语,意在表现行人劳顿憔悴,望有贵人相助,这正是卢照邻本人宦游奔波、操劳无助的写照。离别的孤独与无助的孤独相互感荡,正是“绵蛮”意象背后的深意。“夕霏”是傍晚的雾霭,阻隔诗人回望长

49、安、寻觅美好的视野,传达出一种“举头见日,不见长安”的怅惘,象征着困扰生命的种种阻力。重重的雾霭构筑了凄凉绝望的氛围,诗人彷徨无助的孤独情怀也从中显现出来。可以发现,这些意象大多出自送别赠答诗,无论它们冲淡平和,抑或沧桑深沉,蕴含的情感都比较含蓄节制,节奏也较为平缓,有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不言之美。通过含蓄的意象向友人传递孤独之情,可这能是受赠答送别这样的题材所限。卢照邻交游之人一般也是文人士子,酬唱之际忌讳把话说满,反倒是含蓄一点,以意象来代替心声,更能达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效果。(二)美好意象与幻灭虚无感仕途不振与晚年抱病使卢照邻的某些诗篇充满了梦境破碎的消沉气息,而传递这种消极气息的意象

50、中不乏一些字面意义美好积极的意象。“象”之美好与“意”之消沉造成的反差越大,诗歌中的幻灭虚无感便尤为浓烈。首先是以“空”字领衔,引出的一些意象,前面提到的“一乖青岩酌,空伫白云心”也同样属于这类。这类意象还有:一赴清泥道,空思玄灞游。(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重以瑶华赠,空怀舞咏心。(酬张少府柬之) 卢照邻集笺注M,第154、157页.“空”意为白白地、徒然的,而“玄灞游”、“舞咏心”等意象都代表着诗人欲得未得的理想,都是美好的化身。“玄灞”即灞水,此处代指长安,李善注潘岳西征赋“南有玄灞素浐”:“玄、素,水色也;灞、浐,二水名也。” 参见(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

51、局,1987年版,第195页.“舞咏心”出自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74页.蕴含着社会和谐,政治清明之意,“舞咏心”即卢照邻渴望施展政治抱负,建立理想世界之心。这些诗句中的意象对于诗人而言,都象征其感情上某种归属或愿望。当意象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愈发美好,诗句弥漫着的虚无感便愈发强烈。以“空”字衔接,进一步加强了这些意象镜花水月般的徒然失落,诗歌情绪也得到了更深的压抑和控制。上述意象有“空”字为踪,加强了语气,故诗句中的徒劳感比较明显,然而还有一些意象,没有副词的协助

52、,由之带来的虚无怅惘便更为深隐。如失群雁“唯有庄周解爱鸣,复有郊歌重奇色” 卢照邻集笺注M,第76页.,诗歌以大雁的羽翮摧颓比喻自己的落魄失意,句中两个意象“庄周”和“郊歌”均与大雁有关,前者用庄子·山木中庄子论能鸣之雁有用的典故 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见(清)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67页.,后者指乐府郊庙歌辞象载瑜中的“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彩文”句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页.。既认可大雁为有

53、用之材,又能将它美丽的毛色写入庄重的祭祀歌辞加以赞颂,“庄周”和“郊歌”可谓是大雁的知己。但不管如何,这种赏识只存在于典籍诗歌编织成的虚拟世界里,对于大雁从实际困境中解脱没有丝毫帮助。“庄周”和“郊歌”两个意象虽然美好,却缺乏现实意义,只是卢照邻的画饼充饥。幻想中的美好观照出了现实中的无意义,正是这句诗背后的深意所在。诗歌怀仙引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处,诗人踌躇前行,突遭险阻,被迫原路折返时仍恋恋不舍:“回首望群峰,白云正溶溶。珠为阙兮玉为楼,青云盖兮紫霜裘。” 卢照邻集笺注M,第96页.“白云”、“珠阙”、“玉楼”、“青云盖”、“紫霜裘”均指仙人的居所、装束,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极乐仙境图。尽管这些

54、意象意蕴美好浪漫,但本质上却是虚幻的海市蜃楼,它们象征着诗人无法企及的理想境界,意味着抱负的落空和理想的陨落,更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失落。这种美好却虚无的意象还出现在卢照邻的一些咏物诗中。望宅中树有所思“上舞双栖鸟,中秀合欢枝” 同上,第62页.,树上鸟成双成对,枝叶迢递相拥,场面温馨祥和,正是诗人理想中与所思之人的恩爱场景,但同时,彼之美好反衬出了诗人的形象相吊,美妙幻景的成立也喻示着现实理想的破灭,因此这里的“双栖鸟”和“合欢枝”意象实质上一并促成了诗人消沉暗淡的心境。另一首芳树诗有“结翠成新幄,开红满故枝” 同上,第101页.,繁枝、红花看似灿烂明媚,却无人欣赏呵护,禁不起狂风摧折、岁月

55、侵蚀,终将夭亡,成为过眼云烟。这些意象越为鲜丽明快,其悲惨宿命便越惹人怜惜。诗以芳树自比,芳树的繁枝吐艳是诗人红颜年少,意气方遒的美好时刻,然而年华必将日衰,青春无法永驻,盛年既不得恩遇,更那堪晚景凄凉。当红花和繁枝受尽冷落,悲剧感是不言而喻的,而它们短暂的绽放也像诗人的才情壮志一样无常,充满了深切的幻灭和虚无。总体上来看,这些字面意义美好,却蕴含着幻灭感的意象所象征的,或是个人追求或政治理念的无法实现,或是知遇之恩的难觅,或是相爱之人不能长相厮守,又或是良辰美景的风流云散,涵盖了卢照邻人生困惑中比较主要的几个方面。从中可大略看出卢照邻对于从乐景或乐事中提取哀情是比较擅长的。悲伤和幻灭没有被意象表面的美好所掩盖,美好的意象却因为诗人的不幸而沾染了苦涩,成为虚无的泡影,这正是利用“象”、“意”反差表达情感的高明之处。余论:卢照邻诗歌意象中的自我本位意识祝尚书在笺注前言中评价卢照邻作品,说他“反映的社会面仍较狭窄,主要还停留在个人仕途坎坷及不幸遭遇的咏叹上” 参见卢照邻集笺注M前言,第10页.。确实,卢照邻诗歌创作的关注重心放在“小我”上面,偏重于抒发自身的感受,回味自身的痛苦,而表现宏大现实题材的作品寥寥无几。这种特征反映在其诗歌意象中,便是意象中散发出的强烈的自我本位意识。这种意识首先表现在诗歌中“我”与各种意象的积极互动上。在卢照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